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笔记)1波谱诺 社会组织与个体(2)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2017-05-05
社会网络:社会网络由个人之间复杂的联系网组成,网络和群体有某种相似性,成员之间偶尔有互动,并通常共享某种松散的认同和团结感,可能还有某些共同的目标和期望。但是网络成员的关系一般更具有局限性和松散特征。社会网络自然而然形成,且发挥重要作用,影响一个人的决定和选择,是信息和建议的基本来源。社会网络的重要特征是密度和多重关系的卷入程度。
社会互动的形式:交换,合作,冲突,竞争,强制。
Social interaction社会互动
6章 社会化
认同危机:认同危机,是艾里克森表示人在成长或者说社会化的各个阶段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如果成功地解决这些问题就会表现出积极地反应,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出现危机,这种危机就称为认同危机。埃里克森修正佛洛依德的理论,强调理性的自我世界,把自我的发展氛围8个心理阶段,每个阶段都是认同危机来定义的。这8个认同危机的概括是信任与不信任,自主和怀疑,主动和内疚、勤奋和自卑感,认同和角色混淆,亲密和孤独,待机关怀和自我沉浸,完美和绝望。
角色置换: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独一无二的自然特征和客我,对社会要求的内化和对那些要求的个人意识。可我在社会化中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模仿、嬉戏、与群体游戏。在嬉戏阶段儿童开始角色置换。。。。。。。人们往往站在他们互动的对象的角度来想象自己,通过密切注意互动对象使用语言或其他符号的方式,我们可以领悟到对方通过语言和行为所要表达的意思。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第一水平,前习俗成规,人们按照预期的奖惩判断对错。第一阶段是惩罚和顺从导向,即服从权威,避免惩罚。第二阶段是天真的快乐主义,个人工具主义阶段,道德伦理建立在个人需要和要求上,即满足自己的利益和需求的行为就是对的。
第二个水平,道德习俗性,法律决定什么是正确的或者错误的指导方针,第三阶段,人们关心使他人开心和被当做好人,扮演好角色,遵守规则和期望,保持良好人际。第四阶段,恪守秩序,维护社会群体利益社最重要。
第三个水平,习俗成规后期,建立在应用抽象的道德法则基础上,第五阶段,维护契约性道德、个人权益,和民主法律的道德展现。第六阶段,个人良心道德原则阶段,受人类普遍原则指导,不受具体法律所约束,这些原则集中为一条主张人类平等权利和尊重个人尊严的普遍性公正原则。
再社会化:社会化在整个生命周期都在进行,但我们形成的人格大部分是建立在初级社会化过程中所习得的未发生变化的价值观的基础上,建立在那时确立的自我认同上,然而,青少年和成人会经历一种过程,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接受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过程,就是再社会化。
论述社会化和人的自由:
一、社会化对人的自由的限制
1、现代社会拓展了人的活动空间与行动自由,但是社会机构与结构也日益复杂化、专门化,在把人从传统关系解放出来的同时也是个人单一化,包含了异化的危险。
2、高度社会化一方面为人赢得了更多自由空间,但是工业社会基于社会分工的组织的专门化也易使社会和群体产生雷同,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也变为拉平化的过程,社会化的另一面就是取消个性。
二、自由的可能性
1、人是积极的存在物。人在社会互动动中创立了社会规则,文化和社会规则是由人创造和改变的。
2、社会化似乎限制了人的创造性和自由,但人的创造力最终的源泉是社会。
3、社会化一开始就需要个体的合作,每个人都有能力拒绝接受社会的某些教导。
4、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丰富,个人把握命运,改变生活的能力在增强
简述社会化的主要功能。(增加)
1、文化传承的功能——前人的文化向后人的纵向转移,文化遗产继承全体社会成员社会化的共同结果,文化传承与转移社区文化横向渗透,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 基本社会化,文化遗产的传递和内化过程(人不能选择文化环境) 预期社会化过程
2、社会稳定功能——培养合格的社会角色既是社会化的成果也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需要.只有对人的行为形成了统一的规范,才能实现社会生活秩序的正常化.
3、个人自我完善功能 社会化对个人的作用就是促使个人获得人格和完善自我,社会化与人的发展密切相关. 人格——指一个人通过社会化而成的观念,态度,性格与习惯等,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
7章群体和组织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所谓初级群体又称为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指它的成员相互熟悉、了解,是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狭义的组织,它是相对于初级群体而言的次级群体,又称为正式社会组织,它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共同的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形成的社会团体。
初级关系特征:初级关系是一种个人的、情感的、不容易置换的关系,包括每个个体的多种角色和利益,以大量的自由交往和全部的人格的互动为特征。
1、初级关系中的人扮演多种角色并把许多个人利益带入
2、初级关系包括广泛的角色和利益,也就包含了全部的人格。
3、以大量自由交往为特征
4、充满情感的交流
5卷入个人独特性格,关系不会轻易转移另一人。
简述形成群体的原因:所有社会成员都有工具性需要和表意的需要,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的界限也十分明显,这两方面的差异就是形成群体的基本原因。
一些群体满足工具性需要,群体帮助成员完成单独不容易完成的事情,群体能更有效的达成目标
。一些群体满足表意的需要,群体帮助成员实现感情欲望,通常是提供表达情感的支持和自我表达额机会。
参照群体:参照群体是对个人态度信念、价值观形成特别重要的,某一群体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试图效法的群体。参照群体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反面的。参照群体作为一个心理参照点,反衬出其他群体在变迁中所产生的要求和期望。正面参照群体的价值和标准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社会基础。
简述组织的目标和特征:1、为了更高效率达成群体目标而进行的劳动分工和权威分配2、权力相对集中于领导或执行主管手中,他们使用权力控制组织成员活动并将他们导向组织目标3、组织成员不是固定的,使得组织可以超越某一特定成员二生存,组织成员可以用常规方式替补
组织的正式结构与非正式结构:组织的正式结构是指导组织成员活动的一套明确陈述的规定、纪律、和程序。正式结构包括规章、法规、内部细则、命令和达成目标的时间表。正式结构的显功能是富有效率的达成组织目标,组织也必须提供正式的约束手段,运用于群体成员的详细的奖惩规则,确保对规则的服从。非正式结构是群体成员互动所形成的人际关系,虽然不在组织的规划内,但是对组织功能发挥也必不可少。非正式结构有时候能够给提高组织的效率。
组织制度化:组织成功吸纳到员工,并且得到他们的信赖,能富有成效的实现目标,能被更大的社区所接受,通常能在相对稳定的结构中、在一套目标和价值观的指导下,形成有序的运作模式,就是组织的制度化。
1、制度化使得程序固定,员工的关系更正式,组织行为更稳定,但是创造新的交流方式和新的结构就很难,导致组织的僵硬化。
2、制度化使得成员更好的协作,组织的连续性增强,能得到最好的功能发挥的方法。
3、制度化会导致目标置换,员工更加关心组织本身的存续和自身在组织中的位置,而不去关心是否与组织目标一致。
弹性组织的特点:
1、弹性组织提倡新的产品设计和连续的产品多样化,而不是科层的标准化产品。
2、通过更广泛的职责分解来鼓励民主参与,减少敌对的劳资关系。
3、管理者、员工和顾客之间的紧密合作,共同参与创意和新思想的实施。
4、生产费用比科层高,但是具备变换产品样式的能力,在盈利方面超过科层组织。
8章 越轨犯罪和社会控制
越轨行为: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规范的行为。 越轨行为并非坏的和不可接受的,且并非总是自愿的。越轨行为并不意味着犯罪,虽然不被赞同,确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
用解释越轨的理论,举例当代中国的越轨现象:
(一)莫顿的结构性紧张理论指出,社会文化与社会结构存在冲突和紧张时,越轨就可能产生。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这一过程中,原来的许多制度规范变得不再适用。这一方面是因为体制改革使原来的规范,人们活动的制度规则不同程度的失效;另一方面,对外开放使一些新观念进入我国的社会生活,在这些指导下的行为和原有规范的不协调十分明显。
(二)越轨有社会正功能,即有助于澄清和定义社会规范,增进群体团结,带来社会系统的变迁,使得人们更加遵从规范;越轨也有反功能,普遍的越轨弱化人们遵从的动机,且越轨可能使生活不可预知而充满危险。中国越轨行为的一些突出问题:群体性越轨行为。一是普通大众,例如中国式过马路的行为和作弊行为,当发现大多数人都在违背红灯停和诚信考试的的规范时,你会想为什么自己要和别人不同,这就是越轨导致的遵从动机的弱化。二是有权者越轨;行政执法人员越轨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如某些官员以权谋私、贪赃枉法。但是,正是这些越轨行为导致党和国家更加关注法制法规的建设,加强对官员违法犯罪的监督和制裁,使得社会法律和监察系统更加完善,这就是是越轨带来社会变迁的正功能。
社会控制:社会越轨常常导致社会努力去惩罚冒犯者试图减少或消除进一步的不良行为,旨在防止越轨并且鼓励遵从的努力就是社会控制。社会控制主要有两种类型,内在控制和外在控制。内在控制就是指导人们自我激励并且按照遵从的方式行动的过程,外在控制就是通过运用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制裁使人们遵从的压力。
内在控制:内化是指个人对群体和社会规范的认可,一旦社会规范内化成功,即使无人监督人们自觉会遵守。良心是社会控制的内部机构,内化的社会规范导致自责、负罪感从而放弃越轨行为。内化是对社会控制最有效的途径。
外在控制:略
越轨的社会功能:
(1)正功能①越轨有助于澄清并定义社会规范 ②越轨能增进社会群体团结
③越轨能带来社会系统所需要的变迁 ④越轨能促使人们更愿意遵从。
(2)反功能 ①越轨的普遍导致人们对遵从动机的弱化
②越轨使生活不可预知并且充满危险。
越轨的社会学视角(越轨的原因)
(1)结构性紧张理论:莫顿指出,社会文化与结构之间存在冲突和紧张时,越轨就可能产生
(2)文化传递理论:习得越轨观念的人,比其他人更有可能采取越轨形式。
(3)社会控制理论:人是利己的和反社会的,犯罪是因为社会未能进行有效的社会控制。
(4)冲突理论和越轨:社会规则是在社会权势的参与下制定的,因此无权无势的人越轨频率更高。
(5)标签理论:越轨行为是被他人标签为越轨时才成为越轨,是相对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