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眼下就业为什么这么困难,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没有让自己做到“清零”的状态,所以才会到处碰壁,感觉研究生业无用武之地。下面给出个例子:
张锐和李娜都是曾经的高考状元,对曾经的“状元”身份都看得很淡,既不觉得特别骄傲,也没把它当成压力。在他们看来,不论是“状元”还是名牌大学,这些牌子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职场中很多同事都能力很强,竞争当然激烈张锐至今都认为自己考上状元是件偶然的事情,“高考的时候就是想怎么考一个好的大学,估计谁都没计划要考状元。”进入大学之后,张锐的想法是最好不要和别人说了,赶快忘掉。“考得好只能说明应试能力强而且运气也不错,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地方。”
“进了北大,没人看你高考多少分,如果自己跑出来说‘我是状元’,大家都会觉得你特别土。”李娜边说边笑。
听到这儿,张锐提起美国有一句话“A students work for C students(得A的学生最后会为得C的学生打工)”。他原来是个A Student,但现在经常想要把自己的心态转换成C Student,“因为得A的学生适应了别人出题等待应答,而得C的学生在学校里没有回答问题的满足感,会想一些课本以外的东西,创造力很高。步入社会以后大家不再面对同样的问题去争取得分了,而是自己找一个问题去解决,比的是谁的答案对社会更有价值。”
上了两年研究生后,张锐申请提前毕业后进入了摩根士丹利。“同事都是哈佛、耶鲁的毕业生,有很大的竞争压力,状元等牌子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要的就是工作中的表现。”
现在自己创业,他感触更深,“每天都会碰到很多新问题,成绩立竿见影,完全不会再去想曾经是高考状元。特别是我所处的互联网行业完全没有出身之分,有的人大学都没读完,但积累了很多网络上的实践经验,他们就是值得我学习的榜样和追赶的目标。”张锐现在已经学会经常“清零”,从别人身上再重新学习。
刚工作一年的李娜对此也深有体会,“我的同事很多来自广播学院或者电影学院,都很专业。外人会认为北大毕业的就应该做得最好,其实在这个行业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参与竞争的人,分数和名牌大学的文凭最多是敲门砖。”
“确实,符合你当时所在的价值判断体系里的衡量标准,才真的有价值。人生需要不断清零,不能觉得以前的成绩能顺其自然地带过来。可能换了一个老板,公司换了一个目标,整个的判断标准就全部都变了,需要有办法重新找到和适应新的标准。”对于新的变化,张锐已经丝毫不会无所适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