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要点: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 汉起称苑。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汉高祖的“未央宫”,汉文帝的“思贤园”,汉武帝的“上林苑”,梁孝王的“东苑”(又称梁园、菟园、睢园),宣帝的“乐游园”等,都是这一时期的著名苑囿。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苑囿亭阁,元人李容瑾的汉苑图轴中,可以看出汉时的造园已经有很高水平,而且规模很大。枚乘的《菟园赋》,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班固的《西都赋》,司马迁的《史记》,以及《西京杂记》、典籍录《三辅黄图》等史书和文献,对于上述的囿苑,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等。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如“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等。同时在明末还产生了园林艺术创作的理论书籍《园冶》。它们在创作思想上,仍然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创造手法。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园林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大型园林不但摹仿自然山水,而且还集仿各地名胜于一园,形成园中有园、大园套小园的风格。
自然风景以山、水地貌为基础,植被做装点。中国古典园林绝非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的要素,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提炼,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浓缩的自然。它既有“静观”又有“动观”,从总体到局部包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这种空间组合形式多使用某些建筑如亭、榭等来配景,使风景与建筑巧妙地融糅到一起。优秀园林作品虽然处处有建筑,却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明、清时期正是因为园林有这一特点和创造手法的丰富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集大成时期。到了清末,造园理论探索停滞不前,加之社会由于外来侵略,西方文化的冲击,国民经济的崩溃等等原因,使园林创作由全盛到衰落。但中国园林的成就却达到了它历史的峰巅,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园林艺术从东方到西方,成了被全世界所共认的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从园林的建筑风格看,古典园林有西方古典园林和中国古典园林两大系统,规整园林和风景园林两种基本形式。古今中外,园林都是因地制宜,巧妙借景,使建筑具有自然风趣的环境艺术,它们是自然的艺术再现。如果说中外园林在艺术风格上存在基本差异的话,那就是中国古代园林重在体现“天人合一”的观念,而西方园林则重在表现人为的力量。;西方古典园林以法国的规整式园林为代表,崇尚开放,流行整齐、对称的几何图形格局,通过人工美以表现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显示人为的力量。它一般呈具有中轴线的几何格局:地毯式的花圃草地、笔直的林阴路、整齐的水池、华丽的喷泉和雕像、排成行的树木(或修剪成一定造型的绿篱)、壮丽的建筑物等,通过这些布局反映了当时的封建统治意识,满足其追求排场或举行盛大宴会、舞会的需要。其最有代表性的是巴黎的凡尔赛宫。中国古典园林是风景式园林的典型,是人们在一定空间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加以构配而组合成源于自然有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这种“师法自然”的造园艺术,体现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使中国园林属于写情的自然山水型。它以自然界的山水为蓝本,由曲折之水、错落之山、迂回之径、参差之石、幽奇之洞所构成的建筑环境把自然界的景物荟萃一处,以此借景生情,托物言志。中国古典园林还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文化统统表现了出来,如端庄、含蓄、幽静、雅致等。它使人足不出户而能领略多种风情,于潜移默化之中受到大自然的陶冶和艺术的熏染。中国园林讲究“三境”即生境、画境和意境。生境就是自然美,园林的叠山理水,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的境界,模山范水,取局部之景而非缩小。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相通,全园生动。所谓画境就是艺术美。我国自唐宋以来,诗情画意就是园林设计思想的主流,明清时代尤甚。园林将封闭和空间相结合,使山、池、房屋、假山的设置排布,有开有合,互相穿插,以增加各景区的联系和风景的层次,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印象。意境即理想美它是指园林主人通过园林所表达出的某种意思或理想。这种意境往往以构景、命名、楹联、题额和花木等来表达。我国古典园林因其建筑风格和特点,一般分为三大类型:北方型,以北京为主,多为皇家园林。其规模宏大,建筑体态端庄,色彩华丽,风格上趋于雍容华贵,着重体现帝王威风与富贵的特色,如:颐和园;北海公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其中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江南型,以苏州园林为代表,多为私人园林,一般面积较小,以精取胜。其风格潇洒活泼,玲珑素雅,曲折幽深,明媚秀丽,富有;江南水乡;特点,且讲究山林野趣和朴实的自然美。他善于把握有限的空间,巧妙地组合成千变万化地园林景色,充分体现了我国造园的民族风格,并广泛吸取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如:拙政园、网师园等。岭南型,以广东园林为代表,既有北方园林的稳重、堂皇和逸丽,也融会了江南园林的素雅和潇洒,并吸收了国外造园的手法,因而形成了轻巧、通透明快的风格,如:广州越秀公园;杭州西湖等。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园林建筑一般具有多曲、多变、雅朴、空透四大特点。多曲是为了和风景环境和谐组合,设计曲径、曲桥、曲廊、飞檐翘角等;多变是为了适应山水地形的高低曲折,因地制宜,灵活布置;雅朴指追求宁静自然、简洁淡泊、朴实无华、风韵清新的风格;空透是为了使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环顾四周,尽情赏景,以达到“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字浪漫”的观景效果。需要补充的是,除了上面罗列的一些文化、历史名胜之外,还有诸如革命纪念地、名人故居等,他们以特有的纪念意义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1、 北方类型
北方园林,因地域宽广,所以范围较大;又因大多为白郡所在,所以建筑富丽堂皇。因自然气象条件所局限
河川湖泊、园石和常绿树木都较少。所以秀丽媚美则显得不足。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北京、西安、洛阳、
开封,其中尤以北京为代表。
2、江南类型
南方人口较密集,所以园林地域范围小;又因河湖、园石、常绿树较多,所以园林景致较细腻精美。因上述 条件,其特点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但究竟面积小,略感局促。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南京、上 海、无锡、苏州、杭州、扬州等地,其中尤以苏州为代表。
3、岭南类型
因为其地处亚热带,终年常绿, 又多河川,所以造园条件比北方、南方都好。 其明显的特点是具有热带风光,建筑物都较高而宽敞。 现存岭南类型园林,有著名的广东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等。
4. 除三大主题风格外,还有巴蜀园林、西域园林等各种形式。
中国古典园林对东西方园林的一些共有的设计理念有着自己的处理手段;而且融合了自己历史、人文、地理特点后,也表现了自己的一些独到之处。
1、天人合一的自然崇拜
2、仿自然山水格局的景观类型
3、诗情画意的表现手法
4、舒适宜人的人居环境
5、巧于因借的视阈扩展
6、循序渐进的空间序列
7、小中间大的视觉效果
8、委婉含蓄的情感表达
2、 中国和西方古典园林各历史时期概况特点及代表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它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中国的造园艺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和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是一个民族内在精神品格的生动写照,是我们今天需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据有关典籍记载,我国造园应始于商周,其时称之为囿。商纣王“好酒淫乐,益收狗马奇物,充牣宫室,益广沙丘苑台(注:河北邢台广宗一带),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周文王建灵囿,“方七十里,其间草木茂盛,鸟兽繁衍。最初的“囿”,就是把自然景色优美的地方圈起来,放养禽兽,供帝王狩猎,所以也叫游囿。天子、诸侯都有囿,只是范围和规格等级上的差别,“天子百里,诸侯四十”。 汉起称苑。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把早期的游囿,发展到以园林为主的帝王苑囿行宫,除布置园景供皇帝游憩之外,还举行朝贺,处理朝政。汉高祖的“未央宫”,汉文帝的“思贤园”,汉武帝的“上林苑”,梁孝王的“东苑”(又称梁园、菟园、睢园),宣帝的“乐游园”等,都是这一时期的著名苑囿。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苑囿亭阁,元人李容瑾的汉苑图轴中,可以看出汉时的造园已经有很高水平,而且规模很大。枚乘的《菟园赋》,司马相如的《上林赋》,班固的《西都赋》,司马迁的《史记》,以及《西京杂记》、典籍录《三辅黄图》等史书和文献,对于上述的囿苑,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明、清是中国园林创作的高峰期。皇家园林创建以清代康熙、乾隆时期最为活跃。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给建造大规模写意自然园林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圆明园”、“避暑山庄”、“畅春园”等等。私家园林是以明代建造的江南园林为主要成就,如“沧浪亭”、“休园”、“拙政园”、“寄畅园”等等。同时在明末还产生了园林艺术创作的理论书籍《园冶》。它们在创作思想上,仍然沿袭唐宋时期的创作源泉,从审美观到园林意境的创造都是以“小中见大”、“须弥芥子”、“壶中天地”等为创造手法。自然观、写意、诗情画意成为创作的主导地位,园林中的建筑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成为造景的主要手段。园林从游赏到可游可居方面逐渐发展。大型园林不但摹仿自然山水,而且还集仿各地名胜于一园,形成园中有园、大园套小园的风格。
自然风景以山、水地貌为基础,植被做装点。中国古典园林绝非简单地摹仿这些构景的要素,而是有意识地加以改造、调整、加工、提炼,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浓缩的自然。它既有“静观”又有“动观”,从总体到局部包含着浓郁的诗情画意。这种空间组合形式多使用某些建筑如亭、榭等来配景,使风景与建筑巧妙地融糅到一起。优秀园林作品虽然处处有建筑,却处处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明、清时期正是因为园林有这一特点和创造手法的丰富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集大成时期。到了清末,造园理论探索停滞不前,加之社会由于外来侵略,西方文化的冲击,国民经济的崩溃等等原因,使园林创作由全盛到衰落。但中国园林的成就却达到了它历史的峰巅,其造园手法已被西方国家所推崇和摹仿,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园林热”。中国园林艺术从东方到西方,成了被全世界所共认的园林之母,世界艺术之奇观.
从园林的建筑风格看,古典园林有西方古典园林和中国古典园林两大系统,规整园林和风景园林两种基本形式。古今中外,园林都是因地制宜,巧妙借景,使建筑具有自然风趣的环境艺术,它们是自然的艺术再现。如果说中外园林在艺术风格上存在基本差异的话,那就是中国古代园林重在体现“天人合一”的观念,而西方园林则重在表现人为的力量。;西方古典园林以法国的规整式园林为代表,崇尚开放,流行整齐、对称的几何图形格局,通过人工美以表现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显示人为的力量。它一般呈具有中轴线的几何格局:地毯式的花圃草地、笔直的林阴路、整齐的水池、华丽的喷泉和雕像、排成行的树木(或修剪成一定造型的绿篱)、壮丽的建筑物等,通过这些布局反映了当时的封建统治意识,满足其追求排场或举行盛大宴会、舞会的需要。其最有代表性的是巴黎的凡尔赛宫。中国古典园林是风景式园林的典型,是人们在一定空间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加以构配而组合成源于自然有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这种“师法自然”的造园艺术,体现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使中国园林属于写情的自然山水型。它以自然界的山水为蓝本,由曲折之水、错落之山、迂回之径、参差之石、幽奇之洞所构成的建筑环境把自然界的景物荟萃一处,以此借景生情,托物言志。中国古典园林还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文化统统表现了出来,如端庄、含蓄、幽静、雅致等。它使人足不出户而能领略多种风情,于潜移默化之中受到大自然的陶冶和艺术的熏染。中国园林讲究“三境”即生境、画境和意境。生境就是自然美,园林的叠山理水,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的境界,模山范水,取局部之景而非缩小。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相通,全园生动。所谓画境就是艺术美。我国自唐宋以来,诗情画意就是园林设计思想的主流,明清时代尤甚。园林将封闭和空间相结合,使山、池、房屋、假山的设置排布,有开有合,互相穿插,以增加各景区的联系和风景的层次,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印象。意境即理想美它是指园林主人通过园林所表达出的某种意思或理想。这种意境往往以构景、命名、楹联、题额和花木等来表达。我国古典园林因其建筑风格和特点,一般分为三大类型:北方型,以北京为主,多为皇家园林。其规模宏大,建筑体态端庄,色彩华丽,风格上趋于雍容华贵,着重体现帝王威风与富贵的特色,如:颐和园;北海公园;承德避暑山庄;等,其中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江南型,以苏州园林为代表,多为私人园林,一般面积较小,以精取胜。其风格潇洒活泼,玲珑素雅,曲折幽深,明媚秀丽,富有;江南水乡;特点,且讲究山林野趣和朴实的自然美。他善于把握有限的空间,巧妙地组合成千变万化地园林景色,充分体现了我国造园的民族风格,并广泛吸取了中国山水画的理论,如:拙政园、网师园等。岭南型,以广东园林为代表,既有北方园林的稳重、堂皇和逸丽,也融会了江南园林的素雅和潇洒,并吸收了国外造园的手法,因而形成了轻巧、通透明快的风格,如:广州越秀公园;杭州西湖等。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园林建筑一般具有多曲、多变、雅朴、空透四大特点。多曲是为了和风景环境和谐组合,设计曲径、曲桥、曲廊、飞檐翘角等;多变是为了适应山水地形的高低曲折,因地制宜,灵活布置;雅朴指追求宁静自然、简洁淡泊、朴实无华、风韵清新的风格;空透是为了使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环顾四周,尽情赏景,以达到“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字浪漫”的观景效果。需要补充的是,除了上面罗列的一些文化、历史名胜之外,还有诸如革命纪念地、名人故居等,他们以特有的纪念意义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
3 中国古典园林经历了哪几个发展历程及各有什么特点
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组成部分。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也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综合反映,在历史上却长期为统治阶级和达官贵人所占有享用。但是,在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之后今天已经被我们所继承和发展,而为我国广大人民所享用了。
为了能简要地说明中国园林的发展历史,现根据历史文献和现存古代园林遗址的考察,循其明显的规迹,大致可以分成三个时期来概述之。
(一)先秦及秦汉时期。此时期或可称为“白然时期”,是从“固”到“苑”的发展时期,约相当于距今三四千年的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殷商西周时代。旱在原始时代,当人类进人奴隶制社会,先民主要的生产活动是狩猎劝!渔猎,后来慢慢进化到种植定居,驯养了一些野生动物,比如猪、犬、羊等,种植了一些植物,比如禾、麦、稻、获等。这样就出现了圈养、圈种的有一定范围的地方,在甲骨文、糟文、金文中出现了“因、眺(囿)”“鉴、翻(圃),,等字,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有了从事农事、畜牧、手工业制作以及各种杂务劳动的专业奴隶阶层,在解决了生活的劳务后,奴隶主和帝王们就有了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各种游乐戏嬉,其中包括“狩猎”活动。而那些被选择为狩猎地区的地方,一定是那些禽兽比较集中,山丘或林茂之地,水草丛生之处,这就是成为种植与株、圈养动物的“囿”。根据史料记载,从殷周到秦汉时期这种“囿”的存在和发展,大体具有三个特点:
1.:片地宽广。一般方圆都在几十里、上百里左右,如春秋楚庄王“筑层台……延壤百里,’;
2.工程浩大。囿的周围有界垣,囿内有台屋构筑。
3.人工设施增加。山于狩猎地距离统治中心地较远,不免要
在“囿”内建寝殿屋宇。
这种最早期的“囿”到汉代有了新的发展,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山林的原始状态的存在,而是日趋专门化了。帝王们在这里建“宫”设“馆”,除了为游猎所需要,增添了寝宫殿宇生活设施,还配置了观赏植物、人工山水等景色,初步具有了“园林”性质,从汉代起它的名称也从古代的“囿”改称“苑”或“苑圈”了。著名的汉武帝的“上林苑”中,有“建章宫”,有“太液池”,周围数百里,盖起宫殿数十个,设置了“射熊馆”、“鹿观”、“虎圈观”等各种动物的圈观,并种植了各地送来的异树花木,如“核桃,,“紫纹桃”等等。不过此时尚处于中国园林发展初期,对于苑囿的布局布置,并无一定规划,仍较多地带有古“囿”的持猎趣味。建筑和山水的安排,也并不融洽有序,奇树异花的种植,只是猎奇罗列,虽然它有了某些园林的性质,开启了日后造园的新生面。总的说,仍是处于自然发展的时期。
(二)唐宋时期。它是我国古典园林的形成时期。由汉代开端的中国园林发展进程,经过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到隋代统一中国的过渡,至唐代出现了一个兴盛的局面。由于疆域的扩大、经济的发达、民族的融合,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达到了一个空前繁荣时期,和别的文化发展一样,园林发展中出现了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在苑囿的营建中注意了游乐和赏景的作用,如在殿宇建筑外,已注意到迭石造山,凿池引泉。布局关系也趋于融洽,使之形成优美的环境,发挥了休憩、游赏,甚至宴乐之功能,一是绘画技术的发展与造园艺术的发展的互相促进,如南朝梁•张僧怒擅长画山水,能“咫尺之间便觉万里之遥”,画家所提炼的构图、排列、层次和色彩,极大地丰宫了造园技巧,而且有的画家,自己就是一个杰出的造园专家,如诗人王维设计营建的“辆川园”。
中国园林形成时期最突出的成就是造园和文学、绘画的结合,大家所熟知的宋徽宗营建的“良岳”,也就是《水浒传》里“花石纲”的来历。这个御花园,山水美秀、林木畅茂,迭石树峰,又有宫殿亭阁,高低错落,迭山凿池,别出胜景,可称为唐宋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可惜已经在战火中夷为平地,在地面上永远地消失了。
(三)明清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的全盛时一期。北宋为辽金取代后,辽、金、元三代后先相继,在燕京一带兴修皇家园林。金代从开封拆运至中都大量的良岳花石,元代在建筑艺术中促进了国内各民族和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使我国各民族丰富奇特的建筑形式更添异彩。(如至今还能见到的十三世纪出于尼泊尔艺术家阿尼哥之手的北京妙应寺白塔等)。明代及清代初期,在中国园林发展史上是个辉煌的时期,达到了它的全盛时期。这有我们今天仍能亲眼目睹的很多实物实景所证明。这个全盛时期的园林,与过去时代所不同的,育三个方面的特点:(1)功能全,(2)形式多, (3)艺术化。兹为分述如卜:
(1)功能全: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园休发展,卜,都有新增加的内容,至明济后大备,诸如听政、受贺、宴会、观戏、居住、园游、读书、礼佛、观赏、狩猎、种花等等,应有尽有,甚至为满足统治者的“雅兴”,还建有商业市街之景,如近年恢复的颐和园苏州街,以及圆明园原来的买卖街.包罗了帝王生括的全部活动,功能的多样花,自然扩大了园林的建筑营造规模,此其一。
(2)形式多。这里指的是作为园林重要组成部分的建筑而言,无论其为建筑群落组合,抑或单体建筑形色,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它既吸收了各地区的地方特点和各民族的民族风格,既有殿堂楼阁,又有幽尼佛寺;既有粉墙石垣,又有竹篱泥笆,灵活而多变,随处而点缀,这在‘红楼梦》中大观园也有非常生动的反映。在园林布局及布置方l厄则吸收r南北园林艺术的精华,因地制宜地加以汇聚,比如圆明三园的诸多景色中就再现了国内苏杭扬州等地著名园林的特点,谓之“移天缩地”亦不为过。
(3)艺术化。明济园林中占卞导地位的是园林建筑的高度艺术化,其景物、其凤格、其布局,移步借景,动静相兼等艺术美学理论的运川,已臻成热,各种建筑形式的风景景观的结合融为体,自水木石的精心安才i沁建筑植物的众从位粉,都起到了立体形象l,甚至在附属设施的样式、内部装修和环境色彩等方面也都得到统一的和谐的没计,体现了中国造园思想的高超境界。
试问,明清时期的中国园林建筑,共造园思想何以能达到如此发达的艺术水平,我认为有两个重要的标志。
第一,造园艺术理论有了划时代的总结性成果,即明代崇祯时江苏吴江人计成《园冶》一书的问世。过去,关于园林的设计(或叫“经营,,)原则、艺术技巧和实际建造经验,还只能在诗词、游记等文学作品中有片断描述,没有形成理论规律。但是《园冶》却是一部有关园林建筑的系统性的总结性的专门著作。全书共三卷,一卷为造园总论(’兴造论》、《“园说、)、选地(《相地》)、立基和各种单体建筑(屋宇堂轩)的形象范例,二卷讲各式栏杆及其式样;三卷讲「1窗、墙垣、铺地、造山、迭石、借景等,全书计三万多字,并有插图二百余幅。它反映了当时的园林面貌和造园艺术水平,而且一直对中国造园有指导意义,甚至可以说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创造的大观园也是根据这些理论来构建的。
第二,大批造园艺术家的诞生,如清代戏曲家李渔(笠翁),在南北都有自己设计建造的住宅园林,以北京的芥子园最有名。杰出的造园家张南垣父子,更是园林史上的大家,不仅在苏扬等南方园林中有他们的遗构,北京北海公园取,就有他们的遗作可供欣赏。以他们的生存年代推算,我们有理由认为《红楼梦》中营建大观园的造园设计师“山子野”的原型,应该就是张氏父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