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硕模拟题:GCT语文模拟试题(07B)(2)
Freekaoyan.com/2009-01-04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9——42题。
乐府本是西汉武帝时所设立的一个音乐机关,后来用来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汉魏六朝入乐的歌诗,包括采自民间的和文人创作的,都称为乐府。唐宋词也是配合音乐可以歌唱的歌诗,从这意义上说,也可称它为一种乐府诗。宋人词集题为乐府的,有贺铸的《东山寓声乐府》、康与之的《顺庵乐府》等。
但以前把词称为乐府,有的还有“词—出于乐府”这样一种认识,如宋胡寅《向子諲<酒边集>序》说:“词曲者,古乐府之末造也。”近人王国维《戏曲考源》也说:“诗余之兴,齐梁小乐府先之。”都认为词是从汉魏乐府或六朝乐府发展而来的。唐宋词和汉魏六朝乐府同是音乐之学,它们之间自然有着密切的继承关系,但唐宋词并不是直接渊源于汉魏六朝乐府,它所配合的音乐和合乐的方式跟前代的乐府诗都有很大不同。唐宋词配合的音乐是燕乐,燕乐的主要成分是北周、隋以来从西域传入的西北各民族的音乐,乐器是以琵琶为主。这在当时是全新的、外来的东西,和前代的乐府诗所配合的雅乐、清乐是不同的系统。而且唐宋词的音乐性是全部定型的,都是“由乐以定词,非选词以配乐”(元稹《乐府古题序》中语),每个词调都有固定的句格、韵位和宇声,在形式及格律上和“选词以配乐,非由乐以定词”的前代乐府诗也完全不同。燕乐,的传入最早虽可追溯到北魏、北周(《魏书》卷六十二《李彪传》已有“设燕乐”“赐谯乐”的话),但它韵盛行是在隋唐。词是配合燕乐而产生的,因此说词的起源就不应该超过隋唐以前,说词出于乐府也就不合事实了。
宋人也有称词为“近体乐府”的,如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有词三卷,题为“近体乐府”。在乐府上加上“近体”两字,这就表明了和古乐府的区别。
39.关于“乐府”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乐府最初是音乐机关的名称,出现在西汉武帝时。
B.乐府是汉魏六朝时文人创作和民间流传的入乐的歌诗。
C.唐宋词人写的可以入乐的乐府诗也称为乐府。
D. 汉武帝之后一种可以入乐的诗体也叫乐府。
40.对前人把唐宋词称为“乐府’的原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宋词出于乐府,是乐府最后的表现形式。
B. 唐宋词是从汉魏或六朝乐府发展而来的。
C.唐宋词与乐府一样都是音乐文学。
D.唐宋词在形式上格律上,与乐府基本一致。
41.关于“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与曲是不可分离的,是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
B.词有固定的格式、韵位、字声,曲有固定的形式。
C.词是歌诗,是文辞的部分,曲是音乐的部分。
D.词在先,曲在后,填好词后,再谱上相应的曲子。
42. 依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宋词与汉魏六朝乐府没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B. 唐宋词的音乐性是全部定型的,与乐府情况并不一样。
C.唐宋词与乐府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有诸多不同,称词为乐府要慎之又慎
D. 唐宋词的起源不会超过隋唐以前,历来有关词出于乐府的说法并不符合事实。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3—46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最突出的矛盾表现为乡村和城市的矛盾。一般说,乡村代表的是自然,而城市代表的是工业。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同时也在进行着乡村城市化的进程。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的进步过程。可是城市不断侵吞乡村,也就是人类日益远离自然,不断出现城市化的诸种弊端。人被挤压在城市狭小的空间中,变为城市动物。城市夺去了农村风光,夺去了人类对自然的美感和享受。在当代,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与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人也在使自己生存的环境恶。环境问题不单纯是人的审美能力丧失的问题,更迫切更重要的是人的生存问题。环境危机是人的生存危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身的生存,保护子孙后代,这已经不是文人骚客的寄情山水的要求,而是生命自身的要求。我们要使我们的环境成为适宜人类居住的环境,而不能是仅仅作为取之不尽的仓库。只有自然作为人类适宜生存的环境才可以具有审美价值。一条为工业污染的河流与清澈的河流相比既不适宜生存也不会生产美感。
我们虽然为城市化的某种弊端而苦恼,但农村也非天堂。城市与富裕、文明相联系,而农村与贫困、落后相伴随,人们还是不断想方设法离开农村而流入城市。这样,人不断远离自然风光而投入嚣闹的尘世。在社会进步中,如何既使自然成为实践对象、认识对象,又培育人们对自然的审美能力,这不单纯是个哲学问题,而首先是个社会问题。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人与自然矛盾的加剧,自然的商业价值远远超过它的审美价值,应该是使人更接近马克思主义,更接近社会主义。马克思曾经预言,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当然我们现在离这个目标还相当遥远。值得庆幸的是人类环境意识的觉醒,并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不能离开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而独立得到完满的解决。
43.文中“自然的人化过程”指的是
A.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自然的力量,改变自己的过程。
B.以是否有利于人类自身生存为最高标准,认识自然、改造目然的过程。
C.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不断调整自己,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的过程。
D.按照人类的主观要求,把乡村改造为城市的过程。
44.作者认为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的根本方法是
A.抑制农村城市化的进程,让人们回归自然。
B.不断壮大人类自身的力量。
C.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矛盾。
D.消除工业污染,制止环境恶化。
45.以下理解不符合本文内容的一项是
A.导致乡村与城市矛盾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人类忽视自然的美学价值。
B.保护环境,既是人类对自然的美感和享受的要求,更是生命自身的要求。
C.人不断远离自然风光而投入嚣闹的尘世,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为了摆脱贫困与落后。
D.社会发展产生农村的城市化,这既是必然趋势,也是进步趋势,然而环境问题也随之出现。
46.以下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自然具有了审美价值,那它就能成为人类适宜生存的环境。
B.只要自然能为人类提供取之不尽的物质资源,就能成为人类适宜生存的环境。
C.城市中的人若失去了对自然风光的美感和享受,则与动物一样。
D.工业化与城市化导致环境的恶化,进而产生人的审美能力丧失和生存危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