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考研复习讲义(13)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5-01



    像“文化大革命”时期曾经风靡一时的词语:工宣队、革委会、三支两军、一片红、大串联、逍遥派、保皇派、上管改、五七指示、斗批改、背靠背、老三届、老三篇、回潮、老九、红宝书等,现在的年轻人已很少能领会它们的意思了。而80年代曾被认为是新词而成为语言学家研究对象的词语,例如:彩电、立交桥、国格、生产线、面包车、挂历、万元户、音带、首日封、快餐、超市、离休,现在又有谁会对它们感到陌生呢?


    (二)词义的民族性
        民族的文化性也会对词语产生种种影响。有的是你有我无,如英语有“参议院”、“众议院”、“上院”、“下院”,而汉语有“人代会”、“政协”;有的是同中有异,如英语“fire”的“火、火焰、烽火、炉火”的名词义与汉语的“火”相同,“fire"的“射击、炮火、兴奋、热烈”等词义所需要的语义搭配也与汉语的“火”相同,

           但“fire"还有丰富的动词用法,如“射击”义(She fired her gun at them.她用枪向他们射击)、“发射”义(A rocket was fired at the moon. 火箭发射到月球上)、“提出”义(He fired questions at the boys.他向孩子们提出一连串问题)、“解雇”义(You’re fired.你被解雇了)、 “激发、激起”义(He was fired with the desire to visit China.他激起了到中国旅游的念头)等等,这些动词用法大都能独立表示。

    而汉语“火”的谓词用法远没有“fire”那么多,通常只用做动词“发怒”(他火了)与形容词“兴隆”(生意很火)。
         还有的是一个词的概念义基本相同,但附加的感情义却相差;很大。如“sheep"指绵羊,这点与汉语相同,但“sheep"还有“羞答答”、“胆小鬼”、“信徒”等引申义,这与汉语从“绵羊”引发出来的“温顺”、“可爱”、“老实”,还颇有些相通之处。

   但在“make sheep‘s eyes at somebody”这样的短语中,它表示的是“愚笨地向某人献殷勤”,把“绵羊”与“愚笨”、“献媚”联系在一起,则是汉语所没有的。
           这种附加的色彩义则是两个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造成的。就是在汉语内部,不同的地域文化也会对词语产生影响,如“走私物品”在有着广阔海岸线的粤闽地区被称做“水货”,而在边境线是山脉连绵的西南地区则被称做“山货”,这种实同名异的情况是不同的地域环境所造成的。

    又如粤方言“冲凉”一词背后体现出的是高温湿热,东北方言中“猫冬”一词背后体现出的是冬季的严寒,这是不同的气候环境对词语的影响。
 (三)词义的概括性
          词汇的概括性,是指词义对所指称的客观对象的归纳概括能力。词义都具有这种概括能力。如“笔”指的是写字画图的工具,

    它可以指铅笔、钢笔、圆珠笔、活动笔、毛笔、蜡笔、水彩笔,也可以指不同厂家生产的笔,如派克笔、英雄笔、金星笔等等,但又不限于其中的任何一种,凡具有这种功能的器具都属于“笔”的词义范围,这就是词义对客观对象的概括能力。又如“吃”指的是进食动作,不论是细嚼慢咬,还是狼吞虎咽;不论客体是饭菜、点心,还是水果;也不论主体是人还是动物,都可以用“吃”来表示,

    “吃”就是对进食动作的一种高度概括性的反映。这种概括性是相对于词义所指称的客观事物而言的。
    (四)词义的模糊性
        模糊性是指词的意义界限不清楚,这主要是由于词义内涵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例如“青年”一词的含义是年纪不大的人,多指十六七岁到二十几岁。

    这个词义的内涵本身存在着不确定性:往下看,15岁算不算?那么14岁呢?往上看,30岁算不算?31岁呢?尽管如此,“青年”的大体范围总是比较清楚的,可在具体语境中这个词却表现出了很大的模糊性。如共青团是青年中的先锋队组织,它的年龄上限一般是指28  岁;中小学的青年教师算到30岁,高校的青年教师算到35岁,

    全国的杰出青年评选年龄定在40岁以下。县市级的“年青干部”可能指35—40岁,而省级与中央干部,它可能指到45—50岁,甚至50多岁。又如“胖”与  “瘦”,指的是人体内含脂肪“多”与“少”,但多少算多,多少算少,没有一定。尽管曾流行有身高减X,再乘X  的公式,但“一般是指”的说明也影响了它的确定性。

    词义的模糊性,不仅仅在于它的难以避免的必然性,还在于它满足了语言表达的客观需要。因为人们在具体的语境中并不都需要追求表意的精确。如“过年整天吃好的,我胖了不少”,这句话表达出自己体重增加  的信息就够了,这时要说出增加了几斤几两反倒显得可笑,没有必要,也往往没有可能。

    二、 词义的构成
    概   念   义                      附   属   义
    1.对象特征                     1. 感情色彩
    2.适用对象                     2.语体色彩
                                            3.形象色彩
    词典解释词义,主要是解释概念义,一般着重揭示概念义表示的对象特征,有时也揭示其适用对象。

第三节      
词 义 的 分 解
•    一、义项:
    词的理性意义的分项说明。例如:
品:1.物品,物件:商品、赠品;2.等级,种类:上品、下品、精品;3.性质:人品、品质;4.体察出来好坏、优劣等:品茶。

•    二、义项的分类
•    1.基本义是词在现代最常用的意义。
   如“走”在现代汉语最主要最常用的意义是:“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如“走路”“孩子会走了”。

    注意:本义和基本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本义是从词义的来源上讲的,基本义是从词义在现代的应用上讲的,两者分析的出发点不同。有些词的本义和基本义是一致的,如“胜”本义是胜利,基本义也是;“切”的本义和基本义都是用刀把物品分成若干部分。有些词的本义也可能不同于基本义,如“走”,它的基本义已不是它的本义,在现代汉语中,“走”的基本义已经不是“跑”了。

•    2.转义:由基本义直接或间接地发展转化来的义项,叫做转义。
•    转义产生的方法:引申和比喻
•    (1)引申义是在基本义的基础上经过推演发展而产生的意义。
•        如“铲”,基本义是指一种铁制的用具,后来从这个意义发展出“用铲取物或清除”的意义。又如“菜”,本义和基本义都是指蔬菜,在此基础上引申为“经过烹调的蔬菜、蛋品、鱼肉等副食品”。

•        引申义也可以从某个已有的引申义再发展引申而来。如“笔杆子”,本义是“笔的手拿的部分”,引申为“笔”(通过部分代全体的借代手法),再引申“指写文章的能力”以及“指能写文章的人”。
•        引申主要是通过事物之间的相关性联系派生出新义的一种方式。如:“河”古代本义专指黄河,引申义泛指一般河流。

•    (2)比喻义是通过词的比喻手法产生出来并经长期使用而固定下来的特殊的引申义。是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联系使词产生出新的意义。
•        有的比喻义是从基本义产生的。如“傀儡”kuǐlěi,本义是指“木偶戏里的木头人”,由这个意义产生出比喻义:“比喻受人操纵的人或组织(多用于政治方面)”。

•    “后台”,基本义都是“剧场中在舞台后面的部分”,从这个意义产生出比喻义,“比喻在背后操纵、支持的人或集团”。
•    手足:比喻兄弟。如“情同手足”、“手足情深”。   
•    摇篮:①供婴儿睡的家具。②比喻幼年或青年时代的生活环境,或文化、运动等的发源地。
•    以上两例,词义是几个语素整体所表示的比喻义。“虎口”“线索”“饭桶”“草包”“落汤鸡”“里程碑”“奠基石”“中流砥柱”等等都是。
三、词义同语素义的关系
•    (一)语素义表示词义
•    1、词义等于语素义(单纯词)
•    2、词义等于语素义的直接组合。高大 又高又大。国策 国家的基本政策。
•    3、两个语素原来的意义相同或相近,词义得到了强化。种类 道路 偷盗 意义
•    (二)词义是语素义的借代用法、比喻用法
•    1、词义是语素义的借代用法。

•    (1)几个语素共同借代。眉目:眉毛和眼睛,泛指容貌。笔墨:笔和墨,指文字或诗文书画等。
•    (2)其中一个语素是借代用法。归田:指退职回乡。语素“田”是借代用法,指代“家乡”。
•    2、 词义是语素义的比喻用法
•    (1)构成词的几个语素作为一个整体,用作喻体。手足:比喻兄弟。“虎口”“线索”“饭桶”
•    (2)构成词的几个语素中,只有一个语素是比喻用法。山脚、带鱼、火红、席卷、蜂拥

相关话题/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