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现状如何?工程学位设置模式是否合理?针对这些问题,国务院学位办和北航高等教育研究所共同组成“工程类博士硕士学位体系设置研究”课题组,从2003年8月以来,对全国77所不同类型高校主管这项工作的负责人、工程硕士指导教师、在读和毕业的工程硕士以及工程硕士研究生所在单位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毕业生认为读完工程硕士以后在基础理论及工作能力上都有了很大进步,其中,半数以上的人认为收获最大的是专业基础理论和对本专业最新发展的了解。工程硕士毕业后仍回原单位工作者达到83.9%,其中目前仍在企业工作的人达半数以上。这也说明,工程硕士教育达到了企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但是,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崭新尝试,工程硕士教育也遇到了始料未及的困难和问题。集中体现在:
(一)企业缺乏参与培养过程的积极性
调查结果的分析表明,在工程硕士培养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安排上,高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缺乏协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用人单位对工程硕士的培养工作缺乏参与。调查显示,来自企业的生源占工程硕士总数的45.2%,校企联合培养应是工程硕士教育的主要特点。在问卷中我们注意到,在高校负责人当中,认为学校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能够获得企业密切配合者仅占被调查对象的26.0%。有一成以上的人认为与企业配合存在困难。同一调查还显示,在选拔研究生的标准、学位论文选题、落实研究生所在单位的导师和课程设置等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上,来自企业的建议很少。工程硕士所在单位对于与高校配合的理解,还停留在工作时间安排这一低层面,很少站在人才培养的高度,在课程设置、师资、学生评价等培养环节中参与意见。调查结果还显示,研究生所在单位的相关负责人能够真正了解高校培养方案和培养过程的不到两成。
其次,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工程硕士的学习时间。工程硕士的学习时间一部分是集中在校学习,一部分是在校外。依据规定,集中在校学习的总时间不得少于6个月。但高校负责人的答卷显示,仅有34.9%的被调查学校对工程硕士的面授时间达到6个月以上。工程硕士所在单位负责人的答卷显示,工程硕士在校学习的时间能够保证在6个月以上者仅占27.8%。
至于在读的工程硕士除了集中学习之外是否有充足的时间学习的问题,答卷显示,仅有7.3%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充足时间,而认为时间很少或没有时间的人占到近四成。显然,用人单位没有给工程硕士的学习时间提供有效保证。
(二)“双导师”制未落到实处
用人单位负责人的答卷显示,虽然多数人认为培养工程硕士实行“双导师”制非常有必要,但能够完全落实这一制度的单位仅够半数(52.8%)。对在读工程硕士的调查也显示,学校与所在单位能严格实行“双导师”制者不到半数(42.3%)。多数用人单位把人才培养工作当作是学校一方的事,关心和参与的程度远远不够。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培养工作存在与企业的实际需要脱节现象 :
首先,高校的培养目标与当前的社会需求存在差异。
当前我国高校还是主要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工程硕士的招收规模与工学硕士招生规模相比差距较大。在被调查的40所工科院校中,3/4以上的学校工程硕士生人数的比例在3%以下,近1/2的学校比例在1%左右。虽然工程教育的培养规模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但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的比例并没有增加。
其次,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培养过程和评价标准趋同,培养措施不到位。这是与我们的大学自身定位不准密切相关的。追求“研究型”、“综合型”价值取向的高校,很难把为企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初衷切实落到实处。调查结果显示,不论是英语、数学还是专业课、选修课,最主要问题都是内容脱离实际,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在岗位上的需求。工程硕士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导师指导也严重不足。四成多的高校负责人认为,校方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导师与工程硕士研究生之间交流不够。在读工程硕士反映,能够经常与导师联系接受指导者仅占两成,完全没有联系者也占到两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