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号晚上出的结果,看到“拟录取”直到现在还觉得在做梦。废话不说了,下面乱七八糟的自己的小经验,帮到大家最好。
北外汉硕考研的外语和政治包括最后的总分都走国家线,关键是专业课总分一定要达到239,才有机会进面试。(连着3年都是239,但是进入复试和最后录取的比例一直在变,所以分数还是越高越好。)
我是二战+三跨考生,之前也觉得北外高不可攀,但只要你认真复习,似乎一切最后都可以用水到渠成四个字来解释。
先说专业一现代汉语,黄廖版本的。大概在2014年8月开始好好看书,但那个时候还在上班。所以基本就是上班偷偷看,下班回家歇一下接着看。那个时候还是比较轻松,因为是二战,所以第一年复习时候还留下了印象在脑子里。跨专业的,自己摸索,真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第一年复习的时候不懂的知识慢慢就体会到了。复习的时候,也要知道北外考查的方式。比如北外喜欢名词解释,喜欢近义词辨析,喜欢问答题。这些我也很苦恼,没办法,只有背,理解,再背,反反复复。自认从小不聪明,只能走踏实型路线,不抱侥幸心理。大概到了10月,时间明显不够,于是辞职,专心在家看书。开始是去附近大学的自习室,后来天越来越冷,而且路上确实比较浪费时间,所以就开始在家看书。这个时候书本已经过了两遍了,更多的开始去思考,怎么答题,怎么把书上的知识系统地串起来。之前买了学姐的笔记,都是整理好的名词解释,还有问答题,也有很系统的知识串联和框架,真的帮了我不少忙,节省时间,并且看完后真正做到了心中有数。中间还穿插着看了陆俭明的书,确实大有裨益,感觉从一个门外汉,慢慢靠近了知识的中间。十一月开始做真题。开始也是发现书读得多,但是做题是另外一回事儿。当把知识变为需要你去解答的题的时候,会感觉之前白看书了。记得有一次做中传14年的真题,基本全都不会,每一道题都要翻书。那天中午难过得饭都吃不下,觉得完了完了这次考不上了。下午四点多饿的已经不想这些了,吃得饱饱的痛定思痛,把题目一道道搞清楚,那个时候似乎是感觉最充实的。广泛地做各个学校的真题,见招拆招,这样考试时候真的不害怕了,因为你做题的思路已经出来了。每天晚上回过头,要回顾今天做的题,哪里不对,哪里需要注意。到了12月中旬,着重研究北外真题,包括学硕真题,确实可以慢慢摸到北外出题的感觉,不至于考前太慌乱。考前一个礼拜才开始看古汉语一二册。这个大家就不要学我了,我高中古文学得比较好,加上这次北外古文确实不难,走运而已。
专业二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这一门牵扯的书比较多。《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一战的时候我不爱背,二战时候好好背,发现这本书背后隐藏的强大的逻辑,整本书真的很有系统性,似乎一条线就可以串下来。发现这个之后,借助学姐的笔记,几天就可以过一遍,效率一高整个人都自信了。教学法流派每年必考,静下心来对比着背,在我看来还是很有效果的。《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又爱又恨,一战时候基本没看,二战时候逼着自己去重视它,发现还是有一点儿乐趣的,觉得自己将来教育自己孩子都可以用里面的理论哈哈哈。当时用的是买来的视频,很棒,重点易考点都告诉你了,条理也梳理好了,你所需要的就是去理解,然后还是背。《中国文化要略》对文科生来说貌似容易一点,历史性强,没那么枯燥,主要是细节比较多,不能掉以轻心。确实是考验记忆力的活,知识点碎,有种学海拾贝的感觉。还有个好处是,这些真的可以大大拓展你的知识面。最后是跨文化交际,这个不用特意去记忆,关键是理解理解,因为牵扯到最后的40分的案例分析,所以要结合着案例分析的真题解析看。这种作文有点八股文味道,有固定的结构,考你实际运用理论的能力。考前我写了几篇练练手,结果考试时候到最后就剩40分钟了,手都要写飞了,最后的字我都不忍心看,所以大家还是要把握好时间。
复习的进度这里统一说下。
2014.08-2014.10 主要看书,一遍遍看,大体框架要清楚把握。
2014.10-2014.11 专心把握细节,把自己放到出题老师角度,自己问自己问题,然后回答。
2014.11-2014.12 大量真题,并且一定要彻底搞清楚,然后要回顾,多多思考,不要为做题而做题。
2014.12-考前 冲刺阶段,整体把握+细节,感觉脑海里有一张知识网,一定要密,这样没有漏洞地去参加考试。
上午6点起,背心理学和引论,8点半开始现代汉语。中午休息一下,下午开始引论+心理学+文化。晚上文化+引论,回顾白天做的真题,睡前再看看早上背的心理学。11点躺床上玩儿会儿手机就睡觉。
初试成绩出来后,感觉比不上其他人,抓紧准备复试。主要看了朱勇老师的《国际汉语教学案例与分析》,彭小川的《对外汉语教学语法释疑201例》,还有现代汉语,还有中文英语德语的自我介绍。事实证明,怎么准备你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复试问题。
复试流程:
进去先自我介绍,没想到是中文的,然后抽题回答,简单的注音题和近义词辨析。注音时候注意隔音符号和儿化轻声,辨析近义词注意条理性。
然后老师提问,一个是如何向外国留学生介绍茶文化,我简直是在乱说,中间还出现了几秒钟安静的尴尬。另一个老师问学生抢着回答问题不顾其他人怎么办。朱勇老师的书给了我很多启示,所以我把我知道的都说了。最后分析两个句子表意有什么不一样,我最大的感觉就是我腿在抖,回答时候努力把脑子里所知道的沾边的全答上,但这个时候千万不能慌,还是条理第一,把你脑海中的思路回答出来,表达出你真的在思考,并且会思考。
出考场的时候觉得天都塌了,因为自我感觉太差,那天北京刮风很大, 我在中文学院门口站着,风把外面的沙子都吹起来。直到现在我都记得这个画面,甚至录取结果出来的时候,我还是想起这一幕,那个时候的心境估计就是独一无二的吧。
我算是不聪明但确是踏实的,所以背+理解,简直是我的法宝。我确实效率不算高,所以只有多花时间。大家肯定有更适合自己的方法,我这点儿流水账希望可以帮到你们。
大体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了,乱七八糟的。
各位加油!
http://bbs.kaoyan.com/t5965010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