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建筑学城市设计原理考研复习讲义(8)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6-11-25


b)    城市紫线
2004年2月1日,《城市紫线管理办法》,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
城市紫线,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限,以及历史文化街区意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
c)    保护紫线的原则
01.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应当包括历史建筑物、构筑物和由其风貌环境所组成的核心地段,以及为确保该地段的风貌、特色完整性而必须进行建设控制的地区
02.    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应当包括历史建筑本身和必要的风貌协调区
03.    控制范围清晰,附有明确的地理坐标及相应的界址地形图
2)    保护与改造的建设实施
建筑轮廓线;建筑面宽;建筑红线退后;开窗比例、开间、入口和其他装饰;建筑形式组合;入口位置及处理方法;表面材料、面层和质地;阴影模式和装饰特点;建筑尺度;建筑艺术风格;绿化
3)    新建筑与历史建筑的协调
a)    与老建筑在某一方面取得一致。如建筑的造型、材料、形式上的相同;或高度、立面比例、开窗尺度等方面的一致
b)    重复运用原有建筑的构件、符号
c)    利用中心空间或中心空间的重要元素来统一新旧建筑
d)    将新建筑放入地下
e)    采用玻璃幕墙进行自身的隐退
f)    采用联系体、回廊等手段将建筑界面加以连接
g)    把建筑物作为旧建筑的背景,或者作为旧建筑的框景
2.3    基于系统整合的城市设计内容
土地使用体系、公共空间体系、交通空间体系、景观体系、历史文化资源体系、自然资源体系等等
1.    土地使用体系(LAND USE)
城市的一切建设活动不管它们的内涵功能如何复杂,对空间如何利用,它们都必须地要落实到土地上。可以说,城市土地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最根本的载体。随着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城市规划的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制定城市总体的社会、经济发展策略上,对土地使用的研究强调从社会经济的角度出发,在二维平面上研究城市土地使用和发展策略,包括城市土的合理布局、城市土地使用的强度等课题。当代城市设计的发展,其出发点之一就是要解决城市规划——建筑学二元体系不能很好解决的问题,在土地使用方面体现出立体化、综合性的专业特征。
1)    土地使用的复合性
2)    土地使用的整体性
3)    土地使用的立体化
4)    私人与公共利益平衡
2.    公共空间体系(PUBLIC SPACE)
1)    “公共空间”与“开放空间”(open space)的区别
2)    城市空间:从分化到一体化
a)    城市空间一体化直接应对当代城市形态和空间环境发展中要素分离、城市空间环境缺乏整体性等最突出的问题,集中体现了当代城市设计的专业特征。
b)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公共生活的容器,城市空间一体化是各种社会生活、活动交融的根本要求和集中体现。正如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所指出的:“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孤立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而必须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陈占祥:雅典宪章与马丘比丘宪章评述,建筑师(4))
c)    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体化,是建立在城市公共空间系统构成认识的基础上,强调对城市公共空间构成单元的系统化研究和城市公共空间内部城市构成要素的综合处理,以促成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性,城市公共空间使用的高效率,发挥公共空间体系的总体效益。
3)    城市空间一体化的内容
a)    城市地面、地上、地下空间的一体化,即城市空间的立体化。
b)    城市外部空间与建筑空间的一体化。
c)    城市交通空间与其它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体化。
3.    交通空间体系(TRANSPORTATION SPACE)
1)    城市交通对城市的运行和空间形态环境产生着重要的作用。
2)    城市交通空间体系化
a)    在交通流线组织上,要解决好各种不同交通方式互相交织、重叠的关系。
b)    在交通节点处理上,要解决好各种交通方式的接驳与转换问题。􀀁
3)    步行交通研究
从对人的步行需求,步行行为习惯的研究出发,建立完善舒适、安全、便捷的步行体系,并形成同其它交通方式之间良好的转换和衔接。
4)    城市交通体系化与城市交通综合体
城市交通综合体作为一种环节建筑,不但承担本身的交通职能,而且融合了各种城市功能空间,如餐饮、娱乐、住宿等;在这些建筑的内部和周边地带,铁路、公交巴士、航空运输、出租车、步行交通等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紧密衔接。对城市交通综合体功能、空间的合理组织,是建立完善的城市交通体系,保证城市交通系统的高效运作重要途径。
(附属很多地下交通入地铁与商业相连的例子,地下广场,立体化功能网络)
4.    景观体系
1)    城市自然景观要素:如城市总体地形地貌、城市水体、城市绿化等
2)    城市人工景观要素:如建筑形式与体量,环境设施与小品等
3)    城市“活动景观”要素

城市景观要素的系统构成:
a)    城市景观体系的研究除了关心景观构成要素本身的性质外,更加关注这些要素之间系统构成的关系,即研究一系列的城市景观构成要素对城市视觉形象的总体作用。
b)    根据城市景观要素的不同系统构成关系,形成了城市天际线、城市地标体系、城市视觉轴线等研究子系统。
 (附图:城市高度体系分析图,城市地标实现剖视图,城市轮廓线图,天际线)
5.    历史文化资源体系
1)    基于构成属性
a)    物质形态要素
b)    非物质形态要素
2)    基于城市自然—社会—生态系统中的位置
a)    人文要素
b)    自然要素
3)    基于规模和尺度
a)    历史文化建筑(HISTORIC MONUMENTS)
b)    历史文化地段(HISTORIC SITES)
c)    历史文化城市(HISTORIC CITIES)
(附图:加拿大多伦多CBD的公共空间,上海新天地,澳大利亚墨尔本联邦广场)

3    城市设计的价值体系
3.1    价值的本质:
从哲学的角度看,价值(Value)属于一种关系范畴,是一种关系概念,即客体与主体需要的关系,也就是客体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能力。当客体满足了主体的需要时,客体对主体而言是有价值的,当客体部分地满足了全体的需要时,客体对主体而言具有部分价值,当客体不能满足主体的需要时,客体对主体而言是无价值的。
3.2    城市设计价值体系与城市发展理想模式
1.    以神为中心的价值体系:城市形态和空间环境的构成必须反映宇宙、世界的运行模式或人类社会的权力结构。
2.    以机器为中心为中心的价值体系:城市形态和城市空间环境的运行必须具有机器胶的精确和高效率。
3.    以人为中心的价值体系:人的精神和物质要求是否得到满足是城市形态和空间环境塑造的终极追求。
4.    以生态为中心的价值体系:强调人、自然、社会之间的良好平衡和长久协调的发展。
4    从价值体系到评价标准
4.1    城市设计的评价标准:
建立在城市设计的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对土地使用体系、公共空间体系、城市交通体系、景观体系、历史文化与自然资源体系的发展策略进行判断和取舍的具体标准。
4.2    城市设计评价标准的构成
1.    舒适性(amenity and comfort)、视觉趣味(visual interest)、活动(activity)、明晰与便捷(clarity and convenience)、独特性(character distinctiveness )、空间的确定性、视觉标准多样性/对比(variety/contrast)、和谐(harmony and compatibility)、尺度与格局。
(美国的金山城市设计计划(Urban Design Plan of San Franciso,1970))
2.    适应环境(fit with setting)、视景(views)、自然元素(natural elements)、视觉舒适性(visual comfort)、维护(care and maintenance)( “城市系统研究和工程公司”(USR&E),1977)
3.    生机(vitality)、感知(sense)、适合(fit)、可达性(access)、控制(control)(凯文•林奇,1981)
4.    可达性、和谐性、视景、可识别性、感知、可居性。(哈米德•胥瓦尼)
4.3    城市设计评价标准的主要内容
1.    基于使用功能的标准
2.    基于环境心理的标准
3.    基于视觉美学的标准
4.    基于历史文化的标准
5.    基于自然生态的标准
5    城市设计的方法体系
5.1    功能分析方法
通过城市设计各个研究系统内功能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研究,保证其具有功能上的合理。
性和技术上的现实可能性。
5.2    空间分析方法







康奈尔大学罗杰。特兰西克教授在《寻找失落的空间》一书中,从现代空间演变和历史例证的分析入手,提出了关于城市设计理论的三种研究方法。
1.    场所分析方法
注重对城市空间社会文化、历史文化、地域特征等深层结构的发掘,力图实现历史与建筑环境的“情与境”的交融,即“场所感”(sense of place)的获得。
2.    图底分析法
图底分析法部分来源于格式塔心理学对人认知心理研究中“图底”关系的有关概念,通过对城市空间环境中实体要素与空间构成单元,城市空间与空间界面相互关系的研究,寻求城市公共空间体系构成的模式。
3.    连接理论
主要通过对基地边界、移动方向、轴线或边缘建筑等“空间影响因子”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研究,致力于寻找城市公共空间组合的模式。
4.    三者关系
在空间分析方法的三个组成部分里,场所理论(PlaceTheory)主要研究人——空间——意义的关系,图底理论(Figure-ground Theory)主要研究城市公共空间单元的界定,连接理论(Linkage Theory)主要研究城市公共空间单元之间的关系。三者分别从城市公共空间的精神属性、物质属性和空间体系三方面出发,共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城市设计空间分析方法。
图底关系    联系理论    场所理论
从理解城市形态入手,体会城市间主体块的空间关系。通过图底关系分析,从二维角度认识城市模式、空间秩序、空间等级等    通过交通、视觉方面的联系分析,明确城市空间中主要功能与景观构成元素之间的交通联系,从而确定城市的主次交通和视线、走廊    通过对影响城市环境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等因素的分析,把握城市空间的内在特征

相关话题/城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