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公司、渣打银行、花旗银行的老总们现在都已经成了复旦大学研究生教育中的“兼职教授”,为学生开设课程,上实集团的两位高层管理人员在复旦大学开设的课程则正式进入了研究生选课单。刚刚搬迁到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上海中医药大学则吸引园区内的高科技医药企业加入到学校研究生培养的队伍中。上海高校都纷纷探索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多种途径。
东华大学的恒逸研究院今年毕业的博士生和硕士生还没出校门就被“哄抢一空”。这家培养服装材料方面高层次人才的研究院就是由东华大学研究生院与企业联合成立,由企业出资,学校与企业联合制订培养计划,培养纺织材料方面的硕士和博士。企业的技术人员定期为学生授课,并且把企业遇到的技术难题带到研究院让学生思考。今年研究院已经有第一届博士生毕业了,博士生所做的毕业论文还为企业解决了长期无法解决的难题,而这些硕士生和博士生们因为在学校期间所做课题既有学术深度,也有应用价值,毕业时没有出现过去常有的现象——“博士生一毕业就只能教书,传授那些已经远远落后于业界的已有老化趋势甚至已经完全老化的知识”。
同济大学机械学院与集装箱企业的龙头老大振华港机集团联合培养学生,由董事长带领10多名首席工程师为学生集体开设集装箱方面的课程,被列入学生选修课名单。机械学院院长卢耀祖教授说,虽然集装箱课程听上去非常狭隘,但实际上这门课程牵涉的大多数是机械专业知识,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是工科专业知识的“案例教学”,比教师单纯地按照教材授课的效果要好很多,现在已经引入到了研究生教学中。而同济大学的汽车学院更是早在成立之初就从汽车“巨头”们那里引入了高层技术管理人员为学生授课。
上海交通大学日前也与宝钢集团签订协议,宝钢研究院中的32名首席工程师从9月份开始担任交大的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与学校联合培养研究生。据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吴松介绍,宝钢参与到上海交大研究生的培养中只是学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计划的一部分。学校将通过这一措施解决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中缺乏有实业背景人才的问题,同时,也为企业储备高层次优秀人才提供便利。
复旦大学也引进了华虹集团、中芯国际等一些知名大企业参与工程硕士的培养,研究生院副院长顾云深教授介绍,工程硕士本身是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硕士学位,加之集成电路设计人才是上海市的紧缺人才,让企业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可以使培养方案更有针对性。复旦大学还引进了工商银行、中国工程核物理研究院等单位参与人才培养。今后也可能会谨慎地挑选企业参与研究生培养。
相关链接
企业与高校人才培养的脱节一直以来都是让双方苦恼的问题。虽然一直以来都有不少高校引进一些企业界的专家为学生开讲座,但是一直是零零星星,难成气候,而且主要集中在本科生中。近年来,学校敞开大门与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让企业参与到学校的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少学校还聘请了企业的导师来参与指导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