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河北经贸大学研究生专业简介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11-03

河北经贸大学研究生专业简介 2019

230 经济研究所

国民经济学(020201)

国民经济学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创立并完善起来的一门新型应用经济学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借鉴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运用现代经济和管理理论及分析方法,系统研究国民经济运行管理、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基本规律,对重大国家战略的理论性、实践性课题进行深入系统研究,以服务国民经济创新驱动发展。国民经济学学科现设置以下三个研究方向:

1.京津冀协同发展。主要研究区域协调发展的相关理论与实践,重点研究京津冀产业协同、非首都功能疏解、区域协同创新、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公共服务与市场一体化、区域协同治理的制度与政策等。

2.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主要研究产业发展中带全局性的规则,包括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创新、产业集群、产业空间布局、产业政策及产业规划理论与方法。

3.区域经济创新发展。主要研究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创新型城市建设、制度创新、创新生态、创新网络等相关理论和政策。

本学科管理单位经济研究所为河北经贸大学唯一的院级实体研究机构,现与河北省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合署,现有专职人员24人,其中正高级9人,副高级3人,获博士学位15人,师资力量雄厚。拥有《经济与管理》(C扩)双月刊,与北京大学等五校共建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创新中心、国家级高端智库——中国社会科学院京津冀协同发展智库的河北经贸大学办公室设在经济研究所,在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制度创新与产业转型、雄安新区创新发展与京津冀产业科技协同创新等研究领域具有显著优势。

本学科导师组成员五人,均具有高级职称和博士学位,在《光明日报》《中国工业经济》《经济科学》《科学学研究》等国家重要报刊发表论文百余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和一般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深入参与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研究和决策咨询。导师组组长田学斌为经济研究所所长,荣获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河北省社科优秀青年专家”称号,入选“河北中青年社科专家五十人工程”等荣誉称号,兼任河北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雄安新区规划建设专项咨询小组成员。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拥有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能力,掌握国民经济运行管理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基本规律,能够运用所学理论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胜任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相关行业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数量经济学(020209)

数量经济学是在经济理论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技术,研究经济现象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经济学科。数量经济学在理论上揭示经济数量关系变化的规律性,在方法论上为经济研究和经济工作提供经济数量分析的方法,在应用上为改进经济管理服务。它是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之间的纽带。

数量经济学是驾驭大数据这一金矿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提供数据采集、清洗、整理、分析、应用以及管理监控的全方位、系统性的理论与方法,为现代经济管理提供有力支持。

学科设有产业经济竞争力分析、区域经济竞争力分析、低碳经济数量分析三个研究方向。其中区域经济竞争力分析方向,主要运用数量经济学分析方法研究区域经济竞争力及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关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河北问题。产业经济竞争力分析方向,综合运用经济数量分析的一般理论和方法论,研究产业发展的质量问题,旨在提高产业的国内外竞争能力;低碳经济数量分析研究方向,从定量分析和实证分析的角度研究低碳经济问题,侧重于计量经济模型的应用研究。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导师组组长武义青研究员为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近年来,本学科组成员承担本学科承担了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省部级奖励10余项。许多成果被有关报刊转载、摘录、引用,被政府和企业采用,得到理论界和实践部门的高度评价。

本专业培养有较扎实经济理论基础,密切关注区域、产业和低碳经济发展,具有开拓性、创新型的兼备经济学、数学和计算机应用等多学科优势的高级数量分析师,培养用数量分析方法和软件研究经济问题的专门人才。毕业后适于在各相关领域从事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工作。

环境经济与管理(1204Z2)

环境经济与管理是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之一,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以经济学、管理学为理论基础,研究环境经济领域的现象、行为,在此基础上,揭示政府如何更好地履行其公共管理职能,处理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统一关系,以推动国家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本学科设有三个研究方向:一是环境保护投融资。以环境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研究环境保护领域的投融资行为与机制,以PPP(公私合作伙伴)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银行绿色信贷、碳金融等机制与政策为重点。二是区域低碳发展与协同治理雾霾。系统学习区域绿色低碳发展的公共政策评估方法,探讨不同地区的差异化绿色低碳发展模式,重点研究京津冀地区绿色低碳发展的公共管理理论与政策。三是中国特色环境管理制度。对国内外环境管理思想流派进行梳理,比较国内外环境管理制度,基于中国“三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儒家文化等基本国情,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新模式。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培养目标是:(一)掌握坚实的经济学基础理论与方法,具有复合知识结构,能较好地分析和解决环境经济与管理领域的实际问题。(二)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掌握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够及时准确地把握本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前沿动态。通过“经济学通识教育+公共管理学+社会实践”的学习,使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开阔的学术视野和较强的实践技能,毕业后能够独立承担本专业的科研、教学工作,能够胜任各级党政机关、公共事业管理部门、企业相应的管理工作。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导师组成员均具有高级职称、博士学位,年富力强。近年来,导师组成员在《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日报》、《当代经济科学》等权威报刊发表论文80余篇,被国外三大检索收录多篇,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30余项,出版专著13部,近20篇研究报告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一系列成果被媒体转载、摘录、引用,并得到理论界和实践部门的高度评价。

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本学科承担着重要的智库功能,与河北省相关政府机构和科研机构具有稳定的合作关系,能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习实践机会。由于本专业具有较强的基础性、综合性特征,因此,凡需要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硕士的岗位,本专业毕业生基本都能胜任。尤其适合从事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与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政府管理工作、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金融机构和环境企业经营管理和调研工作、项目管理与实施、社会团体策划与运作等工作。

320 马克思主义学院

伦理学(010105)

伦理学亦称“道德哲学”,属于哲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古老的人文科学, 经历了古代、中世、近现代的发展历程,中外思想史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伦理思想。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伦理学逐渐从道德哲学向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已经形成了多层次、多分支的学科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伦理学的指导思想。我校伦理学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伦理学原理、中国伦理思想史、西方伦理思想史为基础理论,结合本校特色和优势,突出应用伦理学研究,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势力较强的三个研究方向:伦理学原理、应用伦理学、中西伦理思想史。伦理学原理方向主要研究伦理学的基础理论和一般问题,包括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社会主义道德理论与道德建设、伦理学方法论及应用等问题。应用伦理学方向主要研究社会实践诸领域中的伦理问题,以伦理学原理为理论根据,以服务和解决当代现实伦理问题为目标,将伦理学研究与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相结合,对经济伦理、生态伦理、科技伦理、公共伦理、网络伦理以及生命伦理学等诸多应用伦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中西伦理思想史方向主要研究西方伦理思想史、中国伦理思想史及伦理学代表人物、流派,更好地了解中西伦理思想演变、发展的历史轨迹,掌握其主要学术思想及其承传关系,探索中西伦理思想的学术贡献和现代价值。

本学科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6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7 人,博士6人,硕士9人。学科带头人王莹教授为国家社科基金评委、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河北省伦理学会会长、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专家、河北省杰出人才、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近年来本学科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6项,省部级课题20多项,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研究成果奖、社科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10余项。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正确的政治方向、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从事伦理学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科研、教学和实际工作的人才。毕业后可在高校、研究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或在有关部门和单位从事理论宣传、思想政治、新闻出版、公共管理等性质的工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03050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二级学科之一,属法学学科门类。本学科按照科学性、整体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原则建设,旨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及理论发展。

本学科侧重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系统化研究,注重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逻辑结构的整体性分析与理论内容的发展研究,从而达到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现实社会问题、认识问题和科学发展中的问题。本学科致力于培养、塑造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为不同类型的学校、党政系统输送合格的理论教师、宣传骨干、政策研究及行政管理人员。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和本质特征,结合现有师资力量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专业设置三个研究方向: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现时代。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解决当前存在的重大问题,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2.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社会主义500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特别是共产主义与中国梦的关系,探讨中国社会科学发展与全人类全面发展的内在联系,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3.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研究马克思主义党建基本思想,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的中国化,探讨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问题,特别是着力研究基层党组织与社会治理的问题,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基础。

本学科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0人,教授5人,副教授4人,博士7人,硕士3人。省政府特贴专家2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三三三”人才1人,近年来本学科教师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4项,省部级课题20多项,国家级精品课一项,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研究成果奖、社科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10余项。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宽的知识面,而且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具有正确的理论方向和良好的学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爱国情、是非观、事业心和道德感;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能够独立从事与本学科专业方向相关的教学、科研、行政等社会工作的专业人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03050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涉及劳动价值论、利润理论、认识论等十分广泛的基本理论,与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实践紧密结合,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深刻的理论支撑,通过本专业的学习,将会使学生掌握许多应用性强的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怎样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如何把握市场关系,如何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如何协调与解决社会的矛盾与冲突等,达到提高学生洞悉社会发展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奉献的能力。

本专业设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和新时代重大社会实践问题研究三个专业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有: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成果及其比较研究。通过产生背景、针对性问题、主要思想、制度设计、方法和效果的多维横向比较进行深入研究,得出规律性的认识。⑵历史进程研究。从历史纵向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脉相承,及其发展变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思想的形成过程和经济、政治等社会各个领域的重大论述。新时代重大社会实践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⑴一般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西方经济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比较。⑵应用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和政治等理论为指导,分析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建设中的各种具体重大问题,如现代化经济体系问题、一带一路问题、土地流转问题和分配问题等。

本专业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科研能力。教授5名、副教授7名、讲师6名,其中有博士和在读博士4名,省管专家1名,有硕士学位的7名。近五年来,本专业学术团队主要成员出版专著、文集等著作1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承担国家级课题、省部级课题10多项。

本专业所培养的研究生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够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将成为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基础理论扎实,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具备对事物的综合分析能力、制订和实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方针政策的能力、进行市场开拓的能力。本专业毕业生适合在政府机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等单位和部门从事行政管理、经济管理工作和教学科研等较高层次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以及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学科。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论等,揭示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以及如何有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它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本学科现设有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三个研究方向。其中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青年包括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特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与趋势等;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论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

本学科现有导师5人,教师10人,导师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人。近年来本学科教师承担省部级课题1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获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通过三年的在校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法学、经济学、伦理学基础,系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有较强的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和重大的现实问题,具有独立从事科研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较熟练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写译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学位获得者能够胜任研究、教学、宣传和管理工作。本专业旨在为党政机关、社会团体、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培养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专门人才。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030506)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专业,是系统研究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及其基本规律和主要经验的学科。主要围绕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和主要经验,即中国的发展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由谁来领导等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以期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发展提供历史参考与借鉴。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是研究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及其发展规律的基础性学科。学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结合本校特色和优势,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三个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政党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与政治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与文化研究。

该专业有一支师资力量较强、结构较为合理、业务精干、科研能力强的学术队伍。现有教师9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博士学位3人,省级“三三三”人才一人,近五年来,本专业学术团队主要成员出版专著、文集等22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承担省部级课题10项。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的中国近现代史理论功底,能够熟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中国近现代史进行研究,掌握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掌握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线索和基本理论,系统掌握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党的发展历史,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和重大现实问题,具有独立的科学研究能力,能承担高校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与研究、能够胜任高等学校、党政机关、社会团体、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

党的建设(0305Z1)

“党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该学科坚持问题导向、实践导向,以现实政治生活中的重大党建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实践、基层党的建设研究、党的建设历程及其基本经验研究。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发展历史,帮助学生树立起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党的建设的有关理论和现实问题,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提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和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学科支撑、学术支持和人才保障。

“党的建设”二级学科设置三个研究方向:

1.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实践研究

本方向旨在通过深化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与实践的认识,探讨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从而为当前加强党的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2.基层党的建设研究

本方向研究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研究对象,探讨作为中国一切工作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理论与实践的建设问题。

3.党的建设历程及基本经验研究

本方向以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历程和基本经验作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梳理党的建设历史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研究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问题,探寻党的建设的基本规律。

本专业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科研能力,有教授6名,副教授6名,博士和在读博士11名,省管专家2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省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名。近五年来,本专业学术团队主要成员出版著作1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3项,主持省部级课题20多项。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扎实党建理论知识,有较强党建业务技能,能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和党务工作的专门人才,亦可从事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纵深推进,该专业的就业前景一片光明。

360 商学院

理论经济学(020100)

理论经济学探究经济现象的本质、揭示经济规律,提供经济政策依据,为其它经济学科提供包括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在内的基础理论。理论经济学具有理论性、整体性、逻辑性、前瞻性、基础性、指导性等特点,也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或应用性特点。理论经济学对认识国民经济运行、解决经济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理论经济学专业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改革开放、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经济学类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培养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较系统了解西方经济学和经济史、世界经济、资源环境等经济学知识,了解和分析国内外经济理论和经济实践中的重大问题,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够运用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和计算手段,能够胜任经济学的科学研究、教学、宣传和经济管理、开放经济活动管理、资源环境管理等工作。

理论经济学硕士点师资力量强,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等合理,有省管优秀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社科优秀青年专家、省有突出贡献专家、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专家、河北省中青年骨干教师等,导师都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硕士学位。该硕士点科研能力强、科研成果丰厚,多年来积累了一批较高层次的科研成果,出版学术著作5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近600篇,承担国家、省级和横向课题科研立项课题近80项,获得几十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与教学奖励,应用性研究成果为国家和省政府决策所采纳。该硕士点在经济理论研究、实证性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上成果丰硕,研究优势明显。

理论经济学研究方向共有五个:政治经济学、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世界经济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1.政治经济学是整个经济学的基础性学科,是经济学中历史最为悠久又最富有时代性的学科。它不仅为我国经济学科建设提供基础和指导,而且对于我国的经济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我校政治经济学方向主要研究发展经济学、收入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制度理论与应用,特色显著。发展经济学研究运用经济发展理论和区域经济理论研究我国“省际”经济关系,服务于河北经济发展,力图在省际经济竞争研究方面有所作为;收入分配研究方面,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分配理论,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深入研究中国现阶段经济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分配领域出现的诸如贫困与小康、公平与效率、分配与保障等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上,关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现实经济问题;制度理论与应用研究方面,侧重于以制度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对我国经济发展进行制度分析,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2.经济史是介于经济学与历史学、社会学之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前沿性和时代性的特点十分鲜明。鉴往而知来,征古而察今。本研究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类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变迁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探讨古今中外各种经济现象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这些经济现象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经济史方向主要研究“转型时期的制度创新与社会经济增长研究”、“商业制度变迁与商业理论研究”与“中国近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变迁路径研究”等。“转型时期的制度创新与社会经济增长研究”坚持坚持史论结合、古为今用的原则,以经济制度的变迁、创新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为切入点,研究中国经济制度演变轨迹,探讨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推动社会制度变迁的诱因及客观经济因素;“商业制度变迁与商业理论研究”研究的重点是商业经济发展,探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制度的变迁对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晋商演变及其对近代全国经济结构运行与发展的影响、绅商与近代中国社会结构裂变重组及阶级分化组合的关系、中国绅商阶层的兴起与发展进程及其社会功能等内容,总结商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围绕市场、贸易及政府调控政策等主题,探索中国社会商业发展与运行的规律;“中国近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变迁路径研究”重点研究中国近现代市场经济形成、发展、演变的过程,研究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特点及其成因、自然经济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和经验。

3.西方经济学方向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方法,主要研究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内在逻辑以及根据这些理论制定的经济政策,关注80年代以来比较成熟的前沿理论,并注意参考、借鉴和吸收其中的积极或有益成分。为适应市场经济对基础理论的需要,研究重点是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生产要素与收入分配理论、政府经济政策等,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市场经济运行理论、企业发展理论、企业行为与绩效理论、生产要素与收入分配理论、各生产要素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行为、政府宏观微观经济政策理论和政策实践效果、西方经济学同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实践关系等,研究目的是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经济学学科建设、促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世界经济方向所研究的内容理论性强、涵盖面宽泛,其研究对象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各国和地区间经济关系、全球经济资源组合与运作、世界经济发展规律。本方向主要从全球、区域和国别等层次,全面、立体地研究和认识世界经济,探讨有关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经济主体间的关系,研究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主要研究世界经济理论与政策、国别经济与国际区域经济、跨国公司与国际投资,其中的世界经济理论与政策主要研究和分析世界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其发展历程、发展前景和评价,研究后进国家的比较优势和政府的发展政策;国别经济与国际区域经济主要利用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分析工具,研究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分析国际经济区域或经济同盟、各国经济及其包括南南合作与南北合作在内的合作问题;跨国公司与国际投资方向主要研究国际直接投资、国际间接投资以及跨国公司的基本理论以及跨国公司经营技巧与管理技能等。

5.人口、资源与环境方向主要揭示经济社会的人口要素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上,运用经济理论和分析工具,系统学习STATA、ArcGIS、MATLAB、MAPLE至少其中一种软件。本方向下设两个研究方向:(1)人口教育:以劳动经济学、教育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建立人口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为区域、城乡的人口、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提供多层次思考。(2)城乡环境:系统学习城市经济学、资源环境经济学的相关知识,系统研究低碳经济与城市发展的相关政策,探究城乡融合发展。本方向教师较为年轻,专业内容上交叉互补,科研实力上扎实有潜力。目前已主持国家自科、国家社科项目各一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高质量论文20余篇,曾获得省社科成果奖,正在合力完成更多科研成果。本方向就业方面乐观,在规划建设、资源环境保护、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领域具有较多用人需求和岗位。

区域经济学(020202)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关系协调的应用经济学科。区域经济发展涉及区域经济增长、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空间布局优化、区域市场开发、区域发展规划、企业的区位选择和资源的空间资源配置方式、区域投资环境改善、区域竞争力提高等方面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具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应用性强,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特点,本专业以区域经济开发和区域经济运行、发展为研究对象,结合我国国情和河北省经济发展实际,借鉴国内外区域经济理论与实践经验,深入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通过区域经济学专业的学习,将会使学生掌握许多实用的理论与方法,主要包括:如何开发区域市场或资源、如何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如何优化区域内行为主体(包括地方政府、企业、集团与个人)行为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并提升地区竞争力、如何协调与解决区域间矛盾与冲突、如何提高区域内人民生活水平与地方财政收入水平、如何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如何加强区域经济联系与合作、如何制订与实施区域经济规划与政策以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从而提高管理者的决策能力和领导能力。

本专业设有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城市经济与区域发展三个专业研究方向。

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基础理论课、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高级计量经济学等。专业课:区域经济前沿问题、区域产业经济分析、区域市场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城市经济问题研究、区域竞争力研究、制度经济学专题、财政金融理论专题、区域经济与贸易专题、京津冀经济圈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专题等课程。

本专业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科研能力。其中正教授5名、副教授9名、讲师5名,其中有博士学位的10名,有硕士学位的9名。近五年来,本专业学术团队主要成员出版专著、文集等著作3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承担国家级课题5项,省部级课题40多项,横向课题或企事业单位委托课题20多项。

本专业所培养的研究生经济学基础理论扎实,具有系统、深入的区域经济学专门知识,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对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制订和实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方针政策的能力、从事市场研发和区域经济管理的能力。本专业毕业生适合在政府机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金融机构、外贸公司、三资企业、证券期货公司、咨询公司等单位和部门从事区域经济规划与管理、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资本运营、城市规划管理、房地产投资与营销、教学科研等高层次经济决策与管理及教学科研工作。

本专业已有毕业生27名,其工作单位分布:科技厅、发改委等政府部门3名,高等院校(烟台大学教师)1名,南开大学在读博士1名,华南农业大学读博1名,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等大型企事业单位3名,其余为金融机构。

产业经济学(020205)

产业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中用于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应用经济学科,是一门以“产业”为研究对象,探索产业经济发展规律、研究产业发展战略、制定科学产业政策、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同时又研究公司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以及处于市场中的企业和政府行为的学科。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产业链、产业竞争力、产业转移、产业集群、产业升级、产业品牌、产业金融和产业政策等内容。我校产业经济学学科始建于1978年,是河北省优秀重点学科;产业经济学硕士点2002年被评为河北省优秀硕士学位授权点。

本学科设有商品流通与市场组织、现代服务业理论与实践、市场理论与价格规制、产业转型与农业现代化等研究方向:

1、商品流通与市场组织方向:研究商品流通领域中的理论与政策、流通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市场中介组织理论与实践。

2、产业发展与现代服务业方向:研究产业组织、产业链、产业竞争力、现代服务业基本理论与发展战略、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

3、市场理论与价格规制方向:研究市场理论、市场结构与运行、价格理论与实务、政府调控市场的政策与措施。

4、产业转型与农业现代化方向:研究产业转型、农民经济组织、农产品供应链、农业产业化、农村社会分层与劳动力转移、农业现代化。

本学科拥有一支强有力的教学科研团队,其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1人,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3人,河北省社科优秀专家2人,河北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6人,教授9人,博士10人。多名教授成为政府经济决策咨询团专家成员,在全国性学会、研究会中担任领导职务。

近年来,本学科承担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50余项;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高层次论文300余篇;获得省级优秀成果奖励20余项。多项成果、观点被国内权威期刊、报纸转载或摘录。该学科研究成果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本学科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上,强调夯实产业经济学理论基础,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培养现代产业经济分析能力,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产业经济人才。

国际贸易学(020206)

国际贸易学是研究不同国家或地区间商品和服务交换以及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经济规律和方法的学科,是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主要包括国际商务、国际投资、国际法规及惯例、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实务等内容。我校国际贸易学学科始建于1983年,2000年取得了国家硕士学位授权资格,现已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本学科设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区域与国别贸易、国际直接投资三个研究方向,其中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方向,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理论和各国对外贸易政策,以及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转让、国际贸易与环境等;区域与国别贸易方向:主要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自由贸易区、多边贸易组织、国际贸易国别结构等;国际直接投资方向:主要研究外国直接投资、跨国经营、贸易与投资一体化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等。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大趋势,尤其贸易和投资相互融合的迅速发展,使传统国际贸易手段、方式乃至所依据的法律、法规等发生了变化,加强这些领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学科现有教师23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8人,硕士学位15人。近年来本学科教师承担课题4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余篇,同时具有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这些积淀为国际贸易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学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国际商务和国际投资领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通过灵活多样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掌握先进的分析手段及实际操作技能,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较强的中英文沟通能力。毕业后可承担本学科教学、科研工作和中高层次的国际商务管理工作。

国际商务硕士(025400)

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Master of Internatiinal Business,简称MIB。

我校学拥有较强的培养MIB的能力,学校拥有一批具有博士学位或教授职称的双师型教师,同时吸纳了具有国际商务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作为社会导师和兼职教授,参与课程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并指导实习实践,能够满足学生成长与成才的需要。

本专业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当前开放型经济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国际商务理论基础和完善的国际商务知识体系,掌握现代国际商务实践技能,熟悉国际通则与国际法规、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具备分析与决策、协调与沟通等实际操作技巧的复合型、应用型的国际商务专门人才。

MIB培养方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的,注重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注重营造学术研究和讨论氛围,努力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和多方式解决问题能力,突出国际商务实践技能的培养。部分课程将在校内开展模拟实习、案例分析、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建立严格的考核竞争和淘汰机制。

370 财政税务学院

财政学(020203)

我校财政学科始建于1983年,为我校重点学科。本学科建立以来,一直坚持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并长期与河北省财政科学研究所合作进行学科建设。本硕士点现有财政理论与实践、税收制度与管理两个综合性较强的研究方向。其中,财政理论与实践方向主要研究财政改革理论、财政制度创新及地方财政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包括:财政职能与财政模式的转换,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和地方财政体制改革,政府收费制度改革和财政收入体系的规范化,财政支出范围和管理方式改革,市场经济下的财政政策与财政调控,税收支出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现代财政管理制度研究及财政风险研究等。税收制度与管理方向主要研究税制建设、税务管理及地方税问题。具体研究内容包括:税收制度及税制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地方税体系建设与农业税制改革,中外税收制度与税收征管比较研究,税收征管的改革与强化等。

本学科现有教师和研究人员25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1人,副教授9人,博士12人,有5人次获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河北省社科优秀青年专家、河北省高校教学名师和河北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首批河北省拔尖人才称号。近年来,本学科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8项,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26部,发表学术论文420余篇,获得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29项。许多成果被有关报刊转载、摘录、引用和被有关决策部门采用。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三年的在校学习,使学生掌握坚实的财政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财税专业知识,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从事财政税收领域教学、科研和较高层次的实际管理工作的能力。

税务硕士(025300)

本学科现有教师和研究人员25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1人,副教授9人,博士12人,有5人次获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河北省社科优秀青年专家、河北省高校教学名师和河北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首批河北省拔尖人才称号。近年来,本学科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8项,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26部,发表学术论文420余篇,获得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29项。许多成果被有关报刊转载、摘录、引用和被有关决策部门采用。

本专业培养目标与理念根据专业硕士教育应用性、专业性、实用性较强的特点,该专业培养目标是:通过在校学习,使学生掌握坚实的财政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财税专业知识,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从事财政税收领域教学、科研和较高层次的实际管理工作的能力。培养具有职业道德、战略眼光和开拓精神,掌握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与运行规则,掌握现代政府管理、财税管理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领导与决策、沟通与协调等管理技巧和实际操作经验,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财税管理要求和国际化趋势需求的复合应用型高级管理人才。

本专业拟从税收政策与征税管理、税收筹划与纳税管理、国家税收与跨国公司税务管理、税收中介服务管理四个综合性较强的方面进行培养。其中,税务管理注重从征税方角度的研究,将国外税务管理研究与本国税务管理实际紧密结合;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紧密结合,注重税务管理理论研究成果向税务管理实践的转化;加强税务管理理论的定量化分析和实证性分析,使税务管理理论研究更具现实性和说服力,力求有的放矢,针对性强,为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税务管理问题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避免理论研究的盲目性,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税务代理主要是从纳税人角度、社会中介角度的研究,包括如何进行税务咨询、税收筹划,如何处理税务问题及其业务。国际税收管理主要研究国际税收惯例、国际税收协定,进行中外税收制度与税收征管比较研究等。

资产评估硕士(025600)

我校资产评估专业设在财政学科下,1991年招收国有资产管理专科班,开始开设资产评估学课程。2006年申请获准在财政学专业下开设资产评估方向,2008年申请资产评估专业,2010年获得批准。1999年财政学评为我校重点学科,2009年评为省级重点学科。本学科建立以来,一直坚持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并长期与河北省财政科学研究所合作进行学科建设。

本学科现有教师和研究人员25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1人,副教授9人,博士12人,有5人次获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河北省社科优秀青年专家、河北省高校教学名师和河北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首批河北省拔尖人才称号。近年来,本学科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8项,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26部,发表学术论文420余篇,获得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29项。许多成果被有关报刊转载、摘录、引用和被有关决策部门采用。

培养目标与理念。根据专业硕士教育应用性、专业性、实用性较强的特点,我校资产评估专业硕士教育确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坚实的财政学、管理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评估专业知识,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从事资产评估领域教学、科研和较高层次的实际管理工作的能力,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掌握资产评估及财政、税务、国有资产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能在中外资产评估机构、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投资银行、财务公司、投资公司、会计师事务所、企业集团等从事资产评估及相关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拟从企业价值评估、房地产评估、金融资产评估三个综合性较强的方面进行培养。其中,企业价值评估注重在我国市场经济逐步确立和企业资产重组的大环境下,将国外企业价值评估研究与本国企业价值评估实践紧密结合,从研究企业价值评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入手,系统深入研究企业价值评估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注重企业价值各种评估方法在各类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具体应用,同时关注企业价值评估实践中一些具体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房地产评估注重在我国市场经济逐步确立和房地产业扩张的大环境下,从研究房地产评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入手,系统深入研究房地产评估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注重房地产各种评估方法在评估中的具体应用;金融资产评估注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和金融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注重金融资产评估理论研究成果向金融资产管理实践的转化;加强金融资产评估的定量化分析和实证性分析,使金融资产评估理论研究更具现实性和说服力。

380 金融学院

金融学(020204)

金融学是研究货币与资本运动、金融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理论与方法的学科,是一门兼具理论性与实务性、微观与宏观特点的综合性学科。我校金融学学科始建于1980年,是我校设立最早和重点建设的应用经济学学科之一。2004年取得硕士学位授权资格。现在是省级重点学科,是河北省重点建设的一流学科应用经济学的支撑学科。现有金融市场与投融资、普惠金融发展、绿色金融理论与政策、保险与风险管理等四个特色研究方向。

1.金融市场与投融资方向:主要研究股票与债券市场,房地产投融资,公司治理,私募基金与股权投资等。

2.普惠金融发展方向:主要研究农村金融市场与农村金融制度、中小企业融资、金融扶贫、互联网金融等。

3.绿色金融理论与政策方向: 主要研究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绿色银行评级、碳金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

4.保险与风险管理方向:主要研究农业保险理论与政策、保险市场效率、风险管理、社会保障政策等。

本学科现有导师11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100%。多名导师担任中国保险学会、中国金融工程学年会等全国性学会以及河北省金融学会、河北省财政学会的理事、常务理事,以及教育部金融学类本科教指委委员。本学科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以及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课题近30项,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20余部,在《金融研究》《财贸经济》《世界经济文汇》《投资研究》《金融论坛》等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获得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10余项。许多成果被有关报刊转载、摘录、引用,一些被有关决策部门采用。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金融学前沿理论、方法,能够熟练运用金融理论模型与定量分析工具,具备独立分析问题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胜任金融机构、企业与政府部门相关工作以及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具备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金融人才。

金融硕士(025100)

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良好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富有创新和进取精神,充分了解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会计学等基础知识,系统掌握金融相关领域的实务技能,熟悉解决金融问题的工具和方法,具有较强金融综合实践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金融专门人才。

本专业教育依托省级重点学科——金融学的特色优势,集合校内外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施行“双导师制”的研究生教育模式,拥有一定的办学实力。导师队伍专兼职具备、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其中,校内23位导师都具备高级职称,博士18人占78%,均毕业于国内重点名校。此外,我校还特聘了多名现供职于各大金融企业或政府金融部门、有丰富实践经验业界精英担任社会导师。

本专业开设课程贴近市场需求,突出高端金融实务特色,侧重于金融企业管理和金融业务技能;教学方式注重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

本专业硬件教学设施配套完善、技术先进。学校配备有专门的实验室,包括银行业务实验室、证券实验室以及金融工程实验室,供银行、证券、期货以及外汇交易的案例教学与模拟实践实习使用。同时,我们以金融学院为依托,联合金融监管机构,与多家包括保险公司、银行和证券公司等在内的金融机构,通过建立实验(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公司高管进课堂等方式,建立了业界和学界合作教育的良好互动机制。

保险硕士(025500)

我校自20世纪90年代就开办保险专业,是河北省最早开办保险专业的学校。该专业有校内导师6人,其中博士及在读博士6人,占比为100%;高级职称教师6人,占比为100%;学校与许多保险机构保持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校外导师资源丰富。

导师团队的科研能力较强,在《金融研究》、《保险研究》等杂志上发表论文200多篇,承担世界银行、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水利部、河北省社科规划办和省科技厅等机构的重要研究课题50多项,研究成果受到多个省份和部门的采纳和应用;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中国保险学会优秀成果奖十余项。

本专业在培养目标上,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方针,面向保险公司、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金融保险监管机构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培养职业道德素养较高、金融保险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从事风险评估与管理、保险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高层次复合人才。

本专业根据金融保险行业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研究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学位论文力求能够解决保险业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可采取学术论文、调研报告、案例分析等多种灵活形式。

390 法学院

法学理论(030101)

法学理论作为法学研究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和方法论,它既对法进行历时性研究——考察法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又对法进行共时性研究——比较研究各种不同的法律制度、法律文化,既研究法的内部联系和调整机制,又研究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的联系和区别,通过这种抽象性研究,为部门法学提供方法论。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也是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的,它在我国曾经被称为“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我院的法学理论硕士点设有法理学、法文化学、法哲学等研究方向。其中法理学方向主要研究法理学的一般理论、法治、自由、人权、司法等。法文化学方向主要研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英美法律文化、大陆法系国家法律文化等。法哲学方向主要研究法的本体论、方法论等。

该专业现有教授4人,博士2人。近年来出版学术专著10部、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承担省部级课题8项,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3项。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三年的在校学习,要求学生应掌握法学理论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法学理论研究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为熟练的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毕业后能够独立从事法学理论的教学、研究工作和法律事务工作。

法律史(030102)

法律史是介于法学与历史学之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它的研究对象虽是过去的法,但它所面对的却是现在和未来。对于现代中国人来说,过去的传统并不只是以往的记忆,它还是今人的生存的背景。“以古为鉴,可知兴衰”,法律史以总结法律历史的经验来启迪人们的思维,开阔人们的视野。这正是法律史的学科魅力和价值所在。本专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类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法律发展和法律体制变迁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探讨古今中外各种法律现象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这些法律现象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不仅为我国法律学科建设提供基础和指导,而且对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我校法律史专业设有中国法律史、西方法律史、法律社会史等具有特色的专业方向。中国法律史方向主要研究中国历史上的刑事、民事法律制度、中国历代民事法律关系、调解与执行、法律观念、法律社会史等问题。西方法律史研究方向对西方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法律思想家、西方法律制度以及法律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研究。法律社会史将法律史与社会学相结合,从现实问题出发,研究现代中国民间社会现象的古代法律渊源、民间法律意识与法律转型等问题。

我校法律史学科有一支结构较为合理、业务精干、科研能力强的学术队伍。该专业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2人,其中河北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津贴享有者2人,博士及在读博士4人,近年来出版学术专著8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获得省部级教学和科研奖励3项。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三年的在校学习,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法律史学专业知识及法学基础理论,具备独立从事法律史领域较高层次的科学研究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及时准确的把握国内外法律史学领域理论与实践的前沿动态,具备开拓型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毕业后能够独立从事法律史的教学、研究工作和法律事务工作。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030103)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是以宪法和行政法为研究对象的法学二级学科,由原来的宪法学和行政法学两个学科合并而来,属公法范畴。宪法学以国家根本法为研究对象,行政法学研究范围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此该学科是部门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中外宪法、中外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的基本原理、重要法律制度以及法律实践,既注重理论性,又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学科能够培养法治建设需求的专门法律人才,宪法学和行政法学研究及其成果对我国民主法治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本学科设有宪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四个研究方向。宪法方向主要研究中外宪法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中外宪法的基本理论与重要宪法制度、国家机构权力配置、各国宪法制度的比较、现行中国宪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行政法方向主要研究行政法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范畴、中外有关行政立法、行政组织、行政行为、行政监督、行政救济、行政法治等方面的理论和法律制度。行政诉讼法方向主要研究行政诉讼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中外行政诉讼制度、中国行政诉讼实践中的问题等内容。国家赔偿法方向主要研究国家赔偿的基本理论和原则、中外国家赔偿制度的发展、国家赔偿法的理论与实践等问题。

本学科有一支业务精干、科研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学术队伍。本学科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1人,其中河北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津贴享有者1人,博士3人。所有教师在重要学术团体担任职务,多位教师担任相关国家机关顾问,为其行政管理及决策提供大量的智力支持。近年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5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6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获得省部级教学和科研奖励8项,在本学科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三年的在校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坚实的法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宪法学与行政法学专业知识,能及时准确把握国内外宪法行政法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动态,及时掌握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和法治政府建设的方向;具备独立从事宪法、行政法、行政诉讼法领域的科学研究能力、教学的能力,能从事行政立法、地方决策咨询、行政诉讼等方面的法律实务工作,能服务于法治实践。

刑法学(030104)

刑法学是以研究刑法及其发展规律的法学二级学科。刑法是以研究犯罪与刑事责任为对象的法律,是法律史上发展最早、最富有学理挑战性和实践性的实用法学。刑法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最引人关注,因为它是打击犯罪、保障人权、保护社会秩序的最有效的武器,也是最能伸张正义、体现法律公平、公正的有利武器。只要有国家的存在,社会上就存在犯罪,就存在与犯罪作斗争的刑法,社会每向前发展一步,刑法也向前发展一步,所以它是一个有永恒魅力的学科。我校是河北省首批刑法硕士点授予权单位之一,刑法学科也是我校重点学科,该学科在河北省有一定声望,在全国也有一定知名度。我校刑法学科设有中国刑法、刑事政策和外国刑法三个方向。其中,中国刑法方向以研究我国刑法的基本理论和我国刑事立法及司法实践中的问题。刑事政策方向主要研究中外刑事政策的发展规律,我国当前的刑事政策的制定、执行及评估。外国刑法方向主要研究国外的刑法理论,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本学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5人,博士及在读博士6人。河北省骨干教师1名,出版学术专著12部,教材5部,承担省部立项课题12项,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3项,发表论文150余篇。刑法学科设有刑法教研室,刑事法律研究所。是河北省刑法学分会的协办单位。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三年的在校学习,要求学生应掌握刑法学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为熟练的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毕业后能够独立从事刑法学的教学、研究工作和刑事审判、检查及刑事辩护工作。

民商法学(030105)

民商法学是研究民商法及其发展规律的法学二级学科,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最富于学理性和实践性的实用法学。我国实行民商合—主义,商法为民法的特别法。民商法是保障公民民事权利,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法律。民商法学在发展民主、保障人权、繁荣经济、促进社会进步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巨大作用。民商法学通过对民商法理论和各种民事商事法律制度的研究,为我国民商事立法、司法和律师实务提供法律理论指导,为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法制国家建设实践服务。它包括民法学、商事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婚姻家庭法学、劳动法学和社会保障法学,与民商法学紧密相联,可以含予其内。我校的民商法学科始建于1983年,过去一直与经济法学合在一起为我校的校级重点学科。现设有债权法、知识产权法、物权法、票据与证券法等研究方向。其中债权法方向主要研究合同法的基本问题,包括合同法的原则和体系,合同主体、合同订立、合同履行、合同效力、合同变更、合同终止、合同责任及违约补救等制度,研究比较合同法、合同与市场经济和政府行为的关系等;知识产权法方向主要研究知识产权的基本理论、知识产权的基本制度(商标制度、专利制度、著作权制度)等;物权法方向主要研究物权法总论、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等;票据与证券法方向主要研究票据法的基本理论、证券法基本原理、上市公司收购制度、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等。

该专业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5人。其中国务院特殊津贴享有者1人,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1人,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河北省优秀中青年社科专家2人、河北省优秀中青年法学家1人、博士及在读博士生4人。近年来出版学术专著 20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规划等立项课题20余项,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10余项,省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民商法学学科设有民商法教研室、法学研究所。所属的《民法学》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需要,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法律实务能力的法学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掌握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我国民商事立法体系;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掌握解释适用法律的方法,具有独立分析、处理民商事案件的能力;能够独立承担民商法理论研究、教学、立法、司法和法律实务工作。

经济法学(030107)

经济法学是研究经济法及其发展规律的法学二级学科。在法学体系中是一门新兴的、独立的和重要的学科。新中国的经济法学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我国的经济法学研究,对于推动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法制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中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和法治发展中,经济法学正在承担重要使命并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我校的经济法学科依托财经院校的整体学科优势,始建于1983年,为河北省重点学科和河北省首个法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和单位)。我校的《经济法学》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

经济法学专业现设有企业与公司法、市场管理法、财税法和金融法等研究方向。其中企业与公司法方向主要研究企业形态、公司章程、股权制度、公司治理结构、国有公司的法律制度等问题;市场管理法方向主要研究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等制度;财税法方向主要研究预算法、国债法、政府采购法和税法等法律制度;金融法主要研究金融调控法、金融监管法、金融业务法等问题,包括中央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监管法、证券法、保险法等法律制度。

该专业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1人,2人拥有博士学位,其中1人入选河北省十大法治人物,2人当选河北省优秀中青年法学家,河北省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河北省高校百名优秀创新人才1人。近年来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司法部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项目、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河北省社科基金等数十项科研项目,两个案例被评为全国法律硕士优秀教学案例并获遴选入库,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11项,省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经济法学科设有经济法教研室、经济法研究所、河北省地方法治建设研究中心、河北省地方立法评估研究基地,设有河北省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财税法学研究会两个研究机构秘书处。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通过三年的在校学习,要求学生应掌握经济法学的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经济法学研究的能力;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为熟练的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毕业后能够独立从事经济法学的教学、研究工作和经济法律事务工作。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03010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是以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的理论与实践作为研究对象的法学二级学科,同时又是与环境科学、自然资源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生态学、伦理学等有密切联系,用法学方法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其成果运用于环境资源保护法的立法、执法、司法及法律服务,而环境资源保护法作为我国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则是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环境与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保障。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全球污染、绿色壁垒、气候变化、资源保护与争夺等环境与资源纠纷日趋增多,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已成为我国近年来发展最快、普及最为迅速的法律分支学科。我院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硕士点设有环境法、自然资源法、环境污染防治法、国际环境法等研究方向。其中环境法方向主要研究环境法的基本理论、原则、法律制度等。自然资源法方向主要研究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法律理论和相关制度等。国际环境法方向主要研究国际环境法的基本理论、原则、制度以及环境与贸易、碳排放权交易、气候变化等法律问题。

该专业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1人。其中河北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津贴享有者2人、博士4人。近年来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承担省社科基金等立项课题10余项,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4项。成果被有关报刊转载、摘录、引用,被政府和企业采用,得到理论界和实践部门的好评。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为可持续发展事业服务,胜任环境资源管理和法律工作、环境资源法学教育和科研工作的各学科交叉型、复合型高级法学专门人才。通过三年的在校学习,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国家环境资源领域的基本政策和主要现行法律,并能及时了解世界范围内重要的环境资源立法、国际条约和环境资源法学的前沿进展。较为熟悉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能够胜任高等院校、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教学、科研以及立法、执法和司法等实务性工作。

国际法学(030109)

国际法学是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法学二级学科,它主要包含国际经济法学、国际公法学和国际私法学三个三级学科。我校的国际经济法学学科始建于1993年,培养了河北省第一批国际经济法学本专科学生。国际法学设有国际经济法、国际公法、国际私法三个研究方向。其中国际经济法包括国际贸易法、国际投资法、国际金融法三个子方向。国际贸易法主要研究国际贸易法的基本理论及前沿问题;国际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交易法律规则;WTO主要规则;英美等主要国家的对外贸易立法等。国际投资法主要研究国际投资法的基本理论;各国涉外投资法的主要制度;外资并购及海外并购的法律与实践问题;跨国公司投资与经营的法律规则;投资促进与保护以及争端解决的国际法规则等。国际金融法主要研究国际金融法基本理论;跨国银行经营与监管的法律规则;国际货币、国际信贷、国际证券、国际租赁和国际结算与支付的法律规则等。国际公法研究国际公法基础理论、国际刑法、国际犯罪与刑罚、引渡和国家责任等;国际私法研究国际民商事关系的法律适用问题、统一实体法问题、外国人的民事法律地位问题以及国际民事诉讼和商事仲裁程序规范等。

该专业设有国际法教研室和河北省世界贸易组织(WTO)法研究会。现有教授5人,副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及在读博士5人。其中河北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津贴享受者2人。近年来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承担省社科基金等立项课题10余项,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4项。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素质和较强能力的从事涉外法律业务的高级专门人才。通过三年的在校学习,要求学生基本掌握扎实的国际法学基础理论,具有系统的本研究方向的专门知识;基本拥有运用所学的理论和知识,判断、分析和参与解决国际法律问题的能力;较为熟练地运用一门外国语并能阅读和处理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毕业后能够从事国际法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和涉外法律实务工作。

法律硕士

河北经贸大学法律硕士专业教育是2007年4月经国务院学位办和司法部全国法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批准设立的,2007年10月开始招生。培养目标主要是高层次、应用型法律人才。主要培养版块是政府法务、司法法务、国际法务、公司法务等。

河北经贸大学法学院具有培养法律硕士的较强的学科、师资、科研等优势。学院目前有经济法学、民商法学、国际法学、法学理论、刑法学、法律史、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学八个法学硕士研究生授权点和一个法学本科专业。法学本科专业是河北经贸大学由省教育厅命名的“知名专业”。经济法学科是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

法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目前有教授26人,副教授15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0人,博士和在读博士30人。有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河北省优秀中青年社科专家2人,享受中青年骨干教师津贴4人。有1人担任中国法学会理事,有5人担任中国法学会经济法研究会等全国性学术团体理事和常务理事,5人担任河北省经济法研究会、财税法研究会、WTO法研究会等省级学术团体会长和副会长职务。有30余人兼职咨询员、仲裁员、律师、法律顾问等职业,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

法学院科研及实践力量集中。近年来,法学院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司法部、河北省社科基金等各层次项目130余项;在人民出版社、法律出版社等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36部;在《新华文摘》《法学家》《法律科学》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获河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省社科基金优秀成果奖等17项,中国经济法学研究会优秀论文奖、中国婚姻法研究会优秀论文奖等多项。5个案例被全国法律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法学优秀案例。有现代化的模拟法庭、电子案例实验室等实践设施。

该专业主要开设的课程包括:民商法学、经济法学、刑法学、国际经济法、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法律方法、法律职业伦理等必修课,环境资源法、证券与保险法等专业选修课以及法律写作、模拟谈判、模拟法庭等实践必修课。

400 文化与传播学院

新闻学(050301)

新闻学属于文学门类,隶属于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主要探讨新闻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总结新闻业务方面的相关知识,研究国内外新闻学发展的历史状况与一般规律。本学科设有理论新闻学、历史新闻学、应用新闻学三个方向:理论新闻学,从研究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和新闻工作基本原理入手,重点研究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原理、工作原则和新闻法规、新闻伦理;历史新闻学,主要研究中外新闻学发展的基本状况,总结中外新闻学发展的一般规律,从中概括出经验与教训,为构建新闻理论体系以及当代新闻事业提供借鉴和指导;应用新闻学主要研究新闻采访写作、报纸编辑、报刊评论、广播电视等方面的特点、规律及相关原则、要求和技能。

河北经贸大学新闻学方面的本科专业设立于2000年,200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这几年着力进行学科建设,取得很大进步。先后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余名,使学科建立在一个较高的基点上。目前该学科有教授8名,副教授10名,专任教师共27名,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名。设有新闻学研究所。先后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20余项,厅级课题40余项,获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二、三等奖10余项,近年来出版学术专著14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在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新闻实务、近代新闻史以及经济新闻方面形成了特色,具备了一定的学科优势。学科带头人在省内外均有较大影响,学术梯队中的教师均有深厚的学识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高质量地完成研究生的教育和指导工作。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能够适应时代需要,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具有宽广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具备深厚新闻传播学专业理论基础和熟练业务能力的专门人才。研究生毕业后,能够在各级党委的宣传部门、新闻通讯社、报社、期刊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电影或新闻网页制作单位担任记者、编辑等专职的新闻宣传工作,或在企事业单位从事适应现代市场竞争的企业文化、形象宣传、信息沟通和教学科研等工作。

传播学(050302)

传播学属于文学门类,隶属于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主要研究传播学基本理论、总结传播业务方面的相关知识,研究国内外传播学发展的历史状况与一般规律。本学科设有编辑出版学、广告学两个方向。编辑出版学方向主要是以传播学基础理论为基础,针对编辑学与出版学的历史、理论和实践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涉及编辑学、出版学、发行学、数字出版等方面。广告学方向,侧重从广告学、传播学、市场营销学、社会心理学等多个学科角度,对广告理论、广告实务等相关领域展开分析研究。研究内容涉及广告学基础理论、广告史、广告创意与制作发布、品牌传播、公共关系、广告媒介研究等多个方面。

河北经贸大学传播学方面的本科专业设立于2001年,2010年获得传播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学院先后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余名,使学科建立在一个较高的基点上。目前该学科有教授9名,副教授12名,专任教师共25名,其中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名。先后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18项,厅级课题36项,获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二、三等奖6项,近年来出版学术专著12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在全媒体传播、品牌传播、编辑理论与实务、广告理论与实务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具备了一定的学科优势。学科带头人在省内外均有较大影响,学术梯队中的教师均有深厚的学识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高质量地完成研究生的教育和指导工作。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全面、系统地掌握传播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具有追踪本学科发展前沿的意识和能力。具备在本学科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具有较强的在各种传媒及宣传部门工作的能力,能够胜任高校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编辑出版学方向旨在培养研究生具备较高的编辑出版理论和实践技能,能从事图书、报纸、期刊及网络的编辑工作,了解和掌握数字出版的知识与技能,能从事相关的教学、科研、管理和具体业务工作,成为编辑出版领域的高级复合型专业人才。广告学方向旨在培养和提高研究生对于广告学的学术研究能力,了解和掌握广告实践的特点和规律,同时具备较高的广告业务操作能力,为广告界培养新型的复合型人才。

跨文化传播(0503Z1)

跨文化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传播的理论与实践的学科。本学科主要设立中国当代跨文化传播、汉语国际教育与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理论三个研究方向。中国当代跨文化传播方向,主要研究当代社会重要的文化传播现象,或运用跨文化传播理论对当代社会重要的文化传播现象进行分析,或者通过现象总结归纳抽象,提出自己观点,丰富和补充传播学理论,并为国家决策服务;汉语国际教育与跨文化传播方向,主要探讨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传播的规律及具体问题;跨文化传播理论方向,主要研究中国文学中的传播及接受的规律。

河北经贸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的传播学本科专业设立于2001年。2014年获得跨文化传播硕士学位授予权。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经验丰富,现有教授8人,副教授12人,博士14人。先后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21项,厅级课题38项,获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二、三等奖6项,近年来出版学术专著12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本专业培养目标:德智体全面发展,立足本土,具有国际视野和较强的研究、创新能力的人才。系统掌握跨文化传播的基本观念和研究方法,学养丰厚,基础扎实、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的外语能力。学生毕业后,可以在政府部门、新闻单位、企业和学校等单位工作,也可以进一步深造,从事科研工作。

影视文化传播(0503Z2)

影视文化传播是传播学的分支学科,它以传播学知识为基础理论,研究影视文化产品的创作、传播、接受以及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本学科主要设立影视文化传播理论、影视文化传播史、影视文化传播策划与制作三个研究方向。影视文化传播理论方向,主要是以传播学理论、影视学理论和大众文化理论为框架,研究影视文化传播活动的基本范畴和一般规律。影视文化传播史方向,主要研究中外影视文化传播业的发展过程与规律,对中外影视文化传播史上出现的人物、事件、潮流、运动及其影响等进行分析与比较,能提出创新性观点,并为国家决策服务。影视文化传播策划与制作方向,侧重分析当代社会重要的影视文化传播现象,探究影视文化产品的策划与制作的方法及其应用实践。

河北经贸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的传播学本科专业设立于2001年。2016年获得影视文化传播硕士学位授予权。近年来学院的学科建设稳步发展,师资力量雄厚,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12人,博士13人。先后主持国家课题4项,教育部课题4项,省级课题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7部,教材5部,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二、三等奖7项。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业务能力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具备在中外影视文化传播领域的组织管理、技术运用和宣传交流的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对某些特定的影视文化传播现象有清晰的认知和独特的见解,富有开拓性思维方式,成为具有影视文化传播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研究生毕业后,可以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新闻宣传部门以及各类公司企业等工作,可以在高校、科研院所等从事教学或科学研究,也可以进一步深造,取得更高层次的专业培养。

视听新媒体传播(0503Z3)

视听新媒体传播是传播学的分支学科,涉及视听新媒体产品的创作与传播、产业经营与管理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属于交叉型学科。本学科主要设立视听新媒体理论与实务、视听新媒体经营与管理、媒体融合研究三个研究方向:视听新媒体理论与实务方向,主要是以传播学理论、新媒体相关理论、新媒体相关业务为框架,研究视听新媒体传播活动的基本理论和业务规律,研究内容涉及:视听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视听新媒体的传播特性,视听新媒体传播的内容、功能和效果、新媒体产品创作和传播等方面内容。视听新媒体经营与管理方向,主要运用传播理论与经济管理相关理论对当下视听新媒体传播的产业运营状况和发展态势做到及时跟进,并围绕视听新媒体经营与管理的相关规律和实践经验,展开有益、有效、有深度的研究。媒体融合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媒体融合的基本概念、媒体融合发展历程、融合新闻流程、纸媒融合转型、广电视听重构、媒体融合发展趋势、中外媒体融合比较等,顺应国家的媒体融合战略,总结媒体融合的内在规律和实践经验。

河北经贸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传播学的本科专业设立于2001年。2018年获得视听新媒体传播硕士学位授予权。近年来学院的学科建设稳步发展,师资力量雄厚,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12人,博士13人。先后主持国家课题4项,教育部课题4项,省级课题2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7部,教材5部,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二、三等奖7项。

410 外国语学院

翻译专业硕士(英语笔译 055101;英语口译 055102)

本专业依托我校经、管、法优势学科背景,结合外语和翻译学科的特点,旨在培养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和职业化口笔译人才。具体培养目标包括:1)具有扎实的英汉语言和社会文化知识,熟练掌握英汉两种语言,通晓其差异性;熟悉主要国家的历史、政治、文学和文化传统。2)掌握一定的财经、外贸及法律专业知识;熟识财经、外贸及法律主要业务类型、流程及常用术语;并能够运用翻译理论和方法,开展财经、外贸等专业领域的翻译。3)具有娴熟的计算机技能,熟练掌握常用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能够运用翻译工具开展翻译、审校和翻译质量管理业务。4)了解语言服务行业现状,熟悉翻译行业业务流程,具有一定的翻译项目管理能力,具有较高的翻译职业素养。

本专业包括两个培养方向:英语笔译和英语口译。英语笔译方向坚持内容依

托、实践导向、翻译与经、管、法领域相融合的培养理念,通过两年的学习与训练,培养学生扎实的翻译理论功底和双语语言实操能力,系统掌握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及国际法基本原理,熟练掌握机辅翻译技术,能胜任大型涉外企业、翻译公司以及政府外事部门的笔译工作。英语口译方向旨在通过两年的学习与训练,培养学生扎实的翻译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口译实操能力,系统掌握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基本原理,并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翻译技术,能胜任大型涉外企业、翻译公司以及政府外事部门的口译工作。

本专业师资力量不断加强,特别是近几年翻译学博士和翻译专业硕士教师的加入,极大地提升了翻译教学和科研的实力。目前学院共有专职教师60余人,在专任教师当中,教授5位,占比8.3%;副教授 18 位,占比30%;讲师30位,占比50%;助教及未定级7位,占比11.7%。拥有博士学位教师6位,在读博士2位,其余全部拥有硕士学位。另外,学院常年聘任3-5名外籍语言专家、学者任教。近五年承担了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科技厅项目、教育厅项目、校级立项12项,公开发表科研论文23篇,有多人次获得校级优秀教师称号,有多名教师辅导学生参与各级别专业竞赛并获奖。目前,我院正在建设的《英语口译》和《商务英语翻译》两门课程为校级精品课程。

420 艺术学院

音乐(135101)

音乐专业是研究音乐的学科,学科内容涵盖音乐的创造行为、表演行为、审美行为、和学习行为等。音乐领域专业性较强,人才培养既要求有良好的音乐基础,又要有良好的音乐表演技能和音乐学理论基础。伴随着全民族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和音乐教育的大力普及以及大众传媒日益昌盛,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任落在了音乐专业的深度教育上,同时也为音乐人才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更广阔的道路。

在教学中,依托河北经贸大学丰富的学科资源,摸索出了培养具有良好专业基础和视野开阔的音乐专业人才的教学模式。我校音乐专业教育注重扎实的专业基础训练、结合丰富的舞台实践,使学生不仅掌握娴熟的音乐表演技能,还在舞台表演上积累实践经验,成为有较强专业能力的音乐表演人才。我校与河北省文化厅、省群艺馆、河北省交响乐团、河北省歌舞剧院、市青少年宫、石家庄广播电视台娱乐频道等多个单位合作建有教学实践基地。“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团” 吸收本专业表演人才,多次参加国际交流演出、央视等各级媒体展演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广阔的舞台实践平台。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演奏与创作并重,强调演奏、创作与创新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构建“学、练、创、演一条线”的人才培养模式。

音乐专业研究生教育现有三个专业方向:声乐表演方向、键盘器乐演奏(手风琴)方向和作曲方向。

声乐表演方向涵盖民族、美声、流行音乐的表演及相关理论研究,教学涉及中外不同时代、不同风格声乐作品及舞台表演实践。在教学中采取双师指导制,以西为中用,中西融合为基本教学理念,以艺术服务地方为目标,加强京津冀民间声乐作品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比例,注重因材施教,注重教学与演出实践相结合,将声乐课程内容与舞台实践紧密结合,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声乐演唱技巧,还在舞台表演艺术上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最终成为有较强专业能力的声乐表演人才。

键盘器乐演奏方向包含手风琴演奏,进行高水平演奏技能及相关理论研究。教学涉及中外不同时代、不同风格器乐作品。在教学中采取双师指导制,以西为中用,中西融合为基本教学理念,以艺术服务地方为目标,注重教学与演出实践相结合将课程内容与舞台实践紧密结合,学生不仅掌握扎实的器乐演奏技巧,还能在舞台表演上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有较强专业能力的器乐表演人才。

作曲方向涵盖民族风格器乐、声乐作品创作与经典音乐作品技术理论研究。教学涉及中外不同时代、不同风格音乐作品。在教学中以传统作曲技法为基础,现代作曲技法为提升,加强京津冀民间音乐文化在音乐创作语言中的渗透。同时在音乐创作、创作技法研究及民族音乐语汇运用上进行深入学习与研究,使学生具备音乐创作的较高水平和音乐创作研究的科研能力,适应社会对高水平音乐创作人才的需求。

本专业教师梯队完善,师资力量雄厚,有多年的教学和演出经验,教授的学生多次在国内专业大赛中获奖。教师中其中海外留学经历2人,博士3人,教授4人,副教授6人,高校青年骨干教师1名。教师科研成果丰硕,有教育部、省社科规划办、科技厅等多项科研成果,著有多部专著,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百余篇,创作的作品多次获全国“五个一工程”等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大奖。

美术(135107)

美术学科是绘画、雕塑与建筑的总称。它是人类审美创造的重要形式,不仅以视觉媒介创造美的作品,而且承载着人类的思想、技能与可视的历史信息。传世的美术杰作不仅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思想,而且改变着我们对人和自然的观看方式,由此影响着人类的世界观。我校美术专业重视向东西方优秀艺术传统学习,从中得到熏陶和启发。注重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在研究中寻找建立个人的艺术语言系统。在艺术创造中,主张贴近社会现实,反对脱离现实的主观臆造,反对缺乏创造地对客观自然的抄袭和复制,努力创造出既有深刻内涵又有独特表现力的真实艺术作品。我们结合本校特色和优势,突出美术创作实践,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势力较强的三个研究方向:中国画、油画、民间美术。中国画方向涵盖水墨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实践与理论研究。倡导以传承创新、中西融合为基本教学理念,强调“传统、生活、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将临摹、写生、创作紧密结合,突出传统中国画审美特征与现代水墨技法、形式的交叉,努力实现中国绘画语言的现代转型。油画方向涵盖写生、材料与技法创作等实践与理论研究,在吸收西方油画传统材料技法的基础上,强调对油画写实语言与表现语言及当代绘画语言的研究,鼓励学生创造出既有深刻内涵又有独特表现的艺术作品。民间美术方向主要进行民间美术数字化表现、民间美术创作方法及理论研究。将民间美术向产业化、数字化及当代艺术创作延伸,致力于民间艺术的保护性创作与开发。在研究中寻找个人的艺术语言系统,重视向优秀传统艺术学习,提高学生的民间艺术创作能力,提升民间美术文化输出和文化再生的意义与价值。

本学科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1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7 人;博士1人,硕士10人,海外留学背景3人。本学科教师教学与科研创作综合实力雄厚,导师的中国画、油画、民间美术作品多次参加北京国际双年展、全国美展、百家金陵展等国内外重要展览,并屡屡获奖,成果丰硕。主持省部级课题3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作品百余篇。

本专业注重学生实践与创作能力的培养,以造就文化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实用型美术创作人才。以提升创作和实践能力作为基本要求,构建艺术硕士研究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素质修养,培养高素质艺术实践与艺术创作人才。毕业后可在高校、研究创作机构、文化部门从事教学研究、美术创作和管理工作,或在有关部门和单位从事宣传、新闻出版等性质的工作。

430 数学与统计学学院

应用统计硕士(025200)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科研业绩显著。目前,学院拥有教职工80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45人,博士、博士后19人。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统计局、省软科学、省社科基金、省社科规划、省教育厅等项目75项;出版专著、教材26部;公开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有50余篇被SCI、EI、ISTP 、SSCI检索;并有25人次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因教学、科研业绩突出,我院有十几名教师曾分别荣获省突贡中青年专家、省教学名师、省中青年骨干教师、校教学名师、校突贡教授等称号。

目前,我院统计学学科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统计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多元统计分析》3门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

本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统计学基础,系统掌握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和开发的知识与技能,具备熟练应用计算机分析数据的能力,能够在国家机关、党群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科研教学部门从事调查咨询、数据分析、决策支持和信息管理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过程强调发挥学生自身潜能。

该专业拟从统计实务与经济分析、金融统计与风险管理、调查与大数据分析等方面进行培养。

统计实务与经济分析以统计实务和经济统计分析作为培养方向,注重统计制度、流程与技术的学习,强调学生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与控制能力的培养,为各级政府统计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培养能够熟练运用统计理论与方法从事统计数据搜集、整理与分析的高级统计专门人才。

金融统计与风险管理基于金融理论与金融统计分析方法应用的有机结合,为金融领域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熟练掌握金融统计分析技术的,能够从事金融市场统计分析(证券、外汇市场)、金融企业运营统计分析(商业银行、保险公司)、金融综合技术的统计分析(国际收支、资金流量)以及金融体系国际竞争力统计分析的实践型、应用型高级应用统计专门人才。

调查与大数据分析以市场调查数据和超大容量数据分析为核心,为社会企事业单位和政府决策部门培养具有坚实市场调查理论、现代统计分析方法和数据挖掘应用技术基础的,能够熟练运用市场调查方法和大数据采集分析技术从事市场调查及信息咨询服务的高级应用统计专门人才。

经济统计学(0714Z1)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及理论联系实际、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统计分析的能力,能在各级政府部门、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计量分析与预测决策、信息采集与咨询、市场调研与开发,在教学与科学研究等单位从事教学及科学研究的复合型高级经济统计人才。

本专业现设有金融统计研究和统计评估与政策效率分析两个研究方向。金融统计研究方向以金融市场为研究对象,致力于金融市场运行统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旨在培养能在银行、证券以及其他金融机构从事金融统计数据分析与研究的高级金融统计专门人才;统计评估与政策效率分析研究方向是建立在统计评价理论与经济运行理论研究基础之上的研究方向,强调统计学与经济学的交叉,致力于微宏观经济运行及其调控政策的统计评估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旨在为社会培养能够从事经济运行评价与政策效率分析的高级经济统计专门人才。

本专业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有:中级微宏观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动态经济学方法、多元统计分析、统计评价学、国民经济核算专题、官方统计理论与实务、经济运行监测与预警、政策效率评估等。

应用统计学(0714Z4)

本专业致力于调查理论方法的应用、调查数据分析和海量数据的数据挖掘等应用研究,旨在为社会企事业单位和政府决策部门提供高质量的咨询服务,培养具有独立从事实际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能熟练运用调查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从事数据分析及信息咨询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设有调查分析、统计建模及应用两个研究方向。调查分析方向主要侧重研究社会经济和市场调查的特点、研究方案的设计、各种调查方式的选择、如何撰写调查分析报告。本方向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统计学和社会、经济学、管理学和市场理论基础的,能够结合社会经济的热点问题和市场活动开展实践调查,并运用现代统计手段和计算机技术进行调查数据分析,提出相关问题的影响因素和解决方案的高级专门人才。统计建模及应用方向将围绕数据挖掘的CRISP-DM流程即商业理解、数据理解、数据准备、建立模型、模型评估、结果发布这六个流程进行教学,该方向将会注重同调查数据、经济数据和金融数据相结合开展数据挖掘工作,侧重数据挖掘的应用与实践。本方向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统计学理论基础的,能够运用现代统计手段和数据挖掘技术来进行海量数据分析的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有:中级微宏观经济学、抽样技术、多元统计分析、非参数统计、中级计量经济学、数据挖掘及应用、调查方法及应用、结构方程模型与应用、数据挖掘案例分析等。

数据科学(0714Z5)

数据科学学科致力于社会或经济海量数据的数据挖掘、数据建模、计算机算法等应用研究,旨在培养具备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能力的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具有独立从事实际数据抓取、处理和分析能力,能熟练运用R、Python等编程软件和数据挖掘技术从事数据分析及信息咨询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或称(大)数据科学家。

河北经贸大学的数据科学以大数据分析研究所为基础,拥有教授3名、博士6名、硕士生导师3名。研究生的培养思路是,以大数据为研究对象,以R、Python等编程软件为主要研究工具,以数据的抓取、预处理、模型建立、数据分析、数据可视化、编程技巧、数据解释及数据保存为主要研究内容,并以科学的方法、客观的态度为决策部门制定更加有效、更加合理的政策和营销策略,有效地解决了大数据在可容忍的时间范围内存储、管理和分析等一系列数据难题。主要研究方向有:大数据分析及应用、数据模型分析及可视化等。

大数据分析及应用方向旨在培养学生进行大数据分析与处理、云计算服务端与客户端开发等方面的能力,能够完成云平台搭建、云平台部署、基于云平台开发、大数据分析、大数据可视化等相关知识的学习。该方向强调运用算法来解决分析问题,对多种数据源进行深度挖掘、深度分析和建模;运用R、Python等软件进行机器语言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程序编译和算法的使用,对各类需求数据进行挖掘、统计建模分析,并撰写报告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数据模型分析及可视化方向旨在借助于图形化手段,清晰有效地传达与沟通信息,数据可视化与信息图形、信息可视化、科学可视化以及统计图形密切相关,通过与数据挖掘相关知识的融合与贯通,注重同调查数据、经济数据和金融数据相结合开展数据挖掘及数据可视化处理工作,侧重数据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培养学生处理海量数据、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440 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

生物工程硕士(085238)

生物工程是以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为基础,结合化学工程、信息工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环境工程等工程科学,研究和发展利用生物体系或其部分生产人类需要的产品,改造生态系统和环境的过程的工程科学。该专业广泛应用于食品、化工、农业、卫生、能源、环保等领域,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主要覆盖工业生物技术、食品生物技术、农业生物工程、生物材料技术、生物工程企业管理以及其他与生物工程相关的技术领域,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生物工程人才。

该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师资力量较强,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和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专家等,有高级职称者26人,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的33人。在历年教学和科研实践中,积累了一批较高层次的科研成果,出版学术著作近20部,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承担国家、省级和厅级科研立项课题150余项。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在化工、食品、农业、能源、卫生、环保等领域,从事生物制品设计、研发、生产和管理相关的高层次复合型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生物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解决生物工程问题的现代技术手段,较熟练地阅读生物工程领域的资料和文献,了解生物工程制品开发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具有创新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工作作风,具有解决工程问题和管理问题的能力。

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1204Z1)

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是将管理理论与食品质量安全技术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是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覆盖管理学、食品科学、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及风险分析、经济学、营销学等多个学科,是多门学科相互渗透,相互支撑的综合学科。该交叉学科以公共管理学、食品科学和食品安全为基础,借助质量检测、食品安全检测、风险分析、食品安全控制等技术实施管理,涉及法规标准制定、农业生产、食品加工、冷链物流、餐饮服务、环境保护和食用消费等食品产业链的一系列环节,为政府决策,为监督部门、生产部门、流通部门决策和监管提供支持。它涵盖食品安全管理(食品安全标准法规、产品质量认证体系、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食品安全监管(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食品风险监管、审计认证、预警溯源技术)、食品链相关企业质量保障(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技术、食品安全控制技术、环境检测与评估技术)等方面的内容。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突出管理学特色,强调食品安全案例研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和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研究。

①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本研究方向的主要内容有: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划分研究,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的建设研究,公共监督管理及职能规范研究,食品生产安全意识教育研究,食品安全技术标准体系的建立和管理,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信息化建设管理研究等。

②食品安全风险分析

本研究方向的主要内容有: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通过研究食品中化学性污染物和生物性污染物的评估程序,为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和食品安全风险管理提供依据。重点研究如何通过风险评估,确定污染因素的可能风险。

③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研究

本研究方向的主要内容有:根据质量安全管理原理,进行食品的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分析,以制定安全控制措施,建立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以确保食品质量安全为目标,运用系统研究方法,分析食品研发、生产、加工、运输、销售消费等食品供应链环节的产品质量影响因素,制定控制措施;运用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的循环模式,研究构建责权明晰、相互支持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路径。

本交叉学科拥有一支强有力的教学科研团队,有多名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并聘请多名著名专家和资深官员为兼职教授和硕士生导师,有教授14人,博士17人。近年来,本交叉学科承担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50余项,出版专著10余部,发表高层次论文300余篇,获得省级优秀成果奖励20余项。

本交叉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高层次人才。通过三年的在校学习,要求学生具备坚实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本交叉学科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独立从事食品体系的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和理论研究工作。

毕业去向:在政府决策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社区、医院和媒体,从事食品安全相关的指导管理工作;在外贸、海关、商检、环保、流通等事业单位,从事检验检疫及管理工作;在食品生产与流通企业,从事食品质量安全检测管理工作;在高等院校或科研单位,从事食品安全及管理相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或继续在国内外高校攻读博士学位。

450 信息技术学院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081202)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定位于理论创新与软件系统开发实践紧密结合,把软件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研发各种管理系统及应用软件,并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优化与发展。本专业主要研究方向有移动云计算及应用、大数据处理与智能检索。

1.移动云计算及应用

移动云计算是指网络环境下用户移动过程中,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使用任何方式从云平台获取信息服务的理论与技术。移动云计算是云计算技术在移动互联网中的应用,涵盖移动计算基础理论、移动信息处理关键技术、移动软件开发环境及先进平台与工具应用等。本方向主要开展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资源整合型云计算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包括跨节点弹性化的云资源池构建、云平台资源感知调度、HADOOP 集群部署及算法调优、移动终端软件开发、移动电子商务平台运维及商务数据智能处理与分析等,为社会培养既能掌握云计算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又能进行平台架构与商务应用的高层次创新型技术人才。

2.大数据处理与智能检索

大数据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信息资产,它具有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等特点。本方向将机器学习领域的数据分析技术与数据库领域的数据管理技术相结合,面向经济与社会管理领域中的大数据环境,基于云计算平台主要开展基础理论、发现算法、建模与仿真、可视化技术、数据仓库、知识表示方法、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中的知识发现等方面的研究。利用计算机系统对经济活动过程数据进行建模、仿真,以较小的代价、较高的效率分析经济活动规律,为政府或企业科学决策提供服务与帮助,为社会培养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处理与分析高层次创新型专业人才。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着重培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软件与应用开发方面的主流技术及专业技能,能从事经济管理领域信息化的科学研究、软件开发、数据库管理、数字化教学实践等工作,具备创新理念、勤于实践、独立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本学科毕业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部分优秀毕业生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重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多人在政府机关、金融行业从事信息技术的研发与管理工作。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参与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参与出版了多部学术专著;多名研究生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学金。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现有教师70余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27人;博士后2人,博士及在读博士30余人。近年来,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科技攻关等重要项目逾10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62部,发表学术论文353篇,其中SCI/EI论文40余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2项,其中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河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社科基金二等奖1项。

欢迎有志于从事信息技术领域研发与管理的优秀本科毕业生报考我校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主要研究计算机软硬件及其应用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本专业现有物联网与数据采集、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与电子政务应用两个研究方向。

1.物联网与数据采集

面向物联网的数据采集技术是将计算机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信息处理理论方法与经济社会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实用性技术,正被广泛推广应用于国民经济重点行业与领域。本方向瞄准物联网技术、测量测试技术、数据采集与融合技术的学术前沿,针对省域经济重点行业发展实际,致力于解决自动控制、图像处理、测量测试、故障诊断、语音信号分析和瞬态信号分析等应用领域的理论与技术问题。为社会培养集电子技术、嵌入式技术和信息处理理论方法于一身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2.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与电子政务应用

决策支持系统是复杂系统,突出特征是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实践相结合,需要基于知识系统的工程理论、方法和技术进行建设与优化。本方向针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系统决策过程中涉及到的信息资源进行全方位采集、组织、处理及整合,基于数学建模方法与管理学理论深入开展知识发现和决策支持模型构建研究。 在此基础上研发智能化的电子政务管理平台,致力于提升政府、企事业单位系统决策和管理水平,为相关单位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培养集掌握互联网技术、软件开发技术和管理信息系统理论方法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较高的业务素质和人文素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层次人才。学生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的开发方法,能够解决社会经济管理、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可在政府管理、金融服务、IT企业、科研院所等从事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研发与管理工作。

本学科毕业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部分优秀毕业生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重点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多人在政府机关、金融行业从事信息技术的研发与管理工作。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参与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参与出版了多部学术专著;多名研究生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学金。

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现有教师65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27人;博士后2人,博士及在读博士28人。近年来,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5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62部,发表学术论文353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22项。

欢迎有志于从事信息技术领域研发与管理的优秀本科毕业生报考我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

460 工商管理学院

劳动经济学(020207)

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门类应用经济学二级学科,主要研究劳动关系、劳动力资源配置、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社会保障、绩效管理及薪酬分配等。本专业通过对国内外劳动经济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分析,可为劳动制度改革、劳动关系的处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促进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长期智力保障。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与完善,我国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已有了重大发展,是一门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学科。1985年中国人民大学在国内率先开设了劳动经济学专业。河北经贸大学1992年开设劳动经济学专业,是河北省最早开设劳动经济专业的院校。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研究在河北省居于领先地位,在国内也具有一定影响。本学科现有专职教师16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6名。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13人;近年来出版学术专著8部,统编教材6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20多篇。承担省级以上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等立项课题10多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4项。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人才已成为当今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更是越来越大。劳动经济学硕士点现有人力资源管理、绩效与薪酬管理、劳动关系、组织行为学四个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重点研究企业及事业单位、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具体研究内容包括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绩效管理实务、薪酬福利与激励、招聘与甄选、培训与员工技能开发、人员素质测评、工作分析和工作评价、职业生涯规划等;劳动关系重点研究劳动关系理论、企业劳动关系处理、国际劳动关系比较研究等。

劳动经济硕士点的研究重点是为企业培养既熟知企业战略管理,又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实务技术的职业化、专业化的高层次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河北经贸大学的企业管理学科始建于1978年,是河北省省级重点学科,拥有雄厚的教师资源,可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的支持。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本学科致力于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思想作风严谨求实,有较高精神文明素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系统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经济理论、技术和方法的高层次研究型和实践型专业人才。硕士研究生经过系统的学习与研究,不仅能独立从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经济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而且具备从事相关领域科学研究或者独立承担相关管理实践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能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并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了解本门学科在国内外的发展方向,进行创新性研究。毕业后适于在企业、政府、公共组织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管理工作,或者在高校科研机构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和劳动经济及相关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企业管理(120202)

企业管理学科是我校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是河北省省级重点学科,2009年我校还以企业管理学科为基础获得MBA(工商管理硕士)授予权。

企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胜任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管理及教学科研工作的企业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应用管理学的基本原理,研究企业的管理问题、管理规律,研究企业内外部资源的优化配置等,以求行业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本学科还注重充分开发学生人力资源,让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同时,为国家和社会多做贡献。

企业管理学科设有战略管理、营销管理、公司治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新情境等方向。其中战略管理主要研究:企业战略理论及方法、企业组织理论与方法、组织与控制、企业可持续发展、企业改制与重组、企业竞争战略、企业决策理论及方法等;营销管理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市场实务研究,市场开发策略与决策,品牌理论与实践,网络营销,交叉学科与市场营销,行业营销实务,关系营销等;企业治理主要研究中小企业成长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发展中面临主要问题和对策,中国式管理的特色与提升,以及中小企业品牌、组织战略、营销、生产、文化、人力资源、竞争力等微观问题。

本专业是一个底蕴深厚的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导师和任课教师一般均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有较高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为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提供充分的智力保障。学科成立以来,本学科的教师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国家科委、省自然科学、省社科规划、省软科学等纵向课题数十项,还主持企业咨询、地方决策等横向课题数十项。在《管理世界》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商务印书馆等权威期刊、媒体、出版社发表了一些在全国有影响的论著。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应,相关成果获省部级奖数十项。

技术经济及管理(120204)

技术经济及管理学是以技术的生产、流通和应用为基本对象,将技术与经济管理结合的新兴学科。科教兴国和两个根本转变战略的实施,科技在企业竞争中地位日益突出,对金融技术与管理于一体的高层次管理人才提出了大量的需求。技术经济及管理学为适应现代企业技术管理、工程项目可行性分析、金融和咨询机构论证和管理及有关部门投资规划与资源利用管理等提供理论支持。作为工商管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经济及管理学与企业管理学联系非常密切,侧重于从数量分析技术角度分析、研究和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问题。我校的企业管理学科始建于1978年,为河北省省级重点学科。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高层次人才。通过三年的在校学习,要求学生具备坚实的经济、管理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相关学科知识;了解本学科国内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能独立从事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工作。毕业后,能胜任企业技术管理工作及部门的技术经济分析、管理工作,也能承担科研工作和高等院校教学工作。

本学科现有技术创新与科技管理、项目论证评估与投资决策分析、技术经济分析与风险管理三个研究方向。其中:技术创新与科技管理方向主要从增强国家和地区竞争力出发,密切结合河北省创建科技创新系统的实际需要,主要从事区域创新测度、创新系统创建、发展中的科技政策及科技管理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包括技术创新的科技政策与管理、技术创新扩散的科技政策与管理、区域创新系统化理论。项目论证评估与投资决策分析方向主要研究项目管理与宏微观技术评价问题。涉及到项目论证与评估、项目全过程管理、项目风险管理;国家的技术政策,产业政策对宏观技术体系、技术结构、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的影响;项目投资方案的微观技术评价,对方案技术系统的可行性、可靠性、实用性、先进性及其综合技术效果进行权衡研究,目的是选择与相关环境相适应的最佳方案,或提出方案的改进建议,为决策提供依据。技术经济分析与风险管理方向主要研究技术决策(技术方案、技术措施)经济效益的理论与方法;技术经济评价模型、宏观与微观技术选择理论与方法;工程项目、工业投资等可行性分析理论、方法、技术;风险投资运作以及与资本市场的关系、风险投资项目的评估、企业融资风险与管理;企业运营管理各关键过程或环节(主要包括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的技术评价、分析与风险识别和控制等。

工商管理硕士(125100)

河北经贸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教育是国务院学位办2009年35号文批准设立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具有职业道德、战略眼光和开拓精神;掌握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与运行规则;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领导与决策、沟通与协调等管理技巧和实际操作经验,以及具有团队合作精神;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化经营趋势的复合型高素质的管理人员、职业经理人和创业者。

学校拥有一支实力较强的MBA师资队伍,担任MBA教学的专职教师有28位。任课教师中均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其中,教授17人,博士20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1人,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1人,河北省社科优秀中青年专家2人。在授课教师中,80%以上具有管理实践和企业研究经验,有6位教师担任过大中型企业副总经理以上职务。同时,在MBA教育中推行“双导师”制,结合学科特点,MBA教育中心从大中型企业及政府相关部门聘请了20多名具有博士、EMBA学位的企业家、部门领导作为兼职教授从事MBA教学,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MBA开设课程划分为核心知识、职业素养、实践技能和实务提升四个模块,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方向必修课、选修课及校企合作课组成,共计22门课、68学分、648学时。教学内容重视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相结合,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现场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能力,加强相互交流和启发,使学生既掌握管理理论,又提升运用管理理论分析、研究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具体实施的能力。此外,在实践教学方面,通过开展系列专题讲座、企业调查、拓展训练、参与国内外竞赛、“MBA企业行”等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470 会计学院

会计学(120201)

会计学主要研究各微观经济主体会计活动的理论与实务,属于工商管理学科下的核心学科。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它主要借助于计量、记录、分析、考核等手段,对一个经济实体的财产和经济业务进行价值管理,参与经济决策,同时也为政府有关部门、投资者和内部管理部门提供相关的信息。现代会计学主要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审计学则是会计学的自然延伸,并构成会计学科内一个特殊的分支领域。会计学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中的企业管理学,尤其是其中的财务管理,存在密切的联系。

我校会计学专业是国家高等学校第二批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国家级和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创新高地建设项目和省级会计金融教育创新高地项目。会计学科自1994年起一直为河北省省级重点学科,2014年获批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院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74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3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7人。教师中有“河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河北省教学名师”1人,河北省会计领军人才(后备)7人,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 第三层次人选1人,第三层次人选3人。近十年来,学院教师先后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财政部、省社科规划办、省科技厅、教育厅等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课题150多项,大型企业委托项目5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30余部;在《会计研究》、《审计研究》、《财政研究》等国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0余篇。《审计学》、《成本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学》、《中级财务会计》、《审计案例》为河北省省级精品课,《中级财务会计》为河北省首批精品资源共享课,一大批学术和教学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河北省优秀社科成果奖和优秀教学成果奖。

会计学院研究生教育设有会计学学术型硕士、会计专业硕士(MPAcc)和审计专业硕士(MAud)三种类型。会计学硕士研究生以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系统掌握会计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能独立从事会计学教学、科学研究和实践工作的创新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设有财务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3个研究方向。其中财务会计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新经济环境下财务会计的创新与发展,中外会计准则比较;特殊行业、特殊产业以及特殊背景下的财务会计问题等。审计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审计基本理论与实务,审计技术与方法以及特殊目的的审计与其他会计服务的理论与方法。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基本理论,企业资本筹集、资本运用和资本收益分配的财务运作理论和方法,行为会计与责任会计、战略管理会计、预算控制管理、决策评价、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等专门问题。

会计硕士(125300)

我校会计学专业是国家高等学校第二批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国家级和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创新高地建设项目和省级会计金融教育创新高地项目。会计学科自1994年起一直为河北省省级重点学科,2014年获批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院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74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3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7人。教师中有“河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河北省教学名师”1人,河北省会计领军人才(后备)7人,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 第三层次人选1人,第三层次人选3人。近十年来,学院教师先后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财政部、省社科规划办、省科技厅、教育厅等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课题150多项,大型企业委托项目5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30余部;在《会计研究》、《审计研究》、《财政研究》等国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0余篇。《审计学》、《成本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学》、《中级财务会计》、《审计案例》为河北省省级精品课,《中级财务会计》为河北省首批精品资源共享课,一大批学术和教学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河北省优秀社科成果奖和优秀教学成果奖。会计学院研究生教育设有会计学学术型硕士、会计专业硕士(MPAcc)和审计专业硕士(MAud)三种类型。

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面向会计职业,培养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系统掌握现代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以及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职业胜任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顺应时代要求,具有战略思维和国际视野,通晓市场经济运作规律,有很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比较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一门外语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的会计专门人才。

会计专业硕士设有财务会计与信息化、财务与管理会计、注册会计师审计与管理三个研究方向。其中,财务会计与信息化方向培养具有会计专业知识与信息技术并重的在各种经济组织中从事会计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财务与管理会计方向主要培养从事公司、政府与非营利组织、金融证券机构等领域的财务管理与为经营过程管理决策提供咨询工作的专业会计人才。注册会计师审计与管理方向培养在会计师事务所从事审计、会计咨询工作及事务所管理工作,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行政事业单位、高等院校从事会计核算管理和内部审计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会计硕士的办学理念:“优化宽口径、强化厚基础、打铸会计职业胜任能力”,采取“课堂讲授与研讨——实验室模拟训练与案例分析——企业考察与实践”的教学方式,并且以“理论——战略——实践”的逻辑设计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知识的高端化与系统性相结合;构建学员的精专知识结构与培养其战略性思维相结合;课堂教学把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互动的体验式教学相结合;限期跟踪毕业生个人发展情况为其提供毕业后的辅导与咨询与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相结合。

审计硕士(025700)

我校会计学专业是国家高等学校第二批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国家级和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创新高地建设项目和省级会计金融教育创新高地项目。会计学科自1994年起一直为河北省省级重点学科,2014年获批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院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职教师74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3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7人。教师中有“河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河北省教学名师”1人,河北省会计领军人才(后备)7人,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 第三层次人选1人,第三层次人选3人。近十年来,学院教师先后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财政部、省社科规划办、省科技厅、教育厅等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课题150多项,大型企业委托项目5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30余部;在《会计研究》、《审计研究》、《财政研究》等国家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0余篇。《审计学》、《成本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学》、《中级财务会计》、《审计案例》为河北省省级精品课,《中级财务会计》为河北省首批精品资源共享课,一大批学术和教学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河北省优秀社科成果奖和优秀教学成果奖。会计学院研究生教育设有会计学学术型硕士、会计专业硕士(MPAcc)和审计专业硕士(MAud)三种类型。

审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培养较好地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责任感,身心健康,系统掌握现代审计基本理论与实务以及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了解中国审计实践,具有国际视野,具有应对复杂多变经济环境的战略意识,学习、分析、判断、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审计工作的领导潜质,能够符合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发展格局的需要,创造性地从事审计工作的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

审计专业硕士设有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资本市场与CPA审计三个培养方向。其中,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方向着眼于审计的国家治理功能,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在治理腐败、提高行政能力和效率的作用,为国家审计机关与监察机关输送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视野开阔的高素质、高层次、应用型审计人才。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方向以内部审计为手段,以提高公司治理效率为目标,为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有关部门输送会审计、懂管理的高素质、高层次、应用型内部审计人才。资本市场与CPA审计方向面向资本市场,以鲜明的职业导向为特色,为会计师事务所等会计中介机构输送系统掌握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管理咨询业务的高素质、高层次、应用型注册会计师审计人才。

480 旅游学院

旅游管理(120203)

旅游管理专业2011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2年开始招生。根据旅游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现代旅游产业发展趋势以及旅游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发挥我校经管学科优势和实践办学特色,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生培养:

旅游产业融合与创新。以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为理论基础,运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旅游产业组织、旅游经济发展以及产业融合与旅游业态创新,促进旅游产业及区域经济发展,为旅游业及相关行业培养产业分析、政策研究以及经济管理人才。

旅游策划与规划设计。以人文地理学、区域经济、旅游规划学等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的方法,通过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的分析和预测,研究旅游项目策划、区域旅游规划开发和旅游目的地管理,实现区域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涉旅企事业单位以及文旅管理部门培养策划、规划人才。

旅游企业运营与管理。以市场营销学、消费行为学等理论为基础,运用现代企业管理、营销方法和现代信息技术,研究旅游企业运营、旅游市场需求、旅游消费行为和旅游营销创新,提高旅游营销和旅游市场开发能力,为文旅管理部门、旅游目的地以及涉旅企业培养运营管理人才。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科研业绩显著。目前,学院拥有专职教师55人,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人员28人,博士、博士后28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省软科学、省社科基金、省社科规划、省教育厅等项目4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我院教师曾获省突贡中青年专家、省教学名师等称号,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以及多个河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等。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业创新能力和旅游职业素养、具备国际化视野和战略思维能力、能够胜任现代旅游业与相关行业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旅游管理硕士(125400)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科研业绩显著。目前,学院拥有专职教师55人,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人员28人,博士、博士后28人。近五年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省软科学、省社科基金、省社科规划、省教育厅等项目4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100余篇。我院教师曾获省突贡中青年专家、省教学名师等称号,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以及多个河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等。

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为京津冀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和河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服务,具有家国情怀和本土特色,具备国际视野和较强的战略思维能力、领导力和执行力的现代文旅产业与行政管理的高层次、应用型领军人才。

根据旅游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现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趋势、旅游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以及文化旅游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充分发挥我校经管学科优势和实践办学特色,特设置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文旅地产项目开发与运营、酒店及住宿业管理三个研究方向。

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方向。以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研究旅游产业组织、全域旅游、产业融合与旅游业态创新,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培养既有扎实的经、管、法理论功底,又有行业实践能力的领军型、精英型管理人才。

文旅地产项目开发与运营方向。以区域经济学、地理学、营销学、管理学为基础,研究区域旅游规划开发、文旅项目策划与运营、营销创新,实现区域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文旅项目及旅游目的地管理培养规划策划人才,以及为文旅管理部门及相关企业培养运营管理人才。

酒店及住宿业管理方向。以管理学、营销学、经济学为基础,研究现代酒店业的发展规律和方向,解决不同类型酒店(高端与经济型酒店、独立餐饮业、新兴住宿业)的经营与管理问题,为不同类型酒店培养运营管理人才。

490 公共管理学院

行政管理(120401)

行政管理是研究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是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核心学科。

我校行政管理学科是河北省最早的行政管理硕士点,河北省重点发展学科、河北省创新高地、河北省特色专业。本学科教师以管理学博士为主,现有教授(含院外)12名,副教授9名,其中博士12名、在读博士5名,有多名河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时聘请一些著名专家和资深官员为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并与河北省社科院社会所联合共建本专业硕士点。近几年本学科教师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课题、横向课题30多项;在人民出版社等出版专著、教材29部;在国外学术期刊和《管理世界》等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获省级以上科研、教学成果奖励20余项,有多门省级精品课程。本学科突出管理学特色,强调实证研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特色正在形成。

经过多年的建设,本学科现已形成了地方政府治理、公共政策、公共人力资源管理等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其中,地方政府治理方向主要研究:政府行为、地方行政管理的改革与创新、非政府组织管理、教育经济管理、城乡土地资源管理、公共医疗与卫生管理、行政法制的理论与实践等。公共政策方向主要研究:公共政策提出、制定的程序及方法、政策的实施、评价、比较及各种公共政策理论等,尤其重点研究科技政策、农业政策、林业政策。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方向主要研究:公共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一)学生要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二)学生要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基础,在本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知识,了解本研究方向的学术前沿和重大的现实问题,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管理工作的能力。(三)学生要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毕业后可在高等院校从事本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可以胜任各级党政机关、公共事业管理部门、企业相应的管理工作。(四)学生要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本学科迄今已招收8届硕士研究生(217人,已毕业6届),毕业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有的考上了博士,有的在省属重点大学任教或被中央部委、省政府机关录用。本学科优秀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与导师合作曾多次参加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在《管理世界》、《哲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等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在人民出版社等出版了多部学术专著,并多次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欢迎省内外重点大学具有良好数学、经济学、统计学、外语基础的优秀本科毕业生报考我校的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

教育经济与管理(120403)

教育经济与管理是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之一,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以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为理论基础,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教育领域的经济现象、经济行为和管理行为的规律。主要任务是探索教育与社会发展、政治经济的关系,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的发展规律,分析教育系统的运行机制,改革教育的管理体制,提高教育的资源配置,研究教育领域中经济投入和产出规律,揭示现代经济发展中教育与经济管理的运行规律。毕业后可在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相关的事业单位等从事学校、政府微观和宏观教育管理以及企业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研究方向:(1)教育行政管理,(2)学校教育教学管理,(3)教育经济学

社会保障学(120404)

社会保障专业是培养系统掌握当代社会保障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把握国际国内社会保障制度与发展前景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我校是全省最早开展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教学与科研的院校之一,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教学、科研方面历史最长,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前身是劳动经济专业,早在1992年就开始招收劳动经济专业本科生,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已经形成了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的学科队伍和一批研究成果。

目前从事于这一学科的专业研究与教学人员已达17人,研究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9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5名,讲师和相当水平的教师8人;有博士学位的2人,硕士学位12人,在读博士3人。近五年,本专业教师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5项,获省部级奖励8项。

本学科注重对学生进行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了三个研究方向:

1.社会保障理论研究

主要包括中国社会保障的体系建设、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社会保障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及财政承受能力的关系、人的发展与社会保障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2.社会保障管理制度与创新

主要就社会保障制度及运行机制、社会保障管理模式、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社会保障政策、医疗保障、流动就业群体社会保障机制,国内外社会保障制度比较等方面进行研究。

3.特殊群体社会保障

注重对社会救助与低保受益群体、城乡贫困问题与反贫困政策、农村社会福利制度的研究,关注社会改革与城乡社会安全保障体制研究,特殊群体维权行为规范和趋向研究,城乡社会发展与人口问题理论研究,农村劳动力与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

本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 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社会保障研究和管理的高级专业人才。要求硕士研究生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团结协作精神,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求实创新精神;具备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才能。要求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理论基础,掌握其研究方法,了解本学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能够运用外语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书刊,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和科研论文写作能力;具备从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管理和教学的能力。

土地资源管理(120405)

土地资源管理是综合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区域学等诸多学科,用来解决土地规划与利用的一门综合学科。城市里每一寸土地的开发、利用都是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等诸多利益关系协调和规范的结果。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城市必须合理地发挥应有的各种功能。作为城市功能的一种载体,城市里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如何规划和利用影响巨大,是大家密切关注的问题。在农村,农村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也成为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目前,国土、城建、农业、林业、房地产企业以及相关领域需要大量从事土地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管理信息系统、地籍管理及土地管理政策法规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而我省只有河北农业大学具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硕士、博士授予权,培养高级人才数量少,不能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而2010年我校获得了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我们应抓住这有利时机,整合全校力量,并借助我校经济学、管理学、金融、会计等优势学科的支撑和自身专业梯队的学术背景、教学科研实力、丰富的社会实践等优势,建设好土地资源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为河北省甚至全国范围培养更多的土地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理论型和应用型人才。

公共管理硕士(125200)

公共管理学院2000年获得行政管理硕士学位授权点,是河北省优秀重点发展学科。师资力量雄厚,有一批省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其中教授33人,博士29人,社会导师20余人,授课教师80%以上具有管理实践,有6位教师担任过政府机关和公共部门的领导职务。

MPA培养将本着“造就卓越领导者,培养优秀公务员、全面提升学员能力与价值”的教育宗旨,致力于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开设课程主要有政府经济学、公共政策分析、公共人力资源、土地资源管理、教育经济管理、领导理论和实践、公共文化管理等。该专业拟从以下方面进行培养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以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的通用理论、技术和研究方法为基础,着重对公共部门(政府)和其他非营利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进行深入探索,立足于培养掌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与技能、能够胜任政府机构及其他公共组织工作需要的高级人力资源管理人员。

政府管理:是行政管理在国家行政系统中观层次上的具体化,是行政管理学与城市科学相互渗透和融合而形成的公共管理实践领域和学术研究方向。通过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选修课的学习和学位论文工作,本方向培养熟练掌握政府管理的基础理论,了解政府管理模式、政府职能定位、政府机构创新机制,具有较宽广的知识面和政府管理实际技能的专家型人才。

公共政策:是政策科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系统分析及运筹学等学科相互交叉形成的领域。通过系统学习政府在宏观经济、政治、社会及公共事业等领域的政策、法规和重大事项决策的制定、实施、评估等知识,培养高级公共管理人员所必需的各种政策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协调能力、危机处理能力,为胜任国际组织、政府机关、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的公共政策优化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非营利组织管理:重点围绕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在公共事业管理领域里所设立的人才培养方向。通过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和选修课的学习和学位论文等环节,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公共科技、教育和文化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并具备科技、教育和文化咨询与服务等实践能力,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培养既具有良好的公共科技、教育和文化管理知识,又掌握一定管理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公共文化:主要针对城乡公共文化贫困的问题,研究公共文化建设的特点、规律、理论、方法和实践。为政府和其他组织培养具有良好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系统掌握公共文化管理知识,具有较强综合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社会保障:主要探讨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发展历史,中外社会保障体系、模式、制度设计,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培养具有扎实的社会保障专业知识基础和一定的实际技能,适应在社会保障领域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中高级专门人才。

700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科学决策与创新管理(1202Z1)

科学决策与创新管理隶属于工商管理一级学科。该学科主要覆盖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计算技术、社会行为学等多个学科,以统计学、运筹学等分析方法为主要研究手段,对微观经济组织等复杂系统的管理和决策的理论、方法和模拟仿真等进行研究,以阐明和揭示管理活动的规律,进行科学决策和创新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可持续发展。数据驱动型管理与决策、企业创新与策略管理、供应链协调与物流管理、工程项目管理四个研究方向。

1.数据驱动型管理与决策

基于信息技术理论方法及数据模型技术,结合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科学相关理论,研究数据驱动型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以及相应的管理问题。重点研究内容包括:数据驱动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数据驱动信息系统与组织战略管理;数据驱动视角下新兴IT技术(如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应用中的组织行为与用户行为;人工智能及数据挖掘技术在企业决策中的应用。

2.企业创新与策略管理

该方向覆盖企业创新的全过程管理。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河北省产业转型升级为宏观背景,以复杂系统理论为基础,探索企业创新的路径。重点研究内容包括:企业技术与创新战略、研发活动管理、研发机构管理及管理系统开发;支持企业创新的政策测评与政策设计。

3.供应链协调与物流管理

以系统科学为哲学理念,以管理科学、经济学、合同理论、控制理论、博弈论等理论基础,针对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合作问题、牛鞭效应、多次边际化等问题,从协作运营、供应链契约、机制设计、网络设计等方面,探索供应链协调机制,从而规范多个供应链成员的行为,以提高物流与供应链协同的效率与效益。

4.工程项目管理

以“一带一路”建设国家战略为契机,以管理科学、系统科学、工程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以系统工程、科学决策与创新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等为技术手段,从系统优化与协调、质量控制与可靠性、原材料采购与供应等领域,进行土木工程管理、房地产管理、国际工程管理等项目的可行性分析、融资及其风险分析、造价管理、工程监理、规划设计等研究。

工程管理硕士(125600)

河北经贸大学工程管理硕士(MEM)旨在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项目融资和全过程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主要面向招生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企业管理、工程管理、供应链运营、项目管理、信息管理等工作的相关人士,以及有志于从事相关工程管理领域工作的相关人士。学科设管理信息化、工程项目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三个方向。

1.管理信息化。具体包括行政管理信息化(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公共事业信息化(城市轨道交通、医疗卫生、科研与教育部门等)、企业信息化(金融、电力、建筑、石油等)。开设系统分析与设计、信息安全管理、信息数字化与处理专题、企业信息战略与管理、运筹学等核心课程。

2.工程项目管理。面向国内外工程建筑技术公司、工程咨询与评估公司、国际经济合作公司、建设单位、银行、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科研与教育部门等,旨在培养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应用型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开设工程经济学、运筹学、工程沟通与谈判、工程造价实务、工程风险管理实务、工程监理实务、工程项目投融资实务、工程项目决策分析实务、工程招投标实务。

3.物流工程与供应链管理。面向加工制造业、流通业、服务业,适用于物流服务型企业中从事物流工作和供应链管理工作的各级管理人员,各级政府从事相关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旨在培养宽基础、精专业、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人才。开设运营分析与运营管理、物流运作管理、采购与供应商管理、服务营销与客户关系管理、库存管理与库存控制、运筹学等核心课程。

相关话题/学科 管理 经济 培养 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