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基础考研辅导班-中国新闻传播史讲义(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03-13


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邵力子主编,1919年办,大力宣扬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介绍社会主义思潮,受到青年读者欢迎。1925年《民国日报》被国民党右派掌握,失去其进步作用。
《京报副刊》,创于1924年,孙伏园主编,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支持群众爱国运动,提倡新文化,曾与“甲寅派”“现代评论派”论战,影响广泛。
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1918年创刊,初张东荪主编,后继主编俞颂华、宗白华,讨论社会主义,后该刊向右转,脱离文化潮流。
13、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1918年10月4日成立,至1920年。这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它的创办标志着我国将新闻作为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的开端,也是我国新闻教育的开端。蔡元培任会长,徐宝璜和邵飘萍为导师。宗旨:研究新闻学理,增长新闻经验,以谋新闻事业之发展。新闻学研究会出版了《新闻周刊》,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业务刊务;举办两期研究班,为新闻界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材。
14、徐宝璜:(1894—1930),江西九江人,1912年赴美学习经济学和新闻学,一六年回国担任《晨报》编辑,北京大学教授;1923年北京平民大学报学系成立,任系主任,主讲新闻学概论和编辑练习。他的新闻学研究会讲义《新闻学大意》于1919年付梓出版,更名为《新闻学》,是我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徐宝璜为我国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二、简述
1、简述陈独秀主要从哪几方面领导了《新青年》的发展?
2、简述李大钊的报刊活动
3、简述瞿秋白的报刊活动
4、简述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特点
5、简述五四运动时期我国民营报纸的发展情况
(参考后面综合题:论述1956年前我国民营报纸的发展情况)
三、论述题
1、《新青年》怎样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刊物发展成为无产阶级刊物?并简述改组前其功绩。
2、试述五四时期我国新闻的重大改革。

第六章 大革命时期                                                    (1921-1924) 一、名词解释1、《向导》周报:1922年创于上海,至1927年被迫停刊,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版式:16开本周刊,设有《中国一周》《世界一周》等栏目,主要报道评论国内外政治时事。组织者:共产国际指导,陈独秀领导下的中共中央;首任主编蔡和森,后有瞿秋白,彭述之。宣传方向:阐释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纲领,宣传国共合作统一战线;以事实和马克思理论分析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真相;反对帝国主义新闻侵略;进行打倒封建军阀的宣传;同反对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思想进行斗争。意义:反帝反封的宣传帮助中国人民认清了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有力推进了大革命运动。缺点是对中国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强调不够。2、《前锋》月刊:1923年七一创于上海,1924年停刊,是继《向导》后的另一个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着重于对中国和世界政治经济的一些专门问题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宣传方向:宣传中共三大的统战政策,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手段,评介苏俄政策,报道亚非反殖民斗争情况。主要特点:理论色彩强;重视调查研究。3、《新青年》季刊:1923年创于广州,断续出至二六年七月停刊,中共中央理论机关刊物,主要从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宣传。内容:介绍马列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经验;理论上论证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参加理论思想论争。主要失误是宣扬了陈的右倾观点。4、蔡和森:(1895—1931),湖南湘乡人,中国早期卓越的领导人和杰出的无产阶级理论家、宣传家。1918年与毛泽东共同组织了进步团体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后赴法留学,接触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坚定了社会主义信仰;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党的宣传工作,负责编辑《先驱》半月刊;1922年当选中共中央委员,成为党中央机关报《向导》的首任主编;为《向导》撰写了大量优秀政论,是出色的编辑和撰稿人。5、《先驱》半月刊:1922年创,北京团组织刊物,因遭到北洋政府查禁,第四期起迁至上海,1922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构建立,成为团中央第一机关报,施存统、蔡和森、高尚德先后负责编辑。主要方向: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共主张;评介青年思想和青年运动;批评错误思想;起到了党刊的助手作用。    6、《中国青年》:1923—1927,创于上海,是大革命时期最出色的刊物之一,主编恽代英。版式:32开本,周刊,设有《社评》《时事述评》《寸铁》《青年界消息》漫画插图等栏。主要内容:关心青年成长,引导青年正确学习工作生活;报道评述国内外政治时事;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重视编读往来,发行量大,在青年中广泛流传。7、恽代英:1895—1931,江苏常州人,中国青年运动杰出领导者,卓越的无产阶级政治家、报刊宣传家,我党最善于联系青年和劳动群众的领导人之一。五四期间为《新青年》《东方杂志》等撰稿,倡导民主科学;中共成立前创办武昌利群书社,经销《共产党》《新青年》《湘江评论》等进步报刊;1921加入中国共产党,主编《中国青年》;大革命期间,任黄埔军校主任政治教官,主编《黄埔日刊》《革命生活》《群众》;大革命失败后,主编中共广东省委《红旗》半周刊,兼编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1年于南京被杀害,对我党早期党报思想理论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8、萧楚女:1893—1927,原名萧秋,湖北汉阳人。中国青年运动杰出领导者、卓越的无产阶级政治家、报刊宣传活动家。五四前后主笔《崇德报》,主编《大汉报》副刊;1922年加入共产党,三进重庆,任《新蜀报》主笔;1924年起协助恽代英主编《中国青年》,并为《向导》撰稿;大革命间,主编《中州评论》,协毛编《政治周报》。1927年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被杀害。9、《劳动周刊》: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机关报,中共领导下的第一张全国性工人报纸,主编李启汉、李震瀛。创于1921年,铅印4开4版,主要报道工人运动,二二年以“鼓吹劳动革命”之名被上海租界工部局勒令停刊。10、《工人周刊》:1921年七月创于北京,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的机关报,1924年改为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刊物,1926年底迁至天津,年底停刊。主要反映了中国工人第一次罢工运动的高潮,工运目标从经济提高到政治高度。下设劳动通讯社,与《京报》合作采访,受到工人的欢迎捐助。11、《政治周报》:大革命国民党期间国民党中央机关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持出版,毛泽东筹办并任第一主编,16开本期刊。内容:国民党中央和广东革命政府重要会议、文件、报告,知名人士专稿,部分新闻报道材料《反攻》刊发短小时评。特色:用事实说话,宣扬广东革命政府成就,揭露国民党右派阴谋,反击敌对抛力的反革命宣传。意义:维护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巩固广东民主革命基地发挥了重要作用。12、《中国工人》:1924年创于上海,中华全国总工会机关刊物,邓中夏、罗章龙先后任主编。方向:指导工人参加当前政治斗争,把矛头指向帝国主义和军阀,指出工人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者。(五卅运动时期)13、《热血日报》: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张日报,于1925年6月4日创刊,同月27日停刊。通俗政治性小型报纸,4开4版,设《社论》《本埠要闻》《国内要闻》等,副刊《呼声》,通俗化群众化,瞿秋白任主编。《热血日报》14期主要报道了五卅运动的真相,支援了工农学的斗争,揭露帝国主义和军阀政府的本质,促进了中国民众的觉醒。14、反“诚言”斗争:五卅运动中,帝国主义面对中国高涨的民族解放运动,进行一场反革命宣传,由上海工部局印发了传单性质的宣传品《诚言》,制造中国被“赤化”,诬蔑工人运动的谣言,在上海各公共场所张贴,并于7月11日在《申报》《新闻报》上刊出,引起上海人民极大愤慨,《血潮日刊》等进步报刊纷纷载文批驳,人民抵制两报,申新两报不得不向全国人民道歉,并登辟《诚言》广告一则,印发传单《诚言是英国人的谣言》,斗争以胜利告终,标致着帝国主义报刊欺骗宣传的又一次破产。15、《世界日报》:1925年创于北京,成舍我主办。内容以政治军事新闻为主,兼重教育新闻。注重业务改革,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有多种专刊副刊,《明珠》副刊与同系的《世界晚报》副刊《夜光》连载张恨水言情小说,创下发行四五万的记录,是北方著名报系。16、新记《大公报》:1926年创于天津,新记公司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合作办报,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是北方大报之一。17、国闻通讯社:1921年成立于上海,胡政之为社长,在北京、沈阳、汉口等城市设有分社,办有《国闻周报》,1926年新记《大公报》创立后,迁往天津,成为《大公报》的附属机构,三六年停办。18、申时通迅社:1924年成立于上海,《申报》《时事新报》同人联办,张竹平主持,28年扩充业务,成为正式通讯社,1932年与《时事新报》《大陆报》《大晚报》组成四社联合办事处,35年全归孔祥熙所有。19、戈公振:1890—1935,中国著名记者、新闻学家、,江苏东台人。《时报》工作15年,从校对升至总编,致力报业改革,从事新闻教育与研究,组织上海报学社。1925年始在上海国民大学讲授《中国报学史》,讲义整理后于27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此书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叙述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
20、《新闻学刊》:1927年北京新闻学会编印出版,是早期新闻学研究的主要刊物P250
21、大革命间主要的革命报刊:工人报刊:《中国工人》《工人之路》各省工会报刊;农民报刊:《中国农民》《农民运动》《锄头》《耕牛》;军人报刊:《中国军人》《军人日报》P223—227
22、反革命报刊:帝国主义在华的新闻机构—《字林西报》路透社、日本《顺天时报》;醒狮派—《醒狮》《孤军》《独立青年》(鼓吹国家主义);被右派控制的《民国日报》(戴季陶主义);北方政治文化类报刊—《甲寅》(章士钊)《现代评论》(胡适)二、简述1、简述中国广播事业的出现。2、简述大革命时期新闻教育和研究的发展3、简述大革命时期私营报纸的发展4、简述大革命时期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5、简述《向导》在革命时期的宣传斗争6、简述国共合作后,革命报刊有哪些重要发展?三、论述1、试述大革命时期中共报刊的发展和办报思想2、试述五卅运动中,革命报刊的活动状况。3、试述蔡和森、恽代英、萧楚女的报刊活动。                        第七章 十年内战时期                        (1927-1937)
一、名词解释1、中央通讯社:1924年于广州成立,27年迁至南京,32年改组建立总社,肖同兹任社长。至三六年,在上海、汉口等全国各大城市设立分社11个,广派通讯员,初步形成了全国通讯网络;与路透社、哈瓦斯社、合众社、海通社订立互换新闻的合同,垄断新闻来源,有无线电传播新闻专用权,是国民党新闻事业的支柱。2、中央广播电台:1928年国民党于南京建立,32年发射功率由500瓦增至75千瓦,是当时亚洲地区发射功率最大的电台,呼号XGOA。另有20多座地方广播电台,组成了国民党的广播网络。3、《中央日报》:1927年创于汉口,是国民党南京政府新闻事业的中心机构之一,28年2月迁至南京,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叶楚伧兼任社长,三二年开始社长负责制,首任社长程沧波,出有地方版。言论方针:“阐明党义,拥护国策”,提出“拥护中央,消除反侧,巩固党基,维护国本”,九一八后积极宣传“攘外必先安内”。
《中央日报》,中央通讯社、中央广播电台均设在南京,是国民党新闻统治的工具,三大宣传机构构成了国民党新闻事业的中心。4、《布尔塞维克》:1927年在上海出版,至32年停刊,瞿秋白任编委会主任,中共中央理论机关刊物,在国民党反革统治下秘密出版的地下革命报刊。内容:报道大量事实,揭露国民党专制独裁,勾结帝国主义,压迫大众;报道中共领导群众反抗国民党的斗争;批驳国民党改组派和托陈取消派的反动言论;不足之处是宣传了“左”倾错误路线,给革命事业带来了损失。5、左翼新闻记者联盟:诞生于左翼文化运动,1932年成立,其前身是“集纳协会”和《申报》《文艺新闻》等进步新闻工作者组成的中国新闻学研究会。机关刊物《集纳批判》周刊,以争取言论自由,批判反动新闻事业,探讨无产阶级新闻学为主要目的,进行进步宣传活动;创有“国际新闻社”和小型报纸《华报》,宣传抗日,活动至1936年。意义:在国统区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影响,批判了反动文化思想,宣传了中共抗日主张。6、《时事简报》:红军早期的革命宣传形式主要是标语,传单,布告,壁报,简报等,《时事简报》属于中国共产党根据地早期新闻事业的一种,古田会议规定各军及纵队应办壁报,并统一命名为《时事简报》。内容:报道国内外政治消息,群众斗争和红军工作情况。手抄壁报,每周一张。意义:通俗易懂,群众欢迎;开扩了根据地人民的眼界,灵通消息,提高人民斗争情绪,改变了群众的保守观念。7、《红军日报》:1930年创于长沙,彭德怀率红三军攻占长沙后接管了长沙国民日报社的资产后出版的,共出6期,是红军报刊中第一张即唯一一张铅印对开大报,也是剥夺反动报纸设备出版人民报纸的首次尝试。内容:面向工农兵大众,宣传共产党纲领,消息量大,言论具鼓动性,有副刊《红军》,“左”的错误倾向。8、红中社:全称红色中华社,1931年成立于江西瑞金,37年改名新华社,是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主办的新闻机构。主要业务:出版报纸,以《红色中华》为主;开展小部分的通讯业务,抄收外部电讯,发布苏区消息,编印供中央领导参考的《无线电日讯》。无线广播呼号CSR,向外播发了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成立的消息。9、《红色中华》:1931年创于瑞金,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机关报,由红中社出版,1937年改名为《新中华报》,王观澜、李一氓、瞿秋白先后主持,是根据地第一张出版时间较长的中央级铅印报纸。4开小型报,周刊,主要栏目有:《社论》《要闻》《专电》《红色区域建设》等,有不定期文艺副刊《赤焰》,号外。内容:配合党政中心工作,进行建设和巩固工农民主政权的宣传;帮助党进行战争动员,号召人民支援革命;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意义:党和政府组织战争和进行经济动员的有力工具。10、《红星》报:1931年创于瑞金,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不定期刊,邓小平、陆定一曾任该报主编,主要目的是提高红军的政治素质。创刊号中提出人民军队报刊应有的政治思想教育、传播消息、指导工作、批评监督、文化娱乐等职能并在以后的办报中践行了这些要求。主要栏目:时事,社论,要闻,专电,前线通讯等外设有特色专栏,《党的生活》《列宁室》《红军生活》《红星号召》《响应红星号召》等。特色:图文并茂,通俗生动,丰富多彩,出至34年,广受欢迎。11、《青年实话》:创于1931年,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局机关刊物。壁报,后油印出版。主要内容:配合党政中心工作,进行建设和巩固工农民主政权的宣传;帮助党进行战争动员,号召人民支援革命;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与《红色中华》同)。具有鲜明的青年报刊特色,内容活泼,文字生动,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刊载团中央文件,发动青年踊跃参军,支前。出到34年,有广大的青年读者。12、《生活》周刊:中华职业教育社刊物,创于1925年,1926年邹韬奋开始主编,宗旨是进行“职业指导”“职业教育”,和韬奋前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相对应。增《读者信箱》《小言论》等专栏,价值与趣味并重,发行数量增至八万份,后重社会时事政治讨论。九一八事变后,韬奋思想发生转变,带动《生活》剧变,抗日救国,社会主义倾向,全国期刊最高发行,《生活》读者代办部发展成为生活书店,生活出版合作社,脱离中华职业教育社。抨击国民党政府对日妥协,于1933年底被禁,共出8卷50期。13、邹韬奋:1895—1944,江西余江人,原名恩润,我国现代杰出的新闻出版工作者、政论家,一生主办过6刊1报,所撰文章娄百万字,创“生活书店”。“九一八”思想有明显转变,前期为资产阶级改良思想,主编中华职业教育社刊物《生活》周刊;事变后思想有鲜明的抗日救国立场和社会主义倾向,《生活》严厉抨击国的对日妥协和压制抗日言行,1933年被封后流亡国外两年,考察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写有两本通讯报告集《萍踪寄语》《萍踪忆语》。35年回国,于上海创《大众生活》周刊,成为青年爱国运动的宣传者和组织者。36年被国民党查封,被迫流亡香港,创《生活日报》,“努力促进民族解放,积极推广大众化”,宣传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同年7月回沪出版《生活星期刊》,在“七君子事件”中被捕。
优良作风:热爱读者,尽心为大众服务,《信箱》专栏,从恋爱婚姻的个人问题到社会政治问题;报刊编辑管理上,为读者负责,文风大众化,反对滥登广告,不轻易提报价。14、范长江:1909——1970)原名范希天,四川内江人,1935年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身份开始西北采写,出版《中国的西北角》,追踪考察了经军和西北社会的历史现状,揭示了国民党统治下西北的黑暗,第一次客观真实的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影响;1936年深入内蒙古西部,《忆西蒙》通讯集;绥远抗战中任《大公报》战地记者;西安事变中,赴西安采访,接触共产党人,《动荡中之西北大局》《西北近影》《陕北之行》,结集《塞上行》,向全国公开报道了西安事变的真相,传播了抗日统战政策,介绍了红军和共产党领导的情况。长江是当时从白区进入延安,采访报道红区的第一人,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爱国的民主进步记者成为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抗战时期,与一些进步记者创办“青记”“国新社”,采写大量战地通讯,参加创办香港《华商报》,担任新华社华中分社、华中总分社和《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华中新闻专科学校校长;中共南京代表团新闻发言人,延安《解放日报》副总编;建国前,新华社副社长,上海解放日报社长;建国后,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长。15、史沫特莱:美国女记者,作家,杰出的国际主义战士,先后任《法兰克福日报》和《曼彻斯特卫报》的驻华记者。支持左翼文化运动,帮助其与国际建立联系;参与创办《中国呼声》;向世界英文广播“西安事变”真相;主要著作:《中国红军在前进》,介绍中国革命斗争的通讯、报告、杂文、短篇小说,《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1949年去世,葬于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16、埃德加•斯诺:1905—1972,美国著名记者、作家。1928年来华,供职《密勒氏评论报》,“统一新闻协会”远东记者,《远东前线》,记述日本侵华,颂扬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33—37,燕京大学新闻学讲师,美《星期六晚邮报》《太阳报》英《每日先驱报》驻华记者;1936年进入陕北采访,出版《西行漫记》,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长征,人民斗争,领导人的形象,根据地人民的生活和理想,成为世界认识另一个中国的渠道;三次来华,《大河彼岸》,了解中国的百科全书。17、刘煜生被杀案:刘煜生是江苏省镇江《江声日报》经理兼主笔,办报主持正义,为民喉舌,1933年1月21日,因揭载政府官吏公卖鸦片及吸毒,被国民党江苏省政府加以“共产党”罪名枪决。此案引起各方抗议,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发表中英文宣言,揭露真相,上海报界记者联名宣言,全国律师协会抗议国暴行;国民党迫于压力,调离江苏省政府主席,并发出《保障正当舆论》《切实保障新闻从业者》通令。杭州新闻记者公会倡议,定九月一日为中国记者节。18、史量才之死:史量才是爱国进步的民族资本家,报业家。九一八后为上海抗日救国委员会委员,主持《申报》改革,使其成为宣传抗日救亡的重阵。一二八淞沪会战,发起上海市民地主维持会,任会长,稳定上海金融社会秩序,募资助十九路军抗日,后任上海地方协会会长,上海市参议会议长,为上海地方实力派代表人物。国民党忌恨史量才的社会政治能力的影响力,施压笼络均未奏效,于1934年令军统特务暗杀了史量才。19、《新生》事件:1935年上海《新生》周刊载《闲话皇帝》,论古今中外君主制度,谈到日天皇有名无实,是军部的傀儡,遭到日驻沪领事抗议。国民党政府当即查封《新生》周刊社,判主编杜重远入狱。二、简述1、简述鲁迅报刊编辑工作优良作风。2、简述31年至34年中央苏区报刊宣传工作。3、简述邹韬奋办报活动及其优良办报作用。4、简述范长江抗战前至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活动。5、简述“九一八”事变后的《申报》的进步与改革。三、论述:1、试述十年内战期革命根据地新闻事业状况。
第八章 抗战时期(1937-1945)                                  一、名词解释1、《解放日报》:1941年在延安创刊,出至47年。背景:国统区出版的《新华日报》受国民党当局迫害严重,宣传受限;抗日根据地政治宣传力量不足。性质:将《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成《解放日报》,是中国革命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大型每日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报,中共中央西北局机关报,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革命报纸。版式:根据地要闻版,陕甘宁边区版,国际版,副刊专论社论(主要体现在经过整风运动后的变化上)。内容:宣传贯彻党的总路线;在党的新闻工作的整风工作中走在前面,树立榜样——改版,重视社论写作的质量;在毛泽东全党办报思想的指导下,具体指导了全党办报活动的开展(培养通迅员,宣传指导黑板报运动),加强了报纸的党性,与群众和实际的联系。2、新华广播电台:1940年以周恩来为主任的广播委员会负责筹建广播电台的工作,于年底建立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呼号:XNCR。隶属新华社口语广播部门,稿件由新华社广播科提供,内容:中共中央重要文件,《新中华报》《解放》论文,国内外重要新闻,音乐文艺节目,及时播发了皖南事变真相,有力声讨了国民党罪行。意义:中国无产阶级广播事业的开端,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通过电波,加强了党和群众的联系,加强了中央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联系,把共产党的声音送到国统区,加强了党在国统区的宣传。3、《晋察冀日报》:1937年创于河北阜平,原名《抗敌报》,40年更名为《晋察冀日报》,至1948年终刊,是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机关报,社长总编为邓拓,是晋察冀边区出版时间最长、贡献最大的报纸。4、《救亡日报》:1937年创于上海,41年停刊,属于国统区的新闻事业,由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主办,是著名的抗日报刊。初为国共合作,郭沫若任社长,夏衍为总编,国民党控制该报不成,退出,社址上海—广州—桂林。四开小报,进行坚持抗战、反对分裂、反对妥协的宣传,不登国民党中央社和国外通讯社文章,以专稿、特稿多而闻名。5《新华日报》:1938年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中国共产党机关报,出至1947年,是中国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出版时间最长的中共中央机关报,周恩来任《新华日报》董事长,先后由中共中央长江局、南方局、中共四川省委领导。意义:改变了共产党不能在国统区出版报刊的状况,直接广泛的在国统区宣传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也是国共合作的重要标志;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宣传了持久战的思想,宣传了共产党全面抗战的思想,反对国民党的片面抗战,坚定了国统区人民抗战信心。王明长江局领导时期有“右”的倾向,1938年改由南方局领导,坚定了党性,坚定宣传党的正确路线。华北版——1939年创于山西沁县,是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最主要的报纸,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1943年改为太行版,成为中共中央太行分局机关报,培养了大量新闻干部和技术干部,为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新闻事业做出重要贡献。6、《群众》周刊:1937年南京沦陷,新华日报社人员撤到武汉,公开出版了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刊《群众》周刊,时事政治和理论的综合性刊物。至1947年停刊7、“青记”:全称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1938年在汉口成立,前身为上海的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主要负责人和创办人是范长江。性质:全国性的进步的新闻记者组织,具有统一战绩性质。它团结教育广大新闻记者为抗日宣传服务,推动新闻业务研究,培养进步记者,组织进步新闻工作者到敌后根据地采访。业务:1938年在武汉创办会刊《新闻记者》月刊,范长江主编,是影响较大的进步新闻理论和业务刊物;“记者之家”,解决战时记者食宿问题,团结一致从事抗日新闻工作;“国际新闻社”(国闻社),集中进步新闻工作者,成为全国性的通讯社。8、“国新社”1938年在长沙成立,总社在桂林,创办人范长江、胡愈之等,政治上接受共产党领导,集中大批进步新闻工作者,形成全国性的通讯社,稿件以通讯为主,与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国际宣传处建立供稿关系,向国内外发稿,影响很大。9、《译报》:1937年创于上海,共产党领导,上海“孤岛”抗战新闻事业的一部分,夏衍、梅益主持,新闻稿件全部译自外国报刊,后日本强令其接受新闻检查而停刊。1938改以英商名义出版《每日译报》,增刊自己编写的新闻、专栏、专刊和副刊,特别是刊载国共文件和领导人文章,报道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消息,受到广泛欢迎。10、“洋旗报”:上海沦陷后,英美租界孤立于日占区的包围中,被称为“孤岛”。为避免日本的新闻检查,减少租界当局的干扰,开展抗日宣传,共产党人、抗日的新闻工作者利用外国商人的名义,创办了一批中文的抗日报刊,请外国人出面担任发行人,挂洋商牌子,称为“洋旗报”,而实际工作仍由中国新闻工作者主持。共产党领导的洋旗报是“孤岛”抗日宣传的主力军,他们联合一切抗日报刊,振奋了上海人军的信心,并且揭露批驳了汪精卫投敌的事实。11、《文汇报》:1938年创刊,是爱国人士以外商名义创办的抗日报刊,英商任发行人,严宝礼创,徐铸成主笔。大力宣传抗日,坚持民族大义,生动活泼,发行量很大。二、简述1、简述上海“孤岛”时期抗日报刊及其抗日宣传和斗争。2、简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创建。三、论述1、试述抗战时期中共在解放区和国统区最主要代表性报纸的创办及其宣传斗争的改革。                                          第九章 解放时期                                          (1945-1949)                                            一、名词解释1、《文萃》周刊:1945年由中共地下党员和民主人士创刊,主编黎澍,初为集纳性和文摘性刊物,转载重庆、昆明、西安等地进步报刊言论,1946年改组为时事政治刊物,47年转为地下,出版《文萃丛刊》,同年被封,“文萃三烈士”——陈子涛、骆何民、吴承德,为中共产党员。2、《解放日报》: 解放区新闻事业的神经枢纽,中共中央所在地最高党委机关报,隶属中央宣传部,重大问题上受中央书记处直接指挥。集中力量宣传“反对内战,反对独裁,主张和平,主张民主”,在揭露国民党蒋介石内战独裁和团结人民方面起了重要作用。P353(结合第八章名解1)

相关话题/新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