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是集工业、科技、贸易、金融等多种经营为一体的国有大型企业,现已成为拥有以DCS系统为主的工业自动化装置,以复合材料为代表的电子功能材料、以专用集成电路为代表的微电子器件等规模的最大的综合性仪器仪表生产基地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和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十五”产品结构调整和企业的技术进步为工业过程自动化技术及产品创造了巨大市场发展空间。同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地处重庆的四联集团公司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近年来,由于四联休集团公司的人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现有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有相当数量的人员因年龄关系已退出和即将退出工作岗位,加之中青年科技人才严重流失,后备力量亟待充实和加强,否则难以承受“十五”产品结构调整和加入WTO后的挑战。因此,公司高层领导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在“九五”末期就着手制定“十五”人才资源开发战略规划,规划确定到“十五”末培养工程硕士80名,工商管理(MBA)硕士20名,博士生10名,利用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积极寻求与高校合作,共同建立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一、 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的模式
重庆大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如何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帮助四联集团公司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精明强干、勇于开拓、善于决策、结构合理的企业干部队伍,造就一批掌握现代科技、熟悉现代管理知识,能适应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要求,能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复合型高层次管理人才,培养一大批事业心强、纪律严明、勤于钻研、技术精湛、勇于探索的高层次技术人才,已成为重庆大学和四联集团公司联合办学的重要任务。重庆大学知识密集,人才荟萃,现代教育设备齐全,在掌握科技发展动态,技术信息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这无疑成为四联集团公司寻求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最佳选择。
一九九八年以来,公司便与重庆大学研究生院签定协议,在四联集团公司每年开办一个工程硕士研究生班。协议规定了双方的责权利,重庆大学提供授课老师,四联集团公司提供教室、教学用具、老师办公及休息房间、老师的接送、用餐费、住宿费等。并规定所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的教学均安排在四联集团公司进行。此外公司还与西南农业大学合作开办财会研究生课程班,,与西南师范大学合作开办英语培训班,都取得明显效果。
目前与重大合办的第一期“控制工程”专业研究生班已有匚人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取得学位证书,走向公司及分厂领导岗位。这些学员毕业设计紧密结合公司高新技术项目及产品,如现场总线智能仪表、彩色液晶无纸记录仪、环保自动化控制系统及在线测试仪、大功率、高密度IC电路、新型复合功能材料等,这种培训方式使得研究生论文不仅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研究实践问题又具有超前性,既可提高新产品设计质量,缩短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又可使老产品更新换代,提高技术档次;学员可以向导师请教不懂的问题,导师还可将世界最前沿科技信息传授给学员,避免了重理论、轻实践,重实践、轻理论的作法。目前学员毕业设计的产品和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质量来看,都上了一个档次,既解决了在产品开发及生产过程中技术难题,又在理论上得到较大提高,为公司“十五”产品结构调整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办学的方式上我公司得到重庆大学支持,“工业工程”分两个层次培养研究生,一是学位班,参加国家考试,毕业后国家颁发学位证书;二是课程班,这部分人由于学历不够不参参加国家举办的入学考试,但确有真才实学,跟班读,学完全部课程,考试合格,发结业证书,公司承认其学历,享受硕士研究生同等待遇,但离开公司后无效。
二、 建立高层次人才成长机制
时代呼唤高层次人才,高层次人才又需要适应其成长的环境和机制,公司需要人才,人才又需要载体施展才华。公司在“十五”人力资源开发战备规划中提出“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留住关键人才、培养适应人生、储备未来人才”的方针,建立和运用“政策好、待遇优、服务佳、环境好”的人才开发机制,为高层次人才的成长铺平了道路。
1.环境
公司已为科技和管理人员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营造了一个宽松的外部条件,分期分批有组织有计划选派120余人进入高校攻读“工程硕士”、MBA、财务会计及其它类的研究生,让他们一边在高校深造,学习基础理论,掌握前沿科技动态,一边结合科研生产,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解决实际问题。毕业后公司将为他们提供更佳的工作环境,并落实科研资金、场地、器材、配备助手等等,做到充分信任,大胆使用,让他们在科研实践中展露才华。今年公司公开招聘了15位首席工程师,其中在读工程硕士研究生就有3名。
2.培养
通过科研实践,发现他们的特长,寻找进一步培养的人才对象,再次送他们去高校攻读博士,全面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从技术方面来说,主要从这 部分人中培养他们成为专业技术带头人,即在仪器仪表行业成为知名专家;从管理方面来说,主要从这部分人中培养成为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形成一种选择-培养-使用-再培养-再使用的流动培养方式。
3.竞争
人才的选择实行动态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完善考核办法,实行能上能下,不搞铁交椅,通过人才之间的竞争,实现优胜劣汰。这正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即通过竞争、考核、充实、调整,让优秀人才队伍永远保持进取心和生命力。
4.引导
正确宣传引导,提倡勤学苦练,掌握现代科学技术,拥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抑制华而不实、夸夸其谈。倡导为国家,为民族奉献的崇高理想,抑制不正当手段谋取私利,培育团结协作、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工作作风,抑制独断专行、老子天下第一的思想。
5.保障
随着人事制度改革,公司已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制定并完善了职工教育、工资分配等相关的政策,保障了较高学校的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让他们安心企业工作。
三、 逐步完善课程体素,确保培养质量
工程硕士的培养是以工程应用为自身特点,以培养工程技术和技术管理类型的高层次人才为目标。因此,我们在培养方案的确定和课程设置上主要突出“工程应用”的特点,学员所学课程除国家教委规定的公共基础课外,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上灵活多样,紧密结合产品特点,既能满足国家教委对工程硕士课程设置的要求,又能实实在在让学员学到企业急需的知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