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几本散文集之后,突然想认认真真地把考研这段经历重新审视一遍。故事也许是从这句话开始的:“我,或许许多人,都在不知道如何生活的情况下,往往采用最容易掩饰或者最常用的借口——理想或者责任。”(《皮囊》蔡崇达)。在考研之前,我一直不停问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这听起来很矫情,却是无法回避的问题。考研充满着未知数,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也是一场疯狂的赌博。我雅上了大半年甚至一年,到底能不能挤进去为数不多而竞争者众的席位呢?要不要为了提高成功率报考一个相对容易上的学校呢?我要继续考本专业还是应该挑战其他专业呢……每天每天都有无数个问题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最后我突然想开了——为什么要想那么多呢?就问自己几个问题就够了。
想不想考研?——想。
为什么会有考研的念头?——想拥有更高的起点,成为更优秀的人。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想着报容易考的学校,就去报自己很想去的学校啊!正是因为名校学习环境好,所以更多人考;因为很多人考,所以你更要鞭策自己加倍努力,这样才是你当初想考研的本质,愈努力愈进步愈优秀!
于是,一场考研大战的序幕就此拉开。
初试准备:
专业一考汉语基础,顾名思义,考的都是些很基础的汉语知识,所以相对简单。我主要看现代汉语,看了三四遍,第一遍是入门,第二遍是构建知识框架,第三四遍都是巩固。现汉必须至少看两遍以上才能找到感觉,而且经常有温故知新的feel,因为每次看都能发现自己有些遗漏或者前一遍没有正确理解的地方。然后就是做真题,看一遍书做一次真题,真题第一遍做出来的答案和第二遍也有所不同,真是每次都刷新我的三观!
专业二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这一科是最头疼的,中大的题天马行空,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它考不到的。刚开始真是无从下手啊,然后我就分析真题,看看它每年出题的规律是什么。2010年2011年的题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正常的,2012年之后题风就大变!古今中外都考,而且好像是看心情出的题,呵呵。看似杂乱无章的题目其实还是有规律的,我统计了一下,尽管《中国文化要略》那本书考到的比例每年都有变化,但比重总是比较大的,所以我就想先啃两遍《中国文化要略》再说,事实证明我的分析还是比较正确的。为了以防万一,我看了外国文化史,孟昭毅那本,事实证明,没什么用,哈哈,外国文化部分考的一般是最近的时事八卦什么的。所以我就看一站到底,记得了多少是多少。准备这个文化部分就是看人品看积累,不要想着说我看这个会不会考,因为没有答案,只能愈努力愈幸运。教育学部分看周小兵的《对外汉语教学导论》和《对外汉语教学入门》,浏览了下刘珣的《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还有商务印书馆的那本《跨文化交际概论》。跨文化那本很薄,看起来很好玩。在众多资料中,我主要focus在第一本——《对外汉语教学导论》。这是最基础的,和文化部分一样,变化越大,越是要抓住核心,以不变应万变。
复试准备:
复试之前,我紧张得要命。笔试我不怕,毕竟从小到大大大小小考试应该不下1000次了,可是面试很多不确定性,很多无法预测的东西,容易out of control。
笔试部分我看了中大的《国际汉语》第二、三辑,对了解对外汉语事业现状很有帮助,但是要想笔试考好,更重要的是看周小兵教授最近几年的论文,近两三年的重点看,之前的有时间看就看。
面试部分我看了周小兵《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研究》和彭小川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偏误那本一遍,201例两遍。其实偏误应该看多一遍的,只是这本太难,看得比较慢,就不想再看一遍了。我请同学帮我做了两次模拟面试,让她给我一些建议。我本来非常非常紧张,但是她说好好展现自己的水平就好,考官怎么想你控制不了哒,我想想也是,于是慢慢地心就定下来了。所以说考研虽然是一个人的战斗,但不是一个人的事,研友很多时候可以成为力量的源泉。对了,自我介绍和一些常见问题就不用说了吧,这是一定要哒。
面试的时候,大部分的问题是我没想到的,我就把我准备好的尽量说上。实在没有准备的就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之前的模拟面试还是帮了我很大忙,让我知道遇到没想到的问题该怎么应对。
在中大几天,因为酒店在校外,所以我每天要来来回回在校园里走上好几遍。两三天之后就对这个地方有点熟悉了,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虽然我还不知道分数,却觉得我和这个地方很有缘分,我想我会有机会在这儿生活几年的。中大校园很大,很美,在层层树荫掩映下,古朴典雅的教学楼里好像散发出了阵阵年代感和书香气。在我想象中的中大,是很有距离感的,而事实并非如此,这里来来往往的人很多,有步履匆忙的中年人,有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有活泼可爱的小孩子还有带着孙子散步慢慢悠悠的爷爷奶奶,这里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不知道将来在这儿读书会怎么样,对于未来,我很期待。希望看到这个帖子的同学也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你可以的!
http://bbs.kaoyan.com/t6185391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