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考研辅导+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部分附答案(3)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4-22



对取熊掌这种事实表示肯定。

“矣”表示动态的情况,“矣”字前面的句子是把事物现阶段作为新情况报导出来,“矣”的基本作用是帮助表示陈述语气的,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语气词“了”。如:

鸡既鸣矣。

表示鸡原来没有鸣,现在新情况出现了,鸣叫了。

举例说明古今字和通假字的区别

答:通假字与古今字。古今字是一个历史概念,段玉裁曾经说过:“凡读经者,不可不知道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古代字少,一个字有时有多种职能,它可以同时表示几个互不相关的意义。由于文字日益发展,另外找一个新字去表示某种意义,分担了原来字的一些智能,这个新造字和原来的字之间的关系就是古今字的关系,如中学语文《扁鹊见蔡桓公》“桓侯不说”中的“说”通“悦”、《愚公移山》“寒暑移节,始一反焉”中“反”通“返”等,可见,古今字是字孳乳分化,而通假字是放弃现存的字不用,临时用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所以在严格意义上是不能把古今字处理成通假字的,否则就会产生一个已经产生的字,通到一个还没有产生的字上去了的情况,这无论如何是说不通的。在数以万计的汉字中,属于古今字的数量不在少数,而古今字并不像上面所举的例子那样有确切的记录,这给研究古今字和通假字带来一定的难度,还需进一步的考证。

举例说明假借和通假的区别

答:相同点:都是以音同音近为必备条件的

不同点:一,产生的原因不同。假借是本无其字,如“何”,疑问代词,借用“负荷”之字表示。通假是本有其字,如,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原本就是写作“早”。

二,借自的性质不同。假借义可以长期固定独立使用,但通假字的字义要完全依赖具体的语言环境。如:“何”的假借义“为什么”“什么”是长期为“何”字所拥有的。“蚤”是否为“早晨”义,却依赖于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举例说明会意和形声的异同

答: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用会意法造出的字是会意字。如“武”,从戈从止。止是趾本字,戈下有脚,表示人拿着武器走,有征伐或显示武力的意思。

形声是用义符(形旁)和音符(声旁)组合起来的造字方法。,例如“虾、烤、裳、吐、杆、氨、理、忘”等字。

我国古代有关俗字研究的著作有哪些

答:郑贤章《可洪音义》、《古俗字略》、可洪《藏经音义随函录》

举例说明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答:阴声韵:依据韵尾将“韵”分作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阴声韵是指元音韵尾的韵和没有韵尾的韵。

阳声韵:依据韵尾将“韵”分作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阳声韵是指以鼻音韵尾[m]、[n]、

[ŋ]为韵尾的韵。

入声韵:依据韵尾将“韵”分作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入声韵是指以[p]、[t]、[k]为韵尾的韵。

36字母中全浊声母有哪几个

答:并、奉、定、澄、从、床、群

训诂学的方法有哪些?--复旦大学考题

答:互训,用同义词互相解释,如“老,考也”;“考,老也”。

声训,用声音相似意义相同的字解释,如“衣,依也”,说明这个“衣”在古书中是当作“依”的意思。

形训,用字形说明其来源和意义,如“小土为尘”,说明“尘”字的意思是“小土”,这个简体字也是由此产生。

义训,用当代的词义解释古词的意义,如“明明、斤斤,察也”,是说“明明”、“斤斤”的意思是“察”。

反训,古代有的词和现代意义相反,需要用反义词注释,如“乱而敬,乱,治也”,说明这个“乱”字,在此处作“治”的意思。

递训,用几个词连续解释,如“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说明这个“庸”字用声训是从“用”字来的,但意思实际是“得”的意思。

“集解”有哪两种类型,请各举一例

答:1、集而不注,其中又包括两种,一种是集合先前各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注解,第二种是集合某一时代的注解。

2、集而兼注集合各家观点,断以己意,以朱熹《四书集注》最为典型。详参董洪利先生〈〈古籍的阐释〉〉。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指出并分析其中特殊的语法现象。-2007年南师大考题 1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答: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

语法现象:宾语前置,代词“实”、“是”分别复指前置宾语“人”、“德”。

2客谓主人曰:“曲其突,远其积薪。不者,将有火患。”

答:客人就对主人说:“你要让烟囱拐个弯,把柴草搬的离灶远点;不然的话,是会失火的。” 语法现象:“曲”、“远”是使动用法,使„„弯曲;使„„远离。“不者,将有火患”是判断句。

3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答:品行贤良但却不自以为具有了贤良的品行,去到哪里不会受到敬重和爱戴啊?

语法现象:而,连词,连接两个动词谓语。贤,形容词做动词,变得美好。去,使自认为好的行为离开,引申为改正。

安往,宾语前置,去哪里。爱,尊重,被人尊重,表被动。

4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

答:伯夷为求名死于首阳山下,盗跖为求利死于东陵之上。

语法现象:为动用法,“名”、“利”分别指为求名,为求利。

5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答: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

语法现象:宾语前置,两个“之”都是前置宾语。“告之悔”中“之”充当双宾语中的近宾。

6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

答:荆轲特别好饮酒,天天和那个宰狗的屠夫及高渐离在燕市上喝酒。 语法现象:状语后置,“于燕市”即为后置状语。“日”,名词做状语。


相关话题/古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