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总结(4)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2-26


2 骨骼肌由单个刺激所引起的单一收缩叫单收缩。若在一连串刺激下,骨骼肌总是在前一次单收缩没有完成之前,就接着发生后一次单收缩,使许多单收缩综合在一起,便形成强直收缩。产生强直收缩所需要的频率叫融合频率。
二 神经-肌肉间的兴奋传递
1 运动神经纤维末梢与肌细胞相接触的部位称为神经-肌肉接头。神经-肌肉接头中,神经末梢的膜称为前膜,而肌膜称为后膜,前后膜之间的间隙称为接头间隙。神经末梢内有突触小泡和线粒体,突触小泡内有乙酰胆碱,在膜上有乙酰胆碱受体和附在其上的胆碱脂酶。
2 当神经冲动到达末梢,接头前膜去极化,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乙酰胆碱通过接头间隙,作用于后膜上的受体,钠离子流入后膜内,钾离子外流,出现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达到一定数值后,引起动作电位。
3 乙酰胆碱完成介质作用后被胆碱脂酶水解成乙酸和胆碱。
三 骨骼肌收缩机理
1 肌细胞含有大量肌原纤维和肌管系统,每条肌原纤维由许多肌微丝组成。肌原纤维主要由肌球蛋白-它构成肌微丝的粗肌丝和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它们构成肌微丝的细肌丝。
2 骨骼肌收缩的滑行理论认为:肌肉收缩是每一个肌小节内发生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的滑行,即由Z线发出的细肌丝在某种力量的作用下主动向暗带中央移动,结果各相临的Z线互相靠近,肌小节长度变短,整个肌细胞乃至整条肌肉长度缩短。
3 目前一般认为肌丝滑行的基本过程是:当肌细胞上的动作电位引起肌浆网内钙离子释放,使肌浆钙离子浓度升高,作为钙离子受体的肌钙蛋白即结合钙离子,使肌钙蛋白构型改变,这种改变传递给原肌球蛋白,原肌球蛋白的构型也发生改变,结果把在安静时阻止肌动蛋白和横桥相结合的因素除去,使肌动蛋白与横桥结合,细肌丝向粗肌丝滑行。
4 在以膜的电变化(动作电位)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肉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联系。这一联系称为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它至少包括三个主要步骤: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肌浆网对钙离子的释放和再聚积。
四 运动
1 家畜的每一种运动都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枢纽,骨骼肌收缩为动力而产生。躯体运动有站立、就地运动和地面运动等类型。
2 运动时,肌体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骨骼、肌肉等均会发生变化,为改善役畜的运动技能,提高运动的协调程度,以及改善呼吸、血液循环、体温调节等功能的协调,需对役畜进行合理训练。
第九章 神经系统
一 神经纤维生理
1 神经纤维的功能是传导兴奋,神经纤维传导兴奋具有生理完整性、绝缘性、双向性、不衰减性和相对不疲劳性等特征。
2 在有髓纤维,郎飞氏结处无髓鞘,此处的轴突膜直接与细胞外液接触,可产生局部电流,兴奋传导方式为跳跃传导。
二 突触传递
1 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突起相接触,此相接触的部位,叫突触。突触有两类:电突触和化学突触。
2 神经冲动由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的过程叫突触传递。
3 化学性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其传递机能为:
突触前神经末梢兴奋——突触小泡释放兴奋性介质——兴奋性介质扩散透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突触后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神经原兴奋
突出前神经末梢兴奋——突触小泡释放抑制性介质——抑制性介质扩散透过突触间隙,作用于后膜受体——突触后膜对氯离子或钾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引起氯离子内流或钾离子外流——突触后膜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神经原抑制
4 若抑制发生在突触前膜上,使突触前膜向后膜传递信息的作用减弱而造成信息传递的抑制,称突触前抑制。
5 突触传递的特征有单向传播、总和、突触延搁、后放、兴奋节律的改变和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以及易疲劳性等。
6 神经细胞之间及神经细胞与效应器之间的信息传递,通常依靠神经原轴突末梢分泌的某种特殊化学物质作用于另一个神经原细胞或效应器来完成,这些特殊化学物质叫神经递质。已发现的神经递质有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5-羟色胺等,它们作用时间快速而短暂,作用于受体后主要引起离子通道的开放,从而产生兴奋或抑制。
三 反射
1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反射,反射是机体在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刺激所发生的全部应答性反应。反射活动是协调的,由中枢兴奋和抑制过程的相互配合而完成。反射中枢是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某一特定的生理功能的神经原群及其突触联系的综合体。
2 中枢兴奋的传布和突触传递的特征相同。此外,由于神经原在中枢神经内部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突触联系方式(辐射式、聚合式等),表现出兴奋过程的扩散、集中、易化和后作用等。
3 中枢抑制有两类:突触后抑制,包括传入侧支性抑制、回返式抑制;突触前抑制。
四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1 感觉功能是通过感受器、传入系统和大脑皮层的联合活动而产生的。感受器触发的神经冲动传进中枢沿着脊髓和脑干内的前行传导通路传递到丘脑即感觉传导的接受站,再由丘脑传递到大脑皮层。
2 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
浅感觉传导路:浅感觉感受器——脊髓背角——交换神经原——到达对侧——上行——丘脑——交换神经原——大脑
深感觉传导路:深感觉感受器——脊髓背角——同侧脊索前行——延髓——交换神经原——先前行后交叉——到达丘脑——交换神经原——大脑皮层
3 感觉投射系统及其作用
特异性投射系统:从机体各种感受器发出的神经冲动,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均沿专一特定的传入通路到达丘脑,由此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特定感受区产生特定感觉。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特异性投射系统的第二级神经原的纤维通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的神经原发生突触联系,多次交换神经原而失去了感觉的特异性,然后到达丘脑,从丘脑再发出纤维呈弥散状投射于大脑皮层,不能产生特定的感觉,但可激动大脑皮层的活动,维持和提高其兴奋性,使机体处于醒觉状态。
4 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感觉区。包括躯体感觉区、躯体运动区、内脏感觉区、视觉区、嗅觉区、味觉区和听觉区。
5 内脏感觉的特点是模糊、弥散、定位不精确。
机械性牵拉、缺氧、缺血、痉挛和炎症代谢产物刺激引起痛觉。
牵涉痛:由于内脏疾患而引起的体壁的痛觉。
五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牵拉某一条肌肉,引起该肌肉的肌梭兴奋,该肌肉反射性的收缩称牵张反射。牵张反射是维持动物姿势的基本反射,又可分为肌紧张、腱反射。
2 中枢系统通过对骨骼肌的肌紧张或相应运动的调节,以维持动物在空间的姿势,这种反射活动叫姿势反射。
3 脑干网状结构对牵张反射和姿势反射等躯体运动有重要的整和调节作用。脑干网状结构的后行抑制系统兴奋时,能抑制骨骼肌的牵张反射;脑干网状结构的后行易化系统兴奋时,能加强骨骼肌的牵张反射。去大脑僵直动物出现全身肌紧张正是由于后行抑制系统作用减弱而易化系统的活动加强。
4 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统是脑高级中枢调节躯体运动的传出系统。
锥体系统是大脑皮质后行控制躯体运动的直接通路,其功能主要是控制各种由小组肌肉参与的精细复杂的随意运动。
锥体外系统的功能是调节肌肉的紧张性和引起大群骨骼肌的协调活动,保持正常的姿势。有两条后行通路:皮层——纹状体——中脑运动,皮层——桥脑——小脑运动系统。
5 小脑对于调节肌紧张、维持身体平衡和协调随意运动有重要作用。
六 植物性神经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 植物性神经系统是指调节机体内脏功能的神经装置,分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两部分。
2 植物性神经的纤维离开中枢神经后,不直接到达所支配的器官,先终止于神经节,交换神经原后,再发出神经纤维到达效应器官。由中枢发出到神经节的纤维称节前纤维,由神经节到效应器的纤维称节后纤维。
3 植物性神经对大多数内脏是双重神经支配,它们的作用往往是相反的。交感神经能加强使心跳加强加快,腹腔内脏血管及皮肤血管收缩。副交感神经能使心跳减慢,部分血管舒张。另外植物性神经的外周性作用与效应器本身的机能有关。
4 植物性神经系统神经节内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以及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信息的传递都通过神经递质进行,递质必须与突触后膜(前膜)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结合才能发挥它的作用。根据递质的作用,植物性神经纤维可分胆碱能纤维和肾上腺能纤维。
5 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特点是动员机体的潜力,提高适应能力,应付环境的急剧变化,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是属于全身性的。而副交感神经系统,促进消化,聚积能量,减少消耗,加强排泄和生殖功能,是属于局部性的。
6 下丘脑是植物性功能的整合调节中枢,对体温的调节、水平衡的调节、摄食的调节、情绪性反应的调节以及内分泌活动都有重要作用。
七 脑的高级功能
1 条件反射的条件: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的。
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反射刺激需多次结合,而且无关刺激要同时或提前与非条件刺激出现,以强化和巩固。
生理状态与周围环境条件。
2 动力定型
家畜在一系列有规律的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结合的作用下,经过反复多次的强化,神经系统能够相当巩固地建立起一整套与刺激相适应的功能活动,表现出一整套有规律的条件反射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所形成的整套条件反射叫动力定型。
第十章 内分泌和激素
一 概述
1 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合成和分泌的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借血液或组织液传递给相应的靶器官,调节其生理功能的过程称为内分泌,这种化学物质称为激素。
2 在下丘脑,有许多具有内分泌功能的神经细胞,这种神经内分泌细胞合成和分泌的激素,称为神经激素。神经激素可沿神经细胞轴突流动运送至末梢而释放,这种方式称为神经分泌。
3 典型的激素应具有以下特点:
特异性、调节性、高效性、释放呈周期性和阶段性
通过代谢在肝脏或靶组织内生活或排泄,不断从体内消失。
4 激素可以影响细胞对于其他生理信息的敏感性,使其效应增强,称为允许作用。
二 激素作用机制
1 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
激素——靶细胞膜受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ATP转化为CAMP——蛋白激酶活化——酶活性变化——细胞生理效应
2 类固醇激素作用机制——基因表达学说
激素——胞浆受体结合——入核——核内受体结合——DNA转录——信使RNA形成——诱导蛋白质——细胞生理效应
三 垂体
1 神经垂体的激素有精氨酸升压素AVP(又称抗利尿激素ADH)和催产素OXT,它们的合成部位是下丘脑,而贮存在神经垂体。AVP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肾脏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具有抗利尿作用,也可促使血管平滑肌收缩而产生升高血压作用。催产素具有促进雌畜乳腺中乳汁的排出和刺激子宫收缩的作用。
2 腺垂体分泌的激素重要的有生长激素G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甲状腺激素TSH,促卵泡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和催乳素PRL。
(1)GH能刺激机体各部位(尤其是骨骼和肌肉)增加细胞的体积和数量,也可通过诱导肝产生生长介素(SM)而促进生长。SM又称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
(2)ACTH主要作用于肾上腺皮质,促进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
(3)TSH主要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4)FSH在雌畜可引起卵巢上的卵泡发育,膨大;在雄畜可促进精子的生成。
(5)LH在雌畜与卵子的成熟、排卵和黄体的形成有关。在雄畜可作用于睾丸的间质细胞,产生雄激素。

相关话题/生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