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考研王力古代汉语笔记(通论_复习重点_练习题及答案)(8)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2-10


22.是:代词,作判断句主语。残:危害,祸害。
23.宫:房屋。
24.遂:畅达,发育好。晔:明亮。
25.注:输送。
26.示:给看。
27.诣:动词,往,到……去。
28.学问:学习和问难。
29.垂:将近。舁:抬。
30.问:音讯。
31.节概:节操,气概。
32.鼓:动词,弹奏。
33.田:“畋”的古字,打猎。舍:住一宿。饿:严重的饥饿。病:重病。
34.患:忧虑。
35.骤:屡次。患:忧虑,这里是“厌恶”的意思。贼:动词,贼害,刺杀。
36.国:国都。谤:公开议论别人的过失。
37.亲戚:古代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族内外亲属。补:弥补过失。察:督察是非。
38.宣言:动宾词组,发表言论。兴:兴起,这里指表现、体现。备:防备,防范。
39.决:导引,疏浚。
40.幸:副词,表示这样做是自己所希望的,有“但愿”、“希望”的意思。
41.宦:贵族的奴仆。
42.说:“悦”的古字,高兴。颜色:指面目表情,脸色。
43.具:具办,举行。
44.谢:辞让,谦谢。
45.残:残杀。怨:恨。特:副词,仅,只。劫:胁迫。强:勉强。

二、请说明下列各词在句中的意义是什么?在句中用的是本义、引申义还是通假义?
(1)趋
1.快步走;本义。
2.快步走;本义。
3.奔向;引申义。
(2)毕
1.结束;引申义。
2.动词,竭尽;引申义。
3.用网捕捉;本义(句中用作动词)。
4.都,全;引申虚化。
(3)间
1.参与;引申义。
2.间谍;引申义。
3.门缝儿;本义。
4.缝隙;引申义。
5.时间;引申义。
6.闲;引申义。
(4)慢
1.懈怠;引申义。
2.傲慢;本义。
(5)祥
1.授予(官职);引申义。
2.拜见;引申义。
3.接受(官职);引申义。
4.表示敬意的礼节;本义。
(6)悉
1.详尽,周详;本义。
2.详尽表达;本义。
3.副词,表示全;引申义。
(7)残
1.祸害;引申义。
2.剩余;引申义。
3.杀害;本义。
4.残害的人;引申义。
(8)膏
1.药膏;引申义。
2.油脂;本义。
(9)昭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显明;引申义。
2.清晰明显;引申义。
3.明亮;本义。
(10)偷
1.懒惰;本义。
2.冷淡无情;引申义。
3.苟且;引申义。
(11)被
1.披。
2.被;动词,遭受。
(12)竟
1.“境”的古字,国境;引申义。
2.终,尽;引申义。
3.副词,终于;引申义。
(13)具
1.准备;引申义。
2.具有;引申义。
3.准备(饭食);本义。
4.都、全;引申义。
(14)缘
1.沿着;引申义。
2.攀登;引申义。
3.衣服的花边;本义。
(15)注
1.附着;引申义。
2.传;引申义。
3.灌注;本义。
(16)徒
1.步行;本义。
2.门徒;引申义。
3.只;引申虚化。
(17)居
1.驻扎;引申义。
2.坐;本义。
3.相隔(一段时间);引申义。
4.平时;引申义。
(18)货
1.货币、钱财;本义。
2.钱财;本义。
3.卖;引申义。

三、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所通之字及其意义:
1.故:通“固”,本来。
2.繇:通“由”,介词;从,自。
3.燕:通“宴”。
4.详:通“佯”,假装。
5.惟:通“虽”,即使。
6.刓:通“玩”,抚摩,摩弄。
7.豪:通“毫”,细毛。
8.衡:通“横”,有“不循正道”的意思。罢:通“疲”。疑:通“拟”,比拟,等同。
9.奸:通“纤”,细。
10.亡:通“无”,没有。
11.禀禀:通“懔懔”,害怕的样子。
12.蕲:通“祈”,求。
13.距:通“拒”,拒止。
14.抗:通“亢”,高傲。
15.距:通“拒”,抵抗,对恃。

四、指出并具体说明下列句中的词类活动现象:
1.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固。
2.将: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将。
3.友:名词用作动词,交朋友。
4.阬:同“坑”,用作动词,活埋。
5.奇:奇特,出众,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出众。
6.王:用作动词,做王。
7.东:方位名词用作动词,指向东出关同项羽争天下。
8.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闻。
9.东: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发。
10.刺:名词用作动词,做刺史。
11.家:名词用作动词,安家。
12.栖: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栖。
13.屈:使动用法,使……屈。
14.甲:铠甲,名词用作动词,穿上铠甲。
15.衣:用作动词,包扎。
16.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
17.君:名词用作动词,行君道。
18.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免。
19.盛: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有“使……整齐”的意思。
20.饮:动词的使动用法,让……饮。

五、说明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将全文译为现代汉语:
1.必:常作副词,这里用作动词,有“一定靠”的意思。
译文:
想要了解平和直,就一定要靠水准器和墨线;想要了解方和圆,就一定要靠圆规和曲尺,君主想要认识自己的过错,就一定要靠耿直之士。
2.将①、②: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将。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败。将④:名词用作动词,做将军。
译文:
赵奢说:“用兵打仗是要死人的,而赵括却轻易地谈论它。假使赵国不任用赵括做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任用他做将军,使赵军破败的人一定是赵括。”到了赵括将要带兵出发时,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不能让赵括做将军。”
3.臣: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臣服。都:用作动词,建都。王:动词,封王。
译文:
项王虽然称霸天下,使诸侯臣服,不驻守在关中,却建都彭城。又违背义帝与诸侯所作的约定,而把他所亲近、喜爱的人都封为王,对此诸侯十分不满。
4.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附。附: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附。归:使动用法,使……归,富、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安定。
译文:
积蓄贮备(粮食)是国家的重要命脉。假如粮食多财物有余,做什么能不成功呢?凭这个进攻,就能够取得(城池);凭这个防守,就能够牢固不失;凭这个作战,就能够获胜。使敌人归顺,使远方的人归附,招什么人不能被招来呢?如今驱使百姓,使他们归于农耕,都附着在农业上,使天下的人各食其力,使从事工商业的人和其他流动谋生的人趋向农事,从事农业生产,那么粮食的积蓄就会充足,百姓就会安居乐业了。本来可以做到使天下富足安定,却造成这种令人害怕的情况,我私下为陛下感到痛惜。

六、指出下列句中的前置宾语,并说明是属于哪种情况下的前置:
1.我: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2.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3.之:指“残贼公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4.奚:疑问代词作“取”的前置宾语。
5.陈言:用“是”复指前置宾语。
6.谁: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
7.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附:
古代汉语自测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1)
(供参考)
一、填空:(13分)
1.2分
传注体是经汉代学者奠基的以训释先秦文献词句为主的体例。
2.2分
义疏体是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的体例。
3.2分
集解体是汇集众说的体例。
4.每空1分,共4分
赋可分为四种,它们是骚赋、古赋、骈赋、文赋。
5.每空分,共3分
按姚鼐的分类,《韩非子》属于论辨类。《艺文志序》属于序跋类。《钴潭西小丘记》属于杂记类。

二、每句2分;判断是哪种被动句1分;结构分析1分;共10分
1.是意念或概念上的被动句。金石可镂。
2.用“于……”作补语的被动句。故怀王[内]惑<于郑袖>。
3.用“为……”作状语的被动句,怀王[为天下]笑。
4.在谓语动词前用“见”字的被动句。汝[且]见禽。
5.在谓语动词前后用“见”和“于……”的被动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三、每句2分;判断“△”词的词性1分;语译1分;共10分
1.者:语气助词。
陈胜是阳城地方的人。
2.者:辅助代词或代词。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一定善于走路,却可以到达千里之外。
3.所:辅助代词或代词。
左右的人从来没有称诵过您的事迹,我也从来没听说过您的事迹。
4.或:肯定性无定代词。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而后站住,有的人跑了五十步而后站住。
5.莫:否定性无定代词。
安定百姓称王天下,便没有谁能阻挡他了。

四、每个黑体字2分,共24分。判断词性1分,说明句子成分或在句中的意义1分
1.之:动词,在句中充当谓语。
2.之:代词,在句中充当定语。
3.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该结构成为分句
4.之: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该结构成为主谓词组。
5.其:代词,充当主谓词组的主语。
6.其:语气助词,表示加强反训语气,可译为“难题”。
7.于:介词,与“水”组成介宾词组作补语,表示比较。
8.以:连词,表示所连结的两项是方式目的关系。
9.以:介词,与“羽”组成介宾词组作状语,表示凭借,可译为“用”。
10.为:介词,与“文惠君”组成介宾词组作状语,表示所替、所给。
11.稍:副词,逐渐。
12.然则:“然”是指示代词,“则”是连词。“然”字是一个分句,指代前文的内容。“则”字表示与后文的关联。

五、每个黑体字词1分,共8分
1.谤:议论过失。
2.恨:遗憾。
3.怨:仇恨。
4.走:跑。
5.感激:感动奋发。
6.树:栽种。
7.卑鄙:地位低下,见识短浅。
8.本:根。

六、全题10分;全标对得满分,标错1个扣1分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①∣--∣∣∣--∣∣-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①○①--∣∣--∣∣∣--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①∣--∣∣∣--∣∣-

七、第一段要求标点、语译,第二段只语译,两段共25分,评分标准如下:
1.第一段标点共5分,错两个扣1分。
2.两段共分10个给分句,每句译文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加“——”号的重点词10个,每词1分,重点词漏译或误译不给分。
第一段11分;第二段14分;共25分。

原文
①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②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③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译文:
①宋国人中有个忧虑他的禾苗长得慢而把它们拔高的人,很疲劳地回到家来,②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太累了!我帮助禾苗生长了!”③他的孩子快步赶到地里看禾苗,而禾苗都枯萎了。

原文:
①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②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无余财,众不言家事。③广为人长,猿臂,其善射亦天性也。④虽其子孙他人学者,莫能及广。⑤广讷口少言,与人居则画地为军陈。……⑥广之将兵乏绝之处,⑦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译文:
①李广廉洁,得到朝廷的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他同士卒共享饮食。②一直到死还是二千石的俸禄,达四十几年。家里没有多余的财物,他始终不谈家里的事。③李广为人高大,长得象猿一样长而灵巧的双臂,可见他擅长射箭也是天资。④即使他的子孙或别人向他学习射术的,没有谁能赶得上李广。⑤李广口拙,很少讲话,平时同人坐着就在地上画成军阵。……⑥李广领兵行至缺少饮食的地方,⑦每见到水,士卒不全喝到,李广从不接近水;士卒不全吃到,李广从不先吃。



古代汉语自测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2)
(供参考)
一、填空:10分
1.每空1分,共3分
文献词句为主;释经文又兼释注文;汇集众说。
2.每空1分,共4分
骚赋;古赋;骈赋;文赋。
3.每空1分,共3分
疑问;肯定确认;发表议论。以引起下文。

二、每词2分,共12分
1.谓之:释义术语,用来区分同义词、近义词差别。
2.谓:释义术语,常以具体释抽象,以分体释总体。与“谓之”不同,被释词放在前面。
3.拗救:近体诗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就叫做“拗”,出现了“拗”,就必须采取补救措施,叫做“救”。
4.孤平:在五言律诗“平平仄仄平”句型中的第一字,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式中第三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了仄声字,全句除句尾外就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就是犯了孤平。孤平是律诗的大忌。
5.骈体文: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文体,它讲究骈偶与四六;讲究对仗;讲究用典。
6.论辨:是用立论或驳论的方式所撰写的论说文。

三、每句2分,共10分。
1.“于矢”作补语表示被动。
2.用“为虞人”作状语表示被动。
3.在行为主动者之后和谓语动词前加一“所”字,成为“为……所”式,表示被动。
4.在谓语动词前后用“见”和“于……”表示被动。
5.在谓语动词前用“见”字表示被动。

四、每词2分,答对何类词1分,在句中起什么作用1分,共18分
1.之,代词;指共叔段,作介词宾语。
2.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成为主谓词组,作“知”的宾语。
3.之,动词;表示“到……去”。
4.其,句中语气助词;表示一种委婉的语气,可译为“还是”。
5.所,代词;用于动词“种”前,组成“所”字词组,作判断句谓语,表示“百姓种的粮食”。
6.者,代词;分别与“生之”、“靡之”组成“者”字词组,作主语,表示“生产它的人”、“糜费它的人”。
7.其,代词;指代愚公及其子孙。作主谓词组主语。
8.或,肯定性无定代词;表示“有的人”,作分句主语。
9.莫,否定性无定代词;表示“没有什么”,作分句主语。

五、每词2分,答对是什么词1分,说明语法功能1分,共20分
1.曾,情态副词;表示事实不在预料之中,作状语,可译为“竟”、“竟然”。
2.且,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作状语,可译为“将”、“将要”。
3.弗,否定副词;用于及物动词前,表示对动作行为的否定,相当于“不”。
4.于,介词;分别与“蓝”、“水”组成介宾词组,作补语。
5.诸,“之乎”的合音词;之,代词,楚大夫之子;乎,句尾语气助词,表疑问。
6.以,介词;与“德”组成介宾词组,作“绥”的状语,可译为“用”。
7.为,介词;与“生”组成介宾词组,作“言”的状语,可译为“对”。
8.以,连词;连接“敛”和“彫”两个谓语动词,表示一种方式目的关系。
9.而,连词;用于状语和谓语中心词之间,表示一种修饰关系。
10.虽然,两个词,是连词“虽”和指示代词“然”的连用。“虽”表示虽然,“然”表示这样。

六、全诗平仄全标对了得10分,每错2个扣1分,不倒扣
∣∣--∣∣-∣∣-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山随平野阔,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七、标点7分,每错4个扣1分(全部只错一个不扣分);译文分13个给分句,每句1分
(1)[唐太宗]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2)以古为鉴,可知兴替;(3)今人为鉴,可明得失。(4)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5)今魏征逝,一鉴亡矣!(6)朕比使人至其家,得书一纸,始半藁,(7)其可识者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恶。(8)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9)公卿之内,情有爱憎,(10)憎者唯见其善。(11)爱憎之间,所宜详慎。(12)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13)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矣。’其大略如此。”

译文:
(1)[唐太宗]感叹地说:“用铜作镜子,可以使衣帽端正;(2)用古代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的道路;(3)现在用人作镜子,可以明了得失。(4)我曾经保持这三面镜子,谨防自己的过失。(5)如今魏征逝世,[我的]一面镜子失掉了!(6)最近我派人到他家去,得到一份手稿,才写了一半,(7)稿子中能看清的部分说:‘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恶。(8)任用善人国家就安定;任用坏人国家就会衰败。(9)公卿之中,感情上有喜爱有憎恶,(10)对于憎恶的人,只看到他的缺点;对于喜爱的人,只看到他的优点。(11)对于人爱憎,是应当全面而慎重的。(12)如果喜爱一个人而能了解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而能了解他的优点;(13)撤免邪恶的人而不犹豫,任用贤能的人而不猜疑,[国家]就可以兴盛了。’稿子的内容大致是这样。”

古代汉语自测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3)
(供参考)

一、填空题:(12分)
1.每空1分,共4分
体裁、样式;语言、内容、应用范围。
2.每空1分,共3分
传注体;义疏体;集解体。
3.每空1分,共5分
发表议论;肯定、确认;直陈;感叹;疑问。

二、每词2分,共10分
1.之言:声训术语,被释词与注释词在声音上相同或相近,在意义上相关或相通。
2.貌:释义术语,表示某种情貌、状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样子”。
3.序跋:对一部书或一篇文章所写的说明、评价的文辞。
4.三平调:“仄仄仄平平”句式第三字(七言为第五字)不能不拘平仄,必须用仄声,否则便成了“三平调”。
5.粘对:同一联出句与对句平仄相对(主要指第二字),称为“对”;上一联对句与下一联出句平仄相同(主要指第二字),称为“粘”。

三、每句3分,说明被动句特点2分,结构分析1分,共12分
1.用“于人”作补语表示被动。
穷者[常]制<于人>。
2.用“为沛公”作状语表示被动。
吾属[今][为沛公]虏矣。
3.在谓语动词前后用“见”和“于……”表示被动。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在谓语动词前用“见”字表示被动。
百姓之[不]见保。

四、每词2分,答对何类词1分,在句中起什么作用1分,共16分
1.之,代词;指民,作“归”的宾语。
2.莫,否定性无定代词;表示“没有什么”,作分句主语。
3.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所在结构成为词组。
4.其,句首语气助词;表示委婉测度语气,可译为“大概”。
5.其,代词;指代柳宗元,作“父”的定语。
6.者,辅助代词;与形容词“陋”组成“者”字词组,表示“……的人”。
7.或,肯定性无定代词;表示“有的人”,作分句主语。
8.所,辅助代词;用于动词“称诵”前,组成“所”字词组,作“有”的宾语,表示“称诵的事迹”。
五、每词2分,答对是什么词1分,说明语法功能1分,共20分
1.以,连词;连接分句,表示因果关系。
2.以,介词;与“德”组成介宾词组,作“绥”的状语,可译为“用”。
3.为,介词;与“陛下”组成介宾词组,作“惜”的状语,可译为“替”、“为”。
4.为,连词;用于假设复句,可译为“如果”。
5.于,介词;与“秦”组成介宾词组,作补语,表示“对秦国”。
6.诸,合音词;是“之乎”的合音,“之”是代词,指代前面的话,“乎”是疑问语气助词。
7.虽然,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连词“虽然”;“虽”是连词,“然”是指示代词,有“虽然如此”的意思。
8.然而,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连词“然而”;“然”是指示代词,指代前文内容,“而”是连词,表示转折。
9.勿,否定副词;表示禁戒或劝阻,可译为“不要”。
10.曾,情态副词;表示事实不在预料之中,可译为“竟”、“竟然”。

六、全诗平仄全标对并说明没有不合诗律处得10分,每错2个扣1分,不倒扣
晚晴
李商隐
--∣∣-①∣∣--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①∣--∣-∣∣--
天意怜芳草,人间重晚晴。
○--∣∣①∣∣--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说明:没有不合诗律的地方。

七、标点7分,每错4个扣1分(全部只错一个不扣分);译文分13个给分句,每句1分
标点:
(1)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2)相如虽驽,(3)独畏廉将军哉?(4)顾吾念之,(5)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6)徒以吾两人在也。(7)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8)吾所以为此者,(9)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10)廉颇闻之,肉袒负荆,(11)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12)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13)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译文:
(1)蔺相如说:“凭着秦王的威风,而我蔺相如在朝廷上呵斥他,羞辱他的大臣们。(2)我虽然无能,(3)难道单怕廉将军吗?(4)但我想到,(5)强暴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施加武力,(6)只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7)如今两虎相斗,势必不能同存。(8)我所以这样做,(9)是因为把国家的急难放在前头而把个人的仇怨放在后头啊!”(10)廉颇听到这些话,就光着膀子背上荆条,(11)由门客引导着到相如府上赔罪,(12)说:“[我这]粗野卑鄙之人,不知道将军竟宽容我到了这样地步啊!”(13)两人终于和好,成了同生共死的朋友。

相关话题/古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