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研究生纪实:各取所需的一条途径(图)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4-02-15

在职研 “研”的啥在职研 “研”的啥

  你有多少时间没有坐进过教室? 

  又有多少时间没有捧起过课本?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年代,职场人“回炉深造”的需求,似乎越来越紧迫。没有时间不要紧,周末读个“在职研究生”,正在成为京城潮流。

  种类繁多的“在职研究生”,是不是真的都能学到知识?回到久违的课堂,这些“奔三”、“奔四”的人,都是图点啥?

  讲述

  “终于找回了

  自己的青葱岁月”

  大学毕业九年,张晓阳又坐到了教室里。

  还是早上8点上课,下午4点放学,唯一的不同是,张晓阳身边的同学,一个个没有什么“青春”的痕迹,反倒是“致青春”的模样。

  “都和我差不多,三十岁左右的多,还有四十多岁的。”报名在职研究生,张晓阳早有打算。2010年,身边便有朋友读了在职研,看着朋友平时上班周末上课的忙碌,张晓阳多少有些犹豫,这一耽误,就是三年时间,眼看着朋友的毕业证已经拿到了手。张晓阳才下定决心:报名!

  “报名还是要靠冲动,我是这么想的,如果不把钱交了,最后还会觉得没选好,又放弃了。”缺乏动力,是张晓阳无法下定决心的主因,他一方面觉得“在职研究生学不到什么真东西”,另一方面又感到了现实的压力,身边同事学历越来越高,自己则是原地踏步:“功利一点说,在职研究生很大程度是为了拿证。”

  即便如此,张晓阳还是选择了一个跟工作关联并不大的专业——心理学,这是他上大学时的梦想——大学毕业时,张晓阳曾考过某大学心理学系硕士研究生,但因为跨学科报考,成绩并不理想:“等于十年过后,我花钱买个念想。”

  张晓阳身边的同学们,报名的目的则各有不同——其中许多学生都是医护人员,将读书视为提高工作能力的台阶;也有不少人因兴趣而学:“比如班里有个同学是设计游戏的,工作过程中对人的心理产生了兴趣,反过来又想学习心理学。”

  2013年5月,张晓阳的第一堂课,他不到8点就坐进了教室,“比上学时候还认真”,看着一屋子学生,他有种恍如隔世的感觉,还有点小兴奋:“觉得终于找回了自己的青葱岁月。”

  “在职研,就是各取所需的一条途径”

  刚上课两周,张晓阳的“青葱”感消去了不少,他发现第二堂课起,同学们来得越来越少,原本50人的班级,只剩下一半学生。

  “有说加班来不了的,有说家里有事的,有的干脆啥都不说,人就没了。”虽然张晓阳早有心理准备,同学们纷纷“翘课”的阵势,还是让他有点吃惊。

  让张晓阳有些吃惊的还有老师的态度——也许是早就明白学生们的难处,任课教师纷纷在第一堂课就表示自己的课“好过”,有位老师甚至公开了标准越来越松的由来:“7年前我刚开始给在职班上课,那时候我要求闭卷考试,结果一个学期下来,教务组就找我谈话了……所以大家放心,我不会为难大家。”

  “不少同学比我想得还要现实一点,想拿证,最重要的不是专业课,而是政治和英语。”张晓阳表示,在职研究生也需要通过统考,其中专业课分数的比重并不大,甚至许多专业只需要通过英语一门考试,就可以拿到毕业证。所以专业课在许多同学眼中,并没有那么重要,何况任课老师早就表示“不会为难人”。

  与此同时,张晓阳开始感受到各种“推销课”的味道——老师推销其他考证班、辅导班,甚至有同学开始“推销”自己:“同学建的QQ群里,时不时就有同学推荐自己单位组织的活动。”

  当然,还是有不少认真学习的同学。其中一位四十多岁的“大叔”,最让张晓阳认同:“他说自己到了这个岁数,最了解自己需要什么,缺少什么,所以才来上课。听完大叔的话,我也有反思。其实大家都是感到缺少什么才来上课,但每个人缺少的东西不同,也许是知识,也许是人脉,在职研,就是各取所需的一条途径。”

  态度

  务实派

  “学知识只是其次,攒人脉才是最重要的”

  王博(通信企业员工,北航大学在职研究生已毕业,拿到“单证”):读在职研究生,我是2009年报名的,当时在职研究生已经开始火起来了,但还没有现在那么多种类。大家多数关注的,都是MBA这种。读在职研究生,我还是从工作角度出发,所以也是报了跟工作相关的通信方向专业。

  我报的这种技术类专业,很难说有人只为了兴趣来报。从我的同学就能看出来,绝大多数都是本行业的从业人员。还有不少是一家大国企,组团来学习的。大家的目的基本都很统一:拿证。我们这个行业,还是比较看重这些的。各种资格认证、学历,都是竞争的资本。而且干到一定程度,你还会发现一个事实,学知识只是其次,攒人脉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人觉得只有MBA这种,大老板之间才需要结交人脉,其实并不是这样。比如我们这个行业,你要做工程,尤其你想今后自己创业,那就需要人脉,否则谁把资源介绍给你?那么人脉怎么积攒呢,通过在职研究生的课堂,就是一个好的办法。

  因为在职研究生的学生,一般有几个特点。第一个是这些人多数还有点进取心,想真的干点儿事。第二个,就是这些同学不少都是单位的小领导甚至已经升到中层。因为这个阶层的人,最需要花钱买个学历。在上学时认识这些人,对自己今后的工作当然是有好处的。

  另外,认识老师也很重要。比如我们这个专业,有些老师本身也为企业做项目,一些教授的地位很高,跟老师搞好关系也很重要。

  所以你看看在职研究生上课就能看出来,很多人平时不来,快到考试了,又跟老师聊得火热。这都是把工作上的经验,“活学活用”到课堂来了,当然老师也不会反感。

  虽然这些很现实,但是我认为大多数同学也是无奈。咱们这个社会就是很认学历,尤其这几年,本科都受鄙视,问谁都是硕士、博士,这种风气就在这里摆着,在职研究生读的功利点,也没啥不能接受的吧?

  兴趣流

  “可以完全凭自己的兴趣选择,是在职学习的好处”

  霍梅(化名,本科毕业七年之后,选读历史专业的在职研究生):学位我当然想拿,但主要还是为了兴趣,要不然读本专业的研更简单,反正我的工作对学位没有更高的要求。

  其实几年前我就想读一门研究生课程了,但一直都没确定自己真正的兴趣点。当年高考填志愿选专业的时候,几乎全凭想象,包括我在内不少同学到了学校学习一段时间之后都发现,自己选的专业并不是最适合自己的,少数有魄力的人在后来考研的时候会换专业,但大部分人都还是功利的选择继续考本专业的研。

  不过,即便是大学毕业之后,我还是不确定自己到底对什么感兴趣。因为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感兴趣,我考虑过公共管理专业,但是了解了一下之后,发现读这个专业的很多人是公务员,因为不少单位会给拿到“双证”的公务员加薪,如果像我这样只是为了兴趣,靠阅读参考书目差不多就能满足了。后来我也考虑过心理学专业,但是大部分招在职研的学校都集中在偏教育的发展心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也不是我感兴趣的。既然没有特别实际的需要,我就不愿意为读而读。

  一直到这两年,我才慢慢理清了自己的兴趣点,决定去尝试一下博物馆学,结果比较“杯具”,一开始我最心仪的是社科院的课程,但他们的课程安排是每个季度集中上八到十天课——我觉得除非是工作单位鼓励,否则很少有人能满足这样的上课条件啊!

  不甘心地和学这个专业的同学聊了聊,他们建议我可以去学历史,因为博物馆学一般都是历史系的课程,专业相关性很大,历史学专业也会开这方面的课。在比较了几个学校的课程设置之后,我决定选北师大的历史学专业,没想到人家现在不招在职的研了,北师大的老师很好心地建议我去人大。折腾来折腾去,我终于在开课的前一天报了名。

  不需要考虑未来的就业问题,可以完全凭自己的兴趣选择应该是在职学习的一个好处;但缺点就是需要在有限的专业(比如有很多专业是不招收在职研究生的)和学习时间上各种妥协。

  虽然我选专业的时候完全没考虑拿学位的难易问题,但上课之后有同学告诉我一个历史专业的好处:将来考试的时候只考一科英语就行了。这算歪打正着吗?

  主笔 吴楠 张棻  制图 宋溪


相关话题/在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