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建筑学城市设计原理考研复习讲义(5)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6-11-25


4.    城市文脉
城市文脉是城市赖以生存的背景,是与城市内在本质相关联、相影响的那些背景。城市文脉包括显型形态和隐型形态。
1.10    有机秩序理论
1.    1912—1915年,帕特里克。格迪斯的《演变中的城市》
2.    伊利尔。沙里宁(老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有机疏散论
3.    吴良镛与有机更新理论
1.11    模式语言
亚历山大《建筑的永恒之道》、《建筑的模式语言》、《俄勒冈试验》、《住宅制造》、《城市设计新理论》
这套丛书旨在提供一套完整有效的方法,来替代目前对于建筑、建造和规划的看法。他认为,众多的模式用语言的形式组织起来的系统成为模式语言。亚历山大试图通过模式语言建立起建筑中的行为模式和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使用模式的系统就像使用语言一样,即使是一般的公众也可以运用自如。
2    功能主义:
2.1    背景与来源
1.    工业革命以来城市社会生活的复杂化,导致城市功能的复杂化,超过了传统的城市规划设计手段所能把握的范围。城市规划设计必须面对比以往复杂得多的研究对象,由原来的以城市建筑为主发展到必须研究城市交通、市政设施、城市景观设等多方面的要素。
2.    技术理性的主导地位导致的价值观念的变化,追求客观原则、信奉严格确定论、强逻辑性规则,严格隔离与分解,偏爱数学和量化,把客观性、真实性和合理性、逻辑性和易明性作为评价设计的基本价值取向。
3.    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提高了人们改造自己生活环境的能力,从而也拓展了塑造城市形态、营造城市空间环境的方法和手段
2.2    CIAM与《雅典宪章》
1.    CIAM的产生发展和《雅典宪章》提出的初衷在于解决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发展的诸多问题。
2.    CIAM于1928年在瑞士的拉•萨拉兹成立。旨在以建筑表达新时代的精神,反映时代问题、物质生活,主张建筑形式应随社会经济等客观条件的改变而改变。CIAM的成立使建筑理论从新古典主义走进了时代的潮流,更重要的是有意识地扩大了建筑学的领域和视野,使建筑由单纯的艺术创作和探讨扩大至宏大的社会经济、政治背景下对城市和建筑问题加以研究。
3.    1933年CIAM Ⅳ提出的《雅典宪章》是其纲领性文件,也是二战后城市重建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雅典宪章》被称为是“最为奥林匹克的,最富有修辞性的,也是最具破坏性的”会议宣言”(雷纳•班纳姆,转引自肯尼斯•弗兰普顿著,原山等译:《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
2.3    《雅典宪章》的主要内容
《雅典宪章》(1933)
1.    城市发展受地理、经济、政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城市与周边地区也是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 􀀁
2.    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
3.    居住区应选用城市的最好的地段,在不同地段根据生活情况制定不同的入口密度标准,在高密度地还应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建造距离较远的高层住宅
4.    工业必须依其性能、需要进行分类,选址时应考虑与城市其他功能的相互关系。
5.    利用城市建设和改造的机会开辟城市游憩用地,同时开发城市外围的自然风景供居民游憩。
6.    城市必须在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街道系统,并实行功能分类,适应城市现代交通工具的需要。
7.    城市发展过程中应保留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物。
8.    每个城市应该制定一个与国家计划、区域计划相一致的城市规划方案,必须以法律保证其实现。
2.4    The Athens Charter for the Restoration of Historic Monuments(1931)(关于历史建筑的保护问题)
1.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for Restoration on operational and advisory levels are to be established.
2.    Proposed Restoration projects are to be subjected to knowledgeable criticism to prevent mistakes which will cause loss of character and historical values to the structures.
3.    Problems of preservation of historic sites are to be solved by legislation at national level for all countries.
4.    Excavated sites which are not subject to immediate restoration should be reburied for protection.
5.     Modern techniques and materials may be used in restoration work.
6.    Historical sites are to be given strict custodial protection.
7.    Attention should be given to the protection of areas surrounding historic sites.
2.5    特征
1.    在对于城市构成和运行方式的认识上,认为城市是一个容纳多种用途的聚集体,主要包括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并且这些功能是相互之间可以分离、独立的元素,各种活动不应该被混合,而应被分区(zoning)成为“功能主义”城市的构成要素,在某一分区的环境中进行的活动可以几乎不受其它活动的干扰。
2.    在理性思维方上,力图把设计活动建立在对客观资料的搜集研究和严密的逻辑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一种严密的、逻辑因果关系清晰的城市规划设计方法体系,从而带有浓厚的技术理性色彩。
2.6    方法
1.    功能分析是功能主义城市设计观的主要方法
2.    把现代城市的各种活动抽象为城市功能,并最终落实为城市土地使用
3.    的功能分区 。
4.    确定城市功能所必须的各项基本要素,以满足物质需求为最终目标
5.    寻求将各项功能要素进行组合的模式,以便能使用此模式来构成复杂的整个现代城市。
2.7    实践
1.    勒•柯布西埃:现代城市勒•柯布西埃:由太阳运行轨道决定的城市
1)    昌迪加尔规划是勒•柯布西埃为印度旁遮普邦的新首府所作的,面积约3600ha,人口规模为50万(一期为15万人)。昌迪加尔的建设地点由印度政府选定在喜马拉雅山支脉的山麓地带。在两条相距约8km的河流之间是一块略向西南倾斜的高地,平缓的地貌适合适合任何规划体系。
2)    从本质上看,在昌迪加尔的规划设计中,柯布西埃对城市形态和城市空间的处理是形式主义的。特制是在处理城市与自然关系、城市各功能属性之间的关系,城市交通和基础设施的配置等影响城市总体结构形态和城市功能运行的重要问题时,用生物体来比拟城市结构形态的做法,是牵强和表面化,而不能触及城市形态和城市空间环境的本质,与充满活力的城市生活也相去甚远。对城市整体宏大的构图和空间效果的刻意追求,同豪斯曼式(Haussmannism)的形式主义和英雄主义风格如出一辙。
2.    奥斯卡的巴西利亚
1)    巴西利亚是作为巴西的新首都进行建设的,距里约热内卢约960km,占地150km2,人口规模50万。其总体规划是通过设计竞赛(1957年)确定的。建筑师L•科斯塔(LucioCost a)的方案中选。
2)    过于追求严格的功能分区,造成了城市用地构成比例的失衡和城市运转效益的低下。过于追求纯粹的平面构图效果,城市形态的生成设有考虑到二维构图和三维空间的关系。􀀁*巴西利亚却被人称为“Brasília nao temequinas”,即“没有街角的城市”。
2.8    弊端
1.    严格功能区划过于简单、机械、缺乏功能混合;
2.    封闭的邻里单位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不便居民生活的多样性的和交往;
3.    城市设计上的形态模以(analogy)容易产生新的形式主义;
4.    城市中心和建筑的尺度单一,缺乏空间围合和亲切感;
5.    缺乏生长变化的概念;
6.    忽视城市历史文化传统。
3    系统主义:
3.1    背景与来源
1.    城市要素的复杂化和分离化
1)    城市发展与城市构成要素复杂化
随着工业革命以来城市的不断发展,从总体上看城市规模不断增长,表现为城市用地和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从城市的构成要素来看,则体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征。
2)    城市构成要素的分离化
学科分离与城市构成要素的分离:城市发展已经超越了工业革命以前“个人创造或单个专业操作”的时代,多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是一种客观要求和必然的趋势,但是学科的分离也进而导致了城市构成要素的相互分离。
社会约束力的弱化与城市构成要素的分离:在社会制约因素的弱化过程中,城市建筑对多元化和丰富性的追求超越了一切权威和清规戒律,分离的力量代替了整合的力量。后现代主义则以对理性的反叛,以一种非理性、多元化的价值观,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剧了城市要素的分离的局面。现代城市发展中市场机制的作用也是城市发展中社会约束力弱化的重要原因
罗伯特•克里尔:现代城市构成要素的分离
美国华盛顿:城市要素的分离与空间的分化
2.    结构主义的影响
1)    皮亚杰:结构的三个特点:整体性、转换性、自身调整性
2)    列维—斯特劳斯:结构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首先,结构展示了一个系统的特征,它由几个成分构成,其中任何一个成分的变化都要引起其它成分的变化。第二,对于任一给定模式都有可能排列由同一类型的一组模式中产生的一个转换系列。第三,上述特征使它能预测模式将如何反应,如果一种或数种成分发生了变化的话。最后,模式应该这样组成,以使一切被观察到的事实都成为直接可理解的。
3)    结构主义的研究强调整体性研究、深层结构研究、内部因素的作用研究和共时态的研究。
4)    结构,也可以叫做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或一个集合。从整体、系统或全部集合来进行研究,就称为“结构主义的研究”。
5)    特莱尔(J•Trier)认为只有在整体中才能认识部分,他认为整体不是多个孤立对部分的简单总和,孤立的部分对于整体是没有意义的。
3.2    从分离到整合
1)    现实世界的真实课题都是互相重叠、错综复杂的复合状态,城市也是一样。
2)    作为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城市并不是构成要素的简单相加,其形态和空间环境的品质不仅取决于构成要素本身的性质,更取决于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系统关系。理想的城市应该是各种活动的有机混合。
3)    片面强调城市构成要素的层次划分和孤立研究,会使城市构成要素彼此之间错综复杂的有机联系被摈弃在视野之外,必然导致各种城市构成要素的分离、城市形态和城市空间缺乏整体性和综合性
1.    系统主义城市设计观的主要特征
1)    系统主义的城市设计观正是适应城市发展的这种特征,强调作为城市形态和空间构成要素的建筑、景观绿化、道路交通设施、市政设施、地下空间等城要素都应该成为开放的体系,互相融合渗透、整合统一,满足城市形态和城市空间环境发展的总体要求。
2)    韦恩•阿托和唐•罗根认为:“系统主义强调城市设计上大规模的元素,以及为城市空间寻求一个整体的秩序。系统主义倾向理论上接受城市构成元素的复杂性为基本的事实,认为在复杂的城市系统中,城市设计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组织一个基本的系统,而非孤立地进行单个要素的操作”。(韦恩•阿托、唐•罗根:《美国城市建筑——城市设计中的触媒》)

相关话题/城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