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CT考试语文知识连载(军事部分)(四)(2)
Freekaoyan.com/2009-01-04
16.羽林。
西汉武帝时选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六郡良家子宿卫建章宫,称建章营骑。后改名羽林骑,取其“为国羽翼,如林之盛”的意思,属光禄勋,为皇帝护卫,长官有羽林中郎将及羽林郎。东汉以后,历代禁卫军常有羽林之名。隋以左右屯卫所领兵为羽林。唐置左右羽林军,有大将军、将军等官。元羽林将军为扈从执事官。明亲军有羽林卫。
17.世兵制。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军户、士家的子弟世代为兵。明代卫所所属军士,亦有世袭之制。此外,在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王朝,其本族兵士,亦多世袭,如清代的八旗兵。参见“军户”、“士家”、“八旗兵”。
18.府兵制。
西魏大统年间(535—551)宇文泰所建。共二十四军,由六柱国分领,下设十二大将军、二十四开府。军士由各级将领统率,另立户籍,与民户有别。北周武帝时,府兵军士改称“侍官”,不属柱国,加强中央的控制。隋初确定军府名称为骠骑府,以骠骑将军为长官,车骑将军为副。有时也设立与骠骑府平行的车骑府。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称鹰扬府,长官为鹰扬郎将,副为鹰击郎将。各府分隶十二卫;军人称“卫士”,其户籍改属州县。唐初一度恢复骠骑、车骑府的旧称,不久改为折冲府,设折冲都尉与左右果毅都尉。凡被拣点充当府兵的,平日务农,农隙教练,征发时自备兵器资粮,分番轮流宿卫京师,防守边境。折冲府的数字说法不一,据《新唐书·兵志》谓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共有六百三十四府,分隶十二卫和东宫六率。军府绝大部分分布于京师附近的关内、河东、河南等道,用意在“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以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每府兵额由八百人至一千二百人,编制单位有团、旅、队、火。从高宗时起,府兵即因分番更代多不按时,负担过重,逃避兵役。玄宗开元时,以府兵无力自备兵器、资粮,须由政府拨给,卫士改用招募,戍边的兵士也改用官健。天宝八载(公元749年),折冲府无兵可交,府兵制已名存实亡。
19.禁军。
①原指皇帝的亲兵,即侍卫宫中及扈从的军队。历代有直称禁军、禁兵的,也有另立名目的。又有此名义而扩大其任务范围的。唐代禁军初有元从禁军,以后陆续出现飞骑、百骑、千骑、万骑等名目,演变为左右羽林、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左右神威等十军。其中如神策军即戍守各地,任务不限于宿卫。
②北宋称正规军为禁军或禁兵。从各地招募,或从厢军、乡兵中选拔,由中央政府直接掌握,分隶三衙。除防守京师外,并分番调戍各地,使将不得专其兵。每发一兵,均须枢密院颁发兵符。编制单位有军、指挥、都。士兵出自雇佣,且沿五代朱梁定制,文面刺字,社会地位低于一般人民。北宋中叶,禁兵增至八十余万人。王安石变法时裁减兵额,置将分领,加强训练,战斗力有所提高。北宋末年,政府腐败,军队缺额极多,京师三衙所统十余万人,实际仅存三万人。南宋时仍有禁军、厢军的名称,实际情况则屡有变化。
20.三大营。
明成祖时京军分为五军、三千、神机三大营,前期用兵都以此为主力。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后,三大营丧失殆尽,于谦乃在各营中选精兵十五万,分十营集中团练,称为团营。嘉靖时罢团营,恢复三大营旧制,并改三千营为神枢营,但以寡兵代替世军,实质上已和过去不同。
21.神机营。
明代京军三大营之一。使用火器,皇帝亲征时得随军出征。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后,三大营丧失几尽,后改革军制,建立团营,未入选的军士归本营,称“老家”。嘉靖时罢团营,恢复三大营旧制。清代也有神机营,设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选八旗满州洲、蒙古、汉军及前锋、护军、步军、火器、健锐诸营的精锐为营兵,守卫紫禁城及三海,并扈从皇帝巡行。其后逐渐腐化,清末废。
22.八旗兵。
清代兵制。努尔哈赤初定兵制,每三百人设一佐领,五佐领设一参领,五参领设一都统。每都统设副都统二,领兵七千五百人,为一旗。在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时,只有四旗;四十三年,增至八旗,六万人。其后佐领之数,增至四百,旗数不变。皇太极天聪九年(1635年),分设蒙古八旗,兵一万六千八百四十人;崇德七年(1642年)分设汉军八旗,兵二万四千零五十人。以后佐领愈增,各旗也分设护军、前锋、骁骑等营伍。清朝统一后,八旗兵分为京营和驻防两类。京营又分郎卫和兵卫。郎卫侍卫帝室,由上三旗(镶黄、正黄、正白)中挑选,组成亲军,归领侍卫内大臣统率。兵卫之制:八旗都统直辖的为骁骑营。不归都统指挥,另置总统或统领统率的有前锋营、护军营、健锐营、火器营、步军营。步军营除八旗兵外,兼辖一部分绿营兵。此外,下五旗的亲军,属于各王公。领侍卫内大臣统率的,还有虎枪营。总计京营兵额十万余人。驻防兵分驻各省冲要地点,共十万七千余人,分由各地的将军、都统、城守尉统率,为清王朝进行统治的骨干力量。乾隆时佐领之数将近二千,兵额则仍为二十万余人。
23.绿营兵。
清代军制,汉兵用绿旗,称绿营兵或绿旗兵。兵种分马兵、步兵,沿江海之地又设水师。在京师者为巡捕营,隶属步军统领。在各省者有督标(由总督统辖)、抚标(由巡抚统辖)、提标(由提督统辖)、镇标(由总兵统辖)、军标(设于四川、新疆,由将军统辖)、河标(由河道总督统辖)、漕标(由漕运总督统辖)。标下设协,由副将统领;协下设营,由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分别统领;营下设汛,由千总、把总分别统领。绿营兵额,时有增减,一般在六十万人左右。清末裁废。
24.新军。
清末编练的新式陆军。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袁世凯以胡在小站训练的“定武军”为基础,扩编为“新建陆军”;张之洞也在署两江总督任内编练“自强军”,是为新军之始。《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以倡办“新政”的名义,中央设练兵处,各省设督练公所,改编军队。1905年又计划在全国编练新军三十六镇,每镇包括步、马、炮、工程、辎重等兵种,额设官兵12 512人。至1911年,全国连混成协在内只编成二十六镇。清政府以北洋新军为中央军,各省新军为地方军,借以巩固其垂危的封建统治。但在革命党人的积极活动下,各省新军中的下级军官和士兵倾向革命的人日多,成为武昌起义和各省光复的重要力量。
25.国民革命军。
1925年7月,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将所属军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并开始设立党代表和政治部主任,多数由共产党人担任。由于共产党员和共产主义青年团员在军队中的骨干作用和先锋作用,国民革命军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后,国民党军队仍用这一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