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考研 研究生考试重要简答名解(4)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2-23


鱼鳞图册明朝的田亩册,明朝按照“随粮定区”的原则,每税粮一万石,划为一区,选取其中税粮最多的地主担当粮长,负责征收该地区的税粮,将粮食督运到京。每区的土地经过丈量后,画图造册,册上载明土地大小肥瘠和田主姓名,因图形状似鱼鳞,故称鱼鳞图册。政府按册向田主征收税赋。鱼鳞图册与赋役黄册相互印证,互为补充,是明初加强赋役和加强对地方控制的有力措施,对于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展社会经济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更名田康熙八年,清政府下令将一部分明代藩王所占有的土地给予给耕种之人,永为世业,即所谓更名田。更名田的实施,实际上是清政府承认农民在起义战争中夺回被明朝藩王占有的土地的事实。
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后金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过程中在牛录组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军事、政治合一的组织。努尔哈赤规定,每300人为一牛录,每五牛录为一甲喇,每五甲喇为一固山,即为一旗,每旗共7500人。总共有八旗,八旗各有旗主,由努尔哈赤的亲近子侄担任,努尔哈赤是八旗之上的最高君长,拥有全部军政大权。八旗制度在女真族最初的国家政权里既是军事组织,也是政治组织。清朝建立后,进一步发展了八旗制度,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每旗设都统一人,统属于中央都统衙门,地方督抚无权调拨。八旗兵分为“禁卫兵”和“驻防兵”,禁卫兵负责拱卫京城,保卫皇帝,驻防兵负责镇压地方民间反抗,二者分布人数大约各占一半。
绿营制度绿营兵是清朝入关后,新征召的汉人士兵,因其军旗为绿色,故称绿旗或绿营。绿营兵的主要任务是辅助八旗兵拱卫京师和驻守地方。在京师,设有巡捕营,隶属步军统领。在地方设有督、抚、提、镇诸标,分别有总督、巡抚、提督和总兵统辖,抚、提、镇诸标皆受总督节制。除此之外还有军标、漕标。绿营兵和八旗兵交错分布,既有利于绿营兵配合八旗兵防御和镇压人民的反抗,又有利于八旗兵监控绿营兵。
司礼监官署名。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门之一。置提督太监一员,掌印太监一员,秉笔、随堂太监无定员。其属有掌司、典簿等。内府各衙门的题奏,均须关白掌印、秉笔、随堂太监后,方可执行,故称「十二监中第一署」。凡每日章奏,除皇帝亲批数本外,例由众太监用朱笔楷书分批,即代皇帝「批红」,再由内阁撰拟诏谕颁发。秉笔太监中最受皇帝宠幸者,往往兼掌东厂。明中、后期,司礼监专掌机密、批阅章奏,权出内阁之上,是明朝宦官专权的依据。
内务府内务府是清朝掌管皇帝家务的机关,其全称为“总管内务府衙门”,最高官员为“总管内务府大臣”,由满洲贵族王公大臣担任。内务府的职权很广,凡宫廷一切礼仪、财政、刑律等事,皆统于总管大臣。内务府的设立,是清代首创,是对历代皇帝家务管理制度的改革。清代设立内务府,以大臣统领,尽收宦官之权,排除了宦官对皇权的干扰,根绝了宦官专权之祸。
迁海令清朝为了隔绝沿海人民与台湾等岛屿抗清势力的联系,并防范、禁止沿海居民出远洋与外国贸易以维护满族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实行禁海政策。同时又在顺治十七年至康熙十七年间,三次下达“迁海令”,强制将广东、福建、浙江、山东沿海,以及长江下游镇江以下沿海30里至50里以内的人民,全部迁入内地,给东南沿海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迁海令是明后期海外政策的重大倒退与逆转,沿海生产力由此遭受全面摧残,航运彻底禁绝,明后期蓬勃发展的海外贸易几乎完全陷入停顿,其影响是极为恶劣的。
乾嘉学派乾嘉学派是清代的学术流派,称汉学、朴学、考据学派。因其在乾隆、嘉庆两朝达于极盛,故名。惠栋、戴震、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为其代表人物。其中有吴、皖二派之分:吴派创自惠周惕,成于惠栋;皖派创自江永,成于戴震。乾嘉汉学家继承了古代经学家考据训诂的方法,加以条理发展;治学以经学为主,以汉儒经注为宗;学风平实、严谨,不尚空谈。在诸经的校订疏解中,取得了超越前代的成就。对古籍和史料的整理,亦有较大贡献。这一学派的形成,正是清初学者对宋明理学进行批判和总结的必然结果。清初之学,以博大为其特色。乾嘉汉学,则以专精而扬其帜。乾嘉学派诸学者平实。严谨的学风以及精湛的业绩,是值得肯定的。
7、阐述明朝心学发展
(1)王守仁和心学:明代王守仁继承了南宋陆九渊的主观唯心论的心学,创立了“心学”,提出“心外无物”“吾心即是宇宙”。他的主要思想体现在他的著作《大学问》和《传习录》中。其思想与程朱理学提倡的客观唯心主义背道而驰,有反传统的的意味,对晚明和明清之际的思想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其思想仍然无法摆脱唯心主义的范畴,主张“心外无物”,夸大了意识的作用,其知行合一思想主张知、行统一于人们的内心活动,与辩证物主义的实践观有本质不同。
(2)王守仁的弟子王艮继承了王守仁的“良知”说,并将“致良知”发展为“复初说”,即要求人们自觉地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动。其著作有《王心斋先生遗集》。他还开辟了泰州学派。泰州学派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第一个启蒙学派,因其开创人王艮是泰州人,故名。泰州学派的信徒来自社会各个阶层,其主要人物有王艮、何心隐、李贽等。他们大都致力于封建道德的普及宣传工作,规劝人们安分守己,息事宁人。因此,泰州学派一度受到朝廷的青睐,成为晚明的显学。
李贽是泰州学派的一个著名人物,他著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重要著作。他继承了泰州学派的积极思想因素,抨击程朱理学的虚伪和晚明政治的黑暗,在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其主要思想大致有:一、提出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二、批判以程朱理学和王学做官的道学家都是伪君子,主张人欲的合理性;三、反对封建礼教和等级制度;四、反对文学上的“假文”、“假事”,将传奇、小说等列为“古今至学”,打破了传统的文学偏见。
8、清初朴素唯物主义的发展
(1)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是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著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和《明夷待访录》,他的哲学思想在自然观上有唯物主义的因素,在认识论上则是唯心主义,他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带有初期的民主思想。顾炎武的著作主要有《日知录》和《天下郡国利病书》,其哲学思想具有唯物主义色彩,提倡反对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扩大地方权力;在治学上提倡经世致用之学。
王夫之是我国17世纪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其代表作有《周易外传》、《思问录》、《宋论》和《读通鉴论》等,其著作后人集为《船山遗书》,他提出物质世界之外不存在另外的精神世界,主张物质不依赖于主观意识而存在,提出“行先知后”的唯物主义知行说;还提出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处于对立统一之中,并认为历史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可行。他批评宋明理学家的“去人欲,存天理”,提倡满足人生的物质需要,发展自耕农经济。
(2)颜元、戴震也是清朝反对理学的著名思想家。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史
一、名词解释
1、少年中国学会(五四运动)2、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育)3、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四军(军队)4、官督商办(经济)5、陕甘宁边区(制度)
二、简答题
1、简述湘淮军的崛起及其影响
2、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3、略述晚清政府发展近代工商业的措施
第六章 列强对华侵略
1、简述闭关政策
清政府限制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政策。以乾隆二十二年为界,前期的闭关政策主要是为了防止大陆人民与台湾郑氏联合,聚集于海上;后期的闭关政策主要是为了防止“民夷交错”,只许广州一口通商,对外商来华的货物作严格的数量和种类限制。闭关政策是封建经济内部矛盾和民族矛盾的产物,具有自卫性质,但是严重妨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闭关政策的失败。
2、简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第一,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改变了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的主要矛盾由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变为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直接地矛盾;第三,是中国文化从古代到近代的一个重要转变;第四,中国开始丧失一些国家主权。
3、子口税、三国干涉还辽、门户开放政策
子口税子口税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产物。当时以海关所在的港口为母口,内地的常关、厘卡为子口。子口税的征收始于1858年的《天津条约》,规定:凡进出口货物,除了照例征收5%的关税,还需要征收2.5%的子口税,以代替货物经过中国内地关卡应该征收的税收。子口税的征收,剥夺了清政府内地关卡对外国货物征税的权力,同时便利了列强加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子口税于1931年废止。
三国干涉还辽甲午中日战争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这一条影响到了俄国在中国东北的利益,俄国联合德国、法国,干涉日本还辽。中国为此支付3千万两的赎辽费。事后,三国以干涉还辽有功,在中国大肆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门户开放政策又称海约翰政策,由美国国务卿海约翰提出。19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当时美国正在与西班牙争夺菲律宾,无暇东顾。待战事结束,中国已经被瓜分完毕。于是,美国国务卿海约翰于1989年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其主要内容:第一,各国不得干涉他国在中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的既得利益,各国运往中国的货物,按照中国现行关税征税;第二,各国不得在本国租界和势力范围内,征收高于本国的港口税和运输费。1900年,海约翰再次照会各国,提出保证中国的领土完整,维护各国在中国平等贸易的原则,把最初的门户开放政策推广到全中国。1922年,门户开放政策作为一条原则写入了《九国公约》,成为列国侵略中国的保障。直到新中国成立,方才废除。
4、简述甲午中日战争发生的原因、影响
原因:第一,明治维新后,日本迅速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迅速,而本国市场狭小,急需要扩大市场,侵略中、朝成为其政治的必然;第二,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非洲和亚洲大部分地区已经被瓜分完毕,只有中国还没有被瓜分完毕,瓜分中国符合列强的利益,因此列强默许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行径;第三,中国不积极备战,反而将希望寄托在列强的调停上,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第四,日本东学党起义成为导火索。
影响:由于中国政治腐败、战略失当和列强的默许纵容,中国战败,此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降低,同时也促使着中国人的觉醒,开始探索中国的出路,百日维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于日本来说,在战争中获得的大量侵略权益,极大的促进了其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并且日本还与在远东地区地位下降的英国结成了同盟。另外,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5、简述俄国侵占中国领土的相关条约
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俄国侵占了中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约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俄国侵占了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土地;1864年,通过《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俄国割让了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约44万平方公里土地;19世纪80年代,俄国通过与中国先后签订的五个勘界议定书,割让了中国西北部约7万平方公里土地。1892年,俄国侵占帕米尔地区萨雷阔岭以西中国两万多平方公里土地。
中国大片领土被俄国侵占,严重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化,刺激了俄国的侵略气焰。
6、简述《南京条约》及其附件、《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天津条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北京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二十一条》
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于1842年,与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主要内容有: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偿英国军费2100万银元;开放厦门、广州、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关税税率,中方须同英方商定。次年,中国又与英国签订《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附件,英国从中获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永久居住的权利。1843年,美国强迫中国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美国获得了英国除割地赔款外的所有权利,另外还扩大了的侵略权益:第一,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美国人在中国与中国人或他国人发生诉讼,应由美国领事审理;第二,进一步加强关税协定权,中国海关若要改变税率,需要和美国商议;第三,美国兵船可以到中国各港口巡查贸易;第四,美国可以在通商口岸设医院和教堂。1844年,中法两国签订了《黄埔条约》,法国除了获得英美两国的侵略权益,还特别提出在中国通商口岸传教,1846年,法国获得了在中国通商口岸传教的权利,从此传教成为西方侵略势力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进行渗透的重要手段。
天津条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先后与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通商章程善后条约》、《北京条约》。1858年,中国与英法两国签订了《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可以常驻北京;增开牛庄、淡水、营口等十处为通商口岸;外国船只可以自由到长江各口岸航行;允许外国人来中国自由游历、通商。同年,清政府又与英、法、美先后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鸦片贸易合法化;中国海关须有外国人帮办税务;进出口中国的货物,一律按照5%抽税,另外征收2.5%的子口税;中国赔偿英国军费400万两,法国200万两。1860年,中国又与英、法、俄三国分别签订了《增续条约》,即《北京条约》,其主要内容有: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允许招募华工出国做工;对英法两国军费赔偿增至800万两,英国恤金50万两,法国20万两;准许法国传教士进入中国内地传教,赔还没收天主教堂的资产。中国的半殖民地进一步加深了。
中法新约中法战争结束后,中法两国于1885年签订了《中法新约》,主要内容有:承认法国是越南的保护国;在保胜以上,谅山以北增设两处通商地点,允许法国人在此居住,并设领事;削减云南、广西与越南边界的关税税率;中国以后修筑铁路须由法国人帮办;法国退出台湾、澎湖。通过中法新约,法国不仅夺得了越南,打开了中国西南的门户,而且首先获得了在华修筑铁路的特权,大大加深了中国西南边疆的危机,也预示着列强在华投资时期即将到来。
马关条约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后,中日两国签订了《马关条约》,内容:承认日本对朝鲜的占领;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割让台湾、辽东半岛、澎湖列岛给日本;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港口;可以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半封建化的程度。
辛丑条约1901年,清政府与英、法、俄、德、美、意等国签订了《辛丑条约》,内容:赔偿各国军费合计达4.5亿两;清政府向各国道歉;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支持反帝国主义的官吏;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列强在山海关、天津、北京沿线主要地区驻军;在北京设立“使馆区”;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的形成。
二十一条承认日本接管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并且加以扩大,要求延长旅顺、大连、南满铁路、安奉铁路的租借期限为99年;承认日本在东三省南部和内蒙古东部的特权;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割让给他国;聘请日本人做中国政治、经济、军事顾问,中国警政及军械长由中日合办。
第七章 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
1、厘金、《天朝田亩制》、《资政新篇》、乡官制度、东南互保
厘金这是清政府为了镇压太平军起义,而征收的一种特殊的商业税。1853年,江北大营帮办军务大臣雷以诚首先在扬州仙女庙一带征收厘金。他对坐贾征收交易税,称板厘;对行贾征收通过税,称活厘。税率值百抽一。厘金后来成为清政府经常征收的一种商业税,对于清朝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不利的影响。
天朝田亩制这是太平天国初期颁布的以解决土地问题为核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纲领性文件。按照“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规定满十六岁的男女,皆可以获得以块土地,建立军政合一的地方组织,以达到“有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所规定的平均土地的方案,是对中国古代农民战争平均思想的发展,是农民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否定,反映了农民渴望获得土地,建立平等平均社会的愿望,这也是《天朝田亩制》的革命性所在。然而,《天朝田亩制》规定的“通天下皆一式”的方案,是建立在小生产基础上的平均主义,不可能真正获得实行,它违背了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这它的局限性所在。
资政新篇这是太平天国后期,由洪仁玕向洪秀全提出的一个统筹全局的方案。政治上,主张用人得当,防止“结党营私”;经济上,主张效仿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近代金融业、运输业,主张奖励开矿,制造火车、轮船等西方“器皿技艺”;思想文化风俗习惯上,主张兴建学馆、医院,举办福利事业,破除封建迷信和封建陋俗;对外关系上,主张与西方国家平等交流经济、文化,反对西方国家干涉中国内政。《资政新篇》具有资本主义色彩,超越了农民平均主义思想,反映了当时中国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先进性,然而它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因而也就不可能得到贯彻实施。
东南互保19世纪末,面对义和团运动的高涨和西方列强组织联军武装干涉的历史形势,以英国为首的列强与东南督抚出于自身的考虑,达成了某种妥协和“谅解”。1900年6月26日,在大买办盛宣怀的联络下,上海道余联沅与各国驻上海领事达成了《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的安全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互不干扰。东南互保的形成,一方面维护了列强在华的利益,破坏了东南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活动,有利于列强集中兵力侵入京津地区;另一方面,在客观上防止了列强对东南的大举侵扰,维护了南方经济免遭战争的破坏。
2、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意义
答:原因:主观上:太平天国始终都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起义,提不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和《资政新篇》,前者流于空想,后者条件不足,均无法得到实施;太平天国在天京建都后,迅速封建化,导致内部变乱,极大的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力量;战略上的错误,偏师北上,犯兵家之大忌,也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客观上则是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这是此前历代农民战争都不曾遇到的情况。
意义:第一,太平天国建立了自己的革命政权,转战大半个中国,历时十四载,提出了自己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是我国古代农民战争的最高峰;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化的进程;第三,太平天国起义作为亚洲反封建反殖民主义战争的一部分,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是近代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第一次高涨中的主流。
第八章 洋务运动与晚清政局
1、淮军、辛酉政变、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海关税务司、同文馆、北洋水师、江楚会奏变法三折
淮军清朝晚期,在曾国藩授意下,由李鸿章按照湘军制度编练起的一支地方武装。1861年,李鸿章在曾国藩的帮助下,赴庐州、六安一带编练团练。1862年,李鸿章率团练奔赴安庆,曾国藩拨湘军数营相助,并且按照湘军制度编练淮军。淮军建成后,成为镇压太平军的又一支反动地方武装,同时也是李鸿章赖以起家的政治资本。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过程中不断扩大,其主要将领有潘鼎新、郭松林、叶志超等。
辛酉政变1861年,咸丰帝病死在热河,其子载淳即位,由肃顺、载垣等八位“赞襄政务大臣”辅政。载淳生母西太后慈禧,为了夺取权力,与恭亲王奕、掌握兵权的胜保勾结,发动政变,夺取了政权,由两宫太后共同执政,改元“同治”。辛酉政变后,清政府在内依赖于以曾国藩为首的汉族地主阶级,在外与西方列强相互勾结。辛酉政变成为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的开始。
总理衙门1861年,清政府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又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是清政府为了办理洋务中对外事务而设立的机构。总理大臣由皇帝指派,第一任总理大臣为奕、文祥、桂良。总理衙门主要负责外交、通商、海防、军务、关税等一切洋务活动。总理衙门的成立,标志着清政府对外体制的变化,结束了督抚兼办外交的局面,标志着清政府与西方列强勾结,西方列强通过这一机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1901年,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
海关税务司中国海关丧失海关行政管理权后,外国人主持中国海关的行政首脑的称谓。1854年,英、法、美三国趁小刀会起义之机,由三国领事与上海道在上海成立了“上海海关税务管理委员会”,窃取了上海海关的行政管理权。1858年,外国根据《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要求将上海海关管理办法推行到全国。次年在上海成立了“总税务司署”,由英国人李泰国,担任第一任海关总税务司。1863年,改由英国人赫德担任。1865年,总税务司迁到北京,隶属总理衙门。英国人不仅通过总税务司控制中国的海关税收,还借此将其侵略活动伸到中国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
江楚会奏变法三折1901年,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名提出了著名的江楚三折。第一折,提出强调人才培养,建立新式学校,改革科举制;第二折,提出停止捐纳实官,取消书吏,改进刑狱,裁汰屯卫、绿营;第三折,主张派遣官员出洋考察,编练新军,提倡工艺制造,制定有关矿业、铁路、商业、交涉等法律和货币制度、多译外国书籍等。
同文馆全称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为了适应兴办夷务对外语人才的需要而设立的中国第一所外语学校。1862年,由奕等奏请设立。京师同文馆初设立英文、德文、俄文等馆,后来增设天文算学馆。同文馆初招收14岁以下的八旗子弟入馆学习外语,增设天文算学馆后,开始兼招满汉举人和五品以下官员入馆学习,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外语课,除此之外还有数理化、天文、世界史地、万国公法等课程。培养出的人才主要从事外交事务和在总理衙门各部门任职。1902年,并入京师大学堂。
北洋水师北洋水师是清政府在洋务运动中兴建的一支水师,它是由李鸿章一手兴建和控制的。1875年,李鸿章奉命督建北洋水师。1880年在天津建立水师学堂,次年在旅顺和威海卫先后修筑军港。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成立,丁汝昌任提督,有大小船只20余艘,是清政府实力最强的一支海军。甲午中日战争中,与日本激战于黄海,后在威海卫军港,因战略失当,全军覆没。
巡警部清末新政期间所设的中央官署。1905年8月,为举办巡警而设。以署兵部左侍郎徐世昌为尚书,赵秉钧为侍郎,分警政、警法。警保、警学、警务五司,京城内外巡事务均归该部管理。清政府还谕令各省设立巡警,亦归该部督办。1906年,改民政部。
2、简述洋务运动的内容、失败原因和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答:洋务运动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由清政府洋务派发起的一场旨在通过“自强”“求富”,学习西方科学、生产、管理技术,达到富国强兵,“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的自救运动。其代表人物,在中央有奕,地方上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内容:(1)洋务运动初期以“自强”为旗号,兴建了一大批军事工业,如江南制造总局、安庆军械所、福州船政局等;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运动的重点开始转为民用工业,以官督商办为主要方式兴建起一批民用工业,如轮船招商军、开平矿务局等;(2)兴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式海军,至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先后建立起南洋、福建、北洋三支水师,并于1885年设立了海军衙门;(3)培养人才,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建立外语、军事、技术等学校。
失败原因:洋务运动最终还是归于失败,究其原因,根本而言是洋务派只想通过学习西方技术,不改变国体、政体的方式,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这是行不通的。客观来说,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打压,给洋务运动造成了障碍;其次,列强垄断技术,不想中国真正富强起来。另外,洋务派在实施洋务运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洋务派所办的企业,多为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式,不计投入产出比,必然难以维系。
对近代化的影响:洋务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在客观上却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洋务运动促进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中国不存在市民阶级——资产阶级,洋务运动过程中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立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开启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中国发生的先河。第二,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奠定了最初的物质基础,其创办的企业成为我国最早的一批资本主义企业,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进来技术、设备。第三,洋务运动同时也冲击了中国传统的义利观、夷夏之防,改变了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促使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型。

相关话题/历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