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考研试题答案汇总__含泪分享(20)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4-09


 
12.维特根斯坦是怎样论证对私人语言的否定?
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心理活动,有各种各样的感觉,并对之有所了解。但我们却无法判断自己的心理活动或感觉与他人的心理活动或感觉是否有相似或相同之 处,因为我们永远无法进入他人的心灵,我们只是根据他人的外在行为判断他人的话语,而无法判断这些话所涉及的心理内容。⑵私人语言的产生是由于我们误用了 表达感觉的动词,把使用第一人称的句子与其他句子等量齐观,这就混淆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导致了以为存在可以表达私人感觉的语言这种错误看法。⑶作为语言的 必要条件,它们不仅能够交流和理解,而且应当有概括某些情形的功能,但私人语言显然不具有这种功能,因为私人语言表达私人的感觉,不能表达他人的感觉,我 们从中无法得到对任何情形的概括,从而它不是一种真正的语言。
 
13.日常语言哲学学派与逻辑经验主义的分歧主要有哪些?
⑴逻辑经验主义者认为,意义模糊的自然语言是引起哲学混乱和导致形而上学的主要根源,因而必须构造一种严密精确的理想语言;而日常语言哲学家则认为, 日常语言本身是完善的,概念混乱的根源是由于人们违背了日常语言的正确用法,为了消除概念混乱,只需要恢复日常语言的正确用法,没有必要另外构造一种人工 语言。⑵逻辑经验主义者对形而上学基本上全盘否定,日常语言哲学家则比较缓和,承认形而上学的积极作用。⑶逻辑经验主义者强调数理逻辑的重要性,他们主要 采用逻辑分析的方法;而日常语言哲学家则对古典学和语言学有更深的造诣,他们侧重对语词在具体使用场合的意义分析和对语词与句子的分类研究。
 
14.日常语言学派对分析学派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⑴他们十分注重对日常语言的细致分析,希望通过弄清语词或概念之间的细微差别,阐明它们的多种功能,从而揭示日常语言的丰富内容。⑵他们大多承认形而 上学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主张通过研究形而上学命题去理解概念系统的结构。⑶在意义和指称问题上,他们开创了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方向。
 
15.斯特劳森提出的描述的形而上学理论有什么意义?
 ⑴它改变了以往分析哲学家过分注重分析语言细节的形象,使分析哲学家从狭隘的视角中解脱出来,为分析哲学开辟了系统研究的先河;⑵它重新肯定了形而上学 在概念分析中的地位,明确地把哲学研究的目标确定为对概念框架和思想结构的研究。这就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研究,是对本体论问题的重新肯定;⑶他这个理论直接 导致了分析哲学对形而上学和本体问题态度的根本改变,并被看做是在分析哲学中恢复本体论研究的先驱。
 
16.简述蒯因对经验论的两个教条的批判。  
蒯因对经验论两个教条的批判,是对逻辑经验主义运动、以至整个分析哲学的颠覆。具体表现在:其一,这两个教条是逻辑经验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抛弃它们 就意味着抛弃了形式科学和事实科学的区分,同进也就承认本体论和形而上学存在的合理性。其二,这是来自分析哲学内部的批判,对逻辑经验主义理论存在的问题 有着深切的认识,因而这种批判具有旁人无法替代的毁灭力量。其三,这种批判采用了实用主义的经验论立场,主张用实用主义克服和弥补逻辑经验主义理论中的不 足,因而使整个分析哲学开始转向更为灵活和温和的经验论,具有更为强烈的约定论和实用主义色彩。
 
17.简述蒯因的整体论对当代分析哲学在50年代之后的发展的重要影响
⑴它打破了逻辑经验主义对知识的陈述式分析方法,用对知识的整体考察取代了对知识的零敲碎打的分析,重新确立了知识整体在科学认识中的重要作用,这直 接导致了当代科学哲学中历史学派的产生和发展;⑵它强调了知识整体中各部分之间的密切联系,特别是对逻辑命题与经验之间的关系做出了非对称的解释,从而为 后来的分析哲学家进一步理解逻辑与经验的关系提供了有效的思路;⑶它对知识整体的分析为本体论命题的存在提供了某种逻辑的合理性,由此产生了“本体论的相 对性”和“本体论的承诺”概念对分析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本体论问题以及形而上学论题重新回到分析哲学,成为像克里普克、普特南和戴维森等分析 哲学家讨论的话题。
 
18.蒯因整体主义的知识论(对人类知识整体主义的观点)
蒯因认为,我们所谓的知识或信念整体,是一个人工构造的,它只是沿着边缘同经验紧密接触,或者,整个科学是一个立场,它的边界条件就是经验,他认为,科学 知识是一个有许多相互联系,彼此影响的命题和原理所组成的经纬交错的整体性的大网络,这个网络的四周与经验事实直接接壤。奎因强调科学理论的整体性的观点 是正确的,它反映了现代科学一体化或整体的新趋向。这是一种实用主义同整体主义相混合的知识论,它标志着逻辑实证主义的衰落,并使人们重新重视各知识之间 的联系及其整体性。
 
第九章 分析哲学 论述题
详细内容:  
1.试论现代西方哲学中“语言的转向”的内容和意义。  
内容:从弗雷格、罗素和摩尔等人的分析哲学来看,他们的思想在“语言的转向”过程中还属于酝酿阶段。而真正开始于维特根期坦的《逻辑哲学论》并通过维 也纳学派的传播和发挥而得到当代哲学家们的认同,而完成这个转向的则是受到维特根斯坦后期著作影响的牛津日常语言学派。转向的重要结果是产生了与近代思辨 哲学不同的“语言哲学”。
意义:哲学的“语言的转向”是分析哲学在当代哲学中产生的一个重要结果,使哲学研究从认识的内容转向了认识的表达,从心理概念转向了语言形式。由于这种转向标志着西方哲学的主题从近代走向了现代,因而在西方哲学界被称为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2.为什么说《逻辑哲学论》时期的维特根斯坦是推进当代哲学“决定性转变的第一人”(石里克语)?
⑴维特根期坦是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许多西方哲学家认为,他是实现当代哲学中“语言的转向”的第一人。⑵“语言的转向”的发生在时间上晚于分析 哲学的产生,它在一定意义上可谓是分析哲学的重要结果。弗雷格、罗素和摩尔等人是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但他们的思想在“语言的转向”过程中还属于酝酿阶段。 他们的哲学并没有完全摆脱试图为知识提供最后支柱这一传统哲学观念的阴影,这表明,分析哲学的诞生并不意味着“语言的转向”的真正出现。⑶根据石里克等人 的看法,“语言的转向”正式开始于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转向的重要结果是产生了与近代思辨哲学不同的“语言哲学”。⑷维前期哲学思想主要来源于弗 雷格和罗素,强调以逻辑构造世界,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澄清命题的意义。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解决语言如何能够表达和描述世界的问题。他在对语言表达能力的 分析中发现我们使用的语言存在许多问题。就自然语言而言,它表面的语法形式掩盖了它内在的逻辑形式,因而自然语言的语法结构往往误导了我们对它的使用。他 认为整个哲学都充满了这种由于语法形式的误导而带来的混淆,而要根除这种混淆,关键就是要避免在不同的地方使用相同的符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使用符合逻辑 句法的语言。
3.试述维特根斯坦后期对他前期思想中所反映的以往哲学共有的一些根本性观念的批判。
⑴彻底抛弃了传统哲学关于世界本质的看法,即相信世界上存在着作为世界本质结构最基成分的简单对象的看法,指出了对象存在的相对性,由此也否定了世界本质 的存在,用“家族相似性”概念取代了“本质”概念。⑵放弃了对语言意义的追求,强调对语言用法的观察,并最终否定了作为语言所指对象的“意义”的存在,而 把意义概念本身也归结为对它的不同使用。⑶彻底抛弃了传统哲学对哲学性质的认识,即把哲学理解为一种理论体系的看法,提出哲学的任务是描述日常语言的用 法,哲学就是对日常语言语法规则的研究;最后又进一步提出,哲学其实正是我们错误地使用语言而产生的结果,因而,哲学研究的任务就是如同治疗疾病一样,这 是一种理智上疾病,而一旦这个疾病得到了治愈,哲学也就消失了。
 
第十章 现象学 名词解释
详细内容:  
1."终止判断(epoche,又译为"悬置"):“中止判断”这个术语源出自古希腊怀疑论哲学家,表示对一切给予的东西打上可疑的记号。胡塞尔借用来表 示对给予的东西是否存在暂不表态。其功用主要有两点:(1)用于帮助寻找可靠的开端;(2)用于防止转移论题,防止在反省问题过程中重新运用间接知识,防 止循环论证。胡塞尔时常用“加括号”表示中止判断。
 
十章 现象学 论述题
详细内容:  
   1.试论胡塞尔的现象学先验还原的方法。  
“现象学还原”:包括本质还原和先验还原。本质还原又名本质直觉,即就是以获得非经验的、无预先假定的本质和本质的规律为目标的认识方法。本质直觉的 方法的基本原则是:“面向事物本身”。这里的事物指的是“直接的给予”或“纯粹现象”;先验还原是指把那种有关世界是自在的、客观的存在的观点还原为世界 是相对于先验的主体而存在的观点,这是一条通向先验的主观性的道路。
 
2.试述胡塞尔对心理主义的批判。
胡塞尔认为,心理主义的根本错误是混淆了自然规律和逻辑规律。自然规律是关于现实事件之间联系的规律,而逻辑规律是关于观念之间的联系的规律,自然规律是 经验的概括,而逻辑规律是先天的原理。他认为,心理主义犯这种错误的原因是把心理活动本身和心理活动所涉及的内容混淆起来了。这必然导致怀疑论和相对主 义。
 
第十一章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 名词解释
详细内容:
  1.“否证论”(波普尔):波普尔是以否证论的思想而著名。否证论的基本概念是可否证性概念,它是否证论的核心概念。波普尔认为,理论的真正检验不在 于试图证实它,而在于试图否证它,找出其弱点。其可否证性概念的中心思想是:一个理论的科学性标准就在于可否证性。一种不能为任何想象的实践所否认的理 论,即不具有可否证性理论,是非科学的。
 
2. “四段图式”(波普尔):波普尔的“四段图式”是其否证方法公式化的表现形式,否证论把这一图示不仅看作方法的图示,而且看作知识增长的图示,科学发展的 图示,甚至看作物种进化的图示。波普尔认为,科学知识增长一般经历了如下四个程序。图示化为:P1→TT→EE→P2。“P1”表示问题,“TT”表示各 种互相竞争的理论;“EE”表示批判和选择的过程;“P2”表示新的问题。四个环节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科学开始于问题,科学家针对问题提出各种大胆的猜 测和假设,各种猜测和理论之间进行激烈的竞争和批判并接受观察和试验的检验筛选出逼真度较高的新理论,新理论被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所否证,又出现新问题。 这就是波普尔著名的科学发展动态模式。这个模式并不完全符合科学发展的事实,但却为西方的科学哲学指出了新方向。四段图示发展模式中,贯穿着三种科学精 神:(1)从错误中学习和敢于犯错误的精神;(2)敢于批判的精神;(3)敢于“否定”和“革命”的精神。
 
3.“三个世界”的理论:波普尔在《客观知识》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他的“三个世界”的理论。他把物理世界称为“世界1”,精神世界称为“世界2”, 把“世界3”用来指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波普尔认为它划分这三个世界都是实在的,它们之间直接或间接的发生作用。首先,“世界1”和“世界2”相互作用; “世界2”和“世界3”相互作用,“世界3”通过“世界2”与“世界1”相互作用;波普尔上述三个世界的理论,在根本上说是错误的。世界事物质的,它统一 于物质,因而没有“三个世界”,只有一个客观物质世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主观的,其内容是客观的,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波普尔错误地把意识 内容的客观性夸大为意识本身的客观性和实在性。正确的结论应该是在“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肯定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但不能夸大意识的作用,否则势必 陷入唯心主义。

相关话题/西方哲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