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名词解释(童庆炳版)(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2-25


73、    情境体验:审美体验的第一种类型为情境体验。情感总是主体需要与一定环境相互关系的产物。文学的特质在于向欣赏者传达作者曾体验过的审美情感。为此,作家就应当把自己在审美体验中产生的审美情境传达给读者。所以审美的情境性是审美体验的基本特征。
74、    角色体验:审美体验的第二种类型。审美活动中的角色体验,是在情境体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审美创造阶段,角色体验是指作家在想象中进入其笔下人物的角色位置,置身于人物的角色情境中,从而对人物的角色心理进行把握、体验和表现的全部心理过程。这是作家在戏剧小说中塑造人物性格的必由之路。
75、    创作过程:是指作家自觉地驾驭着各种各样的生活材料,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按照“物的尺度”和“自身的尺度”,遵循“美的规律”,自由自在地创造出不同于生活原材料的艺术世界的过程。
76、    “出入”说:中国古代文论观念,由王国维提出。作家的体验不但要能“入”而且要能“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入;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入乎其内就是“移情式体验”。出乎其外就是体验主体对体验的反刍。
77、    情致:由黑格尔提出。情致是两个方面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感性的,另一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作为认识。但这两个方面完全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因此,对那些情致特别微妙深邃的作品,它的情致往往是无法简单地用语言传达出来的。()
78、    虚境:中国古代文论概念。“虚境”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望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所以“虚境”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一种极端聚精会神的心理状态,一种特有的审美状态,即通过有限去获得无限,从而体认生生不息的宇宙之道,显示出感悟兴怀、寄托情操的特点。
79、    艺术发现: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联系,突然间向往在事物、事件、现象上的投射。
80、    创作动机:是推动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内在驱动力,是文学创作活动中真正展开的推动力,这种推动力对作家对材料的选择、形象的塑造、意蕴的开掘,对于创作的结果——文本的意义和价值产生重要的影响。
81、    白日梦: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运用其精神分析学说来解释文学艺术本质的一个概念,最早见于他的《创造家与白日梦》一文。白日梦和睡梦不同,但却与睡梦一样以幻想的满足为满足,不同的是作家不让幻想消失,而是以幻想的形式创造了一个在现实世界之外的艺术世界,让压抑的欲望通过改头换面在作品中得到实现。也就是说作家重视艺术技巧的安排的效果,用改变和伪装来减弱欲望的利己主义性质,使某些早先经验回忆的愿望在审美升华中得以实现,这既符合“快乐原则”,又可以不必为自己的本能冲动感到羞愧而责备自己,并能从中得到某些补偿后的快感。同时读者也可以从中得到自己的快乐和替代性的满足。
82、    升华说: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依据其精神分析理论解释艺术本质和艺术活动的一种观点。他认为社会上很多为丰富社会文化和文明所创造的活动都是人们为了使其各种本能欲望得到满足而采取的种种替代的手段和形式,这样人的本能欲望就升华为某种社会所许可乃至赞赏的崇高行为。他认为作家或艺术家都是“被过分嚣张的本能欲望所驱策着前进的人”,当他们的本能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们就从现实生活中逃离出来投入到艺术创作的幻想生活中去。在这种艺术创造中,他不仅能让本能冲动在艺术改头换面的幻想中得到宣泄和象征性的满足;而且,艺术使本能欲望得到了疏导,并从低级类型升华到高级类型,这也就削减了作家或艺术家过于压抑的心理和精神负担,使其心理得到调整。
83、    创作方法:是文学化生活为艺术的途径和方式,更是实现审美意象的物态化,塑造艺术形象的实践手段。
84、    虚构:虚构是艺术概括所需要的艺术手段。指作家为了实现艺术构思,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通过想象和联想,对生活素材进行增删拓展,重新组成新的艺术形象的创作方法。
85、    艺术想象:是指文学活动中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和经验,对他们进行艺术的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作家在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驱动下所进行的审美创造。
86、    奇异性想象: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类别,指作家的一种超乎寻常的想象,一些似乎毫不相关,甚至“不合理”的情态在作家的头脑中获得存在的合理性。常表现在夸张、悖论等修辞手段运用上。
87、    艺术直觉:又称审美直觉,是艺术家特有的感觉能力,指艺术家用感官感知艺术对象感性形态时,能超越理性思考,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做出的直接了解和认知。艺术直觉勾连着文学创作的“形象”与“认识”的两极,对于文学创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88、    形象思维:又称艺术思维,是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形象、情感以及联想和想象,通过事物的个别性去把握一般规律从而创造出艺术美的思维方式。
89、    抽象思维:又称逻辑思维或理论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来反映客观现象的一种思维方式。它同形象思维不同,在思维过程中要舍弃生动丰富的感性材料和偶然现象,抽取事物的内在联系、一般规律、和抽象本质,最终形成定义、定理和理论体系。
90、    形象化:作为艺术美的主要加工方式,其基本要求来自艺术形象创造的内在规律,从生活中抓住个别、特殊的事物进行开掘、深化与概括,把它创造为艺术典型。
91、    典型:典型在希腊文中有模子的意思,意谓典型就像一个模子可以铸造出许多同样的东西,也是通过一个形象反映了某一类人的特点,所以这个术语最先强调的是概括性和普遍性。文学典型是显示出特征的富有魅力的人物性格,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它一般包含着更为丰富的历史内容,成为人类通过文学认识生活的主要方式,所以它常常是叙事文学至高的美学追求。它在叙事性作品上,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92、    典型形象:是一个既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又有高度的审美价值的、多层次向度的有机形象结构和性格整体。它是在生命性的基础上普遍性与个性的统一,是在整体性的基础上丰富性与特征性的统一,是在审美价值基础上的独创性与深刻性的统一。
93、    特征化:写实型作品最基本的表现方法,即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这是创造典型的基本方法。
94、    典型环境:充分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95、    典型人物:小说等叙事性作品中塑造的具有典型性的文学人物形象。指那些具有鲜明特点的个性,同时又能反映出特定社会生活的普遍性,揭示出社会关系发展的某些规律性和本质方面的人物形象。
96、    典型化:是指作家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典型形象的方法和过程。它是一个统一完整的创作过程,包含着同时进行和同步完成的两个方面,即个性化和概括化。在方法上,典型化要求在创作中通过丰满、鲜明和独特的人物个性、事件、环境,揭示出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传达出独特而深刻的审美发现、审美意蕴和审美评价;在过程上,它要求按照典型的艺术特征,对所有的生活素材进行审美创造,使一般的生活形象转化为具有独特个性和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
97、    个性化:是文学创作典型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即在创作过程中塑造具有丰满独特个性的人物形象的方法和过程,也指在塑造人物时对典型形象个性特征的描绘所达到的鲜明丰满的程度。个性化的实质是艺术形象的特征化,其使命是帮助作家创造具有独特个性的人物形象。个性化程度越高就越能揭示出生活的本质与规律,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98、    概括化:是文学创作典型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即在创作中塑造具有深刻普遍性意蕴的人物形象的方法和过程,也指在塑造人物时通过丰满独特的人物个性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和规律所达到的深广程度。它实质上是艺术形象的本质化,其使命是帮助作家创造出具有深刻意义的典型形象。概括化程度越高,形象所蕴含的意义就越深刻。
99、    典型性:指作家用典型化的方法塑造艺术形象所达到的概括化与个性化相统一的程度和唤起美感的程度。文学形象的典型性主要表现于人物性格的塑造、环境情境的描绘、细节场面的刻画和情节发展的描写等方面,其中心是人物性格的典型性。
100、    概念化:是文艺创作的一种不良倾向。指作家的创作,不是从生动丰富的生活中去进行提炼和概括,而是按照现成的抽象概念去制造“形象”,作品成了概念的图解。
101、    有我之境:近代文学理论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对境界的分类。他说词“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从他的论述和所举的例子看,所谓“有我之境”是在作品中能比较明显地看出作者主观色彩的景物描写乃至艺术境界,这种境界突出主体观念性,具有强烈的感情动态,创作主体仍带有某种世俗的利害观念去观察外物,因为物我之间仍存在对立关系和利害冲突。其美学状态是壮美。
102、    无我之境:近代文学理论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对境界的分类。他说词“又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从他的论述和所举的例子来看“无我之境”是诗人主观色彩较为隐晦、物我完美地统一的景物描写乃至艺术境界。在这种创作中创作主体泯灭自我意志,摒弃世俗利害观念,与外界景物达到泯然合一的状态。其美学形态是优美。
103、    创作过程:作家艺术地认识生活和表现生活,使生活情态转化为文学作品的动态过程。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创作过程通常包括作家深入现实、体验生活、提高修养、获取技巧、积累素材、开掘主题、构思布局、遣词造句、润饰加工和修改定稿的过程;狭义的创作过程则主要是指一部作品的具体触发、酝酿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它为艺术积累、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三个互相联系、相互渗透的阶段。
104、    艺术积累:是创作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作家运用审美感受力,用独特的艺术眼光去能动地吸收、掌握和占有创作素材的过程。
105、    艺术观察:作者进行艺术积累的重要途径之一,即作家用一种审美的眼光去观照和审视创作对象。通过艺术观察,通过艺术观察,可以使作家生动具体地感知周围的生活事件,获取有意义的创作素材,同时,作家观察的注意点反映着他的艺术眼光和审美追求,制约着创作素材的意义和价值。
106、    情绪记忆:作家进行艺术积累的途径之一,指作家对于对象外部世界材料的积聚中产生的作家主体自身的情绪心境、情感信息的积累和储存。
107、    艺术感受:作家进行艺术积累的重要途径之一,指艺术家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整个身心去承受外物的刺激,从而产生属于艺术家自己的艺术感觉的过程。
108、    艺术体验:艺术积累的途径之一,指作家设身处地的、身体力行地经受和体味自己的表现对象,是一种人我不分、物我不分的心理境界。
109、    艺术构思:指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创造艺术形象,构制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伴随的心理现象通常有回忆、想象、联想、灵感、直觉、意识、无意识等。按照艺术形象在构思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程度,通常可以把艺术构思分为发轫、孕育、、和形成三个阶段。
110、    艺术变形:指作家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在创作过程中有意将描写对象以扭曲的、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艺术手法。
111、    创作灵感:作家在艺术构思过程中因偶然机遇的触发而突然产生的豁然贯通、文思泉涌、创造力高度发挥的精神状态和创作心境。创作灵感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现象,具有不期而至的突发性、瞬间顿悟的直觉性、专注敏捷的亢奋型和超长独特的创新性等特点。
112、    艺术表现:文学创作的最后一个阶段,指作家运用文学语言和各种表现手段把艺术构思中趋于成熟的艺术形象传达出来,使之成为客观化的文学作品。艺术表现阶段的任务就是要运用语言文字等物质资料和各种表现手法、表现技巧,把作家构思成熟的形象和情态加以物态化,从而创造出形象生动、意境隽永、能同时诉诸读者的感官和意识的文学作品。
113、    内容形式化:在文学创造过程中,当孕育的内容逐渐显化成形并为作家所结构起来的时候,它的内容就消融在它的形式中,或者说转化成了形式。
114、    作品的语境:语境是指人们在运用语言的环境。从狭义上来说,语境是由语言本身内部诸要素,即上下文、前言后语的关系——语义关系、语法关系、语感关系、修辞关系构成的;广义的语境则指语言内容、交流对象、表达方式、目的语言运用场合、背景等构成的外部语言环境。二者相互作用,依一定的内在关系和适度原则互相制约。
115、    文学的艺术魅力:文学的艺术魅力是文学作品的诸种审美素质衍生出来的综合性审美效应,或者说是文学作品总体审美效果。艺术魅力一般表现为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它由文学典型的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和蕴藉性构成。
116、    创作个性:作家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中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艺术追求、审美情趣和艺术才能是它的艺术素质,所有这些因素融为一体,才构成完整的创作个性。同时,一定社会时代、民族历史的审美要求,前人积累的丰富的文学遗产,同时代作家成功的艺术经验的借鉴和影响,也对创作个性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117、    文学风格: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包括作品的风格和作家的风格。文学风格是艺术上臻于成熟、有独立创作个性的作家所创造出来的一种整体性审美属性,创作个性是形成文学风格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说,风格的确立是作家和作品成熟的并取得较高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志。
118、    话语情境:指文本中由词语、体裁、结构、和形象等构成的具体话语环境。
119、    时代风格:某一时代的作家作品在思想和艺术上所呈现的时代特征。它是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的整体格调上的反映和表现。与作家的创作风格辩证统一,时代风格通过作家个人的作品风格表现出来。
120、    民族风格:某一民族的文学作品因受其民族性的影响而在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中显示出来的精神风貌和气派格调。它是和该民族独特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审美心理相联系的,是该民族独特的审美要求、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反映。民族风格的形成受各民族的生活、语言、表现形式表现手法等因素的制约,具体表现在民族生活的描绘、民族性格的塑造、民族精神的表现、民族情感的抒发以及民族语言、民族体裁和民族的艺术手法、结构方式的运用等方面。
121、    阶级风格:指某一阶级的思想意识、审美要求和审美情趣等在作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鲜明倾向和特色。
122、    地域风格:也称地方风格。指某一区域的作家在创作上形成的地方格调和地方特色。它是某一地区的生活环境、风土人情、地域文化心理所形成的独特风貌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在文学创作中,地域风格一般是不自觉地逐步形成并发生影响,然后为某些作家有意追求的。
123、    流派风格:指一些在文学观点、审美追求上基本相同或相似的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共同特色。它是同一文学流派作家的文学见解、审美追求和艺术趣味在文学创作及其作品格调上的反映。流派风格可以表现为作家创作的不同方面,如创作题材、创作原则、创作手法和地域特色等都可以体现流派的风格。

文学文本和文学种类

124、    文学文本:文本在英文里,主要是指语言的实际存在形式。文学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是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基本存在方式,是文学作品的书写或印刷形式。现代的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们所使用的文本,往往是指未被阅读只是写出或印刷出的语言产品。文学文本是指作家创作出来的、未被读者阅读的“文学作品”。严格地说,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
125、    素材:素材是作家创作的基础。指作家通过多种方式在生活实际中收集、积聚的各种原始形态的生活现象和材料。它包括作家在现实生活中耳闻目睹的各种人或事的生动片段,亲身经历各种人际关系和矛盾冲突后留存在记忆里的事实、现象,以及作家间接地了解到的丰富多样的人间趣闻和生活轶事。
126、    文学作品的内容:是指通过艺术形象反映在作品里的社会生活及其显现的思想意义,是客观的现实生活与作者的审美评价及审美理想的统一体。内容的主要构成因素是题材和主题。
127、    题材:作品内容的构成要素之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题材泛指现实社会和人类历史的某些领域、某些方面的生活内容,如工业题材、农业题材、军事题材和历史题材、现代题材等;狭义的题材是指作家从现实生活中选择、提炼而写进文学作品中的材料,即文学作品中具体描绘的生活现象。它虽然是作品所描绘的具体事物,但经过作家的选择、提炼、艺术加工以至变形后已经成为虚拟的艺术形态,而不再是客观实存的生活内容了。
128、    主题:作品内容的构成要素之一,又称主题思想或题旨,指通过文学作品中描绘的社会生活和塑造的艺术形象所显示出来的贯穿全篇的中心思想或主导感情,也就是一部作品的题材所蕴涵的主要思想感情。它不仅包括作品描写的特定生活内容所具有的思想意义,而且包括作家对这种生活现象的情感认识和审美理想,是这两者的有机统一。
129、    文学作品的形式:文学作品的形式是指具体表现作品内容的内部结构和表现手段,是作品完成后的感性形态。主要构成因素是语言、结构、体裁和表现手法。
130、    文学语言: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语言泛指规范化的全民语言,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各种文章书籍中所运用的书面语言,以及经过加工的规范化的口头语言。狭义的文学语言则专指作家用来塑造形象的文学作品的语言。语言学中的语言一般是指广义的文学语言,而文学理论中所说的文学语言是狭义的文学语言。
131、    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具有表现目的性和表现个性,它包括语言层面、文法层面和辞格层面。语言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其中节奏是语言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重。音律是由声调、语调、和韵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谐状况。文法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成法则。辞格层面是语言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132、    作品结构:文学作品的构成要素之一,指文学作品的组织结构和总体安排,包括剪裁、布局、联结、照应等因素。它是使作品中各个层次、各个部分的内容成为彼此有机联系的、完整统一的艺术整体的重要手段。结构的本质是以一统多,即作者从一定的主观意图和审美理想出发,将分散的文学材料熔铸成一个有机统一的艺术整体。
133、    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文学作品的表层结构是指对作品中直接感知的内容进行的组织与安排。包括对故事情节的安排,作品描写场面的组织,抒情内容或景物描写的构成与调度等,作品的深层结构是指作家对世界的深刻认识和高度的结构能力结合的产物,具有复杂、隐晦、多义性的特点,并非所有作品都有深层结构。
134、    体裁:指文本明显可辨的种类特征,这些特征体现于审视生活的角度、塑造形象的方式、语言的表现形态、体制篇幅的规模方面。体裁对作者的写作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同时也制约着读者对文本意义的理解与阐释。一般来说,我们将文学作品的体裁分为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
135、    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形式因素之一,指作家运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表现主题所采用的各种具体表现手段,又称艺术手法。表现手法的主要功能是使作家的审美经验转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把分散的生活内容组织成统一的艺术整体,从而取得理想的艺术效果。从表现内容划分,文学作品基本的表现手法有描写、记叙、抒情、议论等;从修辞角度来看,又可分为比喻、夸张、讽刺、象征等。
136、    描写:文学作品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种表现手法,指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对人物、事件、景物等的形态、特征进行具体的描绘和刻画。作品中的生活内容通过描写能够成为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根据描写对象的不同,描写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根据描写方式的不同,又分为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细节描写、概括描写。
137、    二分法:文学体裁的最早分类方法。我国古代根据作品语言运用的特点,以是否用韵将文学作品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二分法是一种原始的分法,其分类观念尚未完全非别文学与非文学的差别,不足以反映各类文学体裁的特点。
138、    三分法:文学体裁的划分法之一。它根据塑造艺术形象不同的方式,把文学体裁划分为三大类: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这是西方典型的分类方法,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19世纪俄国的别林斯基,许多文论家对三分法的标准及类别特点作了大量的理论说明。它使用一个标准进行分类,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概括性,至今仍被广泛采用。但它相对忽视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在语言、结构等外形方面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39、    四分法:文学体裁划分之一。它根据文学作品的语言运用、结构安排和篇幅体制等方面的特点,将各种体裁的文学划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四个大类。这种划分法依据的不是统一的标准,而是根据文学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区分的,它既包括对作品形式方面的特点和要求,也包括对作品内容方面的要求;同时各类体裁的名称具体明确,与作品的特点相符,便于掌握。

140、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于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再现性与逼真性。

141、    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于以直接抒情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142、    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143、    叙事学:指西方20世纪兴起的,比较完备的关于叙事的理论探讨。1969年,法国托多罗夫提出“叙事学”的概念,正式为这一以叙事和叙事文本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命名。叙事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普洛普、列维-斯特劳斯、格雷马斯、托多罗夫、巴特、热奈特等人。
144、    叙事:就是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它主要包括介绍人物的经历、事迹及各种关系,交代事件的发展过程和前因后果等。叙事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六个要素。叙事的方式是多样的。

相关话题/文学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 整理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 整理笔记 第一章 迎接新的时代带来 a. 50年代诗歌创作的普遍范式颂歌 b. 目的:为满足表现新的人民时代的题材与主题的要求。 c. 内容:一是对于时代工农兵群众的歌颂;二是对于新生的社会主义祖国的歌颂。 d. 颂歌rd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5
  •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整理考研复习笔记
    【文学思潮与运动部分】 第一个十年 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1、 背景:a上世纪末,诗界革命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 b 晚清裘廷梁提倡白话文运动,值得一提的是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 c 1911年辛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5
  •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题库 第一章 上古文学 一、名词解释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5
  • 浙江师范大学初试文学考研真题
    浙江师范大学初试文学真题 2004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8分,共32分) 1. 《人的文学》 2. 鲁迅风杂文 3. 《茶馆》 4. 寻根小说 二、简答题(共4题,每题16分) 1. 简述左翼作家词新月派论争的主要观点分歧,并对论争略作评价 2. 简析戴望舒诗作《雨巷》的情绪内涵及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4
  •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最全)
    《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案》 1.先秦文学 一、填空 l.________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2.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________、嫦娥奔月,都保留在《淮南子》中。 3.神话鲧禹治水、夸父逐日、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3
  • 外国文学史复习资料 
    外国文学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 自然派19世纪俄国文学的一个派别,该派别领袖是果戈理。这一派的作家极力忠实自然即现实,,抨击腐朽的农奴制度,同情小人物的悲惨生活,关注妇女的命运。在题材上多以小官员、职员、农奴等小人物为主人公。体裁以小说为主。 2、 批判现实主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3
  • 北京大学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考点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卷考点 文学基础真题 江西诗派 (97)唐宋八大家(98)元白体(02) 1. 王实甫的《西厢记》的思想艺术上的转变。(04) 2. 说说从元稹的《莺莺传》到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再到 3. 说说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及在今天的意义。(04) 4. 简论宋诗的特质。(13) 中文系课程考试 1. 柳永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3
  • 北京大学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考点
    中国文学史第二卷考点 文学基础考研 竹林七贤(97)孟寒岛瘦(01)《虬髯客传》(02)元白体(02)盛唐气象(15) 敦煌变文(16) 1.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98) 2. 唐传奇与宋人笔记比较。(99) 3. 论建安文学的风格。(00) 4. 论诗家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创作艺术上的共通性。(09) 5. 鲁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3
  •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考研散文专题
    中国现代文学散文专题 美文(16、13、08、孔)《三叶集》(16)论语派(14) 语丝体 《语丝》(12、03、02)白马湖作家群(10)随感录作家群(05)《春醪集》(04) 1. 试比较张爱玲和萧红的散文创作。(17) 2. 谈谈对三十年代闲适小品论争的看法。(12) 3. 论语丝体在中国散文史上的地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3
  •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考研文学理论与思潮专题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与思潮专题 学衡派(17、10、02)战国策派(16、07)主观战斗精神(16) 《大公报》文艺奖(15) 文学的国语,国语的文学 (14) 孤岛文学(14、07、04)中国新文学大系(13)文协(13)苦闷的象征(13)第三种人(12、08)新潮社(12)学衡派(11)《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3
  •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考研戏剧专题
    中国现代文学戏剧专题 爱美剧(17、14)南国社(15)《白毛女》(05)春柳社(04)《芳草天涯》(00) 新秧歌运动(99)文明戏(孔) 2、以曹禺和夏衍为例,谈谈西方现代戏剧艺术对中国戏剧的影响;(17) 5、以《日出》或《雷雨》为例谈谈曹禺的结构艺术。(16) 4、谈谈四十年代的跨界写作问题,如诗人写小说,小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3
  •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考研周氏兄弟专题
    鲁迅与周作人专题课 参考书目 王瑶《中国现代文学史论集》、孙玉石《〈野草〉研究》作品阅读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野草》周作人散文选读《现代文学三十年》重点P29-44 1、鲁迅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十六本杂文集,取名意义。2、鲁迅小说的艺术特点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3
  • 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考研诗歌专题
    现代文学考研诗歌专题 名词解释 汉园三诗人(17、吴14)王贵与李香香(16)九叶诗派 (15) 街头诗(15) 《十四行集》(14) 纯诗(12、11) 太阳诗社(11) 七月派(09) 《歌谣集》(09) 《汉园集》(07) 《歌谣》周刊 (05) 《九叶集》(02) 新诗戏剧化(01) 《尝试集》(孔11) 论述题 3、谈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3
  • 2017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835文学基础考研真题
    中外文学基础 名解 1、民间四大传说故事 2、《人间词话》 3、母题 4、形象思维 5、敦煌变文 6、不可靠的叙事者 简答 1、卡夫卡《变形记》的叙事艺术。 2、鲁迅说《儒林外史》虽云长篇,颇同短制谈谈你的理解。 3、艾略特对20世纪30年代现代诗人的影响。 4、你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3
  • 2017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考研真题
    中外文学基础 名解 1、民间四大传说故事 2、《人间词话》 3、母题 4、形象思维 5、敦煌变文 6、不可靠的叙事者 简答 1、卡夫卡《变形记》的叙事艺术。 2、鲁迅说《儒林外史》虽云长篇,颇同短制谈谈你的理解。 3、艾略特对20世纪30年代现代诗人的影响。 4、你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