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试简要评述柯恩的“多极世界”模型。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75分)
10、试结合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区域差异。
答:我国城市化进程具有极为显著的地域差异。
首先,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因为我国自历史上各地农业发展不均,农业生产力水平及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是 城市形成的第一前提,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形成的第二前提,因为各地区人口分布极不均衡,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各地区城市化的进程;工业是城市化形成的 直接动力。我国的工业化始于20世纪50年代,因为国家政策以及各地发展工业的区位条件存在差异,导致了工业化进程出现了差异。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 国进入快速发展期,改革开放的原因,沿海地区率先发展了起来,工业化进程明显快于内陆地区,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各地城市化进程的差异;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 续动力。城市中第三产业的发达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工业的现代化密切相关。随着世界经济体制的国际化,跨国公司增多,形成新的国际劳动分工,全球性的金融网 络出现,促进城市中第三产业发展,城市居民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城市化的进程;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经济发展为城市化的实现提 供了某种可能,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然带 动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因为我国省区之间经济差异,所以城市化进程难免出现不同;人口与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的进程,各地针对各省区的实际情况,分 别制定了不同的人口政策。
11、跨国公司的总部区位选择有何特点?试以此分析上海发展总部经济的条件和努力方向。
答:公司总部是整个公司的中心。公司总部的功能—管理、组织、决策、调度,公司最重要的权利之一是资金控制。公司总部 的区位要求:1.便利的交通运输:以便主要决策者与相关人员之间有良好接触,掌握公司运营脉搏,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2.及时的信息获取:具有丰富信息的区位对总部决策制定起重要作用。 3.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关键人员包括政府有关部门人员、大型公司首脑等。通过 当面交流交谈,不仅可获得信息,更为重要的是建立人际联系。(公司总部的实际区位 主要在大都市区。因为大都市区具有以下3种优势:①具有公司之间当面接 触可能性;②提供了金融、法律、广告等方面服务的便捷性;③具有与其它大都市高度接近性。)
所谓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的 其他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总部经济具有知识性、产业性、产业链、辐射 性、供应性五大经济特征。
上海发展总部经济的优势。1、经济优势:上海是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所在的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最大的城市群。2、交通 运输优势:便利的交通运输,完善的交通网络体系是决定总部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上海作为我国的国际航运中心,交通十分便利,目前已经形成海陆空三位一体的 综合交通网络格局。3、人力资源和科研教育资源优势:总部经济是人力资源指向型的经济,充足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科研教育资源能够使得公司总部以较低的成 本进行知识密集型价值活动的创造,是总部经济能够集聚并形成总部经济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上海拥有丰富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科研教育资源。4、专业服务优 势。5、体制政策优势:从体制上看,上海社会制度比较规范,透明度较高,上海加大了制度创新的力度。
努力方向:加强区域合作,构建总部经济链条、2、解决外籍人员生活问题。3、建设良好的城市环境。4、政府加强软环境建设。((1)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制度环境建设。(2)改善税收环境。(3)健全法律法规环境。)
12、试述当代世界经济地理格局及其发展趋势。
答:世界经济格局是指世界经济体系内部充当主要角色的经济力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所构成的结构状态,或它们之间的实力对比关系。
当前世界经济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是一超多强,北强南弱。具体来说:1、一个超级大国:美国。2、两种经济制度:资本主 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3、三大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4、四种类型国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民族 主义国家、转轨国家、社会主义国家。5、六个支点:美、日、欧(第一层次),俄、中、新兴工业国和地区(第二层次)。
发展趋势: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加剧,南北差距扩大2、发展中国家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扩大。3、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4、美国将长期保持世界经济重要一极的地位 5、 美国将努力维持其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6、欧盟在国际经济事务中的作用呈现上升趋势 7、东亚经济合作具有重要的经济战略意义。
2012年
一、 简述题:
1、 简述文化区的类型及其特征
答: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文化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形式文化区和功能文化区。
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和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特征: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边界为模糊的过渡带。
功能文化区是指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是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范围的文化区。特征:有确定的中心区、功能中心位置是明确的、中心位置及边界的界限明确。
2、 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及其对我国地域发展差异变动的影响。
答: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从地理流向上来看从内陆地区向沿海地区迁移,从而形成80年代中国省级人口迁移最基本的格局。经济因素是国内省级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
对我国地域发展差异变动的影响:首先人口迁移给城市提I工了大量廉价劳动力,缓解了城市部分行业劳动力的供求矛盾;改 变了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做出了贡献;促进了城市周边地区的农牧渔和副业的发展;为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方便了城市居民的生 活;为城乡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发展; ……对流出地发展的影响(2001)
3、 试述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的特点及其利弊
答: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学内涵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生产发展。 第二、生活宽裕。 第三、乡风文明。 第四、村容整洁。 第五、管理民主。
利弊:新农村建设在部分地区缺少切实举措,导致农民失望、干部彷徨; 2、农民面临缺少生产性贷款等生产发展方面的困难,再生产投入不足;
3、乡风文明建设的村级公共设施匮乏,公共活动无从开展; 4、村庄亮化等工程并非农民最急需开展的村容整洁方面的活动,改造农村卫生条件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被束之高阁; 5、村民自治中,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流于形式,民主管理与民主决策方面缺乏公众参与; 6、新农村建设各地千篇一律,忽视了各地区和各类型农民的多元性需求差异; 7、目前的试点村做法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8、一些媒体的片面报道和地方政府的夸大宣传,使得农民对新农村建设完成时间缺乏客观评价; 9、留守人口权益缺乏保障。
4、 试以具体事例,阐述宗教在空间上的相互影响
答“几种宗教交织分布在一个地区,相互之间的作用方式大致有下面几种,即和平共处、竞争和排斥,宗教之间表现在空间的 相互关系,也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宗教的传播。1、和平共处。表示两种观念的平等,并带有相互尊重。广义上讲,包括佛教在内的诸东方宗教之间都是相容的。比 如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文化有过多次融合,特别是道教兴起后,首先是道教与佛教之间的渗透,然后是儒、佛、道三教的融合。 2、竞争。宗教之间还存 在竞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每一种宗教都处于不稳定状态。种族宗教在于基督教接触的过程中,表现得最不稳定。如印度教甚至佛教与基督教的交流过程中都有这 样的特点,信徒们往往会从原来的宗教改信基督教。 3、排斥。宗教间的排斥是宗教间相互关系的最普遍形式。宗教之间的排斥可以表现为两种主要形式:其一是宗教战争,通过征服和政治力量达到宗教范围扩展的目 的,比如基督教与其他宗教之间的“十字军东征“;其二是宗教迫害。16世纪发生在欧洲的宗教改革以及在这场运动中天主教与新教的较量,实际上充满了宗教迫 害。
5、 试述城市内部的地域结构类型及其特征
同心圆模式是由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伯吉斯提出。共划分了五个同心圆带(由内而外):1、中心商务区:城市的中心是商 业汇聚之地,建筑以高层居多。2、过渡带:环绕商业中心的外围是早起建造的旧房子,其中一部分背零售商所侵占,一部分为低级住宅,小型工厂、批发商业以及 一些货仓的过渡地带,这一带也是新来移民居住地区。3、工人阶级住宅区:居住条件不是太好,但优于过渡地带。4、中产阶级住宅区:较富有的中产阶级住宅 区。5、高级或通勤带:散布着高级住宅,密度低,房屋宽敞,由于他们需要驾车工作,故又称通勤人员住宅区。
扇形模型。美国土地经济学家”霍伊特“提出。A、高租金住宅区从市中心商业区开始,沿方便的交通线向另一远处高租金住宅区延伸,最后连成扇形。高租金住宅区多选在环境条件较好的地区。
多核模型。是由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斯和乌尔曼提出。A、城市的多样化功能不断出现,而各种功能都有自己的特殊需要,所以呈现多核空间地域结构。由于考虑城市新的发展,注意的因素较多,与前两个模型相比,比较接近现实情况。
6、 试述旅游客源地、目的地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答:产生旅游者的地域,即游客的来源地。
目的地:是旅游吸引物比较集中,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具备旅游功能的区域,它是旅游流指向的目的区域。
相互关系:1、客源地和目的地相一致。经济发达国家既是客源国,又是主要的接待国。2、相对应。一些国家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独特,与主要客源国相毗邻3、分散与集中。有的客源地来自四面八方,而有的客源地集中,其目的地又相对分散。
二、 论述题:
1、 试论述人类日常活动行为空间的类型及其特征
答: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它既包括人类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业包括人们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直接活动空间 与人们日常的行为活动关系密切。人类社会的日常活动的行为主要涉及人们的通勤、购物、闲暇等活动行为,这些活动行为具有一定的目的指向性,具有不同的空间 行为规律,从而形成不同的行为空间。
通勤活动的行为空间。是在城市运输高峰时间由居住地移向工作地点或者学校。因此居住地和工作地、学校的场所,以及可以利用的交通手段决定通勤和通学的行为空间特点。
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购物活动的行为空间主要与消费者自身的行为特征、商业环境、居住环境及社会环境四方面因素有关。
交际与闲暇活动的行为空间。人们每日闲暇活动大部分在居住地附近,周末的闲暇活动可向居住地四周扩展,长期的闲暇活动的行为空间则更为扩大。
2、 试论述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代表性学说及其代表人物的核心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