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计硕士网编者注:随着我国会计硕士专业学位 (MPAcc)等硕士专业教育项目的开设,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在实务界寻觅优秀人才,邀请他们做学生们的“校外好导师”。
校外导师制或许可以让高校的会计学子更快地成长为市场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中国会计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几乎所有校外导师都是“零薪酬”,但他们却乐此不疲,学生们则通过校外导师“搭桥”走进大企业实习甚至工作。事实上,校外导师制让高校、学生、校外导师三方获得了共赢。
带学生走上实践“舞台”
据了解,校外导师主要包括企业的总会计师或财务总监、专业协会的会长和秘书长、政府部门的相关负责人等。因此,他们能够很轻松地带领校内学生走上实践“舞台”。
前几天,北京工商大学MPAcc中心执行主任张继德刚刚参加了该校商学院的MPAcc校外导师聘任会。作为重要负责人,他对校外导师制有很深的体会:“我们学院现在有20多个校外导师,每个MPAcc的学生都有两个导师,一个校内导师,一个校外导师,校外导师一般都能够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毕竟,MPAcc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一样,它更强调培养实践型、应用型和高层次人才。”其实,校外导师不但要带领学生走进企业,更重要的是将学生安排在合适的岗位进行实习。
宝钢金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财务总监范松林目前正在担任安徽工业大学的校外导师,已经有9年校外导师经历的他告诉记者:“根据学生的兴趣、研究方向等将他们安排到合适的实习岗位上非常重要,如果实习岗位不合适,就白白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比如,如果学生的兴趣或者论文方向是资金管理,那么就应该将他安排到资金管理部门实习,如果是战略方向,就应该将他安排到规划部门实习。这样,他们的理论和实践就可以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除了安排实习之外,校外导师还以讲座的形式向学生输送实践中的“精华”,内容包括报表编制、预算管理、企业内部控制等企业实践中比较热门的方面。
对于校外导师的讲座,北京某高校一名在读MPAcc学生表示:“我们在校外导师的讲座上学到的东西与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很不一样,校外导师的讲座不但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同时也加深了我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张继德告诉记者,由于时间受限,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校外导师都没有进行课堂授课。如果学生有需要,学校以后也会考虑解决这个问题。
专业尖端人才的“零薪酬”
通过调查了解,记者发现,几乎所有的校外导师都是在进行“零薪酬”义务教育。而这些校外导师基本上都是实务界的专业尖端人才。
对于校外导师的选择,大部分学校采取校内老师推荐或者公开聘任的方式。据张继德介绍,一般高校的选择标准还是比较严格的,今年他们聘任的校外导师包括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总会计师、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财务总监、中国总会计师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等。
而大部分校外导师在不计薪酬义务奉献的同时,也将企业事务之外的教育事业开展得有声有色。范松林正在等待上海财经大学和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审批程序,不久后他将成为这两所学校的校外导师。他告诉记者:“在进入企业之前,我就当过高中老师,非常喜欢这个职业。另外,通过担任校外导师,我也能接触到新的东西,能够了解现在的学生在思考什么,了解理论界在研究什么,反过来这对我的实务工作也有一定的辅助和促进作用。同时,这个身份也让我不会落后于现在的时代。”不仅如此,校外导师也给了他们另一个身份。记者发现这样一个细节,大部分校外导师都比较乐意展示自己的导师身份,比如将此身份印在自己的名片上。
弥补校内导师“短板”
大部分校外导师能够符合甚至超过学校和学生的期望,但记者也发现,许多校外导师有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应该为学生做点什么,感到手足无措。
张继德也告诉记者:“通过这两年的经验来看,校外导师基本能够符合我们心中的期望。因为在聘任之前,我们对校外导师基本都比较了解。我们最大的希望还是想让校外导师弥补校内导师在实践上的短板,让学生适应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据一些在企业进行过深入实习的学生介绍,在实习中,校外导师会把学生带到公司一线去体验,甚至会带学生列席公司的工作会议,让他们学习如何在董事会上发言、如何监管公司等。这和一般的实习是两种不同的概念,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企业运作,直接参与公司发展,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校外导师对学生的就业也很有帮助,有的学生被校外导师直接留在了他所在的单位,还有的学生在校外导师的推荐下找到了不错的工作。
另外,学生和校外导师在时间上的协调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比如有些校外导师会经常出差,而学生要上课,这就需要两者在时间上进行协调。对此,他们也在探索多种解决方案。比如学生主动与校外导师联系、双方通过网络等方式沟通等。还有一些校外导师在自己比较忙的时候,会安排企业的专人辅助指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