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宋元明清时期(907年—1840年)
1.51 知识体系
基本特征:宋元时期,国家从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逐步走向统一。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封建经济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并缓慢发展,封建经济基础开始受到冲击。对外政策开始趋向闭关锁国。各民族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边疆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1.五代十国时期。
(1)政治。
(907年—960年)中国历史上的分裂割据时期。唐朝灭亡后,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五个短暂的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史称五代。在黄巢起义时,南方割据势力开始纷纷称王,先后出现了九国,加上北方刘崇建立的北汉,分别是吴、前蜀、后蜀、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北汉,史称“十国”。其中前蜀与后蜀、吴与南唐是相承关系。直到北守建立后才结束了唐末以来近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2)经济。
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得到比较大的发展。主要原因包括: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北民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南方的割据政权为增强实力,大都采取了重视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北方经济由于战乱频繁,遭到很大破坏。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期间进行了改革,使经济得到恢复,后周军队的战斗力大为提高。为后来北宋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准备了重要条件。
2.宋辽夏金并立时期。
(1)政治。
北宋建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从“权”、“钱”、“兵”三方面入手,采取措施把政权、财权、兵权收归中央。宋太祖解除了统兵大将的兵权,从地方军队中挑选强壮兵丁,编入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解除了地方节度使的权利,派文臣到地方作知州,管理地方行政。派转运使到地方管理财政。这些措施强化了中央集权,使唐朝后期以来的藩镇割据局面结束了。北宋中期以来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包括财政困难;土地兼并和赋税沉重引发的阶级矛盾;辽、西夏少数民族政权对北宋的威胁等。为了克服封建统治的危机,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政府的收入增加了,但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最终被废除。由于北宋政权的积弱,不断受到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攻击。靖康之变后,赵构建立了南宋,偏安于江南。辽政权是10世纪中叶东北地区的契丹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在唐朝末年开始强大,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称皇帝。辽因居辽河流域而得名。西夏政权是11世纪初党项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党项族是古代羌族的一支。1038年元昊称帝建立大夏,北宋因其位于西部而称其为西夏。金是12世纪女真人建立的封建政权,他们生活在东北地区,是唐朝时期的黑水 ,历史悠久。1115年完颜阿骨打正式建国,国号金。
(2)经济。
1)北宋时期。农业方面,生产得到发展,粟、麦、黍、豆等北方作物推广到了江南;占城稻推广到了淮河流域一带。茶树的栽培在福建和长江中下游的丘陵地带推广。手工业方面,丝织技术以四川地区为最高。制瓷技术相当发达,定窑的白瓷、汝窑的青瓷享有盛名,景德镇发展成为著名的磁都。矿冶业水平先进,用煤作燃料冶铁的作坊很多,山西、东京(开封)一带的居民已经用煤作燃料。城市和商业方面,东京(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其布局打破了“坊”与“市”的界限,商业活动不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城市里还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市场上流通着大量的金属货币,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2)南宋时期。南方战乱较少,社会安定,北方大量人口南迁,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完成了古代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农业方面,稻米和棉花的种植不断推广,产量不断提高。手工业方面,棉纺织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造船技术具世界先进水平。海外贸易方面,主要港口有泉州、广州和明州。可以东达朝鲜和日本,西至非洲一些国家。北方经济在战乱中也有局部的恢复和发展。金统治时期采取了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使北方经济得到恢复。
(3)民族关系。
1)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辽夏金政权的统治者们大多能够改革旧俗,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注重生产的发展,在政权之间的争斗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他们汉化程度很高,完成了封建化的进程,是一支支带有军事性的蓬勃向上的力量。汉族政权的衰弱,少数民族政权的勃兴,形成了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民族间政权的并立,虽然有战争,但和平交往是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主流。
2)民族之间的和与战。①辽与北宋。辽位于今东北地区,后扩展至幽云地区。北宋建立后向北发展,与辽国利益冲突,辽势力正盛,两国之间遂发生战争,多以北宋的失利而告结束,辽曾派20万大军南伐,北宋朝野震惊,有人主张迁都金陵,宰相寇准力主宋真宗亲征,使阵前士气大振,辽军受挫,与宋主动议和,订立澶渊之盟,北宋保证每年提供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这是一个屈辱性的和约。此战之后,辽的国势渐衰,无力再向宋发动大举进攻,宋也无力进行北伐,两国关系转入稳定时期,两国在边界地区开设榷场,进行民族间的贸易往来。②西夏与北宋。西夏建立在北宋的疆域之内,一开始就遭到了北宋的讨伐,西夏积极备战。多次交战,北宋失利,失去对西夏取胜的信心,终于接受元昊的建议进行和议,确立了夏与宋的关系。夏对宋称臣,宋册封元昊为西夏国主,每年赐银7万两,绢15万匹,茶3万斤,沿边界开设榷场相互贸易。和议后夏宋关系比较稳定。③金灭辽和北宋。金崛起前后,辽的统治日益腐朽,金与北宋曾联合攻辽,1125年金灭辽。此后金不断南下攻宋。1127年包围开封,俘宋徽宗、宋钦宗及百官宗室 3 000余人,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赵构建立南宋后,金兵追至杭州,在镇江及黄天荡被宋将韩世忠包围,史称黄天荡之战,金军败退。1140年金军大举进攻南宋,南宋虽有岳飞这样精忠报国的将领,但由于统治者的投降政策,最终在1141年与金和议,南宋对金称臣,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为界,南宋每年向金纳岁币。
3.元朝。
(1)政治。
13世纪初,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此后灭掉夏、金等政权。1260年忽必烈即位大汗,1271年正式建国号为大元,迁都大都(北京)。1276年灭南宋。统一中国后,元版图空前辽阔,是亚洲强大的封建国家。为了进行有效的管辖和统治,元政府实行了行省制度,加强了对边远地区包括台湾和西藏的管辖,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作为我国的行政机构一直保留至今。元朝建立后,为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地位,建立稳定的统治秩序,按照民族成份和被征服的先后,将全国居民划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为蒙古人,享有政治、经济特权,可以担任官吏,拥有大量土地。第二等级为色目人,主要包括西夏人、中亚各族人、东欧人等,有一定的特权,可以担任低级官吏,可以携带兵器等。第三等级为汉人,主要包括女真人、契丹人以及北方的汉族人等,他们当中有一些人十分富有,但在法律上受限制较多,也有一些人可以担任较高职位。第四等级为南人,主要指南宋统治下的各族人民,包括汉人。他们当中也有一些人很富有,但却受到元朝法律严厉的制约。等级制度与诸色户籍制度结合,形成了元朝政府对社会的控制网络。虽然有等级制度存在,但蒙古人中依然有很多贫困者,第三、四等级中也有大量的剥削者,阶级矛盾依然是最主要的社会矛盾。这种等级制度是阶级压迫与民族斗争的产物,是民族歧视和民族分化政策的具体体现。
(2)经济。
元朝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棉花种植的进一步推广,和松江地区棉纺织业的兴盛。黄道婆在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元朝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大都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汇聚了来自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队和使节。为了解决粮食供应的困难,元朝的漕运和海运发达起来。元世祖时开凿了山东东平到临清的会通河,后来又开凿了从通州到大都的通惠河。漕运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海运可以从长江口的刘家港经黄河、渤海到达直沽,再转往大都。泉州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3)民族关系。
自两宋以来,少数民族政权不断发展壮大,汉族地主的统治走向衰落,到元朝统一中国使这一过程达到高峰。蒙古人入主中原,更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形成了民族融合的新高潮。各民族人民共同开发,使元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4)对外关系。
元朝的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世界各国的使节、商人、僧侣、旅行家络绎不绝来到大都,他们之中最闻名的是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他写的《东方见闻录》不仅向欧洲人介绍了中国的富庶,而且还介绍了一些中国领先的科学技术。中外频繁的交往加深了东西方之间的了解,对各国的发展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宋元时期的文化。
(1)科技文化发展的背景。
宋元时期,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和长期的混战局面,社会安定。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城市繁荣,海外贸易发达。元朝时国家统一、疆域辽阔、民族大融合,各族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再由于海运交通的便利,使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比前代更加频繁,这一切为宋元时期文化的高度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宋元文化是在隋唐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起点高,基础雄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2)宋元文化的特征及主要成就。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其中三项发明于此时期。北宋平民毕 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了400多年。早在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已经制造出了司南,到了北宋,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传到欧洲,为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创造了条件。火药在唐朝时已经开始应用于军事,北宋时在军事上广泛使用,元朝时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到欧洲。四大发明造福于人类,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宋元时期在天文、历法上的成就,反映了这个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沈括、郭守敬是宋元时期杰出科学家的代表。这一时期学校制度更加完备,中央有太学和国子学等,地方州、县学也很兴盛。私人讲学的书院在北宋兴起,学习风气活跃。著名的书院有石鼓、岳麓、白鹿洞、应天、嵩阳等。《资治通鉴》是我国史学史上一部名著,全书取材广泛、叙事明晰、文笔生动,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作者司马光和西汉的司马迁,是我国古代史学界的两大伟人,被并称为“史学两司马”。宋词和元曲的出现,是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特点。宋词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宋代著名的诗人是陆游,元曲作家的代表是关汉卿,代表作是《窦娥冤》。绘画与书法艺术盛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表现市井风俗的绘画应运而生,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之作。宋朝书法家代表有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人称“宋四家”。
5.明清时期。
(1)政治。
明清时期,在政治方面,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经济上则表现为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并缓慢发展,封建的经济基础开始受到冲击。对外政策上开始趋向闭关锁国。民族关系上,各民族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边疆地区得到开发,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明朝建立之初,为了保证统治的长治久安,统治者认为必须加强君权,强化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明太祖朱元璋的改革从地方机构入手,废除行省分设三司,三司各行其职,不相统属,互相牵制,直属于朝廷,从而达到中央对地方控制的目的。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此外还设立了厂卫特务机构,加强对官吏的监视和对人民的镇压。明朝政府采取八股取士的科举制,以禁锢人们的头脑,使读书人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由此可见,自秦始皇以来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已经强化到了空前的程度。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使国家呈现比较安定的局面。这些措施也加强了对人民的镇压,扼杀了人们思想的进步,阻滞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说明明朝我国封建制度已经日益腐朽并渐趋衰落。清朝时期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统治者本身为少数民族,所以必须加强中央集权才能有效地维护和巩固统治。此时我国的封建制度已经衰落,反封建斗争日益发展,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封建统治者采取防止封建制度瓦解的措施,集中体现为君主专制的加强。具体表现是雍正帝设置了军机处,直接对皇帝负责,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清朝初年还大兴文字狱,从思想上加强对知识分子和民众的迫害和压制。在君主专制加强的同时,封建制度却渐趋衰落。封建君主专制的强化对社会进步具有明显的阻碍作用。明清之际,我国资本主义萌芽已在东南沿海出现,具有启蒙性质的社会学说和具有近代色彩的自然科学都有所萌发,就当时中国文化所达到的水平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水平相差不远,但欧洲的社会改革和文化进步一日千里,中国则死水一潭,毫无生气,封建专制制度的强化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社会发展和进步。
(2)经济。
因为农民战争的影响,明太祖认识到“民者,国之本也”,“民安则国安”的道理,从而实行了“安养生息之”的措施,主要包括:鼓励垦荒,减免赋税,实行屯田,军队实行军屯,作到“养兵百万,要令不费百姓一粒米”;推广植棉,兴修水利,提倡节俭等。清军入关前后,战乱持续了30多年,土地荒芜严重,垦荒屯田是发展生产的主要措施,主要方法有:实行“更名田”,承认农民对所开垦土地的所有权;以劝耕的多寡为考核官吏的标准,“有田功者升,无田功者黜”;改革赋税制度,放宽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明朝农业生产发展的状况主要是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棉布已成为广大人民的普遍衣料。清朝时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表现是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超过前代。明朝时手工业发展的表现是出现了一些商业城市,有些城市成为某些生产部门的中心。冶炼技术发达,采用焦炭作燃料,采矿已用火药爆破法。清朝时的发展表现为规模更大于前代。随着明朝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商品种类增多,商业城市以及手工业品生产交换中心增多,货币流通量大,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明朝中后期,在苏州、杭州、松江等地,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许多以纺织为业的“机户”开设“机房”雇佣“机工”劳动,形成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这是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清朝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更猛烈地冲击着古老的自然经济,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工场在地区上、规模上、和行业分工上都超过了明朝。除了苏州的丝织业外,云南的采矿业、四川的制盐业、台湾的制糖业、陕西的伐木业、北京的采煤业多出现了雇佣关系。此时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特点是大商人向手工业投资,这一过程即是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转化的过程,商人也和手工工场主一样成为早期的资本家。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孕育了封建社会内部,从地域和行业上看都比较狭窄,发展都比较缓慢。从全国范围看,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新的生产关系的出现,说明我国封建社会已经进入衰落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在整个社会经济所占的比重很小,它的发展受到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封建土地所有制下的农民因受到残酷的剥削而一贫如洗,几乎没有购买能力,市场的狭小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封建地租的剥削率相当高,所以“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严重影响了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再加上封建政府的压制,制定行会制度、广设关卡、征收重税、控制生产规模,以及闭关政策等,使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封建制度衰落在经济上的表现主要是封建的生产关系已经不能容纳新的生产力。明清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已经基本不适应了,土地高度集中在少数地主阶级手中,广大的农民失去土地,导致了封建统治的不稳定。封建专制的高度强化作用于经济时,起到了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和破坏社会生产的作用。清朝前期自然经济比较稳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就了封建统治者的盲目自大,形成了对外政策上的闭关自守。它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也使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渐趋落后,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都缓慢下来。
(3)民族关系。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民族之间的友好交流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民族之间的战争有进步与反动、正义与非正义之分,一般认为,为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而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民族之间的战争毕竟是短暂的,之后形成的是民族之间长久的和平和共同的发展。明朝建立后,蒙古贵族北逃,双方开始了长久的对抗。也先曾率蒙古人攻入明界,使沿边喧的汉族人“不得耕作放牧”,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由于战争不断,明朝政府实行封禁政策,断绝了与蒙古族的正常交往和贸易往来,使单纯从事畜牧业生产的蒙古族人深受其害,他们缺少手工业品以及茶叶等生活必需品。结束对抗,恢复联系,发展生产成为蒙汉人民,包括统治者在内的所有人的愿望。鞑靼的俺答汗几十次派人要求与明朝通贡互市,此后几十年维持了和平互市关系,加强了蒙汉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蒙古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为明朝的经济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蒙汉人民共同为北部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巩固北部边疆作出了贡献。清朝前期正是西方资本主义开始兴建的时期,他们在逐渐把侵略的魔爪伸向我国边疆的同时,还挑动民族矛盾,支持地方少数民族分裂分子的叛乱活动,因此这一时期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斗争,往往和反抗外来侵略紧紧联系在一起。康熙皇帝平定了沙俄支持下的漠西蒙古的噶尔丹的叛乱,清政府控制了漠北蒙古,进一步控制了天山南北。漠西蒙古的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发动武装起义,经过艰难的长途跋涉,终于回到祖国,受到乾隆帝的热情接待。18世纪中期,乾隆帝平定了维吾尔贵族大和卓和小和卓兄弟的叛乱,重新统一了新疆地区。清政府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顺治和康熙两位皇帝分别赐予五世达赖和五世班禅“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建立了中央册封制。还在西藏设置了驻藏大臣管理西藏事务。清朝疆域广大,民族众多,清政府把全国划分为直隶等18个省,盛京、吉林、黑龙江、伊犁、乌里雅苏台五个将军辖区,西藏、西宁两个办事大臣辖区,共25个省级行政区域和内蒙古等盟旗。在清朝统一政权下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包括50多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多民族大家庭。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了,边疆地区得到开发,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得到巩固。
(4)对外关系。
明清时期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得到进一步发展。明成祖时,明朝是世界上富强的国家。造船技术的发达和郑和自身所具备的优越条件,使他成为下西洋的最佳人选。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同西方航海家比较,郑和首创了航行时间最早、航行次数最多、人数最多、船体大、船只多、航行范围广、航行设备最先进等业绩,他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16世纪上半期开始,不断有传教士伴随殖民者来到中国,他们在中国传教,培植亲西方势力,为殖民扩张效力。但其中也有人如利玛窦等,向中国介绍了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等科学文化知识,客观上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和中西方文化的交流。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者开始侵扰我国边疆。明朝中期,由于海防松弛,日本的海盗、奸商、武士、浪人等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侵犯了我国的主权,危害了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抗击倭寇,保卫人民,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成为人民的强烈要求。戚继光在抗倭斗争中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捏卫了国家的安定和民族尊严,为肃清东南沿海的倭冠作出重大贡献,成为民族英雄。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实行殖民统治。郑成功决心要“复故人之土”,毅然向荷兰殖民强盗发起进攻。1662年,荷兰殖民者在投降书上签字,结束了他们对台湾38年的殖民统治,台湾回到了祖国的怀抱。郑成功成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16世纪末期,沙俄征服了西伯利亚,开始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17世纪中侵占了我国雅克萨和尼布楚。康熙皇帝于1681年开始全面加强东北的边防。1685年和1686年两次组织了自卫反击战,赶走了俄国侵略者。1689年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两国东北部边界。康熙皇帝反击外国侵略,为巩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作出了贡献。
(5)文化。
明朝中后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新的经济因素产生,在封建主义的土壤里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种现象反映在思想理论界,产生了一批具有民主色彩的进步思想家。他们的代表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他们对封建专制主义制度进行了揭露和批判,要求改革社会,向维系封建专制制度的正统思想—孔孟之道发起挑战。他们强调探讨国家治乱的根源和解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提出捍卫国家民族的利益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这些思想对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依然处于世界前列,再加上中西方的交流、外来科技知识的引入,我国的科学技术还保持了相当高的水平。李时针、徐光启、宋应星等科学家,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勤奋学习和调查研究,给我们留下了三大总结性的科学巨著,这对后世和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此后中国的科技文化就没有再产生辉煌的成就,这是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建筑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的,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从一开始就受到摧残,不可能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和创造条件。当时的知识分子大部分追求科举功名,头脑僵化,思想被传统礼教严格控制,再加上对外政策上日益趋向“闭关锁国”,使我国的科技文化事业转向落后。明清时期小说是文学发展的主流,人们常把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相瓣并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戏剧演出是城乡人民的主要文化娱乐形式。京剧就是在广泛吸收其他地方剧种精华的基础上,适应北京观众的爱好而形成的新剧种。18世纪末,四大徽班进京,之后形成了风靡全国的“京剧”,其精湛的表演艺术魅力至今不衰。明清也是国画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江南地区经济的发达,产生了明朝绘画的“吴派”和清朝绘画的“扬州八怪”,说明文化的发展是与经济的发展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