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考研基础知识串讲资料(34)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6-07-21


四、活用:1、踵门而告文公曰:名→动,脚后跟→走到。2、饔飧而治:名→动,早饭、晚饭→做饭。3、许子冠乎:名→动,戴帽子。4、益烈山泽而焚之:名→动,大火→放大火烧。4、劳之来之,匡之直之:使动用法,使…劳,使…归顺,使…正直。(宾语“之”代“民”)。 
五句:1、公与之处:双宾语。2、捆屦织席以为食:修辞上的需要而宾语前置。3、“奚冠?”、“许子奚为不自织”、“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都是疑问代词宾语前置。4、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双宾语)5、大哉,尧之为君!:(因修辞需要而主谓倒置。)6、君哉,舜也。(同上)7、未能或之先也(否定句中宾语前置)。8、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判断句)。9、江汉以濯人,秋阳以暴人:“江汉”、“秋阳”都是“以”的前置宾语。(修辞需要)10、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代词复指宾语前置)意思是“痛击西戎和北狄,惩治荆舒使之知戎止。”11、子是之学。(复指前置宾语)。12、莫之或欺: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六、常用字:1、衣:(1)本义:上衣(2)引申义:泛指衣服—穿衣,旧读yi,如“衣褐”—包、裹、包扎。 
2、冠:(1)本义:帽子(2)引申义:转化为动词。读guan.戴帽子。如“冠素”—古代一种礼仪—居于首位。 
3、树:(1)本义:种植。如“树之以桑”、“树艺五谷”。(2)引申义:培植、培养—竖立、直立、设置—树木(名)。“树”在先秦时一般用作动词。“树木”的意思在先秦时用:木:字来表示。 
4、艺(1)本义:种植。如“树艺五谷”。(2)引申义:技艺、才能、本领。“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儒家的六部经典:诗、书、易、礼、乐、春秋。——限度、准则。 
5、贾:(1)本义:做买卖。(2)引申义:招惹—商人(名),以上意义读为gu—价格。此义后来写作“价”,读jia.(3)商贾连用泛指商人。商特指外出做生意的商人,贾指囤积货物,坐地贩卖的商人。 
第二十六课天论 
一字:彊——强,祅==妖,貣==忒,倍——背,畜——蓄,臧→藏,队→坠,党—儻,常—尝,竝==并,错—措。 
二虚词:1、禹以治,桀以乱:凭借(介)后省略宾语(指代日月星辰瑞曆)。2、怪星之党见:“傥”,偶然(副)3、是无世而不常有之:通“尝”,曾经。4、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前两个“之”,取独用法。中间三个是连定中词组的,后两个是代词。5、在天者莫于日月:没有什么(否定性无定代词)以下三句同。6、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何如,哪里比得上。表示反问和比较。 
三实词:1、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治”,有条理、合正道的措施。“乱”违反客观规律的指施。2、天行有常:恒,规律。3、修道而不贰:“贰”应是“忒”,差错。4、寒暑未薄而疾:迫近。5、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分”,职分。“至人”,最了不起的人。6、治乱,天邪:治和乱,是天决定的吗?7、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繁殖、生长。8、雩而雨:(动词)求雨。 
四活用:1、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强”,使…强,加强。“贫”,使动,使(人)贫穷。2、则天不能病,则天不能祸:使动。使…得病,使…得祸。3、风雨之不时:名→动,合时节。4、雩而雨:名→动,下雨。5、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君”名→动,统治。“隆”,形→使动,使…兴盛。“王”,名→动,称王。“霸”,名→动,成为盟主。6、大天而思之:形→意动,认为…伟大。7、孰与物畜而制之:名→状,像物一样对待。8、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使动用法。使…增多,使…变化,使…成为物。 
五、句:日月星辰瑞曆,是禹桀之所同也:判断句。“是”复指“日月星辰瑞曆”,做主语。 
六、常用字:1、治:(1)本义:治水。(2)引申义:治理、管理、处理其他事物。或从事其他事情。——治理得好,即有秩序、安定、太平,与“乱”相对。 
2、乱:(1)基本义:无秩序、不整齐。(2)引申义:政治不安定、社会不太平。如本课“禹以治,桀以乱”—使之乱,即扰乱、破坏—特指破坏当世统治秩序,即造反、作乱—古代乐曲的末章叫“乱”。
3、阳:(1)本义:日光。(2)引申义:山的南坡和水的北面—温暖—明亮、鲜亮—明里、表面上、假装—与“阴”构成一对哲学术语。 
4、阴:(1)本义:云复日,阴天。(2)引申义:A阳光照不到的地方,阴暗处、阴影—时间、光阴。B特指山的北坡,水的南岸。C暗中、暗地里、秘密地。D与“阳”构成一对哲学术语。 
5、制:(1)本义:裁、裁剪。(2)引申义:制定、规定—规章、制度(名)——君王的命令。 
6、错:(1)粗磨石,用于琢玉之类。(2)交错。(3)通“措”,安置—放弃。如“故措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错误”这一意义,上古文献中极其罕见。 
第二十七课大同 
一字:与—举,脩—修,矜—鳏,知→智,埶→势,刑→型 
二虚词:1、仲尼之叹,盖叹鲁也:大概(语气副词)。2、与三代之英:跟、连同(介)。3、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指示代词,指代“善终的条件”,“用他们的地方”,“使他们成长的条件”,“供养他们的措施”。 

相关话题/古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