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宏观经济学 袁志刚 第二版 复旦大学出版社 EPUB格式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11-28

目 录

第一章 导论
1.1 经济学的研究范式
1.2 宏观经济学的兴起
1.3 宏观经济学的革命
1.4 反思
第二章 总需求和总供给
第一节 总需求分析
1.1 总需求不足下的IS-LM模型
1.2 比较静态分析
第二节 宏观经济模型:比较与发展
2.1 古典宏观经济学模型
2.2 菲利蒲斯曲线与总供给曲线
2.3 新古典综合模型
第三节 非均衡宏观经济学
3.1 基本概念
3.2 巴罗-格罗斯曼模型
结束语
附录
第三章 理性预期
第一节 适应性预期
1.1 附加预期的菲利蒲斯曲线
1.2 自然率假说
第二节 理性预期
2.1 理性预期假说
2.2 宏观理性预期假说
2.3 理性预期模型的解
第三节 信号提取
3.1 不完全信息
3.2 信号提取
3.3 卢卡斯供给曲线
3.4 卢卡斯-贝纳西模型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第四章 真实经济周期
第一节 经济周期中的一些特征事实
1.1 方法
1.2 特征事实
第二节 真实冲击与拉姆齐模型
2.1 冲击的持久性
2.2 真实冲击
2.3 一个增长模型
第三节 真实经济周期模型
3.1 固定劳动供给模型:一个解析解
3.2 固定劳动供给模型:数值解
3.3 劳动供给的跨期替代
3.4 可变劳动供给模型
第四节 批评与回应
4.1 劳动供给
4.2 资、货币与价格
4.3 传导机制、真实冲击的测量以及真实经济周期模型的评价方法
结束语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第五章 名义刚性与真实刚性
第一节 交错调整
1.1 工资的交错调整
1.2 价格的交错调整
1.3 对于交错调整的讨论
第二节 菜单成本与近似理性
2.1 菜单成本
2.2 近似理性
2.3 综合
2.4 经验证据
第三节 真实刚性
3.1 真实刚性与名义刚性
3.2 边际成本与真实刚性
3.3 边际收益、需求弹性与真实刚性
结束语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第六章 消费
第一节 确定情况下的消费理论
1.1 凯恩斯消费函数
1.2 跨期最优
1.3 永久收入假说
第二节 不确定情况下的消费理论
2.1 预期
2.2 基准模型
2.3 随机游走假说
2.4 经验研究
第三节 消费理论的一些新发展
3.1 预防性储蓄假说
3.2 流动性约束假说
3.3 λ假说
第四节 利率、税收、公债和政府支出
4.1 利率
4.2 税收与公债
4.3 政府支出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第七章 投资
第一节 确定情况下的投资理论
1.1 加速原理
1.2 新古典投资理论
1.3 调整成本模型
1.4 托宾q
1.5 固定调整成本模型
第二节 不确定情况下的投资理论
2.1 线性二次型模型
2.2 一个扩展
2.3 不可逆性与等待价值
2.4 维纳过程与伊藤引理
2.5 模型
2.6 经验研究
结束语
附录A
附录B
第八章 货币
第一节 货币需求
1.1 迭代模型
1.2 现金先行约束
1.3 其他的货币需求理论
1.4 经验研究
第二节 通货膨胀
2.1 成因分析
2.2 预期
2.3 铸币税
第三节 货币超中性
3.1 托宾效应
3.2 希德劳斯基模型
3.3 争论
第四节 最优货币数量
4.1 弗里德曼定律
4.2 铸币税与最优货币数量
4.3 最优铸币税与最优货币数量
第九章 失业
第一节 贝弗里奇曲线
1.1 概述
1.2 结构性失业
1.3 摩擦性失业
1.4 经验研究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与工资的确定
2.1 工资合同
2.2 效率工资
2.3 内部人和外部人
2.4 二元劳动力市场
第三节 失业回滞
3.1 概述
3.2 两种解释
结束语
附录
第十章 经济增长
第一节 新古典增长理论
1.1 索洛模型
1.2 最优控制理论与拉姆齐-卡斯-库普曼模型
1.3 技术进步
1.4 经验研究
第二节 内生经济增长
2.1 AK模型
2.2 一个扩展
2.3 宇泽-卢卡斯模型
2.4 外部性
2.5 创新与增长
2.6 创新增长模型
2.7 经验研究和一些新的研究方向
结束语
附录A

前  言

凯恩斯在《通论》的前言中这样写道:“我们所争执的对象,其重要性可称无以复加。不过,如果我的解释是对的,则我必先说服我同行经济学家,然后再及群众……这种意见分歧,使经济理论在目前几乎丧失了实际重要性;意见分歧一日不去,实际重要性便一日不恢复。”这里的“争执对象”用凯恩斯的话来讲就是“何种决定力量使得总产量与总就业量改变”。凯恩斯也许不曾料到,他与经济周期理论家之间的争执开创了一门全新的学科,即宏观经济学。凯恩斯也许更不曾料到,这场争执一直延续到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凯恩斯与庇古和哈耶克的徒子徒孙们依然令人吃惊地继续着比较信念与智力的斗争。
曾经占据绝对优势的凯恩斯帝国大厦在卢卡斯这个芝加哥天才的打击之下一度显得摇摇欲坠。卢卡斯确信:“要想在一致的和有用的宏观经济理论方面取得最迅速的进展就必须接受经济周期理论家对问题的陈述,而非试图进一步修正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给予我们的粗制滥造的结构。(Lucas, 1977)”卢卡斯进一步警告说:“如果经济周期理论家是正确的,那么现在许多宏观经济学家所关注的短期操作只会使我们不再去注意对实际上可能有效的稳定政策的讨论;这一延缓将伴随着非经济学家对宏观经济学有用性之信奉的逐步但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丧失。”不过,以卢卡斯为代表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总是让人觉得有些极端。正如一位聪明但又颇受争议的新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家曼昆所言:“智慧的思想总是潮起潮落。大多数经济学家并不情愿支持建立在市场出清基础上的经济周期理论。因此,对于凯恩斯思想在1980年代的重新崛起并占据主导地位不必太过惊讶。(Mankiw, 1993)”这些持续至今的有关宏观经济学基本问题的分歧虽然尚无定论,但人们对于宏观经济学重要意义的认识却远不像凯恩斯和卢卡斯所预想的那么悲观,因为在反反复复的争论当中,经济学家获得了许多激动人心的研究成果。也许这些研究成果还不成熟,有时甚至可能是错误的,但它们的确扩展了我们认识这个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的视野。
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的中国经济学人似乎对当代宏观经济学缺乏系统的认知。许多院校的宏观经济学专业培养计划中仅仅包含围绕凯恩斯和弗里德曼展开的中级教程,不少专业人士甚至认为宏观经济学迄今尚未走出“如何解释失业和通货膨胀之两难问题”的局面。这些遗憾促使我们决定撰写一本旨在系统介绍宏观经济学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的著作。我们原本以为缺少必要的数学训练是造成目前这种落后状况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在两年前完成的初稿中采取了以数学方法为主线、以相应的研究成果为实例的介绍方式。然而,在与同行和学生的交流中,人们常常对比较抽象和枯燥的数学望而却步,力求严格和完整的介绍相关的数学方法往往会挫伤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我们逐渐认识到数学其实并非限制人们理解当代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因素,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宏观经济学的科学性及其采用的科学方法的藐视。“推导和计量只不过是经济学家们在故弄玄虚罢了”是大家经常听到的声音。我们当然并不否认有相当数量的经济学研究的确存在形式主义的弊病,但这种片面的态度无疑极大地影响了学习效果。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对原稿作了大幅度的调整。首先增加了对于经济学方法论和经验研究成果的介绍,我们相信这将有助于人们更加客观地认识这门新兴学科。其次,改写了除经济增长以外的涉及最优控制的所有内容,把连续时间的最优控制问题转换为可以使用古典方法进行处理的微积分问题。经济增长则被安排到最后一章,以便读者无需掌握最优控制方法也能比较顺利地了解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大部分内容。最后,完全删除了介绍随机最优控制的内容。对于应用这一方法的研究成果,我们转而使用简单的微积分方法显现其隐含的经济学含义。虽然我们做了一些简化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难以简化和不应简化的内容。我们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方案,即把这些内容放进附录。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继续阅读,而跳过附录也不会影响对于以后内容的理解。
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学界做了大量的引进工作,适合研究生和经济学专业工作者阅读的国外宏观经济学高级教材已经从仅有的布兰查德和费雪(Blanchard and Fischer, 1989)增加到包括萨金特(Sargent, 1986; 1987)、斯托基和卢卡斯(Stokey and Lucas, 1989)与大卫·罗默(D. Romer, 1996)等5本。这些国际流行的教材各具特色,但从人们反馈的信息看,如果缺乏必要的积累(特别是对宏观经济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的认识),即便阅读了其中的每一句话、重复了其中的每一步推导也还是摆脱不了浑浑噩噩的状态。应当指出,这些教材假设读者已经具备了必要的知识或者假设教师可以传授这些知识,它们的目标是培养专业研究型的人才。同时应当承认,目前中国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和教师的知识背景参差不齐,绝大多数院校的培养目标也非研究导向,因此使用国外教材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并不奇怪。为了发挥比较优势,我们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尽量考虑和满足广大中国读者的要求。比如为了更好地结合本科的经济学专业知识,我们以传统的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和简单的微积分和线性代数为起点,逐步引入学习高级宏观经济学的知识背景。比如为了提高教材的系统性和可读性,我们在本书上篇的4个章节中按照历史发展脉络,始终围绕若干核心问题对宏观经济学中的四个主要流派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再比如我们把相对独立的消费、投资、货币、失业和经济增长等5个专题一并放在本书的下篇。非宏观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感兴趣的部分阅读,而不熟悉这些专题的专业人士则可以借此了解到最近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
在撰写本书的三年中,我们时常感到力不从心。为了尽可能全面地向读者介绍当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我们阅读了许多原本不属于我们专业研究范围的文献。限于水平,试图在一个比较统一的逻辑框架下转述这些文献难免会出现差错。由于时间紧迫,我们最终放弃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这两章内容,也没有附上非常重要的习题。我们希望在下一版中弥补这些遗憾。不过,我们经常安慰自己,这本书只是一座试图把当代宏观经济学与中国读者联系起来的桥梁。如果实现了这个总体目标,读者应该可以宽容我们的局部失误。
我们要感谢身边的许多经济学子,陈凯迹、陈钊、黄立明、陆铭和赵扬的帮助尤其值得称道。我们还要感谢复旦大学出版社刘子馨先生的耐心,他容忍我们把交稿期限推迟了整整两年。最后,我们特别需要感谢我们的家人,她们承担了生活中的绝大部分责任,使我们可以充分地享受沉浸于经济学的快乐。

1.下载地址6MB (需下载币10个)


相关话题/宏观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