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建筑学城市设计原理考研复习讲义(6)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6-11-25


3.3    理论与实践
1.    Team10与“丛簇”概念􀀁
1)    CIMA的分裂与Team10 的发展
Team10抛弃了“功能城市”的绝对理性主义,他们的批判运动旨在寻求实体形式与社会——心理需要之间更为深刻的关系,这也是 CIAM X——CIAM的最后一次大会的主题。小组10”的理论主张集中体现出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人文主义的思想,二是系统主义的思想。
2)    “丛簇”模式
“丛簇” (cluster)体现的是一种聚集的形态特征。如果用生物体的相关概念来比拟,“丛簇”的组织结构区别于单核细胞,是由多个结点呈网状连接。Team10认为“丛簇”模式是一个符合城市形态和空间成长的结构模式。 “丛簇”模式注重城市构成要素之间“系统化并存”的关系,而不是仅仅把各要素隔离出来进行单独的研究,这是一种对城市构成特征认识上的进步。
3)    Team10与“丛簇”概念
Team10:丛簇城市的发展与蔓延 (图略)
金巷规划:空中街道结构示意
2.    亚历山大与城市的半网络结构
1)    树形结构与半网络结构
当且仅当两个互相交叠的集合属于一个集合,并且二者的公共元素也属于此组合时,这种集合的组合形成“半网状”(semi-lattice)结构。
而对于任两个属于同一组合的集合而言,当且仅当要么一个集合完全包含另一个,要么二者彼此完全不相干时,这样的集合的组合形成“树形”(tree)结构。( C•亚历山大著,严小婴译:《城市并非树形》)
2)    亚历山大认为,半网结构具有极为丰富的可变性和超乎寻常的结构复杂性,而树形结构却缺乏这样的特性。所以他坚持城市就应该是一种“半网络”结构而不是“树形”结构,因为网络结构能更加贴切地描述城市功能和形态演变的特征。
3)    自然城市与人工城市
那些“在较长岁月中或多或少地自然生长起来”的城市称为“自然城市”( natural city)。“自然城市”是半网络结构的。
把那些“由设计师和规划师精心创建的城市”称为 “人工城市”(artificial city).“人工城市”是树形结构的。
4)    亚历山大认为一个自然城市之所以成功的关键在于其有着半网络结构,而当人们人为地构造城市设计时,却往往采用树形结构。
3.    丹下健三:东京湾规划
1)    它把向心放射状的单一系统改革为线型平行放射状系统,保持了城市发展的各种可能性,是一种开放的结构;
丹下健三:东京湾规划􀀁
2)    探求把城市交通和建筑加以统一的系统,城市轴也是城市、交通和建筑的统一体,设计了一个能把城市、交通和建筑加以联系的新体系;
3)    探索反映现代文明社会开放性、流动性特征的城市空间秩序。综合考虑了汽车和步行两种性质和尺度决定的两种城市空间尺度和秩序,两者的结合使人类日常生活中个性及自由的选择与尺度巨大的城市环境趋于协调,创造出开放性的城市结构,适应城市的成长与变化。
4    形式主义:
4.1    背景与来源
1.    工业社会与城市历史文化的衰微
2.    形式主义的城市设计观以是在对功能主义进行批判和反思中发展起来的。其核心就是在城市设计中反对对城市历史文化的漠视,把城市建筑看作人类文化和历史和承载体,重新唤起城市设计对城市形态和空间环境的历史文化感的关注,创造具有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的城市形态和空间环境。
3.    “大多数人认为最好住在一个充满记忆的环境里,知道前后左右是什么东西,会使人感到安全,⋯⋯在我们跟环境和历史的联系中,文化的认同是归属意识,这是由物质环境的许多方面造成的,这些方面提醒我们意识到这一代人跟过去历史的联系。” (瑞典:哈尔登,转引自赵和生:《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
4.    历史保护运动:形式主义城市设计观的实践背景
(历史保护运动的理论与实践为形式主义城市设计观的发展提供了早期的实践基础。)
1)    《马尔罗法》,法国1962􀀁
2)    《保护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的国际宪章》(《威尼斯宪章》),1964
3)    《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UNESCO1972􀀁
4)    欧洲建筑遗产年,1975􀀁
5)    《马丘比丘宪章》,1977
6)    第一批57项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联合国1979
4.2    类型学的方法
1.    类型(typology)的概念
2.    类型学的特征:
1)    注重对历史现象的搜集、整理、描述和归纳
2)    注意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结合
3.    类型学注重对城市建筑历史形式的总结和归纳,作为城市形态和空间的设计语汇,而不仅仅是原封不动地照搬历史形式。
4.3    理论与实践
1.    阿尔多•罗西:从城市建筑类型到类似城市
1)    阿尔多•罗西的类型概念
a)    类型是按照需要“对美的渴望”而发展的,一种特定的类型是一种生活方式与一种形式的结合,尽管它们的具体形式因不同的社会有很大的差异;类型的概念就象一些复杂和持久的事物,是一种高于自身形式的逻辑原则。注意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结合
b)    城市建筑的内在本质是文化习俗的产物,文化一部分“编译”进表现形式之中,是“表层结构”,绝大部分“编译”进类型之中,是“深层结构”。
c)     “城市是在时间、场所中与人类特定生活紧密相关的形态,其中包含着历史,它是人类文化观念在形式上的表现”。(阿尔多•罗西:《城市建筑》)
2)    “类似城市”的概念
a)    人对城市的总体认识不仅仅停留在眼睛所能看到和手可以触摸得到的实体,而建立在对城市场所中所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记忆的基础上,这种认识是人类对城市的记忆和心智中形象的反映。
b)    城市构成了建筑存在的场所,而建筑则构成了城市的片断,作为城市有机整体的一部分,任何建筑的创作都不应该脱离城市,建筑和城市在本质上是同质和同构的,建筑是城市的全息载体,建筑个体与城市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部分与要整体、局部与全部的关系 。
2.    罗伯•克里尔与利昂•克里尔:城市空间研究与城市重建策略
1)    罗伯•克里尔认为:市民对城市历史文化的领悟主要体现在对具体空间形态的把握上,因此他试图通过对城市空间历史原型的发掘来解决问题。
2)    利昂•克里尔激烈地批判功能主义教条的功能分区理论,认为它仅仅从社会经济领域研究问题,忽视城市建筑作为人类历史文化和生活载体的属性,造成城市空间的解体。他甚至认为现代建筑运动在社会环境和物质环境上对欧洲城市的破坏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所以,必须在城市建筑和城市空间的历史形式中汲取营养,对现代城市进行“重建”。
5    人文主义:
5.1    背景与来源
1.    西方现代哲学发展与人文主义
西方现代哲学发展都有一个从对外部世界以及其本质的探索转向主体本身的研究这样一个显著的转变过程。这一倾向成为当代许多学科发展的思想源泉。城市研究也同样受到影响,开始在城市形态和城市空间环境研究中强调“以人为本”。这是人文主义城市设计观产生和发展的深层思想根源。
2.    城市复兴运动:人文主义城市设计观发展的实践背景
3.    环境行为学:人文主义城市设计观的科学理论基础
环境行为学认为人的行为是出于对某种剌激的反应,而剌激可能是有机体自身产生的,如动机(motivation)、需要与内驱力(drives),也可能只来自外部环境。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论和环境与行为模式不可分论是关于人的行为与环境的关系的主要论点。
1)    在环境认识和行为研究中体现出“人”的主体地位,认为“人”不是被动地被环境制约,而且可以能能动地改变环境。
2)    注意人与建成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只有通过心理与行为,形成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环境才是有意义的。
3)    注重环境构成要素之间深层和复杂的关系,而并不局限于对物质元素的孤立和形而上学的研究。
5.2    理论与实践
1.    凯文•林奇:可意象性的城市空间环境
1)    依据在现场调查访问中取得的大量原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特别是心理学、行为学,以及文化、人类学方面的分析,建立了一个城市设计的新标准——“可意象性”(imageability)。
2)    可意象的城市空间环境的特征
a)    可识别性(legibility),即一个有效的形象首要的就是目标的可识别性,以表现出与其它事物的区别,因而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而被认出,即被“识别”(identify)。
b)    形象必须包括目标与观察者、与其它目标的空间关系和图形关系,即环境形象的“结构”。
c)    这一目标必须对观察者具有某种意义,无论是实际的还是感情的,意义也是一种关系,是不同于空间与图形的一种关系。
3)    可意象空间环境的构成要素
a)    路径。即一种渠道,观察者习惯地、潜在地沿着它移,它可以是大街、步行道、公路、铁路、运河等。 这是大多数人印象中占控制地位的因素。沿着这些渠道,他们观察者城市。
b)    边界。边界是不作道路或不被视为道路的线性要素,是两个面的界线,连续中的线状突变,如河岸、路堑、围墙等。
c)    区域:主要是指城市中中等或较大的部分,是二维范围的,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
d)    结点。结点就是一些要点,是观察者进入城市的战略点,或是日常往来必经之点,往往是道路交叉口、方向变换处、十字路口或道路汇集处。
e)    标志(地标)。通常是明确的限定的具体目标,是“一个大批可能性中的一个突出因素” 。
4)    可意象空间环境构成要素的设计
a)    路径。
01.    建立鲜明的特征
02.    保证道路的连续性
03.    做到方向明确
04.    交叉口形象生动,形式清晰度
05.    路网应形成规律——地形、空间关系方面一个连续的网格
06.    道路在很大程度上起到轴的作用
b)    边界。
01.    增加边界的使用强度。对于边界加以利用,使之具有一定的使用功能。
02.    与城市结构在视觉和交通上增加联系,使人们能够与其接近,频繁使用
03.    注意视觉上的明确和联系。
04.    具有一定的界定性
c)    区域:

相关话题/城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