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工程硕士入学模拟考试语文(2)

Freekaoyan.com/2009-01-04

  三、阅读理解题

  (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四道题。
  动身访美之前,一位旧时同窗写来封航空信,再三托付我为他带几颗生枣核。东西倒不占分量,可是用途却很蹊跷。
  从费城出发前,我们就通了电话。一下车,他已经在站上等了。掐指一算,分手快有半个世纪了,现在都已是风烛残年。
  拥抱之后,他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我赶快从手提包里掏出那几颗枣核。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他当年那股调皮劲显然还没改。我问起枣核的用途,他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那真是座美丽的山城,汽车开去,一路坡上坡下满是一片嫣红。倘若在中国,这里一定会有枫城之称。过了几个坳,他朝枫树丛中一座三层小楼指了指说:“喏,到了。”汽车拐进草坪,离车库还有三四米,车库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
  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买这座大房子时,孩子们还上着学,如今都成家立业了。学生物化学的老伴儿在一家研究所里做营养试验。
  他把我安顿在二楼临湖的一个房间后,就领我去踏访他的后花园。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我们在靠篱笆的一张白色长凳上坐下,他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经他指点,我留意到台阶两旁是他手栽的两株垂杨柳,草坪中央有个睡莲池。他感慨良深地对我说:“栽垂柳的时候,我那个小子才五岁。如今在一条核潜艇上当总机械长了。姑娘在哈佛教书。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籽,试种一下。”
  接着,他又指着花园一角堆起的一座假山石说:“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
  说到这里,我们两人都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穿过草坪旁用卵石铺成的小径,走到“北海”跟前。真是个细心人呢,他在上面还嵌了一所泥制的小凉亭,一座红庙,顶上还有尊白塔。朋友解释说,都是从旧金山唐人街买来的。
  他告诉我,时常在月夜,他同老伴儿并肩坐在这长凳上,追忆起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日子。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萧乾《枣核》)

  31.“一路坡上坡下满是一片嫣红”所描写的是
  A.红花
  B.夕阳
  C.枫叶
  D.晚霞

  32.“我们家的‘北海’”是指
  A.同窗家中的后花园
  B.同窗家中的睡莲池
  C.后花园里的小凉亭
  D.后花园里的一座假山石

  33.对本文的中心意思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A.生动记述了一次访美经历
  B.生动记述了跟老同学相见的经历
  C.生动记述了一个有关枣核的故事
  D.生动记述了一位海外游子的浓浓乡情

  34.对枣核在文中作用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枣核被用来设置悬念
  B.枣核是作者带给同窗的礼物
  C.枣核被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D.枣核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

  (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四道题。
  宋代学者称杜甫为“圣于诗者”,这主要是指杜甫在诗歌史上的地位而言。他们把杜甫视为“集大成”者,认为他是位无体不工、无美不备的诗人。到了后世把杜甫简称为“诗圣”,这突出了杜诗的道德含义(郭沫若称其为“诗中圣哲”也是此意),符合杜诗中的儒学内涵。
  “诗圣”的名号,使得杜诗所确立的“忧国忧民”思想逐渐成为了主流理论。不管你是否赞成,但都不能不承认诗歌写作应该反映现实和关注国家与人民的命运。南宋诗人就说:“忧时本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这是赞成诗人应该忧国忧民的。也有不赞成的,明代的公安派代表作家袁宏道,提倡个性解放,不同意诗人应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他在《显灵宫集诸公以城市山林为韵》中说:“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自从老杜得诗名,忧国忧民成儿戏,”仔细咀嚼诗意,可见袁氏虽然不赞成此说,但还是把“忧国忧民”看做    当时诗歌创作中大多数诗人所遵循的原则。这些都说明杜诗对后世士人影响之深。
  诗歌创作乃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日常功课之一,古代学子平常接触最多的当属杜诗。因为杜诗中规矩井然,学有规范。如应酬中大量运用的律体诗,当以杜甫写得最好,很少率意之作;科举考试中用的试帖诗可以模仿杜集中的“五排”(杜甫以后,很少再有诗人写出像杜甫这样多的高质量的“五排”了)。对杜诗的广泛的模仿从宋代就开始了。书商为了满足这个社会需求,还把杜诗分类编排,给模仿者以便利。这样,杜诗中的思想感情必然会从阅读的渠道渗入到士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去。因此,说杜诗对后世文人士大夫性格的塑造产生影响绝不是夸诞之词。
  中国的文学传统,特别是古典诗词对读者思想情感的陶冶力量是很难估量的。杜甫诗发扬了儒家思想中富于伦理价值的思想,对古代读书人有很大影响;施之于今日的教 育之中,也当有积极意义。
  (王学泰《诗圣与文士性格的塑造》 选自《博览群书》2001.5)

  35.对古代文士积极学习杜诗的根本原因,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日常功课之一就是要学习诗歌创作。
  B.杜诗合乎格律诗的要求,平仄押韵,规范合理,质量高,数量足。
  C.书商们把杜诗分类编排,便利了古代文士们模仿各类杜诗。
  D.通过阅读,杜诗中的思想感情容易渗入到士人们的思想意识中。

  36.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称杜甫“圣于诗者”或“诗圣”的根据的一项是
  A.杜甫在诗歌史上地位很高,人们视之为“集大成”者。
  B.杜甫写诗技艺很高,无体不工、无美不备。
  C.杜诗中“忧国忧民”精神成为诗歌界的主流理论。
  D.杜诗中有伦理价值思想,儒学内涵丰富。

  37.关于文章第二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一句承上启下,由“诗圣”名号的含义,引出了下文杜甫“忧国忧民”思想对后世士人的影响。
  B.南宋诗人“忧时本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的诗句,就是大多数诗人赞同杜甫诗中“忧国忧民”思想的证明。
  C.作者举袁宏道一例是为了否定“提倡个性解放,不同意诗人应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这一观点。
  D.本段文字引用南宋诗人的诗句,举袁宏道的例子,对本段观点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分析,加强了论证的严密性。

  38.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袁宏道“新诗日日千余言,诗中无一忧民字”中提到的新诗,大多是抒写个性和性情的诗句。
  B.明清时代读书人在社交应酬活动中,必须吟咏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以显其风雅。
  C.科举考试常要求写的“排律”形式的试帖诗,是模仿杜诗中的“五排”而产生的。
  D.文士的性格是由杜甫思想塑造起来的。即使在今天,杜甫的思想也有积极意义。

  (三)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四道题。
  郦道元在注《水经》之前,对河流水道似乎定有一个分类标准。他说:“水有大小,有远近,水出山而流入海者,命曰经水。引他水及于海者,命曰枝水。出于地沟,流入大水及海者,命曰川水。”西方自然地理学对河流分类有干流(Trunk Stream)、支流(Tributary)、溪流(Rill)、小河(Rivulet)、小涧(Brook)以及小溪(Creek)等名称,是按河流水量大小和河道长短而定。郦道元对河流的命名,相信是按河道流向而定。
  他对自然地理的观察,以描述喀斯特地貌较多,尤其是他生活和工作过的华北和西北等地为显著。例如:卷十一,易水:“易水又东经孔山北,山下有钟乳穴,穴出佳乳。……入穴许……于中众穴奇分,令出入者,疑迷不知所趣。”
  至于在喀斯特地貌发育最为成熟的滇、桂两省,可能他未能亲临此地,故有关这一带地区的记述较少,如与千余年之后的徐霞客在此同一地区的日记相比较,则二者详略的差别,是很明显的。
前曾提到,郦道元注《水经》,其兴趣可能不完全在于地理,对发展农田水利的事迹颇为重视,何况他担任地方长官的时间相当长久。例如:
  卷六,汾水:“(汾水)又西经皮氏县南……汉河东太守潘系穿渠,引汾水以溉皮氏县,故渠尚存,今无水也。”
  这方面的资料尚多,不能多录。除此之外,《水经注》对古代城市建置和机能、居民生活习俗以及产业等项目的记述,也是很重视的。例如卷十六“谷水”和卷十九“渭水”,就分别对洛阳和长安的建城始末和城市规划,有颇详细的记载。
  以上所列举的片段,只是摘录《水经注》中有关地貌、水利、城市等部分项目而已。事实上,《水经注》属综合性历史地理著作,加以书中引用的失传古地志和地记颇多,故也可作为地理类书看待。美国历史学者费正清(John K.Fairbank)认为这是一册“中国地理概论”。
  上文曾经提到,郦道元本人因未曾亲临西南和江南一带,故对南方水系的介绍,有些失误的地方,清刘献庭说:“郦道元天人,其注《水经》,妙绝千古,北方诸水,毛发不失,而江、淮、汉、沔之间,便多纰缪。”但他对《水经注》的学术成就,是非常推崇的。他说:“郦道元博极群书,识周天壤,其注《水经》也,于四渎百川之原委支派,出入分合,莫不定其方向,记其道里。数千年之往迹故渎,如观掌纹而数家宝,更有余力铺写景物,片语只字,妙绝千古。”
  (节选自《中国历代的地理学和要籍·郦道元的地理学》)

  39.对《水经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经注》是郦道元给《水经》作的注。
  B.《水经注》中对河流的命名是按河流流向而定的。
  C.《水经注》中所引用的古地志和地记失传的颇多。
  D.《水经注》是世界公认的“中国地理概论”。

  40.下列叙述中,不属于《水经注》是一本综合性历史地理著作的根据的一项是:
  A.《水经注》在自然地理方面对喀斯特地貌描述得较多。
  B.《水经注》对发展农田水利的事迹颇为重视。
  C.郦道元担任地方长官的时间相当长久。
  D.《水经注》对古代城市建置和机能、居民生活习俗以及产业等项目的记述,也很重视。

  41.对原文最后一段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郦道元本人未曾去过西南和江南一带,因此对这些地方的介绍完全是错误的。
  B.清刘献庭关于《水经注》对北方水系的介绍也有许多失误。
  C.从“片言只字、妙绝千古”的评价可知,刘献庭对《水经注》非常推崇。
  D.本段引述刘献庭的话主要是为了批评《水经注》的错误。

  42.据原文所给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郦道元之前,中国古代对河流分类的标准早已有了定论。
  B.徐霞客的日记对自然地理现象的描述比郦道元要详细。
  C.郦道元担任地方长官时间很长,因此农田水利颇为重视。
  D. 郦道元的《水经注》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四)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四道题。
  今天的生态圈是自然界漫长发展的产物,是自然史的积淀。整个生态圈中的格局也是自然进行自我调节的结果。生态圈的这种自我调节机制使生态总是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总是达到一种有序状态。旧的有序状态破坏了,经过自我调节又达到一种新的有序平衡态。生态的这种自我调节机制来源于生物乃至生物DNA的自我调节机制,或者说是DNA自我调节机制的发展或宏观形态。在这里,微观调节机制与宏观调节机制是全息的。倘若DNA没有自我调节机制,那么整个生态系统也就失去了生命活力,生态进化也就不可能了。⑧ 可以说,DNA是一个生态微观全息元,它是整个生态史的缩影,它凝聚着整个生态圈中生态变化、演化的信息,它是宏观变化的微观反映。
  DNA对生态信息的记录是以生物体为中介的。生境的变化必然引起个体行为的变化,个体行为的变化是对生境变化的适应。如果变化了的生境具有稳定性,那么生物的行为、特征等也就具有稳定性。生物在这种稳定性中形成起来的行为、特征等就会逐渐内化到DNA中去,成为生物的本能。生物的多样性就是生境的多样性造成的,是生物适应生境的结果,是生境多样性在生物主体上的显化。这在岛屿生态系统中比较明显。由于岛上群落生境的单一性,就引起了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简单化。这种简单化招致生态小生境数量的减少以及种类组成的贫乏。生态系统的简单化,也改变着竞争和捕食的因素,并给例如不会飞翔的鸟类的出现创造了条件。生境的变化又导致了对某物种的自然选择,使某些不适应这种变化的生物迅速消失,适应者迅速发展起来。可见,物种也是生境变化的结果。

  43.使生态总是处于动态平衡和有序状态的是
  A.自然界的漫长发展 
  B.生态圈的自我调节机制
  C.生态圈中的格局 
  D.自然史的积淀

  44.对“生态的这种自我调节机制来源于生物乃至生物DNA的自我调节机制,或者说是DNA自我调节机制的发展或宏观形态”这句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生态的这种自我调节机制”归根结底来源于DNA的自我调节机制。
  B.可以通过生物及生物DNA的自我调节机制来解释生态的自我调节。
  C.也可以说,生态的自我调节机制来源于DNA自我调节机制的发展或宏观形态。
  D. DNA自我调节机制的宏观形态表现为生态的动态平衡。

  45.下面对文中“内化”、“显化”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①“内化”和“显化”都显示出生物与生境之间的普遍联系。
  ②“内化”是指DNA植根于生物个体之中。
  ③“显化”是指生物个体的明显变化。
  ④“内化”的必要条件是变化了的生境具有稳定性。
  ⑤“显化”体现了生物对生境的适应。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①③④

  4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DNA对生态信息的记录”和“生物的行为、特征等内化到DNA中去”不是一回事。
  B.说DNA是生态微观全息元,意味着它具有整个生态圈中生态变化、演化的信息
  C.不会飞翔的鸟类的出现,从一个侧面说明生物的多样性是生境的多样性造成的
  D. 生境的变化是导致物种变化的原因

  (五)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四道题。
  在传统的观念中,决策就是拍脑袋,就是掌权者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想出办法。但当代行政学已经超越这个阶段,H.A.西蒙的界定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他认为决策是在主客观条件的约束下,从所有可能的策略中,按照一定的准则选择最优行动方案的活动过程。简单地说,决策是从不同方案中选优,决策者的作用就是选择。
这种情形首先是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细致和管理更加复杂的产物,决策者面临的问题已经不能够用单个人的智慧来解决,首相不可能详细了解一项税收政策将会对各阶层发生怎样的影响,经理也不会完全懂得繁琐法律条文中哪些对他的行为不利,新上任的指挥官还要向老兵咨询意见。决策者需要“专家”的帮助,决策的过程大大延长了,出现了众多的幕僚和思维库、社会研究所等辅助决策机构。
  但新的决策观念存在一个巨大的危险,那就是不能穷尽“所有可能的策略”,于是决策从准备阶段就可能不是最优的。尽管罗列了许多方案,似乎选择的余地很大,但是有价值的方案却有可能被漏掉。……在现代决策体制中,辅助决策人员发挥了根本性作用,他们的能力和忠诚与否决定能否提供尽可能多的选择,尤其包括有价值的选择方案。从另一个意义上说,现代决策尽管大大增加了科学的程度,但决策者更容易受到蒙蔽。

  47.根据文意,对“决策”的含义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A.决策是社会行为,不是个人行为。
  B.决策是一个根据条件、准则选择最优方案的过程。
  C.决策是根据知识和经验想办法的过程。
  D.决策是在“专家”指导下决定策略的活动过程。

  48.根据文意,现阶段“决策者更容易受蒙蔽”的原因是:
  A.辅助决策人员在决策体制中起着根本作用。
  B.漫长而繁复的决策过程。
  C.社会分工日益细致,管理更加复杂。
  D.缺少必要的辅助设施。

  49.下列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现代决策体制中,辅助决策人员的能力和忠诚程度至关重要。
  B.决策者个人的智慧在决策过程中显得无足轻重。
  C.决策者的知识经验已不再是决策的惟一法宝。
  D.辅助决策人员的参与和辅助决策机构的出现使现代决策更具科学性。

  50.根据文意,“传统决策观念”与“现代决策观念”的根本区别是:
  A.决策的科学程度
  B.决策者的受蒙蔽程度
  C.对“决策”的认识和界定
  D.决策者的作用


相关话题/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