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到98分的中国美术史学习
2月16日晚上在地铁上查到考研成绩的时候,我的第一个反应是:中美史分数是不是显示错了?辅导班的张老师也很是惊讶,让我给大家写写中美史的学习备考策略和大题答题思路。如果17年的同学参考以下方法学习之后还不能考到98分的话……求手下留情别来打我23333,毕竟方法也是因人而异的。
01
新手上路期
我在五月初决定跨专业考研的时候,对美术史(尤其是中国美术史)几乎一无所知,平时的文化活动多限于博物馆走马观花,因此可以说是从零开始。决定考研的学校和专业之后,就可以去买书了,三本专业课课本get。然后你要做什么呢?跟一个央美美术史考研基础班(打个硬广,推荐张老师的全程,我自己全部跟下来觉得挺好的),网课面授都可以,用少于一个月的时间,过完第一遍课本。看得慢不要紧,因为是从零开始,应该看得细一点,不懂的地方多动动手查找资料帮助理解。关键人名作品名用荧光笔画出来。看书时我发现中国美术史非常有趣,有一些感兴趣的地方看一眼就能记牢。在初次接触的时候,兴趣就是你的资本,第一遍就能记住的东西往往是最难忘记的。
基础班的时候张老师发了一本三科框架,很有用,不过当时的我嫌弃它有不少错别字(今年应该会升级的)而且内容太少,就边过第二遍课本边自己用word整理了一个4万多字的框架。虽然由于内容太多并没有起到框架的作用,但word的搜索功能特别好用,有什么一时想不起具体内容的知识点,一搜索就知道它在课本上的位置了,不用花时间翻来翻去,还能巩固记忆。零碎时间我在知网上下载了几篇央美教中美史的老师的论文(以郑岩老师、尹吉男老师、黄小峰老师的为主),感受了一下美术史写作的风格,还摘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考角度。
02
深入理解期
基础班的时候老师推荐了《中国艺术与文化》,正好图书馆有这本书,我就借来一边看一边归纳,主要是从里面找与课本不同的角度或说法。6月20日的时候北京有个巫鸿教授的讲座,我去看了他和郑岩老师的对谈,受益良多。我自己学校图书馆里还有《中国美术全集》,很大很重有十几本,学累了就跑过去翻翻看看图片。有时候吃饱饭不想那么快坐下来长膘,也会跑到中国美术史那几架书那里翻各种书,看到跟自己记住了的东西相关的内容就会莫名兴奋。此处再推荐一个看高清古画的网站http://ltfc.net,和可以看莫高窟壁画的网站数字敦煌http://e-dunhuang.com。此处插一张做了我桌面很久的,从http://ltfc.net截下来的钱选的花。
超美!!!
7月的时候张老师会有个强化班,帮助深入理解三科内容。我觉得当时他的中美史讲得挺好,课程容量比较大。上课前他发的黄皮书(历年真题),最好是一口气闭卷做完全部客观题,以检测自己新手上路期的成果。强化班期间还遇到了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好的研友,我们一起做各种归纳,相互鼓励。中美史的材料很多,上完课当天晚上能看多少是多少,边看边整理要点(我一向用电脑做归纳,因为可以截图、搜索,方便整理,而且每到一新阶段,都会发现上一阶段的笔记有很多都没有必要再看了,delete~)。用心感受读材料、做笔记的过程吧,每篇论文都能更新一点你对美术史的认识。
我有一个叫“什么是美术史”的word文档,记录自己对美术史的问题和认知,如读雷德侯《万物》,看到的是“由群体推动的创造与艺术史发展”。又如有的书本提及“宫廷趣味”,那么就针对“什么是宫廷趣味?”,尝试作出自己的解释(我当时写下的关键词是“细致、精美、装饰性;欢乐、哀怨;对更高等级的快乐的描绘(天堂、仙界等),与对下层生活的想象和浅薄了解并存”,读石守谦先生的书之后又会加上“最高统治者的个人趣味”)。在主动思考的过程中,理解会不断加深,对美术史材料的敏感度也不断增加。这段时期可说是我和中美史的热恋期,梳理线索、寻找联系、开拓视野,从零开始的中美史学习总算有了点入门的感觉。
02
技能强化期
只有兴趣,那是远远不够的呀。考研毕竟是一场考试,你得有意识地去强化自己的技能。背书很重要,没有金坷垃怎么种粮食(大误)。前面已经有同学说过背书方法了,这里就略过吧(其实我是背书苦手啊死记硬背那种)~除了背诵知识点,你还得加强写作练习。我认为写作能力对于研究生是很重要的,因为研究成果最终将以论文形式呈现出来。因此,从八月末开始我就尝试用往年的题目来做大题练习了。一开始完全不知道要怎么操作,好不容易挤出来满满几页,却被张老师吐槽了一番。但是多写几次之后,进步就很明显了。每一次写完,听完张老师的点评,我都会仔细记下来,并反复阅读自己的答案,重新审题,思考怎样修改能让逻辑更清晰、论述更充分。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答题反应体系,如几个材料比较该怎么写、自选角度进行论述的要怎么写。不一定每次都要全部写出来,写出能体现思路的大纲就可以。几个月后再看自己初期的练习,会发现进步竟如此之大。
大题练习开始时,会想要把所有脑子里蹦出来的相关内容都往答案里堆砌,显得没有逻辑又凌乱。可以想象,阅卷老师一眼就能看出答题者水平不足:答题者想要面面俱到,但又没有良好的材料安排能力,更不懂得怎样筛选与论题相关的材料。论据是为证明你的论点,不是为了炫耀你看过多少书。恰到好处的材料运用才能让你的行文更为出彩。
顺便再提一句考研期间我每次看到都会瑟瑟发抖现在看到依然会瑟瑟发抖的画图题。真的。要好好画课本上的图。像我一样没有美术基础的尤其。一定要画到不看图也能画出来的程度噢。这次考试我遇到的两个图都记得不太清楚,卒。所幸可以根据背过的课本内容来画,还是得了些分的。
04
全力冲刺期
嗨呀终于写到这里了好累呀_(:з)∠)_。考研的时候也是这样,到了11月该冲刺了反而开始觉得有点疲惫了。不要方,这是正常的(大概)。只要按照自己定好的计划表一步步来就好,实在背不进去了就去吃顿好的。这一阶段主要就是查缺补漏,进一步巩固知识点。这时候,前面大量的整理工作就发挥作用了,毕竟自己整理归纳出来的才是最适合自己的。客观题=刷张老师给的1000小题+再过两遍课本:名词解释=每天让室友从列表里抽十个来背+反复记忆自己标记过的不熟的地方+相关内容联想;画图题=学累了背累了画图放松+图像结合文本进行记忆;大题=再次整理使用频率高的材料并将其浓缩成几个提示性关键词+结合张老师押题和自己的押题理顺每个答题思路(不要问我为啥会给自己押题,事实证明自己押的题都是错觉,扎实复习才是王道)。
再啰嗦一下,冲刺阶段记得养好身体预防感冒发烧大姨妈,如果像我一样不幸考试前一天撞了风,那也没关系,靠意志撑住啊(逃)。考试前再留恋一下那些重难点和高频考点,至此,从零开始的中国美术史学习终于到了验收成果的时间。
(啊怎么还有大题答题思路没写(;´Д`)那就随便写写吧过了两个月实在记不太清楚了如果有什么觉得奇怪的地方请忽略……)
第一题是让论述性别关系的,拿到题目偷乐中,因为之前稍微归纳过女性专题。不过题目强调的是性别关系,在论述中适当地向这方面去说就好。首先破题,性别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关系。我根据应使用不同种类、不同年代的美术作品的“潜规则”,选取了三个我掌握得相对较好、有话可说的作品:武梁祠画像石、洛神赋图和雍正十二美人屏风。
武梁祠画像石(梁寡高行、义姑姊等)反映的是东汉的家庭关系,巫鸿先生一篇讲儿童图像的文章有提及。此时男性严重的理想化女性角色是尽心尽力抚育后代的,由此还可以讲到汉代夫为妻纲儒家思想的影响等(展现对文化史的了解)。洛神赋图所属的魏晋时期,性别关系从汉代男性对女性的控制(与上文呼应)转为男性对美好女性的欣赏和追求,反映出魏晋时期的审美自觉,然后还可以述及唐代,唐代盛行的仕女图像是这种男性对女性审美欣赏目光的延续(提一提捣练图等经典之作)。而清十二美人屏风则在巫鸿先生的文章中有诸多论述,作为统治者的男性对屏风上的汉人女子,既是审美的目光,也是含有政治意味的,这与清朝少数民族统治的背景有关。最后适当地总结一下就好。
第二题的题型很新颖,直接给出两幅从没见过的画作让自选角度比较。一幅是明代佚名的沈周像,一幅是吴作人作《齐白石》。我对明代肖像画和吴作人都了解不多,仅限于课本上的内容。但是,只要仔细审题,还是可以找到比较好的破题口的。我选取的角度是“画者的意图”,开篇即说肖像画既表现了画中人的特征,也能反映出画家的特点,还能体现时代的特色,分析这三个方面便可得知画者之意何在。于是分为画中人、画者、时代三个部分进行论述,每个部分都较为恰当地结合了所见画面和所学知识。出题者很明显在考察学生对图像的敏感程度,这一定是他最看重的能力之一。所以一定要仔细观察画面,看到什么就描述什么,千万别无中生有。比如《齐白石》画中有吴作人署名(在画面较高处,很明显的位置)、作画地点(“北京”)和公元纪年,经过一系列论述可以说到中国近现代的西学东渐或者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气息(具体怎么扯上的不记得了,但应该过程控制得还可以,推论都是有根据的)。
答题时间方面,审题破题列大纲大概十分钟,奋笔疾书到手抽筋用50+分钟。边写边想,注意论述不要跑题,始终记住自己想说清楚的是什么,并及时与上文有所呼应。具体论述时既要目光放远,从大树的叶子到枝干,又要注重细节,充分显示出自己的学术素养。
05
最后
不知不觉码了近4000字,希望能对大家学习中国美术史有所帮助。考研结束只是学习的又一个起点,我深知自己还有太多太多应该学习的东西,今日在此大谈学习经验实在惭愧。祝我复试成功,祝大家都能走上自己真正热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