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比较文学概论考前复习(杨乃乔、王柏华)(4)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5-01



7. 本雅明的翻译观

在本雅明看来,翻译是原文本生命的再生。这里的再生有两重含义:

其一是原文经由翻译在另一种语言中获得了生命;

其二是经由翻译,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之间的差距被逐渐弥合,逐渐发展出一种更为高明的语言(纯语言),逐步实现语言的大同(弥赛亚时刻)。由于这种纯语言的发展,原作所隐含的意义也渐渐得以展露,最终实现译文如透明的玻璃一般对原文不加遮蔽。

8. 德里达眼中的翻译

德里达认为翻译是“法律、职责和债务”,因为翻译是必须的,但同时是不可能的。

9. “不忠的美人”

在拥有特殊敏感性的女权主义者看来,“不忠的美人”这一术语背后也隐含着性别不平等:原作被看作是本源的、强壮的丈夫,而译作则是次生的、弱小的妻子,妻子应对丈夫忠诚,所以译作应对原作忠诚。这种隐喻是建立于丈夫、妻子之间不平等的身份差别之上的。

10. 斯皮瓦克眼中的“翻译腔”

译者为了迎合西方的语言习惯和对东方的想象,抹杀了第三世界文学在艺术和政治上的独特性。所以斯皮瓦克主张在翻译中使用异化手段,以此凸显东方世界的独特性。

五、诗学:

1. 比较诗学崛起的背景:

1)16世纪开其端绪的世界化潮流,其中又以真挚、经济、军事等因素为重要基础。 2)20世纪,一方面唯科学主义在人文知识领域的合法地位受到反思性的质疑,另一方面注重外在事实演变的历史研究也日益被关注文学内在品格“理论综合”所置换。

2.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他“着手描述了什么是文学,并界定了文学的构成成分,展示了文学的手段和目的”,因而在学科的本质上,亚里士多德所谓的“诗学”其实就是文艺理论。

3. “poetics”误读的可能性:

1)狭义的诗学:关于诗的研究。

2)将poetics解读为poetry,变成“诗歌”。

4. 狭义的诗学vs.广义的诗学:

狭义的诗学:关于诗的研究。

广义的诗学:文艺理论。

5. 中国“诗学”概念:

1)学习作诗。

2)关于诗的创作和诗的批评的学问。

3)关于诗话及诗话学研究的学问。

4)关于《诗经》的研究。

6. 汉语语境下“诗学”概念被误读的可能性:

在中国学术文化传统上,至少在近代以前,“诗学”这个属于的外延与内涵还是被限定在“关于诗的研究”这一总体意义上使用,没有包含文艺理论的意义在内,因此是一个狭义的诗学概念。比较是学的初学者很可能会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狭义诗学概念来误读比较诗学,错误地得出“比较是学”是一门对中外诗歌进行“比较”研究的材料。

7. 互文性、文本间性、互文、间性文本、间性:

互文性是指涉多部相关文本及其语义系统之间意义的交叉性或交互性。

“文本间性”是指涉两种以上具有互涉意义文本之间的关系性质,其学理内涵就是“互文性”。

“间性文本”是指涉两种以上具有互涉意义关系性质的文本,相当于“互文”或“互文本”。

“间性”是指涉两种以上具有互涉意义之间的关系性质。

8. 互文性的扩大化理解:

比较视域的互文性能够在中外两种文学运动这样两个大文本之间建立研究的互文关系,在中华民族文化与日本大和民族文化两部大文本之间建立研究的间性关系等。比较诗学研究者甚至可以把比较视域追寻的互文性定位在中西文化这两部大文本之间,以透视双方诗学的间性关系。互文性的扩大化理解也为比较诗学研究的展开营构了更为宽广且有益的比较视域。

9. 比较诗学角度的比较视域:

比较视域是比较诗学在学科上成立并且得以展开学术研究的基点——本体,是比较诗学研究者(主体)对中外诗学及其相关学科(客体)进行汇通性研究所秉有的一种眼光。

10. 比较诗学中的他者身份:

他者是指称不同于主体和自我的一个对立面的存在。一般来说,汉语语境下的比较诗学研究者首先应该站在自身知识结构内部的本土诗学立场上,来展开自己的研究工作,而把外语诗学及其语言、文化背景作为来自于异质文化的他者因素。

11. 异质文化与非我因素:

异质文化是比较文学研究者以及国际汉学家所使用的一个专用术语,以语言与民族血亲关系的本质差异性而言,广义地讲,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本质上互为异质文化,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在本质上也互为异质文化,即两者互为异类,对方都是自己的非我因素。

12. 他者视域和比较视域

他者视域是比较诗学研究主体所获有的学术研究眼光,这种学术眼光是由研究主体知识结构积累的中外诗学理论及其相关语言、文化背景知识所组成,他者视域拥有比较视域的全部内涵,只是他者视域更强调比较诗学研究主体能够站在异质文化语境下,以非我因素的他者眼光来从事中外文学理论的研究,因此,跨文化与跨学科下的异质文化与非我因素是他者视域的重要内质。

13. 他者视域的两种立场:

当研究主体站在汉语语境下研究西方文论时,西方文论是汉语研究主体的非我因素——他者,这是他者视域的第一种文化立场。(叶维廉:《语言与表现:中国诗学与英美现代诗学美学的汇通》)反过来,也可以使研究主体站在对面的异质文化语境下,以非我因素的他者眼光来审视与思考本土民族的文学理论,这是他者视域的第二种文化立场。(例如:程抱一:《中国诗画语言研究》)

14. 文化相对主义:

文化相对主义超越了对别种文化高低优劣的划分,从而超越了文化等级的偏见,也超越了所谓开化与不开花、蒙昧与文明的对立。因此,比较诗学研究主张的是和而不同的多元文化主义,主张一种互为他者的和而不同的汇通性研究;不同民族、地域的诗学及诗学研究应该互为他者,没有文化及理论高低优劣的划分。

15. 他者视域的意义

一种民族文化的品质在本民族文化之外的文化镜照下能够被参照、看视得更为清楚、更为通透,一个民族的诗学在外域诗学文化传统的参照与诠释下可能激发、生成、释放出崭新的学理意义,即第三诗学。

16. 宇文所安研究案例:

宇文所安认为,中国现代汉诗一方面失去了古典诗歌的根基,所以不如古典诗歌;另一方面沦为对欧美诗歌的模仿,所以不如欧美诗歌。中国现代汉诗就是一个不中不西的赝品。宇文所安所以能得出这一结论,得益于他的视域跨越中西,能透彻地看视到中国现代汉诗对于欧美诗歌的模仿。

17. 诗学的理论盲区:

在本土诗学理论中未得到充分阐发、但实际潜含着丰富的理论因素的文学思想。

18. 视域融合:

诗学研究主体作为诠释者对一个文本进行理解与解释时,必然把自己的解释意义带入其中,这样就构成了两种知识背景的融合:即诠释者的知识背景与文本作者的知识背景的融合,也就当下视域和历史视域的融合。当然需要强调的是,在比较诗学领域中,我们所启用的视域融合是指跨文化与跨学科的两种视域融合。

19. 跨文化与跨学科的视域融合何以可能?

因为在两个以上民族诗学文化传统之间、诗学与相关学科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对的普世性理论得以展开的交集。

20. 比较诗学中的意义重构:

比较诗学研究意味着研究主体以自身的多元文化知识使两种视域在交集中融合,这种视域融合就是一种意义的重构,也就是比较诗学研究主体在视域融合中重构出一种崭新的意义——to make something new,即第三种立场与第三种诗学。

21. 比较诗学是第三种诗学:

比较视域不在于于“比较”,而在于汇通的融合中整合出崭新的学理意义,这种崭新的学理意义具有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普世性,比较诗学研究主体也正是在两种视域的交集中重构一个新的诗学体系,即第三种立场与第三种诗学。

22. 海外华裔比较诗学研究者:

学术文化身份:中国文化的负载者。

学术文化语境:西方学术语境。

学术操用语言:西方语言。

研究成果的阅读者:西方学者。

23. 比较文学作为一种学术挑战:

1)知识的整合性:需要跨越中西。

2)语言的操用性:至少需要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相关话题/比较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