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素:1)气象因素:气温、气压、风力、降雨
2)土壤性质
3)农业措施:灌溉水
3、土壤热量的来源
1)太阳的辐射能(最基本)
2)生物热
3)地球内热
4、影响地面辐射平衡的因素
1)太阳的辐射强度
2)地面的反射率
3)地面有效辐射(影响因子:云雾水汽和风、海拔高度、地表特征、地面覆盖)
5、地形地貌和土壤性质对土温的影响
1)海拔高度:山区高度增加,土温比平面的低
2)坡向与坡度:南坡>平地>北坡
3)土壤的组成和性质:颜色深的吸收辐射热量多
5. 土壤空气的变化规律:
ª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空气中CO2含量增大,O2含量减少,无论在膜地或露地均是如此;
ª气温和土温升高,根系呼吸加加强,微生物活动加快,土壤空气中CO2含量增加,夏季CO2含量最高;覆膜田块的CO¬2含量明显高于未覆稻草原露地,而O2则反之
6. 为什么扩散运动是土壤空气运动的主要机制
土壤空气组成中,C02的浓度高于大气,O2的浓度低于大气,使之分别产生了土壤和大气之间CO2的分压差,在分压梯度的驱动下,使C02不断从土壤中向大气扩散,O2不断从大气向土壤空气扩散,这种O2从大气进入,而CO2从土体排出的气体扩散作用,亦称为土壤呼吸。一般认为扩散作用是土壤空气与大气进行交换的主要机制。
第七章 土壤形成和发育
1、土壤形成因素
五大成土因素
1)气候 2)母质 3)生物 4)地形 5)时间 6)人类活动也是土壤发展重要成因,
2、主要的成土过程
1)原始成土过程
2)有机质积累过程
3)粘化过程
4)钙积和脱钙过程
5)盐化和脱盐过程
6)碱化和脱碱过程
7)富铝化过程
8)灰化、隐灰化和漂灰化过程
9)潜育化和潴育化过程
10)白浆化过程
11)熟化过程
12)退化过程
3.土壤的发育
地壳表面的岩石风化及其再积体,接受其所处在的环境因素的作用,而形成具有一定剖面形态的肥力特性的土壤,成为土壤发育
作为一个发育完全的土壤剖面从上至下三个基本发生层:
1)淋溶层A层
2)淀积层B层
3)母质层C层
第八章 土壤胶体化学和表面反应
1、土壤胶体表面类型,结构见书159
1)硅氧烷型表面
2)水合氧化物型表面
3)有机物表面
2、土壤胶体的性质
1)巨大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能
2)带电性
3)分散性和凝聚性
3、土壤胶体粒子结构
1)胶核
2)双电层:A决定电位离子层(内)
B补偿离子层(外):非活性离子层、扩散层
4、土壤阳离子交换特点
1)是一种可逆反应,能迅速平衡
2)遵循等价离子交换的原则
3)符合质量作用定律
4)反应速度受交换点位置和温度的影响
5、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可以作为评价土壤保肥力的指标
1)<10cmol/kg,保肥力弱
2)10—20cmol/kg,保肥力中等
3)>20cmol/kg,保肥力强
6、影响阳离子交换作用的因素
1)阳离子交换能力。A、离子电荷价:三价>二价>一价
B、离子半径和水化程度
2)阳离子的相对浓度和交换生成物的性质
3)胶体性质
7、影响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
1)胶体类型:有机胶体腐殖质含量高交换量大,矿质胶体: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
2)胶体数量(土壤质地)
3)土壤pH(酸碱反应)
8、影响交换性阳离子有效度的因素
1)离子饱和度。越高,有效度越大
2)互补离子的种类。某离子的互补离子被土壤胶体的吸附力越强,该离子的有效度越高
3)无机胶体种类(粘土矿物类型)。饱和度相同时,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
4)阳离子的非交换性吸收。离子大小和晶格孔穴孔径相近,易进入孔穴,稳定性大,有效性降低
9.离子吸附概念
根据物理化学反应,溶质在溶液中呈不均一的分布状态,溶液表面层中的浓度与其内部不同的现象成为吸附作用。在土壤学中主要是根据土壤胶体颗粒与液相界面附近所发生的相互作用来解释土壤胶体体系中离子分布不均匀性
10.影响阳离子专性吸附的主要因素
1) Ph:ph值身高会有利于吸附反应进行
2) 土壤胶体类型:
11.掌握土壤胶体的双电子层理论及其应用,离子吸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当静电引力与热扩散相平衡时,在带电胶体表面与溶液的界面上,形成了由一层固相表面电荷和一层溶液中相反符号离子所组成的电荷非均匀分布的空间结构,称为双电层
离子价数越高,离子浓度越大,K值越大,双电层的厚度越小,因此,增加离子的价数和浓度,可使双层压缩。
第九章 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反应
1、土壤酸化过程
1)土壤中H+离子的来源:A、水的解离 B、碳酸解离 C、有机酸的解离 D、酸雨 E、其它无机酸
2)土壤中铝的活化
2、土壤碱性的形成机理,主要是碱化物质的水解反应
1. 碳酸钙的水解
2. 碳酸钠的水解:土壤中碳酸钠来源 1土壤矿物中的钠在碳酸作用下形成重碳酸钠
2土壤矿物风化过程中形成的硅酸钠
3盐渍土水溶性钠盐与碳酸钙共存时,可形成碳酸钠
3. 交换性钠的水解 碱化土形成必须具备:1.有足够数量的钠离子与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
钙镁离子交换
2.土壤胶体上交换性钠解吸并产生苏打盐类
3、土壤酸碱度指标
1)土壤酸度的强度指标:A、土壤pH B、石灰位
2)土壤酸度的数量指标:A、交换性酸 B、水解性酸
3)土壤碱性指标:A、总碱度 B、碱化度
4、影响土壤酸碱度的因素
1)盐基饱和度
2)土壤空气中的CO2分压
3)土壤水分含量
4)土壤氧化还原条件
5、土壤氧化还原体系的共同特点
1) 土壤氧化还原体系有无机体系和有机体系两类
2) 土壤氧化还原反应虽属于化学反应,但很大程度上是由生物参与的
3) 测Eh时,要选择代表性土样,最好多点测定求平均值
6、影响土壤氧化还原的因素
1)土壤通气性
2)微生物活动
3)易分解有机质的含量
4)植物根系的代谢作用
5)土壤的pH
7、土壤缓冲作用的机制
1)土壤胶粒上的交换性阳离子
2)土壤溶液中的弱酸及其盐类的存在
3)土壤中两性物质的存在
4)酸性土壤中铝离子的缓冲作用
8.土壤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书179页
9.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态与生物环境关系
A. 生物对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态适应性
1)植物适宜酸碱度
2)土壤Eh值范围与植物生长
3)土壤pH和Eh与土壤微生物活性
B.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态与养分的生物有效性
1)土壤酸碱性对养分吸收影响
2)土壤氧化还原状态对养分有效性影响
C)土壤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状态与有毒物质的积累
1)强酸性土壤的铝,锰胁迫与毒害
2)氧化还原状况与毒害积累
第十章 土壤养分循环
1、土壤养分循环过程
1)生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
2)生物的残体归还土壤
3)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生物残体,释放养分
4)养分再次被生物吸收
2、土壤中养分向植物根的移动途径
1)截获 2)质流 3)扩散
3.土壤养分平衡及有效性 书213
第十一章 土壤分类和调查
1、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亚种、
2.分类原则
《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从上至下共设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属、土种和亚种等七级分类单元。其中土纲、亚类、土类、亚类属高级分类单元,土属为中级分类单元,土种为基层分类的基本单元,以土类、土种最为重要。
3.土壤分类的基本概念
土壤分类学 土壤分类学是研究和描述土壤和它们之间差别,探讨这种差别的因果关系,并运用所掌的资料去建立某个土壤分类系统的学科
土壤分类 土壤分类是建立一个符合逻辑的多级系统,每一个级别中可包括一定数量的土壤类型,从中容易询查各种土壤类型,将有共性的太土壤划分为一类,即根据土壤性质和特征对土壤进行分类
土壤鉴定 土壤鉴定是指借助参考已有的土壤分类系统去命名土壤。
土壤分类单元 指在所选用的作为土壤分类标准的土壤性质上相似的一组土壤个体,并且依据这些性质区别其他土壤个体
单个土体 是土壤这个空间连续体在地球表层分布的最小体积,即是一种能代表个体土壤最小体积的土壤,其延伸范围应大到足以研究任何土层的本质,人为假设其平面的形状近似六角形。单个土体的面积可从1m2到10m2不等,取决于土壤发生层次的变异程度。单个土体是由不同发生层组成的土体,在其范围内,土壤剖面的发生层次是连续的、均一的,当然这种划分只是一种人为的划分。
土壤个体 是在自然景观中以其位置、大小、坡度、剖面形态、基本属性和具有一定其它相貌特征的三维实体,包括多于一个单个土体的原地土壤体积。它是由在一定面积内,一群具有统计相似性的单个土体构成的,是我们进行土壤分类的基层单位,如土种或土系。在自然景观中相当于一个景观单位。
聚合土体 与土壤个体同义,它有许多单个土体组成。
4.土壤调查及应用
土壤调查的内容
土壤调查,就是调查各个土壤个体或土壤群体,了解它们的分布特点、相互之间的联系、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利用现状、各种有利和不利因素以及它们发生、演变过程中环境条件的变迁等,是通过田间实地观察土壤剖面去研究土壤的一种基本方法。它是在观察、记载土壤剖面形态、性状的基础上,划分土壤类型,并将调查区内所分布的土壤类型变化,标志在地形图或航片、卫片上,经过归纳与综合制成土壤图。同时,土壤调查还在掌握了这些土壤变化情况的基础上,分别记载这些土壤的经营管理现状、论证其合理利用和改良问题。 土壤调查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根据其目的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为发展土壤科学而进行的土壤调查;另一类是为宏观上解决生产布局和为地区性解决生产问题而进行的土壤调查。从其调查的对象来看,主要是为了了解土壤资源的现状,弄清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规律、土壤的生产性能和存在问题,搞清限制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从而使我们有可能合理地利用土壤和有效地改造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