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易考知识点(6)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6-07-14


     
《白鹿原》的主要故事大都发生在清末至新中国成立的近50年的时间里,在这50年,中国社会一直是动荡不安的。首先是清帝下台引起民心浮动,接着是督军府的课税引起的“交农事件”,以后是军阀混战、抗日、内战……在这样的背景下,白鹿原一个家族的两代子孙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斗争: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亲翁杀媳、兄弟相煎……。
陈忠实在描绘这一系列的历史变故以及家族的权利之争时,不再拘泥于原来同类题材作品所贯常采用的政治视角与框架,而是在更为开阔的文化视野下,站在当代的立足点上反思历史,过去许多被文学所忽略的东西纳入了作家的视野,从而写出了一部隐秘的社会演变史及人物的心灵史。
正如作者所言:“中国人或者更准确一点说,我们汉民族,几千年来读着一本大书……所有人接受的是一个老师关于修身做人,关于治国安邦的教诲。”而正是这本大书构成了民族灵魂的全部复杂性,优越性与劣根性,精华与糟粕。白鹿原上所发生的社会变动,无论是与历史的发展方向是背道而驰的,还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都会被搅入到族权之争或个人的冤仇相报之中,“人们成了历史的糊涂看客与鏊子上被翻来覆去的饼。”

人物分析:   

白嘉轩
是作品中第一个登场的人物,也是作品的灵魂人物。这是一个深蕴着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农民形象。白嘉轩是白鹿家族的族长,他身上体现出了民族文化的精髓:善良、仁慈、正直、讲义气、以德报怨。
    他靠艰苦卓绝的勤俭,努力建立起家业,以自己的博施众济树立起威望。他视鹿三为兄弟,情深意长;出面为曾经支使人打断他挺直腰板的黑娃求情;对“关中大儒”朱先生恭敬有加……白嘉轩始终有一个愿望:治理好家业,办理好族事。这是儒家“修身养性治家平天下”的文化精神的表现。
     但是,作为封建家族的族长,白嘉轩身上同样积淀着中国古老文化的负面价值。
     他设计换宝地、种植罂粟等,有悖于他的耕读传家的道德人格。作为宗法文化观念的维护者,宗法文化如同一个巨大的磨盘压抑着他,他反过来又成为一个磨盘去碾压不尊从宗法观念的叛逆者。无论是视女人为“糊窗子的纸,破了烂了揭掉了再糊一层新的”的婚姻观念,还是力主惩治田小娥,以至修塔压服田小娥不安份的鬼魂的举动,无不表现出白嘉轩心理上所因袭着的巨大重负。
    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他身上正向和负向因素的交织也正是作家本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既批判又赞赏,既鞭挞又挽悼的复杂情感的表现。
白嘉轩是陈忠实贡献于中国和世界的中国家族文化的最后一位族长,也是最后一个男子汉。在他身上包容了伟大的中国文化传统全部的价值——即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白孝文
作为白嘉轩的长子,作为白鹿家族年轻的族长,白孝文身上同样包含着复杂的意蕴,这一形象的塑造是作家反思精神的进一步深化。白孝文的人生之路有一个明晰的脉络:年轻持重的族长——自我沉沦——走上仕途。
    在人生的第一阶段,他扮演着身不由主的角色,父亲白嘉轩“严厉地注视孝文的行为规范”,认为“孝文是好样的”。于是他成为父亲的继承人。“好样的”孝文出面惩治了纵情纵欲的田小娥,维护着既有的道德规范。
    但他最终走向了自我沉沦的深渊。白孝文的沉沦有族权斗争的因素在里面,但也源于他无法抑制的情欲的涌动。他堕落之后甘于堕落,狂嫖滥赌,直至倾家荡产。这是对他父亲白嘉轩所代表的传统文化人格的一次背叛。
当他走上仕途、飞黄腾达之时重返白鹿原,重新匍匐在父亲的脚下,但这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精神复归和对宗法文化的认同,用他自己的话说,“回来是另一码事。”他再次离乡时对妻子说:“谁走不出这原谁一辈子没有出息。”这“原”既指生他养他的故土,更指父辈和他曾经信守的精神原则。虽然促使他叛逆的原因是多重的,但宗法文化对人的压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作品的最后,他成为一个双重人格的苟且偷生者,这进一步提醒人们思考如何防止人格异化这一问题。

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作为作者心中的人格神而出现的朱老先生生,追求个性自由、蔑视宗法文化的叛逆者鹿兆鹏、鹿兆海、白灵等,都塑造得十分成功。

《白鹿原》的史诗品格:
小说的构架非常宏大。小说充分显示了历史的宏阔性、复杂性,以及作家对“本质”的历史的怀疑。

艺术特色:
首先,作品广泛运用了象征手法。作品反复出现的意象有白鹿、鏊子等。
    白鹿象征着民族文化精神,例如,作为白鹿原人精神支柱的朱先生逝世时,他妻子看见前院腾起一只白鹿,掠上房檐飘过屋脊在原坡上消失。再如,白灵牺牲时,他的几个亲人都梦见了白鹿,这一描写增加了白鹿的另一重象征意义: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对正义事业的矢志不渝的追求与敢于献身的精神。“鏊子”则象征着当时象烙饼一样翻来覆去的社会运动对人的煎熬。另外,像祠堂、塔等,也都承载着丰赡的象征意蕴。
其次,《白鹿原》充满了魔幻色彩。
作品不仅引用了神话,而且引入了民间传说。古典戏剧等神话情节,充满了魔幻、神奇的气氛。如,白鹿飘过的地方枯草复荣、毒虫俱死、瞎子重见光明、丑女变天仙、秃子生乌发的传说,小娥死后化为飞蛾的奇事等等,读来荒诞离奇,细细品味又别有深意。
再次,《白鹿原》呈现出浓郁而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作品中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风俗习惯等都呈现出关中特有的风情。
90年代的散文热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旧作重刊,各类散文书系、类编、选本层出不穷。
     二是散文刊物增多。

相关话题/中国当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