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复习资料与练习题(适合王力版教材)(19)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4-09


 
译文:
①李广廉洁,得到朝廷的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他同士卒共享饮食。②一直到死还是二千石的俸禄,达四十几年。家里没有多余的财物,他始终不谈家里的事。③李广为人高大,长得象猿一样长而灵巧的双臂,可见他擅长射箭也是天资。④即使他的子孙或别人向他学习射术的,没有谁能赶得上李广。⑤李广口拙,很少讲话,平时同人坐着就在地上画成军阵。……⑥李广领兵行至缺少饮食的地方,⑦每见到水,士卒不全喝到,李广从不接近水;士卒不全吃到,李广从不先吃。
 
 
 
古代汉语自测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2)
(供参考)
一、填空:10分
1.  每空1分,共3分
文献词句为主;释经文又兼释注文;汇集众说。
2. 每空1分,共4分
    骚赋;古赋;骈赋;文赋。
3. 每空1分,共3分
    疑问;肯定确认;发表议论。以引起下文。
 
二、每词2分,共12分
1.  谓之:释义术语,用来区分同义词、近义词差别。
2.  谓:释义术语,常以具体释抽象,以分体释总体。与“谓之”不同,被释词放在前面。
3.  拗救:近体诗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就叫做“拗”,出现了“拗”,就必须采取补救措施,叫做“救”。
4.  孤平:在五言律诗“平平仄仄平”句型中的第一字,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中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全句除句尾外就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就是犯了孤平。孤平是律诗的大忌。
5.  骈体文: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文体,它讲究骈偶与四六;讲究对仗;讲究用典。
6.  论辨:是用立论或驳论的方式所撰写的论说文。
 
三、每句2分,共10分。
1.“于矢”作补语表示被动。
2.用“为虞人”作状语表示被动。
3.在行为主动者之后和谓语动词前加一“所”字,成为“为……所”式,表示被动。
4.在谓语动词前后用“见”和“于……”表示被动。
5.在谓语动词前用“见”字表示被动。
 
四、每词2分,答对何类词1分,在句中起什么作用1分,共18分
1.  之,代词;指共叔段,作介词宾语。
2.  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成为主谓词组,作“知”的宾语。
3.  之,动词;表示“到……去”。
4.  其,句中语气助词;表示一种委婉的语气,可译为“还是”。
5.  所,代词;用于动词“种”前,组成“所”字词组,作判断句谓语,表示“百姓种的粮食”。
6.  者,代词;分别与“生之”、“靡之”组成“者”字词组,作主语,表示“生产它的人”、“糜费它的人”。
7.  其,代词;指代愚公及其子孙。作主谓词组主语。
8.  或,肯定性无定代词;表示“有的人”,作分句主语。
9.  莫,否定性无定代词;表示“没有什么”,作分句主语。
 
五、每词2分,答对是什么词1分,说明语法功能1分,共20分
1.  曾,情态副词;表示事实不在预料之中,作状语,可译为“竟”、“竟然”。
2.  且,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作状语,可译为“将”、“将要”。
3.  弗,否定副词;用于及物动词前,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否定,相当于“不”。
4.  于,介词;分别与“蓝”、“水”组成介宾词组,作补语。
5.  诸,“之乎”的合音词;之,代词,楚大夫之子;乎,句尾语气助词,表疑问。
6.  以,介词;与“德”组成介宾词组,作“绥”的状语,可译为“用”。
7.  为,介词;与“生”组成介宾词组,作“言”的状语,可译为“对”。
8.  以,连词;连接“敛”和“彫”两个谓语动词,表示一种方式目的关系。
9.  而,连词;用于状语和谓语中心词之间,表示一种修饰关系。
10.             虽然,两个词,是连词“虽”和指示代词“然”的连用。“虽”表示虽然,“然”表示这样。
 
六、全诗平仄全标对了得10分,每错2个扣1分,不倒扣
                ∣  ∣  -  -  ∣     ∣  -  ∣  ∣  -
渡  远  荆  门  外  , 来  从  楚  国  游  。
-  -  -  ∣  ∣     -  ∣  ∣  -  -
山  随  平  野  阔  , 江  入  大  荒  流  。
∣  ∣  -  -  ∣     -  -  ∣  ∣  -  
月  下  飞  天  镜  , 云  生  结  海  楼  。
-  -  ∣  -  ∣     ∣  ∣  ∣  -  -
仍  怜  故  乡  水  , 万  里  送  行  舟  。
 
七、标点7分,每错4个扣1分(全部只错一个不扣分);译文分13个给分句,每句1分
   (1)[唐太宗] 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2)以古为鉴,可知兴替;(3)今人为鉴,可明得失。(4)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5)今魏征逝,一鉴亡矣!(6)朕比使人至其家,得书一纸,始半藁,(7)其可识者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恶。(8)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9)公卿之内,情有爱憎,(10)憎者唯见其善。(11)爱憎之间,所宜详慎。(12)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13)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矣。’其大略如此。”
 
译文:
(1)[唐太宗]感叹地说:“用铜作镜子,可以使衣帽端正;(2)用古代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的道路;(3)现在用人作镜子,可以明了得失。(4)我曾经保持这三面镜子,谨防自己的过失。(5)如今魏征逝世,[我的]一面镜子失掉了!(6)最近我派人到他家去,得到一份手稿,才写了一半,(7)稿子中能看清的部分说:‘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恶。(8)任用善人国家就安定;任用坏人国家就会衰败。(9)公卿之中,感情上有喜爱有憎恶,(10)对于憎恶的人,只看到他的缺点;对于喜爱的人,只看到他的优点。(11)对于人爱憎,是应当全面而慎重的。(12)如果喜爱一个人而能了解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而能了解他的优点;(13)撤免邪恶的人而不犹豫,任用贤能的人而不猜疑,[国家]就可以兴盛了。’稿子的内容大致是这样。”
 
古代汉语自测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3)
(供参考)
 
一、填空题 :(12分)
1.每空1分,共4分
    体裁、样式;语言、内容、应用范围。
2.每空1分,共3分
    传注体;义疏体;集解体。
3.每空1分,共5分
    发表议论;肯定、确认;直陈;感叹;疑问。
 
二、每词2分,共10分
1.  之言:声训术语,被释词与注释词在声音上相同或相近,在意义上相关或相通。
2.  貌:释义术语,表示某种情貌、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样子”。
3.  序跋:对一部书或一篇文章所写的说明、评价的文辞。
4.  三平调:“仄仄仄平平”句式第三字(七言为第五字)不能不拘平仄,必须用仄声,否则便成了“三平调”。
5.  粘对:同一联出句与对句平仄相对(主要指第二字),称为“对”;上一联对句与下一联出句平仄相同(主要指第二字),称为“粘”。
 
三、每句3分,说明被动句特点2分,结构分析1分,共12分
1.  用“于人”作补语表示被动。
穷者[常]制<于人>。
2. 用“为沛公”作状语表示被动。
    吾属[今][为沛公]虏矣。
3. 在谓语动词前后用“见”和“于……”表示被动。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 在谓语动词前用“见”字表示被动。
    百姓之[不]见保。
 
四、每词2分,答对何类词1分,在句中起什么作用1分,共16分
1.   之,代词;指民,作“归”的宾语。
2.   莫,否定性无定代词;表示“没有什么”,作分句主语。
3.   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所在结构成为词组。
4.   其,句首语气助词;表示委婉测度语气,可译为“大概”。
5.   其,代词;指代柳宗元,作“父”的定语。
6.   者,辅助代词;与形容词“陋”组成“者”字词组,表示“……的人”。
7.   或,肯定性无定代词;表示“有的人”,作分句主语。
8.  所,辅助代词;用于动词“称诵”前,组成“所”字词组,作“有”的宾语,表示“称诵的事迹”。
五、每词2分,答对是什么词1分,说明语法功能1分,共20分
1.   以,连词;连接分句,表示因果关系。
2.   以,介词;与“德”组成介宾词组,作“绥”的状语,可译为“用”。
3.   为,介词;与“陛下”组成介宾词组,作“惜”的状语,可译为“替”、“为”。
4.   为,连词;用于假设复句,可译为“如果”。
5.   于,介词;与“秦”组成介宾词组,作补语,表示“对秦国”。
6.   诸,合音词;是“之乎”的合音,“之”是代词,指代前面的话,“乎”是疑问语气助词。
7.   虽然,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连词“虽然”;“虽”是连词,“然”是指示代词,有“虽然如此”的意思。
8.   然而,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连词“然而”;“然”是指示代词,指代前文内容,“而”是连词,表示转折。
9.   勿,否定副词;表示禁戒或劝阻,可译为“不要”。
10.              曾,情态副词;表示事实不在预料之中,可译为“竟”、“竟然”。
 
六、全诗平仄全标对并说明没有不合诗律处得10分,每错2个扣1分,不倒扣
晚     晴
 李商隐
-  -  ∣  ∣  -     ①  ∣  ∣  -  -

相关话题/古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