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义句是指一个完整的句子同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相对完整的意思。平时生活中说话有歧义会带来许多麻烦,单就高考来讲,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语言的运用简明、连贯、得体”,其中“简明”一条,“明”的要求中主要一点就是“要避免歧义”。
造成歧义的原因各不相同,歧义的类型较多,在试题中常见的主要就有以下几种:
(1) 词的多义:
① 这本书是黄色的。
② 他一直往前走。
“黄色”可指颜色,也可以指色情而言;“一直”可以理解为“笔直”,也可以理解为“不停地”。
(2) 词类不同:
① 鱼汤不热了。
② 他没有工作。
“热”可以是动词,意思是“加温”,也可以是形容词,意思是“温度高”;“工作”可以是名词,指“职业”,也可以是动词,即“干活”。
(3) 结构关系不同:
① 进口彩电。
② 思维科学。
“进口彩电”可以是偏正关系,也可以是动宾关系;“思维科学”可以是偏正关系,也可以是主谓关系。
(4) 层次组合不同:
① 新职工宿舍。
② 不按时浇水。
“新职工宿舍”有两种不同的层次组合:“新/职工宿舍”与“新职工/宿舍”;“不按时浇水”也有两种不同的层次组合:“不/按时浇水”与“不按时/浇水”。
(5) 深层语义关系不同:
① 援助的是中国。
② 他在车厢上贴标语。
“中国”可能是“援”的施事,也可能是“受事”;“他”可能人在“车厢上”,也可能“标语”贴在“车厢上”。
(6) 语境不同:
① 生一个最好。
② 今天星期天。
对想多生子女的人来讲,“生一个最好”是劝他不要再生,一个已够了,而对不想生孩子的人来讲,是劝他生一个,不要不生;至于“今天星期天”对不同人就有可能含义大相径庭,孩子说话可以是想出去玩,妻子说这话可能是想让丈夫帮助打扫房间等等。
(7) 轻重音不同:
① 他一个早晨就写了这封信。
② 我想起来了。
“就”轻读,句子是说“他”效率高;“就”重读,意思是说“他”效率低。有时轻读重读不仅影响意思,还影响结构关系。如②中的“起来”重读,是宾语,是“我想起来了”;“起来”轻读,是补语,是“想起某事”的意思。轻重音歧义写下来有歧义,说起来是没有歧义的。
总之,造成歧义的原因很多,有的属语法问题,有的属语义问题,有的属语用问题,纠正的重点是因语法问题与组合层次不同而造成的歧义。
消除歧义,根据具体语句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加插词语。
如,鸡不吃了。a= 鸡不吃(东西)了;b=鸡(我/他)不吃了。我去上课。 a=我去(给学生)上课。b=我去(听老师)上课。这样通过增加必要的词语,便消除了句子的歧义。
2、 利用停顿消除。
如,这种糖五毛五十粒。a=这种糖五毛/五十粒。 B=这种糖五毛五/十粒。
由于停顿的不同,句子的意思也就明确了。A句表示糖太便宜了,b句表示糖太贵了。
3、 语音消除。
运用朗读的重音或轻音消除。
如,前面类型(7)他一个星期就写了三封信。a= 他一个星期能写三封信。b=他一个星期只写了三封信。这样通过轻读或重读便可消除歧义,表达出自己的意思。
4、 改换词语。
如他站在广场上,一边站着一个孩子。a=他站在广场上,两边各站着一个孩子。b=他站在广场上,旁边站着一个孩子。通过改换造成歧义的词语,句意就明确了。
再如,两个医院的医生。a=两所医院的医生,b=两位医院的医生。
5、 创设前后语境。
有的话如果孤立起来看有歧义,放在一定的语境中,歧义就不存在了,如,“我要热饭,(不去洗菜)”——“我要热饭,(不要冷饭)”;“我读好书,(不读坏书)”——“我读好书,(以报效祖国)”。
6、 改变整个结构的关系。
如,围剿土匪的部队。a=土匪的部队被围剿。b=部队围剿土匪。以上几法,可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