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考研问答50题(11)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5-06-05
⑵.新中国成立后,“走俄国人的路”指的是什么?“走自己的路”指的是什么?结果怎样?
⑴.“走俄国人的路”指的是中心城市革命道路;“走自己的路”指的是农村革命道路;
结果:“走俄国人的路”,屡遭挫折;“走自己的路”,推翻了三座大山在中国的统治,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⑵.新中国成立后,“走俄国人的路”指的是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走自己的路”指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结果:“走俄国人的路”,长期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走自己的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水平这一战略目标。
⑶.不管是革命还是建设,既要借鉴学习外国先进经验,更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42. 20世纪中国历史三次巨变、三次巨变后面临的主要任务、三位伟人的努力:
⑴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辛亥革命后,维护民主共和,发展资本主义成为当时历史的主要任务;
孙中山:颁布《临时约法》反对袁世凯独裁和复辟帝制,反对张勋复辟,反对段祺瑞独裁,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一系列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法令和措施,发展资本主义;
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当时历史主要任务;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领导人民彻底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恢复国民经济,实施一五计划,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召开一届人大,制定社会主义宪法,完成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⑶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主要的历史任务。
邓小平: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四项基本原则,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基本路线,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43. 在中国近代史上,为寻求实现国家民族现代化的方向,不同的阶级和阶层进行过哪些探索?其结果如何?近2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过哪些重大决策?分析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原因。
⑴.探索:
地主阶级洋务派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
结果:都未能实现现代化。
⑵.中共决策: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⑶.取得成就的原因:
①.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正确认识了我国国情;
②.以邓小平、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实事求是,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③.世界局势的缓和,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
④.重视科技教育,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 44.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实质是党领导人民不断探索,最终取得胜利的过程。
第一,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中共二大、八七会议、遵义会议、七届二中全会是四次重要的会议。据此回答:
⑴.中共二大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但仍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方式,举例说明俄国十月革命方式在中国的具体表现。
⑵.举史实说明八七会议后形成的“工农武装割据”的含义。
⑶.遵义会议是中共产党内最具历史意义的转折。试比较概括遵义会议前后,中国革命的不同表现。
⑷.七届二中全会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试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及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的具体表现。
第一:
⑴.“二七大罢工”为代表的工人运动高潮的出现。
⑵.在中共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⑶.面临的革命形势更复杂;指导革命的理论更成熟;取得了革命的阶段成果;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⑷.反帝反封建;三大改造,即和平改革。
第二,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两次重要的会议。据此回答:
⑸.八大的决策是正确的,但没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贯彻执行。试分析八大决策不能正确执行的原因。
⑹.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试述这种转折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要具体表现。
第二:
⑸.党和国家领导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迫切心情,忽视了客观规律和当时的国情;国外反华和反共势力的猖獗;对建设社会主义形势估计错误;社会主义建设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
⑹.经济的恢复和迅速发展;经济与政治的改革和对外开放;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建设速度加快;科技和经济的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
第三,从上述问题的分析中,概括“探索”的含义及保证正确“探索”的条件。
第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具有国情特色的指导思想;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办事;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正确判断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特别是主要矛盾的判定;要坚决贯彻执行正确的指导思想,不能偏离根本任务。
△ .20世纪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三次改革、特点、结果、影响、异同、认识:
1. 三次改革:
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改革开放。
2. 特点:
⑴.苏俄新经济政策:通过市场用固定的粮食税,采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商品买卖的办法,发展生产,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同农业的交流;
⑵.美国罗斯福新政: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即用一定的经济计划来调节资本主义产销之间的矛盾,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混乱和盲目,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目的;
⑶.中国改革开放: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 结果、影响:
新经济政策促进了苏俄经济恢复发展,但1927年废除新经济政策,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美国罗斯福新政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并促成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趋势;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使中国综合国力大为增强;
4. 异同:
⑴.同:
都是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内容都注重调整生产关系,适合各自国家当时的实际需要;结果都取得一定成效;
⑵.异:
①.具体背景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在三年国内战争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时,一些地方发生农民暴乱的情况下实施的;罗斯福新政是在经济危机打击下,阶级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实施的;中国改革开放是在文革结束后,国民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工作重心急待转移的情况下实施的;
②.内容不同:新经济政策侧重于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罗斯福新政侧重于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中国改革开放立足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③.性质不同: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条件下,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恢复国民经济;罗斯福新政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实施缓和阶级矛盾,恢复经济的措施;中国改革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进行改革,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认识:
①.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不是哪一种意识形态所独有的方式;
②.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③.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45. 新中国初期,中国政府提出“一定要解放台湾”,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用“一国两制”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联系史实说明“解放台湾”与“一国两制”是否矛盾?为什么?为什么建国初期提出“解放台湾”,80年代初又提出“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⑴.两者并不矛盾。其核心内容都是要统一祖国。只是方式不同。前者是武力统一,后者是和平统一。
⑵.因为:
①.新中国成立后,蒋介石败逃台湾,继续在美帝支持下与人民政权对抗;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严重威胁新中国安全,提出解放台湾是正确的;
②.70年代以来,中美关系改善,中美建交,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条件;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使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有了可能;全国人民要求结束长期以来的分裂状态实现祖国统一;1979年的《告台湾同胞书》和1981年叶剑英提出的对台基本政策受到海峡两岸人民的欢迎
46.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在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推行了哪些重要的政治、经济政策,并指出“一五计划”以来西部地区取得的主要成绩。
1. 政策:
⑴.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
⑵.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推行以和平方式废除剥削制度,消灭阶级压迫的民主改革和土地改革政策;
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制定东引西进和开发西部的战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成就:
一五计划时建成新藏公路、青藏公路、康藏公路和宝成铁路;
1965年建成兰新铁路;
文革期间建成成昆铁路、湘黔铁路;
当前正实施西气东输工程。
47. 清末、民国和新中国时期,我国国际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试结合史实回答:
⑴.清末我国的弱国地位是如何形成的?
⑵.为摆脱弱国地位,民国政府作了哪些努力?结果如何?
⑶.我国的弱国地位什么时候开始发生根本变化?又是如何逐步提高的?
⑷.发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⑴.弱国地位形成:
①.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侵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大大加深和完全沦为,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处于被帝国主义宰割的弱国地位;
⑵.民国政府的努力及结果:
①.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力图收回德国在山东的特权;但遭到战败国同等的命运;
②.华盛顿会议上,由于中国政府的外交努力,中国人民的斗争,收回了山东的主权;
③.大革命时期,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收回了汉口、九江英租界;
④.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发起“改定新约运动”,形式上收回一些主权;
⑤.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分别与英美签订协议,宣布英美等国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的治外法权等一些特权被废除,抗战胜利,使中国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上述的努力都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中国的弱国地位没有根本改变;
⑶.新中国成立,弱国地位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①.抗美援朝的胜利,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发挥了积极作用;
②.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中美关系改善、中日关系正常化,积极发展与第三世界团结合作,中国在国际上成为举足轻重的重要力量;
⑷.原因:
①.清末和民国时期,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中国在国际上一直处于弱国地位;
②.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进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48.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取得了哪些重大科技成就?
相关话题/中国近现代史
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分导读
在考研政治的6个科目中,《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内容庞大但考题不多、分值不高。 所谓内容庞大,是指这门学科所对应的时间跨度,不仅有近代还有现代;所涉及的内容不仅有理论还有实践;所关涉的知识点囊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会议、著作、文件等等方面,林林总总,千头万绪。 所谓考题不多、分值不 ...政治指导 本站小编 新浪教育 2015-05-252015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之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纲要部分考试的重点。在历年的考试中,选择题和分析题中均出现过。该部分内容几乎每年必考,而今年考查分析题的可能性极大。重点内容是抗日战争的过程、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抗日战争胜利的经验。下面万学海文老师就这几个方面给同学们一一梳理。 一、抗日战争的过程 1931年9月18日在沈阳发动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的开端。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北平南郊宛平城发动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1937年12月日军进占南京城后,即以灭绝人性的烧杀淫掠制造了骇人听闻、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日本侵略者的野蛮行径遭到了中国人们的英勇反抗。中国共产党 ...近现代史、法律基础和思想道德修养 本站小编 新浪教育 2014-12-14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各章节变化汇总
2015年考研政治大纲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部分出现一些变动,具体如下: 第一章 将原本的第二节拆分为第二节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和第三节反侵略斗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但实质考点没有变化。 第二章 无变化 第三章 无变化 第四章 将第一节中五四运动的发生和发展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合并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在第三节中删去了北伐战争的进展标题,但无实质变化。 第五章 无变化 第六章 将第二节中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基本策略改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 ...近现代史、法律基础和思想道德修养 本站小编 新浪教育 2014-12-14201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大纲解析变化及复习策略
2015考研政治大纲解析已经正式发布,本学科的变化不大,考查范围仍是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进程。考生在秋季复习时,结合本学科重点,应到达以下几点要求: 一、近代史部分(1840-1949)了解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及其与外国封建势力相结合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的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掌握必须首先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挣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为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道路,认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掌握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注意比较地主买办资产阶级、民族 ...近现代史、法律基础和思想道德修养 本站小编 新浪教育 2014-12-14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近5年考试点分布
中国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其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的近代史 ...近现代史、法律基础和思想道德修养 跨考教育 免费考研网 2014-05-022015年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指导与学科脉络
在政治理论考试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2010年考研政治大纲的新增科目,它占整个考研政治的分值是14分。从近两年的考题来看, ...近现代史、法律基础和思想道德修养 跨考教育 免费考研网 2014-02-172014考研历史学:中国近现代史全面了解
一、中国近现代史考查目标 本科目共考查4种题型:选择题、名词解释、史料分析题、简答题(论述题)。20072010年第四大题 ...历史学考研经验 海文教育 免费考研网 2014-02-052012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客观题解析
2012年考研政治题中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科涉及单选第9题,多选26题、27题、28题,多选29题属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毛中特交叉题目,暂不作纲要题处理。万学名师团队第一时间解析了史纲的客观题。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 中西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不能 ...政治指导 新浪教育 免费考研网 2014-01-132012年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题评析
考研政治考试于2012年1月7日举行,今年的热点应该涉及2011年和2012年两年的热点。2012年考研政治题中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科多选26题考查的知识点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涉及了2012年鸦片战争170周年纪念热点。 26.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美、法趁火打劫,相继逼迫清 ...政治指导 新浪教育 免费考研网 2014-01-132014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辛亥革命再次涉及
跨考教育 政治教研室 丁晓梅 今年的政治考试毛中特和史纲部分都凸显了改革的相关内容,这部分内容有20多分。其它部分考点 ...近现代史、法律基础和思想道德修养 海文教育 2014-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