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试成绩:总分391(第14名),政治70,英语80,专业一126,专业二115。
先说说个人情况吧,我本科是英语专业,普通二本院校。大学期间还算比较充实吧,本身英语基础还不错,做过学生会工作,也积极参加各种比赛和实践活动。我记得大二暑假参加完一个泰国志愿者项目,回学校和老师聊天分享我的经历,正好也聊到考研的事情,老师觉得我很适合读对外汉语,之前有两个学姐也都考上了中大,就鼓励我去考。我当时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深知我的每一个选择都可能改变我未来的人生轨迹,老师的建议让我突然觉得豁然开朗。在仔细了解这个专业的情况以及给自己做了全面的分析之后,加上对广州这个城市的喜爱,我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大。关于考研我还想多说两句,第一要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考研,这会是你备研期间的动力源泉。第二是专业选择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大学就是用来找方向的,如果你不喜欢这个专业,就算考上了,研究生期间也会很痛苦。二十几岁的我们还很年轻,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多去经历多去尝试总是没有错的。
开始谈谈备研吧,我大三开始就有意识地泡自习室,就当做是养成习惯。那时候也没有开始看考研的书,平时专业课也比较多,只是练练字,背背单词,看看书之类的。平时关注一些考研机构的讲座,逛逛考研帮、考研论坛,看一些网上学长学姐的经验贴,大致了解整个一年考研的规划,心里有个底,然后开始网上买考研的参考书目。大三寒假把《对外汉语教学导论》、《跨文化交际》看了一遍,单纯地了解一下,后来发现其实考的内容很少。大三下学期有个很棒的广交会实习机会,我心痒痒地去了,回来已经是5月份了,开始看《现代汉语》上册。6月底期末考试,于是花了大半个月的时间准备期末考试,考完已经7月了。7月中旬我还参加了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的活动。所以我基本上可以说是7月份开始正式复习的,之前都是一些零零碎碎的准备过程。我不敢说我的选择是最正确的,但是至少现在看来我觉得是值得的,至少我不后悔。但是还是提醒大家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经验可以借鉴,不用照搬,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把秤,每个人也有适合自己的节奏,只要按部就班来,根据自己的情况量体裁衣,及时总结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形成最适合自己的一套体系就可以了。下面根据每科的情况来说。
专业一:5月 《现代汉语》上册
7月 《现代汉语》下册
第一遍看特别痛苦,还是得硬着头皮看下去,每看完一节,把知识点以填空题的形式抄在笔记本上,以便第二天复习。每看完一章配合做《现代汉语辅导及习题集》。
8月 《现代汉语》第二遍
第二遍要更加细致,有种温故而知新的感觉,经常会发现之前忽略的东西。这一遍配合做《现代汉语自考测试2000题》。
9月《现代汉语》第三遍
配合两本习题,重点在错题上,多总结。
9月底开始做真题,2010-2014年各院校的真题合集,每天可以做一套练练手,然后做个错题集,查漏补缺。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回归到书本上来。如果觉得自己还有疏漏,可以结合自己的笔记再多看几遍书,再加以补充,把书读薄。补充一句,今年专业一题型有些变化:1、新增了4个简答题,5分一个。(举例说明形声字的局限,色彩义)2、新增歧义短语分析2个。3、新增多层复句划分。4、取消判断题。所以在复习的时候碰到和真题不一样的练习题也可以做做,简答题的话一定要熟悉教材,以不变应万变。
专业二: 7—9月 《中国文化要略》三遍
《对外汉语教学导论》、《跨文化交际》
第一遍通读,第二遍开始摘抄笔记,设计填空题,第二天将答案写在后面,相当于又温习了一遍。反复看笔记,看书。
9月底开始做真题。中大的文化题千变万化,可以找一些课外书做补充,比如《开心学国学》《不可不知的2000个文化常识》等等,我还在网易公开课上找一些相关的课程学习,比如武汉大学的《中国文化概论》、《说文解字》,拓展知识面。还可以看看《一站到底》《晓松奇谈》之类的节目,也可以当放松,平时要多留心多积累,时事文化也要关注。另外还可以认真研究中大真题,从真题中挖掘考点和方向,有针对性地归纳和收集相关的知识。我文化这块还挺担心的,原来高中对历史地理完全无感,但是在复习的过程中虽然被虐得很惨,却开始慢慢喜欢上这些,找到了一种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很愧疚,觉得这是作为中国人都应该知道国学知识。自认为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比较“崇洋媚外”,而对自己认识得不够全面。我不是贬义,而是因为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西方发达的经济和令人咋舌的高科技让我们不得不佩服,我身边的朋友也经常给我传达“西方思维”、“西方文化”更优秀一些这样的观念。现在我能更客观地看待这些问题,我承认我们要与世界接轨,要有全球化的视野,但是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不是能为将世界的目光聚焦到中国做些什么,让更多的人通过学习汉语来认识和了解中国,难道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吗?
说了这么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哈。祝大家心想事成。
http://bbs.kaoyan.com/t7102483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