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1.三个经典实验:①经典转化实验 ②噬菌体感染实验 ③植物病毒的重建实验
2.原核生物的质粒特点:(1)可自我复制,稳定遗传。对生存不是必要的。复制与染色体分开 (2)不同质粒携带不同遗传信息 (3)无质粒细菌可通过接合、转化、转导等方式获得,不能自发产生
3.质粒种类:①F质粒 ②R质粒 ③Col质粒 ④Ti质粒即诱瘤质粒或冠瘿质粒 ⑤Ri质粒 ⑥mega质粒 ⑦降解性质粒
4.基因突变的特点:①自发性 ②不对应性 ③稀有性 ④独立性 ⑤可诱变性⑥稳定性 ⑦可逆性
5.突变机制:①诱发突变:简称诱变,指通过人为的方法,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显著提高基因自发突变频率的手段。凡具有诱变效应的任何因素,都称诱变剂 ②自发突变:指生物体在无人工干预下自然发生的低频率突变
6.艾姆氏实验原理:鼠伤寒沙门氏菌的组氨酸营养缺陷型(his-)菌株在基本培养基[-]的平板上不能生长,如发生回复突变变成原养型(his+)后则能生长
7.与营养缺陷型突变有关的3类遗传型个体:① 野生型:指从自然界分离到的任何微生物在其发生人为营养缺陷突变前的原始菌株②营养缺陷型:野生型菌株经诱变剂处理后,由于发生了丧失某酶合成能力的突 变,因而只能在加有该酶合成产物的培养基中才能生长,这类突变菌株称为营养缺陷型突变株,或简称营养缺陷型③原养型:一般指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经回复突变或 重组后产生的菌株,其营养要求在表型上与野生型相同,遗传型均用[A+ B+]表示
8.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①转化:受体菌直接吸收供体菌的DNA片段而获得后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化或转化作用 ②转导:通过缺陷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胞的小片段DNA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转导 ③接合:供体菌(“雄性”)通过性菌毛与受体菌(“雌性”)直接接触,把F质粒或其携带的不同长度的核基因组片段传递给后者,使后者获得若干新遗传性状的现象,称为接合 ④原生质体融合:通过人为的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个细胞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借以获得兼有双亲遗传性状的稳定重组子的过程,称为原生质体融合。由此法获得的重组子,称为融合
9.E.coli的4种接合型菌株:①F+菌株即“雄性”菌株,指细胞内存在一至几个F质粒,并在细胞表面着生一至几条性菌毛的菌株 ②F-菌株即“雌性”菌株,指细胞中无F质粒、细胞表面也无性菌毛的菌株 ③Hfr菌株与F-菌株相接合后,发生基因重组的频率要比单纯用F+与F-接合后的频率高出数百倍,故名 ④F'质粒:当Hfr菌株细胞内的F质粒因不正常切离而脱离核染色体组时,可重新形成游离的、但携带整合位点邻近一小段核染色体基因的特殊F质粒,称F'质粒或F'因子
第八章
1补体:是指存在于正常人体或高等动物血清中的一组非特异性血清蛋白。在免疫反应中,由于它具有能扩大和增强抗体的“补助”功能,故称补体。性质:室温几天或56℃下10分钟失活。来源:巨噬细胞、肠道上皮细胞及肝脾所产生。功能:激活后的补体 参与破坏或清除已被抗体结合的抗原或细胞 (1)发挥其溶胞作用 (2)病毒灭活 (3)促进吞噬细胞吞噬 (4)释放组胺。
2.抗体的特点:①仅由鱼类以上脊椎动物的浆细胞所产生; ②必须有相应抗原物质刺激免疫细胞后才能产生; ③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非共价和可逆的结合; ④其化学本质是一类具有体液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⑤因抗体是蛋白质,故既具抗体功能也可作抗原去刺激异种生物产生相应的抗体,这就是抗抗体 .
人的抗体就可分成IgG, IgA, IgM、IgD和IgE 5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