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考研复习讲义(19)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5-01


    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    (二)句法成分
•       主语(被陈述的对象)、谓语(陈述主语)、定语(名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状语(动词或形容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补语(补充成分)、宾语、动语。

•    四、汉语语法的主要特点
•    1.语序的变化对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起重大影响。
•    (1)我们理解(主谓关系)——理解我们(述宾关系)
•    (2)衣服干净(主谓关系)——干净衣服(偏正关系)
•    (3)他们班不都是中国人——他们班都不是中国人。
•    (4)他很不客气:——他不很客气。

(5)二十岁才结婚——结婚才二十岁
(6)“不怕辣”、“辣不怕“和“怕不辣”
•    2.虚词的运用对语法结构和语法意义有重要作用。
•    爸爸妈妈——爸爸的妈妈
•    鲁迅先生——鲁迅的先生
•    美国朋友——美国的朋友
•    北京大学——北京的大学
•    上海宾馆——上海的宾馆

•    3.汉语词类因句法成份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    4.短语的结构跟句子的结构以及词的结构基本一致
•    联合:哥哥弟弟 兄弟
•    偏正:牛皮鞋子 皮鞋
•    动宾:管理家务 管家
•    中补:说得明白 说明
•    主谓:国家经营 国营

•    五、语法与语音、词汇的关系
•    语法和语音:
•    想起来了。起来轻读,表示回想起,动补;重读,表示打算起床,动宾。
•    语法和词汇:
•    长2米,主谓:长度是2米,动宾:长出了2米。

•    六、语法学种类
•    1.根据不同的语法理论,形成不同的语法学流派:传统语法、描写语法(结构主义语法)、生成语法
•    2.根据不同的用途,分为不同的语法学类型:教学语法(《中学教学语法暂拟系统》)、理论语法(朱德熙《语法讲义》)、习惯语法(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    七、汉语语法著作
•    马建忠1898年《马氏文通》
•    黎锦熙1924年《新著国语文法》
•    吕叔湘1942年《中国文法要略》
•    丁声树1961年《现代汉语语法讲话》
•    朱德熙《语法答问》、《语法讲义》
•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    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



第二节
词类(上)

•    一、词类的划分
•    1.词类是词的语法性质的分类。
•    2.划分词类的目的是为了说明语句的结构和各类词的用法。
•    3.词类划分的依据是词的语法功能(也叫语法特征)、形态和意义。主要是词的语法功能。

•    4.词的语法功能的三种表现:
•    (1)词充当句法成分的能力。
•      实词指有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能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没有词汇意义光有语法意义、不能充当句法成分的词叫虚词。
•    (2)词的组合能力。
•    (3)虚词依附实词和短语的能力。

•    5.词的形态有两种:
•    (1)构形形态,例如重叠。
•    (2)构词形态,例如词缀。
•    6.词的意义指语法上同类词的概括意义或意义类别。
•    7.语法形式指能表示语法意义的形态、虚词、词序以及句子的语调等外部表现。语法意义指语法形式表示的内涵。

•    8.汉语划分词类,使用语法功能时必须分清主要、次要或者经常、非经常。
•    9.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区别词、代词、副词、数词、量词、叹词、拟声词;
•     虚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
•    体词:主要作主语、宾语的词的聚合。
•    谓词:主要作谓语的词的聚合。

•    实词和虚词除了能否充当句法成分外,还有其他差别:
•    ①能否成句
•    ②是否定位
•    ③能否相互组合
•    ④类别是否开放
•    ⑤使用频率高低。

•    二、实词
(一)名词
•     1.表示人、物、时、地的词。如“书、山、纸张、报纸、文章、积极性、鲁迅、北京、现在、上边、中间、前后”。
•     2.   名词的类别:
•    (1)个体名词和集体名词:个体名词指能以个体形式存在的实体、事物的名词,可指称单独的个体,也可指称综合概括的事物。如猫、书、机器等。     

•    集合名词指以集合体形式存在和称说的实体、事物。如人口、人民、儿女、车辆、马匹、船只、群众、丛书等。
•    (2)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
•    具体名词指以物质形式存在的、可直接由人体器官或借助某种手段感知的事物。如专家、强者、香味、分子。
•    抽象名词指以非物质形式存在的、表示思维和意识的、表时间义的名词。如思维、意识、观念、党性、念头、时候。

•    (3)普通名词和专名词:普通名词是泛指成类的事物,专名词则专指某一特定个体。前者如“大街”,后者如“周恩来、老舍、黄山、联合国、辽宁等。
•    (4)过程名词和非过程名词:一般的名词如“门、沙发、院子、学校”后面若加上“前、后、上、中、中间、当中”等,表示空间上的方向、位置,而不能表示时间。这样的名词只有指称义而没有过程义,叫非过程名词。

•    而有的名词,如“战争、会议、台风、午餐、事故、车祸”后面加上“前、后”之类的词却可以表示时间意义。这样的名词既有指称义又有过程义,叫过程动词。

•    (6)名词的特殊类别:
•    A.时间名词:
•      能够直接修饰动词、动词性短语或充当其他句法成分,表示时间的词。如:
•    黎明、昨天、当天、整天、通宵、半年、将来、从前、目前、以前、当今、眼前、以往、连日、时下等。


•    B.处所名词
•    能用在动词“在、到、往”的后面作宾语,能用“哪儿”提问,能用“这儿、那儿”指代的名词。如:
•    香港、英国、亚洲、里屋等。

•    C.方位词:
•    现代汉语中独立或附于其他词性词语后指示方向、位置的词。如:
•    上、前、东、里、中、旁;上下、东南、内外、上边、后面、前头、里层、下段、之下、北部、西方、左侧、面前、跟前、底下、边上、当中等。
•    方位词不能受数量短语修饰,大多能被“最”修饰。如最右侧、最东边、最下面。

•    3. 名词的语法特征
•    (1)经常用作主语和宾语。有的名词可作谓语(今天清明节)、定语(浏览巴黎风光)、状语(他白天跑了一千米),但不可作补语。

•    (2)一般能受数量词组修饰。如“两个鸡蛋、三本书、五年计划、一种思想、一些意见、一点积极性、一趟北京”。
•      专有名词、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一般不受数量短语修饰。如“鲁迅、北京、现在、今天、上边、中间”等,前面一般不出现数量词组。

•    (3)名词一般不能用构形重叠表示语法意义。
•      小部分单音节名词可重叠表示“逐一分指”的语法意义。如:
•    家家(每一家)、人人(每一人)
•    (4)指人名词中的个体名词,能在后面加“们”表集合体。

•    (5)不受副词修饰。例如,不说“不战争”“很智慧”“最青年”等。有时也有副词出现在名词前面的,但一般只限于某些固定格式。如“管他...不...”“...不...,...不...”“...+方位/时间名词”这几种格式中,名词前面可以出现副词。如:
•        管他飞机不飞机,冲上去再说。
•        画得山不山,水不水的。
•        他们生活在最下层。

•      这个东西放得太前(太后)了一点。
•        昨天已经中秋了。
•        今天才星期三。
•    (6)能出现在介词后面,一起组成介宾结构。如:
•        从国外(回来)  向雷锋(学习)  把椅子(搬来)  在教室(讨论)
•      对于同志  关于和平

•    (二)动词
    1.表示动作变化等的词。如“看、做、思念、进行、来、有、可以、属于、是、使”。
•          2. 动词的语法特征:
•    (1)经常作谓语,大部分能带宾语。带宾语(支配、关涉的对象)的动词叫做及物动词,打算、开始、进行可以带谓词性宾语。不带宾语的叫做不及物动词。

•    不及物:休息、散步、洗澡、游泳、咳嗽等。
•    (2)能用“不”修饰,如“不做、不来、不可以、不是、不属于”。
•    心理活动的动词和部分能愿动词能受副词“很”修饰,还可以和动词组合。

相关话题/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