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学 内部笔记重点
第一章 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 ★★☆
第一节 竞技体育概述
一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的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 会体育活动。
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1、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
2、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形成;
3、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到方面。
二、 竞技体育的构成:包含着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有机组成部分。
运动训练是为了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运动竞赛是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有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三、 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 1、竞争性;2、规范性;3、公平性;4、集群性;5、公开性;6、观赏性。
四、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简)
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4、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5、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6、排解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
第二节 运动训练与运动训练学
一、运动训练在竞技体育中的地位:(问答)
(一)释义: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二)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中的主体构件(三)运动训练与运动员选材的关系(四)运动训练与运动竞赛的关系。
二、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论) ★
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 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 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 4、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 5、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 6、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三. 运动训练全过程的组成环节,(简答重)即运动员状态诊断、训练目标的建立、训练计划的制定、训练活动的组织实施、训练效果的检查评定、训练状况的反馈调控、直至训练目标的最终实现,无一不广泛地应用着现代科技的成果。
四、运动训练学的任务及内容:
(一)运动训练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简答重)☆主要任务:
1.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
2.深入探索尚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
3.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学理论和内容体系.
4.广泛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中。
5.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
第二章 项群训练理论
第一节 项群训练理论总论
一 项群理论基本内容:1、各个项群的形成与发展;2、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体能又包含形态、机能及素质三个方面。3、各项群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 系统分析: 影响比赛结果的基本因素是运动员所具有的竞技能力及其在比赛中的发挥、竞赛对手所具有的竞技能力及其在比赛 中的发挥以及运动竞赛结果的评定这样三个方面。4、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
(三)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
1、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基础上的共同规律;2、加强了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3、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两个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
(一)竞技运动基础上的分类标准的择定:
1、首先选定决定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作为分类的一个重要标准;
2、选择运动基础上的动作结构作为另一个重要的分类标准;
3、造选择运动成绩评定方法,作为竞技项目分类的第三个标准。
(二)竞技运动基础上主要分类体系的建立:(大问题)★
1、依决定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分类(体能和技能);
把体能主导类项目分为快速力量性,速度性及耐力性
把技能主导类项目分为表现难美性.表现准确性.同场对抗性.隔网对抗性及格斗对抗性
2、依运动项目的动作结构分类(单一动作结构、多元动作结构、多项组合结构)
3、依运动成绩的说不定方法分类(测量、评分、命中、制胜、得分);
三、项群训练理论的应用:(简)
1、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制定;2、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运动项目的宏观管理;3、同群基础上训练规律的探讨和揭示 4、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人才的流动;5、项群训练理论与运动训练方法的移植、创新与发展。
第三章 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
第一节 运动成绩及其决定因素
一、释义: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包括竞技水平和比赛名次。(名)
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作竞技水平
二、决定因素:(试述)
运动员自身与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都决定于他们所具有的竞技能力及要中的发挥程度;而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则包含着竞赛规则、评定手段及裁判员的道德与业务水平。
三、竞技能力释义: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第三节 运动员状态诊断与训练目标建立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分别标识着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的起点和终点,是训练阶段的划分、训练内容的确定、训练方法与手段的选择、恢复措施的选用及检查评定的设计等重要内容的基本依据。运动成绩和竞技能力则是训练状态和训练目标的核心组成部分。(填)
(一)状态诊断在训练中的重要作用:
1、为运动训练过程确立一个客观、准确的出发点; 2、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价;3、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 二、起始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完整体系:
(一)训练状态与训练目标的构成:一个完整的起始状态诊断,应该包含运动成绩诊断、竞技能力诊断及训练负荷诊断;而一个完整的训练目标,也应该相应地包含运动成绩指标、竞技能力及训练负荷指标。
(二)起始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
1、运动成绩诊断: 2、竞技能力诊断 3、训练负荷诊断:
(三)训练目标的基本内容 1、运动成绩指标:提高运动成绩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首要目的,也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终极目标。2、 竞技能力指标: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水平是决定运动成绩的最重要的因素。3训练负荷指标:负荷指标的实现正是运动员实 现其竞技能力指标,进而实现运动成绩指标的基本保证。
第四章 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
训练规律是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以展的必然趋势。(定义)
训练原则是依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定义)
★ 第一节 竞技需要原则
一、释义:即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名)
二、科学基础:
1、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 2、专项竞技需要的特异性: 3、现代训练的专项休发展趋势向:
三、训练学要点:(问题)1、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 2、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特点; 3、按照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 4、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
第二节 动机激励原则
一、释义: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名)
三、训练学要点:(问题)1、加强训练的目的性教育和正确价值观教育;2、满足运动员合理的需要; 3、激发运动员参与训练和比赛的兴趣; 4、发挥运动员在训练中的主体作用; 5、注意教练员自身的榜样作用; 6、注意正确地动用动力。
第三节 有效控制原则
一、释义:是指要求对运动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训练中应准确把握和控制运动训练活动的各个方面或运动训练过程的各个阶段,训练的内容、量度及实施,并对它们进行及时的和必要的调节,以使得运动训练活动能够按照预先设计的方式运行,保证训练目标的实现。(名)
二、有效控制原则的科学基础: 1、运动训练过程的多变性要求对其实施有效的控制; 2、现代控制论是实施有效控制的理论基础;3、训练信息是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必备条件。
三、贯彻有效控制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1、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 2、高度重视训练信息的采集和运用; 3、及时对训练计划进行必要修正和调整。
第四节 系统训练原则
一、系统训练原则释义:是指持续地、循序见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四.贯彻系统训练原则的训练学要点:
(一)保持训练系统性:(如何保持训练系统原则的诊断性)
1、健全多级训练体制;
运动员系统的多年训练活动,必须以健全的多年训练体制作为保证,我国目前实行的训练体制,包括中小学课外训练,业余体校和竞技运动学校以及优秀运动队的训练这样三个层次。
2、建立和强化正确的训练动机; 3、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 4、提供有力的社会保证。
第五节 周期安排原则
一、释义: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名词)
三、训练学要点:
1、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 2、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3、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4、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
第六节 适宜负荷原则
一、释义: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名词)
三、训练学要点:
(一)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1、负荷是的评价指标:次数、时间、距离、重量。2、负荷强度的主人指标:练习的速度、远度、高度、单位练习的负重量或练习的难度予以衡量。
(二)渐进式地增加负荷的量度:
在运动训练过程中,随着运动员生物年龄的增长和竞技能力与运动成绩的提高,通常需要相应的加大负荷的量度,但这一变化必须循序渐进的实施,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有四种基本形式1、直线式;2、阶梯式;3、波浪式;跳跃式。
(三)科学地探索负荷量度的临界值;(四)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五)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
第七节 区别对待原则
一、释义:是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的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的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二、科学基础:
1、运动专项竞技需要的多样性;2、运动员个人特点的多样性;3、运动训练特点的多变性。
第八节 直观教练原则
一、释义:是指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的形象思维。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名词)
第九节 适时恢复原则
一、释义:是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一)准确判别疲劳程度:1、自我感觉;2、外部观察;3、生理测试;4、心理测试。
(二)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1、训练学恢复手段;2、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3、营养学恢复手段;4、心理学恢复手段。
第五章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
第一节 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概述
(一)释义及作用:
1、释义: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2、作用:(1)运动训练方法的不断创新和科学运用对推动各项竞技运动整体发展水平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一种科学训练方法的诞生既是科学训练原理的具体体现,也是科学训练实践的高度总结。
(2)正确地认识和掌握不同方法的功能和特点,有助于顺利完成运动训练过程不同时期的训练任务;有助于有效地控制各种竞技能力的发展进程;有助于科学地提高不同项目运动员的整体能力。
2、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分类:(简述运动训练方法的基本分类)依不同训练方法的基本作用和适用范围,将它们分为
(1)整体控制方法:包括模式训练法和程序训练法两种具有整体思维特征的训练方法;
(2)具体操作方法:包括完整、分解、持续、间歇、重复、变换、循环、比赛训练法8种。
二、运动训练手段释义: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
第二节 运动训练的整体控制方法
一、模式训练法:
(一)释义: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1、基本结构:模式训练法由训练的目标模型、检查手段、评定标准和训练方法四种构件组成。
2、特点: A 信息化特点; B 定量化特点:
二、程序训练法:
(一)释义:是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地编制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名词)
(二)结构与特点:(简述)
1、基本结构:由训练程序(由训练内容、时间序列和联系形式)、检查手段、评定标准和训练方法。
2、基本特点:A 具有系统化特点: B 具有定性化特点 C 具有程序化特点
第三节 运动训练的具体操作方法
一、分解训练法:是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过程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作用:动用分解训练法可集中精力完成专门的训练任务,加强主要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环节的训练,从而获得更高的训练效益。
(二)类型与应用:(填空)
1、单纯分解训练法的应用特点 2、递进分解训练法的应用特点: 3、顺进分解训练法的应用特点: 4、逆进分解训练法的应用特点:
二、完整训练法:是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二)应用:可应用于单一动作的训练,也可用于多元动做的训练。可用于成套动作的训练也可用于集体配合动作的训练。
三、重复训练法:
(一)释义: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桎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名词)
**、构成重复训练法的主要因素有:单次(组)练习的负荷量、负荷强度及每两次(组)练习之间的休息时间。休息的方式通常采用静止、肌肉按摩或散步。
1、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的应用 2、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的应用: 3、长时间重复训练方法的应用:
四、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包括:1、高强性间歇训练方法2、强化性间歇训练方法。3、发展性间歇训练方法
(简述)基本功能:1、通过严格的间歇训练过程,可使运动员的心脏功能得到明显的增强;2、通过调节运动负荷的强度,可使机体各机能产生与有关运动项目匹配的适应性变化;3、通过不同类型的间歇训练,可使糖酵解代谢供能力或磷酸盐与糖酵解混合代谢供能能力或糖酵解有氧代谢混合供能能力或有氧代谢供能能力得以有效的发展和提高; 4、通过严格控制间歇时间,有利于运动员在激烈对抗和复杂困难的比赛环境中稳定、巩固技术动作; 5、通过较高负荷心率的刺激,可使机体抗乳酸能力得到提高,以确保运动员在保持较高强度的情况下具有持续运动的能力。
五、持续训练法:
(一)释义: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平均心率应在每分钟在130—170次之间。
基本功能:
1、主要用于发展一般耐力素质,有助于完善负荷强度不高但过程细腻的技术动作,
2、可使机体运动机能在较长时间的负荷刺激下产生稳定的适应,内脏器官产生适应性的变化;
3、可提高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以及该供能状态下有氧运动的强度;
4、可为进一步提高无氧代谢能力及无氧工作强度奠定坚实基础。
1、短时间持续训练方法的应用:(填空)适用于体能主导类项目的运动素质训练之中,也适用于技能主导类运动项群中动作强度较高的素质、技术和战术的训练工作。
2、中时间持续训练方法的应用:普遍适用于技能主导类 运动项群各个项目中多种技术的串联.攻防技术和局部对抗.整体配合战术或技术编排成套的技术或战术训练,以及体能主导类运动项群的训练。
3、长时间持续训练方法的应用:(有匀速、变速、法特莱克持续训练三种变化形式)法特莱克训练 是一种以发展有氧代谢系统为主、适当发展有氧与无氧代谢系统混合供能能力为已任的耐力训练方法。(定义)
六、变换训练法:是指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七、循环训练法: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和战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循环训练法的类型:(简述循环训练法的结构与因素)循环重复训练、循环间歇训练法和循环持续训练方法。
循环持续训练法的作用:
1可提高运动员持久的对抗能力,运动技术的稳定能力以及技术之间的衔接能力;
2可提高运动员攻防技术的转换能力、疲劳状态下连续作战的能力以及有氧工作强度;
3可提高有氧代谢系统供能能力,有氧工作强度以及有氧代谢供能状态下的力量耐力。
八、比赛训练法:比赛训练法是指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则和方式进行训练的方法。有助于运动员全面并综合地提高专项比赛所需要的体、技、战、心、智各种竞技能力。
一、周期性单一练习手段:是指周期性进行单一结构动作的身体练习。
二、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是指将几种单一结构的动作混合进行的身体练习。
三、 固定组合练习手段:是将各种练习依固定行式组合的身体练习。
四、变异组合练习:是指多元动作结构下,将多种练习手段依变异形式组合进行的身体练习。
第六章 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
一、体能训练的释义:运动员体能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运动员体能发展水平是由其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及运动素质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构成体能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三个因素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作用。
(二)体能训练的意义: 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训练和智能训练有着密切的联系:1、良好的体能训练是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 2、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基础 3、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基础;4、良好的体能训练有助于预防伤病,延长运动寿命。
二、体能训练的基本要求:
(一)合理地安排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二)体能应与技术、战术心理和智能训练有机结合选择体能训练手段应力求与专项技术动作形式和生物力学特征相近似。三)体能训练在整个训练中所占的比重,以及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比例的确定,要因时、因项、因人而异。(四)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是运动素质训练。(五)要体能训练中应加强对运动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对身体训练重要意义的认识,培养他们具有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
第二节 身体形态及其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