编者按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25年来,在学位类别设置、招生规模、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社会认可度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目前,我校有19种专业学位类别,其中可授予博士学位2种、硕士学位18种、学士学位1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含28个工程领域,涉及全校32个院系。“清华大学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推进研究生分类培养,“让学术更学术,让专业更专业”。
为方便大家深入了解我校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色,加强各专业学位培养院系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启发思维,创新模式,改革机制体制,促进我校专业学位教育“阶跃式”发展,小编为大家逐一呈现各具特色的专业学位项目。
风景园林硕士(全日制和非全日制)
Master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清华大学建筑馆
01
项目简介
清华大学在风景园林领域具有很好的学术基础,形成了学术历史悠久、理论实践并重、学科交叉融贯等特色。1951年在建筑系内成立的绿化组是我国第一个园林绿化专业。此后,大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本学科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学术基础。“建筑-城市-景观”三位一体的人居环境学科体系,成为清华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发展良好的基础和优势。
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是与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主要为风景园林事业相关领域培养应用性、复合型、高层次的专门人才,有潜力成为风景园林行业中优秀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师或高级管理人员。自2005年国家批准25所院校招收风景园林专业硕士以来,清华大学共招收了11批非全日制风景园林硕士235人,其中已授予学位127人,在读94人;8批全日制风景园林硕士43人,其中已授予学位31人,在读12人。
02
项目特色与成效
清华大学风景园林教育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办学思想,可以从时空观、学术观和实践观三方面论述。(1)时空观:国际视野中的中国风景园林学是办学的基本思路,是指针对中国现实问题的,吸收借鉴国际经验的,根植于中国文化和哲学的风景园林学。(2)学术观:人居环境科学框架中的风景园林学是办学的根本目标。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为核心的多学科融贯是清华景观学系办学的基本方法,在实现多学科融贯时注意师资力量的多样化、知识结构多样化以及生源的多样化,尤其注意与地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结合。(3)实践观:城乡保护和发展中的风景园林学是办学面临的核心课题。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优良传统,也是景观学系发展壮大的外部动力。
在“时空观、学术观和实践观”独特的办学思想指导下,清华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形成了一系列特色。
(1)以规划设计studio为核心的课程体系。风景园林专业硕士课程的基本框架由首任系主任劳瑞.欧林教授设计,并根据清华大学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调整。课程体系大体分为“4板块”:景观历史与理论板块、应用自然科学板块、景观技术板块和景观规划设计板块(Studio)。在“4板块”中,规划设计Studio是核心板块,其他板块围绕Studio教学进行。Studio教学对应多尺度,在课程设计上覆盖了“场地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区域景观规划—规划设计综合”4个层面。前3个Studio 课程,尺度由小到大逐渐扩展,最后的“综合景观规划设计”融合了各种不同尺度,是对学生“规划中有设计、设计中有规划”能力的全面综合性训练。
(2)深入广泛的国际化培养。通过开展深入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促进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国际交流,开阔国际视野,开拓创新思维。在培养方式方面,进行与日本千叶大学的双学位建设;在教学方法方面,与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理工大学等持续开展国际联合studio;聘用多名国际知名的“设计指导教师”参与规划设计studio教学;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IFLA、ASLA等国际竞赛并获得多个奖项。
(3)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同堂授课的教学模式。全日制风景园林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与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采取了两者“同班授课、同堂讨论、同卷考试”的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全日制与非全日制风景园林硕士生与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
(4)文本和设计图纸并重的论文模式。学位论文以研究性设计为教学平台,综合运用各门课程教授的理论和方法,完成发现问题、明确目标、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研究过程,论文的具体内容包括设计文本和设计图纸两部分,其中设计图纸应不少于8张(A0),并能够全面反映设计的具体情况。
在“时空观、学术观和实践观”独特的办学思想指导下,清华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包括多项国际国内重要竞赛获奖、重要会议论文发言、国家级和校级奖学金等。2017年9月国务院批准公布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仅有四所高校的风景园林学入选,其中清华大学风景园林学位列其中,体现本学科强大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03
典型案例
案例1 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景观规划设计studio教学—首钢二通更新改造景观规划
本课程以“首钢二通更新改造”课题为平台,从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两个层面,以及跨越尺度的规划和设计综合研究角度,对案例进行深入探讨。具体包括调查、分析、评价、研究、规划、设计、成果 7个阶段,从而完成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环节的教学。理论讲座紧密围绕规划设计阶段展开,涉及多个学科,包括工业遗产保护、景观水文、土壤改良、植物学基础、休闲游憩与历史文化、公共艺术、景观施工等。
案例2 国际化培养——引入英国建筑联盟建筑学院(AA)教学
引入英国建筑联盟建筑学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 School of Architecture,简称AA)景观都市主义课程(Landscape Urbanism)教学,使学生直接接触和深度学习AA的教学操作技术模式。掌握学科前沿的基本动向。具体包括:索引制图、几何网络化、原型编程、具体活跃化等。
案例3 国际竞赛获奖——IFLA风景园林学生设计竞赛奖
2014年6月,许愿、吕回、边思敏获IFLA风景园林学生设计竞赛二等奖,设计题目为“长城-玉树嘉那嘛呢石经城防灾景观规划设计”。方案选址于在2010青海地震中受损严重的玉树嘉那嘛呢石经城,面对文化危机、滑坡危机、村镇安全危机,设计建造一座巨大的嘛呢石墙,以降低地质灾害对城镇的威胁,同时引导城镇向安全的地段扩张。方案提出了一个经济的、可持续的策略和建造方法。
来源: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编辑:黄梅花 清华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