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考研复习纲要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8-12-22

中国音乐史考研复习纲要
第一章 远古夏商时期

名词解释:
1、乐舞(体裁的概念):远古及周初,诗歌,舞蹈,音乐三者结合在一起时,一般称乐,亦称乐舞。先秦乐舞以六代之乐最为著名,分别为黄帝的《云门》,尧时的《咸池》,舜时的《大韶》,禹时的《大夏》,商时的《大濩》和周初的《大武》。乐舞是上古时期的主体音乐形态。
2、《乐记》:我国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是先秦时期儒家音乐思想的光辉总结。关于作者有争议,a战国时期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b汉儒。西汉时期河间献王刘德。汉刘向、刘歆父子校先秦古籍所得。多数学者认为成书于西汉。
一、乐舞与乐器
1、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埙,无音孔,距今近7000年。
2、舜时,由夔编制的一个乐舞,其表现形态是“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其中“石”为“磬”。
3、《吕氏春秋•古乐篇》:“帝尧立,乃命质为乐,质乃效山林谿谷之音以(作)歌,乃以麋革置缶而鼓之。”其中“麋革置缶”即为“鼓”。
4、《吕氏春秋》所述的《葛天氏之乐》包含八首歌曲。(是由三人手执牛尾,踏着脚步歌舞,内容包括祭祀图腾祖先、天地万物、祝愿天气正常、草木茂盛、五谷丰收等)
5、舜时的代表性乐舞《大韶》,采用原始编管乐器排箫作伴奏。孔子曾给予很高的评价,说是“尽美”、“尽善”的艺术。又名《萧韶》《九韶》《韶》。
6、夏、商两代的代表性乐舞《大夏》和《大濩》,都是歌颂当代统治者的,《大夏》是歌颂夏禹治水有功,《大濩》是反映商汤伐桀除暴的。
二、乐律
1、目前出土的殷代编钟、编磬等大都以三枚为一组,有561,361等这类不同三音列。
2、五声音阶的形成:a.可能形成于8000年前,依据为河南舞阳县贾湖文化遗址出土的骨笛,能吹六、七声音阶。(1986年5月、1987年6月两次出土)
                  b.最晚形成于晚商,大约3000年前,依据为河南辉县出土的可大体奏出五声音阶曲调的五孔陶埙。
第二章 周秦时期
名词解释:
1、六代之乐:雅乐的最高典范,简称“六乐”。分别为黄帝的《云门》,尧时的《咸池》,舜时的《大韶》,禹时的《大夏》,商时的《大濩》和周初的《大武》。
2、雅乐:①音乐体裁的名称(相对于俗乐)。②乐种,指周代宫廷音乐;名称源于其歌辞的“典雅纯正”,一般指我国古代祭祀天地、神灵、祖先等重大典礼所用的音乐,起源于周代的礼乐制度,其特点是规模宏大,声调平淡、缓慢,给人以严肃静穆之感。③调式音阶的概念。
3、郑卫之音:是我国周代郑国、卫国的民间音乐,位于今河南一带,原是商民族聚居之地,是商族音乐的遗声。春秋末期,随着“礼崩乐坏”而逐渐兴起,称为“新乐”。
4、八音分类法:我国最早的乐器分类方法。西周时期使用乐器已近70种,于是依据制造材料的不同,将乐器分为八类(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一、宫廷音乐
1、周秦时期宫廷音乐的特点为重雅轻俗。
2、周初统治者吸取商朝灭亡的教训,为巩固其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礼、乐、刑、政)。他们特别重视礼和乐的社会作用,认为礼可以分别贵贱等级,乐可以使人互相和敬,两者结合起来,就可以维护贵族的等级秩序而有效地统治人民。因此,西周时统治者制定了一整套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礼乐制度。
3、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都有不同的礼仪,而与之相配合的音乐也不一样。
4、西周时乐队的编制,规定为:天子八佾(佾意为列,每佾八人,共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任何人不得僭越。
5、六代之乐中周初的《大武》,孔子对其的评价为:“尽美矣,未尽善也。”
6、雅有大雅、小雅之分。
   大雅:内容与颂相似(雅乐),所用场合亦大体相同,用钟磬伴奏。
   小雅:比较接近于民歌或根据民歌加工改编而成,唱时用琴或瑟伴奏,称为“弦歌”。
7、房中乐(俗乐):后妃们在宫内侍宴时唱的乐歌,以周南、召南民歌为主,唱时不用钟、磬,只用琴、瑟伴奏。
8、四夷之乐(俗乐):是指来自秦、楚、吴、越等边区各民族的音乐,多属歌舞性质,伴奏以吹奏乐器为主。
二、民间俗乐
1、民间俗乐首先是郑、卫、宋、齐等封建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繁荣起来的,所以后来就用“郑卫之音”或“郑音”来作为俗乐的代称,又称“新乐”。
2、《诗经》(305篇)所集的十五国风(160篇),多四言诗体,音乐多采用分节歌形式。
3、屈原整理或仿作的民间歌舞《九歌》和《离骚》中,还有“少歌”和“乱”等结构名称。乱是音乐的高潮部分。
3、郑卫之音的民间俗乐,节奏活泼、表情丰富,与宫廷雅乐的“和平静穆”形成鲜明对比。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竭力主张维护旧的礼乐制度,认为俗乐淫放,不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4、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反对统治者搞任何音乐活动。即“非乐”的音乐思想。
5、对“非乐”思想的评价:墨子反对一切享乐,也包括音乐。墨子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去反对当时王公贵族的奢侈享乐是正确的,但他偏激地反对以至主张禁止一切音乐则是错误的。另外,墨子要求音乐也具有如物质生产那种直接的功利,也是不可能的,这是墨子不认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对社会、对人具有不同的功能的缘故。
6、俗乐的繁盛促进了表演艺术的提高,出现了不少著名的歌手,相传秦青的歌唱有“声振林木”之势,韩娥的歌唱能给人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印象。
三、器乐
1、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曾侯乙编钟,全套共六十四枚,分三层,铭文约2800字,每钟能发三度双音(42枚发小三度,22枚发大三度),音域A1—c4,以姑洗(C)为宫的中心音域约三个八度内能奏出完整半音列,显示了乐器制造的高度水平。
2、八音分类法中各类的代表乐器:金(钟、鎛),石(磬、鸣球),土(埙、缶),革(鼓、鼗),丝(琴、瑟),木(柷、敔),匏(笙、竽),竹(籥、篪)。
3、人们赞扬伯牙的琴声“巍巍乎若泰山,汤汤乎若流水”分别对应古琴曲“高山”“流水”;形容“瓠巴鼓瑟而渊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
四、乐律
1、旋相为宫:随着音乐的进步,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关于音阶、调式和转调的理论,所谓“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也”。古代音乐大都以宫音为主,若与十二律相配,则可以构成十二个不同音高的宫调,并且相互间可以转换,简称“旋宫”,根据旋转的方向可分为“左旋”和“右旋”两种。
2、“六律”是指只用一个“变音”的六声音阶。十二管是指一组能奏出十二个不平均律半音列的律管。十二律的名称初见于《国语》,它们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单数为六律,双数为六吕)
3、三分损益法: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又称“五度相生法”、“隔八相生法”,最早记载于《管子•地员篇》,为求五声,后见于《吕氏春秋•音律篇》,为求十二律。
4、三分损益法所求十二律,称“三分损益律”,又称“五度相生律”,“隔八相生律”。
5、五度相生律的两个缺陷:①仲吕继续三分损益,不能还生黄钟本律。②十二律不平均,旋宫转调不完满。
第三章 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名词解释:
1、乐府:①机构名称。②体裁名称。秦汉代宫廷音乐机构,是继西周之后我国音乐史上第二个庞大的国家音乐机构。其主要职能为采集民间歌谣,另外还创作、填写歌辞,创作、改编曲调,研究音乐理论,进行演唱演奏等,以适应宫廷享乐的需要。
2、相和歌:两汉及魏晋时期对民间歌曲(北方)做艺术加工而形成的,歌、舞、大曲等音乐的总称。最初只是将徒唱的民歌加上管弦乐器伴奏,所谓“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后来经过发展,创造了一种结构较复杂的歌舞形式,称为相和大曲。这种大曲的结构包括三个部分,一为“艳”,二为正曲及“解”,三为“趋”或“乱”。
3、清商乐:东晋、南北朝时,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吸收当代民间音乐,发展而形成的俗乐之总称。简称清商,后汉称清乐。主要成份为江南吴歌和荆楚西曲。
4、新律:南朝宋人何承天,在三分损益律的基础上进行内部调整,从而创造出的一种非常接近十二平均律的律制,《宋书•乐志》称之为“新律”。这种新律已完全能够回到黄钟本律,而且缩小了古律大小半音之间的差距,基本上达到了十二平均律的要求。
一、宫廷音乐
1、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宫廷音乐的特点为雅衰俗兴。
2、刘邦在家乡与父老相聚时,曾即席作了一首《大风歌》,命儿童用楚声歌唱,后来也成为宫廷的常备节目。
3、“乐府”始建与秦,汉武帝刘彻改建了“乐府”,组织人员采诗,其范围及于赵(河北)、代(山西)、秦(陕西)、楚(湖北)等地区。随后又任命李延年担任乐府的协律都尉,主管加工改编民歌及创作新曲之事。
4、汉魏南北朝的乐府音乐,主要有相和歌、清商乐和鼓吹乐三大类。
5、相和歌的得名,取义于“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6、相和大曲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引子性质的“艳”,可唱可不唱;二是正曲即歌曲,通常有好几段歌词,每唱完一段都有一个器乐插段,称为“解”;三是“趋”与“乱”,也分有词无词两种。趋是乐舞快捷之意,乱是高潮,音乐表现特别丰满。伴奏乐队一般由笙、笛、羯鼓、琴、瑟、琵琶、筝等七种乐器组成,也有加篪或用筑而不用羯鼓的。
7、相和歌的四个发展阶段:①徒歌,无伴奏(清唱、彩唱)。
②但歌,“一人唱,三人和。”即帮腔。如《江南》
③相和歌,见名词解释。
④相和大曲,歌、舞、器乐并用,大套结构形成(套曲)。
8、相和曲又名“但曲”,只奏不唱。如《广陵散》
9、清商乐与相和歌一脉相承,主要包括来自太湖流域的吴声和长江中下游一带的西曲。
10、吴声歌曲风格比较婉柔,曲尾常有虚词唱出的拖腔,谓之“送声”。
11、西曲分舞歌和倚歌两种形式,舞歌尾部也有类似吴声的送声,但往往较为长大,大概应为有众人帮和,所以另称为“送和声”或“和声”。倚歌也是一种独唱性质的歌曲,一般用笙、铃鼓等乐器伴奏,风格比吴声歌较为豪爽奔放。
12、秦汉之际,北方边区的匈奴、鲜卑、吐谷浑等民族统称北狄,他们马上吹奏笳、角之类乐器,以铙、鼓、排箫等伴奏歌唱,史称“北狄乐”。
13、北狄乐,汉乐及其他民族音乐(胡乐)相结合,渐渐用于朝廷宴乐、宗庙祭祀等场合,形成“鼓吹乐”。
14、汉朝的“鼓吹乐”可分为四类:
    ①黄门鼓吹,皇帝宴乐群臣,列鼓吹于殿廷。乐器用箫、笳等。
②骑吹、车架从行,在马上吹奏。乐器亦用箫、笳。
③横吹,军中马上所奏。乐器用鼓、角等。角是西域流行乐器,张骞通西域时曾带回《摩轲兜勒》曲,李延年据以创作了“新声二十八解”,成为横吹乐中最重要的曲目。
④短箫铙歌,军队凯旋时奏于殿廷、社庙。乐器用铙、箫、横吹(即横笛)等。
15、乐府音乐有平、清、瑟、楚、侧等不同的乐调,其中平、清、瑟三调称相和三调(或清商三调、魏氏三调)。包括三种结构不同的音阶,即:古音阶(雅乐音阶,变徵,变宫)旧,新音阶(清乐音阶,清角,变宫)新,侧商音阶(燕乐音阶,清角,清羽)。
二、器乐
1、自汉至南北朝传入的重要乐器(胡乐器)有琵琶、箜篌、筚篥、羯鼓、铜钹、沙锣、达卜等。
2、七弦十三徽的确立使琴(古琴)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独奏乐器。
3、当时积累的曲目有所谓“五曲、九引、十二操”,另外还有《广陵散》《胡笳十八拍》《王昭君》《楚妃叹》《乌夜啼》《碣石调•幽兰》等曲,都是在这个时期产生和流传的。
4、《碣石调•幽兰》有梁时人丘明所传的文字谱传世,是我国最早留存的琴曲古谱。从该谱中出现散音、按音和泛音在音高上相一致的旋律,说明当时的七弦琴音乐已用了纯律音阶。
三、乐律
1、这个时期在律学上也有突出的成就,其中京房的三分损益六十律已大体能解决从仲吕再生黄钟回到本律的问题,但因律数太多,难于付诸音乐实践。
2、京房提出“竹声不可以度调”的理论。
3、公元274年,荀勖在制笛的过程中发明了“管口校正”的方法。
4、何承天提出了一种接近十二平均律的“新律”
第四章 隋唐五代时期
名词解释:
1、燕乐:①体裁:即宴乐、乐,古代宫廷宴会音乐的总称。周代的“燕乐”用于享宾客,亦称“房中乐”。隋、唐燕乐指宫廷中所用俗乐的总称,包括汉族传统音乐以及外族、外域的音乐。②唐“九部乐”、“十部乐”中的一个乐部(首部)。③调式音阶的概念。
2、变文:说唱艺术产生的重要标志。唐朝佛教兴盛,和尚为宣传教义,将深奥的印度佛经变成通俗易懂、有说有唱的文本来演绎经义,这种通俗的讲经方式,称“俗讲”。俗讲的本子叫“变文”又称“变”。
3、曲子:城镇、集市中广泛用于填词的民间常用曲调。一般来自经长期流传、选择、加工的民间歌曲。隋、唐、五代称“曲子”,所填歌词称“曲子词”。明、清称“小曲”,近现代或称“小调”。(填词为主,度曲为辅)
一、宫廷燕乐(繁盛)
1、隋初置七部乐,即国伎(后改称“西凉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后改称“礼毕”)。炀帝时增设疏勒、康国两部,为九部乐。
2、唐武德初去文康伎,改设张文收所作的(同燕)乐四曲为部,太宗时又加入高昌乐,为十部乐。
3、十部乐中,只有清商伎和文康伎是汉族传统的音乐(汉乐),西凉伎和张文收的燕乐四曲则是受龟兹乐影响的汉乐(汉胡交融),其他都是西域和外国的民族音乐(胡乐)。
4、唐高宗时便取消了多部伎的编制,而根据音乐歌舞的特点分为坐部伎和立部伎两大部。
5、坐部伎是坐在台上演奏,以伴奏小型歌舞为主;立部伎是站在台下演奏,主要是伴奏大型的歌舞杂伎。
6、隋唐九、十部乐和坐、立部伎(隋唐宫廷燕乐)都属于民间俗乐。常用乐调包括七宫四调,即所谓“燕乐二十八调”,亦称“俗乐二十八调”。每宫包含宫、商、羽、角(属于新音阶,相当于古音阶徵音为宫的角调,亦称“徵角”)四种调式。
7、唐代管理俗乐的机构称为“教坊”,宫廷教习、管理音乐的场所,相当于皇家音乐学院。唐玄宗又设“梨园”,专习法曲,以演奏为主。
8、大曲(燕乐大曲),综合了歌、舞、乐,结构长大:
①散曲:节奏自由的器乐部分。
②中序:“拍序”“歌头”慢板歌唱为主。
③破或舞遍:慢起渐快,有催拍之称,以舞蹈为主。
9、法曲,大曲中的精华。本来是道教所用的法乐,结构和大曲一样,称“法曲”者可能是就其音乐风格而言。
10、《霓裳》即《霓裳羽衣曲》(法曲和大曲),相传是唐玄宗所作,并吸收了一些《婆罗门曲》的音调。
据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诗中所述,结构大致为:
   ①散序6段,开始时各种乐器先后进入,节奏自由,音调优美,不舞。
②中序或拍序18段,众乐合奏,歌舞俱作,这部分可能是比较抒情的慢板和中板。
③入破12段,即主体部分,包括虚催、实催、衮遍、歇拍和作为尾声的熬衮,是繁音促节的快板,舞亦随之。
11、宋•姜白石(姜夔)于乐工故书中得商调霓裳曲十八阕,皆虚谱无辞。姜夔将其中序一阕填词后传于世,称《霓裳中序第一》。
二、歌舞戏
1、具有故事情节的歌舞则称杂戏,其中包括南北朝流传下来的《代面》《拨头》《踏摇娘》等以及本时期形成的《参军戏》。
2、《参军戏》属于两个角色的小戏,主要角色称为“参军”。陪衬角色,称为“苍鹘”。
三、说唱音乐
1、说唱音乐形式在唐代以完全确立。当时民间流传的说唱音乐称为“说话”,它以讲说故事为主,中间夹用歌唱。又佛教为了宣传教义,从南北朝以来就开始把经文和叙事歌曲相结合,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被成为“变文”的说唱形式。
四、民歌
1、隋唐的民歌已明显地分成山歌和小曲两种。
2、城市里的流行歌曲则称“小曲”,又叫“曲子”,创作方式,以填词为主,度曲为辅。
3、隋唐五代的绝、律诗体和长短句的词都是在民歌小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应属于曲子一类。诗人们最初是按民歌小调的格调填写新词供艺人们演唱,但原来的诗词又常由教坊乐工和民间艺人重新配曲演唱的,则称为“度曲”。
五、器乐
1、古琴自南北朝产生“文字谱”后,经唐初赵耶利及晚唐曹柔等人改进,逐渐完成了通常所谓的“减字谱”,这对古琴音乐的传播无疑是很有作用的。
2、这一时期的著名琴曲,相传有陆龟蒙所作的《醉渔晚唱》、潘廷坚的《捣衣》、李勉的《搔首问天》《静观吟》,陈康士原作、赵耶利改订的《离骚》以及《梅花三弄》等,大都有明代传谱留存于世。
3、琵琶是隋唐时期最盛行的乐器之一,唐代琵琶曲甚多,但都没流传下来,上世纪初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一批唐代留存的琵琶谱(“敦煌琵琶谱”内均为燕乐半字谱)。
4、唐代的“燕乐半字谱”,到宋代发展为“俗乐字谱”,到了明清则发展成为“工尺谱”。
5、这一时期特别流行的乐器有筚篥、羯鼓、横笛等。
6、拉弦乐器的产生:这一时期(唐代)出现了轧筝和奚琴两种早期的拉弦乐器,这对我国乐器和器乐的发展影响很大。
第五章 宋辽金元时期
名词解释:
1、《白石道人歌曲》:南宋词人、音乐家姜夔的歌曲专集。集有词体歌曲17首,旁缀俗乐字谱,其中14首是其度曲作品,如《扬州慢》、《凄凉犯》等,依古代歌曲填词2首,《醉吟商•小品》《霓裳中序第一》;祀神曲《越九歌》10首,旁缀律吕字谱;琴歌《古怨》一首,旁缀减字谱。
2、杂剧:戏曲剧种类别,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元。 是在唐代参军戏的基础上,综合各种歌舞杂戏而发展起来的以滑稽、讽刺内容为主的戏曲艺术。所用音乐均为北曲。
3、南戏:又名“戏文”、“温州杂剧”、“永嘉杂剧”,是宋、元时代流行于我国南方的一种戏曲。它是在南方民间歌舞小戏的基础上吸收宋杂剧和其它民间伎艺而形成的歌舞、念白和插科打诨等相结合的戏曲形式。初时用五声音阶为主的南曲,后发展为传奇剧,音乐不限于南曲,兼唱北曲。
4、诸宫调:诸宫调约起源于北宋,发展盛行于南宋、金、元,由泽州艺人孔三传首创。诸宫调是继承缠令、缠达的传统而发展起来的大型说唱形式。通常由若干套曲、支曲单唱、支曲叠唱或加尾声等几种曲式单元所组成,各单元之间插以说白为联系,每一曲式单元中所用曲牌都是同宫调,但各单元又用不同宫调,大概诸宫调即因此得名。
一、歌曲
1、宋元时期宫廷音乐萎缩,民间俗乐勃兴。
2、宋元时期,城市繁荣,除茶楼、酒肆里经常有歌妓卖唱外,还有许多供游乐的去处,称为“瓦舍”(“瓦肆”)又称“瓦市”。在瓦市里设有专门供各种戏曲、曲艺表演的场所,称为“勾栏”。
3、宋元的城市小曲,已完全转向了以长短句为主的形式,在文学史上称为“词”。
4、词体歌曲有“小令”和“长调”之分。小令亦称令曲,长调又称慢曲。
5、一般词体歌曲,都是按某种既有曲调填上新词而成,但也有一些是先作好歌词,再由乐工另配新曲的,当时称为“度曲”。
6、姜夔的自度曲十四首,尚有乐谱流传至今(《白石道人歌曲》),用当时流行的“管色谱”记声,是音乐史上极其宝贵的资料。
7、宋代的俗乐字谱中,吹管乐的乐谱称“管色谱”,拉弦乐的乐谱称“弦索谱”。
8、姜夔自度曲的代表作品有《扬州慢》《凄凉犯》《杏花天影》《隔溪梅令》等。
二、曲艺
1、鼓子词是一种说白和歌唱相结合的,以唱为主的艺术形式。通常只用一个曲牌(单曲叠唱)。伴奏乐器为鼓。出自己击鼓伴奏外,旁边还有其他乐器伴奏。
2、缠令和缠达都是多曲牌联缀的曲艺,盛行于北宋。
   缠令:前有引子,后有尾声,中间夹用若干曲牌。(联缀体)
   缠达:在引子后用两个曲牌交替演唱,没有尾声。(循环体)
3、在缠令、缠达的基础上,后来又吸收另一种“赚鼓板”中一段具有特殊节奏的音乐而形成所谓“唱赚”,首创者为南宋绍兴年间的艺人张五牛。唱赚的主要伴奏乐器为鼓板,有时也加用笛子。
4、诸宫调,结构为若干曲式单元,每一单元可能是:单曲叠唱、缠令、缠达。
5、现在完整的诸宫调唱本只有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唯一完本,宋代曲艺之集大成者)。
6、诸宫调的伴奏乐器:早期以鼓、板、锣为主,有时加笛子,后来可能因女艺人增多,加用琵琶等弦乐器。宋:鼓、板、笛。金元时期加用锣、界方、琵琶。
三、宋代歌舞
1、宋代歌舞是直接承袭唐代大曲发展演变而来的,唐大曲的歌词为绝、律体,各段内容互不联系;宋大曲则改为长短句的词体,连续叙述一故事,并且往往只摘取大曲中的一段如曲破来改编运用,称为“摘遍”。同时又有采用缠达的结构方式,用一诗一词相间演述一段故事者,称为“转踏”。
四、戏曲
1、宋代“杂剧”是在唐宋故事歌舞及参军戏的基础上演进而成的。
2、宋杂剧一般包括两个部分。(北宋时)一为艳段,即开场小戏,可能属于歌舞性质。二为正杂剧,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是歌舞、说白兼备的表演形式。(南宋时)增加后散段(杂扮)。
3、在北方金人统治地区亦有杂剧流行,但不称杂剧而称“院本”。一般认为,艺人们居住的地方叫做“行院”,院本即“行院之本”的意思。
4、宋金杂剧、院本到宋末元初已发展成为完全成熟的戏曲形式,出现了许多剧作家和演员,留下了极为丰富的作品,在中国戏曲史上形成了第一个发展的高潮。元代特别著名的剧作家及作品有关汉卿的《窦娥冤》《拜月亭》,马致远的《汉宫秋》,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白朴的《墙头马上》,王实甫的《西厢记》(关、马、郑、白合称元曲四大家)等。
5、元杂剧通常以一本四折演述一个故事,有时因剧情需要可在折与折之间加一段短小的过场戏,称为“楔子”。
6、元杂剧音乐方面每折均用同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一个套曲,通常都在十曲以上。换折时则换另一宫调(诸宫调)。每折只用一个角色主唱。
7、元杂剧所用乐曲都是七声音阶为主的北方音乐,故历史上亦常称元杂剧为“北曲”。伴奏乐器有三弦、琵琶、筝、竹秦、拍板等。
8、元杂剧的音乐没有直接保留下来,但大都被后来的昆曲所吸收,即昆曲中的北曲。
9、在元杂剧兴起之前,约当12世纪南宋初期,浙江永嘉(今温州)地区还流行着一种民间戏曲,称为“永嘉杂剧”,所用曲牌都属于五声音阶为主的南曲,所以又叫“南戏”。
10、南戏的结构比较自由,全剧无一定的折数,剧中任何角色都可以有唱有白。
11、直到元末明初,当杂剧衰落时,南戏才重新引起人们的注意,并逐渐取代杂剧而发展为明清盛行的“传奇”剧。


相关话题/中国音乐史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中国音乐史重点整理(打印版)
    中古音乐史要点整理一、中国古代乐律学1. 三分损益法在周代正式确立的我国古代生律的方法,按其振动体长度来进行音阶或十二律吕的相生,史称三分损益法,最早记述这一理论的是《管子》一书。其求五音之法为:先求得一个标准音黄钟,把它作为宫音。然后就宫音的弦长增加三分之一(三分益一),即 ...
    本站小编 辅仁网 2017-12-29
  • 2018年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905中国音乐史专业理论综合考研全套资料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93888.html说明:本全套资料免费下载,共包括5种电子书、3个文件资料。使用全套资料密码激活后,全套资料里的所有电子书、所有题库均可使用。1.名校考研真题 [3D电子书]全国名校音乐理论与中外音乐史考研真题汇编(含中传、 ...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 2017-02-10
  • 2018年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860中国音乐史学考研全套资料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97838.html说明:本全套资料免费下载,共包括5种电子书、3个文件资料。使用全套资料密码激活后,全套资料里的所有电子书、所有题库均可使用。1.名校考研真题 [3D电子书]全国名校音乐理论与中外音乐史考研真题汇编(含中传、 ...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 2017-02-10
  • 2018年沈阳音乐学院713中国音乐史考研全套资料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94014.html说明:本全套资料免费下载,共包括5种电子书、3个文件资料。使用全套资料密码激活后,全套资料里的所有电子书、所有题库均可使用。1.名校考研真题 [3D电子书]全国名校音乐理论与中外音乐史考研真题汇编(含中传、 ...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 2017-02-09
  • 2018年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832中国音乐史考研全套资料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93122.html说明:本全套资料免费下载,共包括5种电子书、3个文件资料。使用全套资料密码激活后,全套资料里的所有电子书、所有题库均可使用。1.名校考研真题 [3D电子书]全国名校音乐理论与中外音乐史考研真题汇编(含中传、 ...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 2017-02-09
  • 2018年郑州大学音乐学院666中国音乐史考研全套资料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93125.html说明:本全套资料免费下载,共包括5种电子书、3个文件资料。使用全套资料密码激活后,全套资料里的所有电子书、所有题库均可使用。1.名校考研真题 [3D电子书]全国名校音乐理论与中外音乐史考研真题汇编(含中传、 ...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 2017-02-09
  • 2018年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861中国音乐史考研全套资料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93106.html说明:本全套资料免费下载,共包括5种电子书、3个文件资料。使用全套资料密码激活后,全套资料里的所有电子书、所有题库均可使用。1.名校考研真题 [3D电子书]全国名校音乐理论与中外音乐史考研真题汇编(含中传、 ...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 2017-02-07
  • 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871西方音乐史和中国音乐史历年考研真题汇编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29888.html封面内容简介目录2015年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871西方音乐史和中国音乐史考研真题2014年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870西方音乐史和中国音乐史考研真题2013年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870西方音乐史 ...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 2017-02-07
  • 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871西方音乐史和中国音乐史[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汇编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08221.html封面内容简介目录2014年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870西方音乐史和中国音乐史[专业硕士]考研真题2013年河南师范大学音乐舞蹈学院870西方音乐史和中国音乐史[专业硕士]考研真题2012年河南师范大学音乐 ...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 2017-02-07
  • 中国音乐史考研复习笔记
    第一讲:原始社会音乐文化 一、原始社会音乐(9000余年前公元前2070年) 四夷之乐: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1、原始乐舞:是指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是我国音乐的最早形态。 1)《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黄帝时期创作,说明古代人们用竹制的弓,发出泥制的弹丸以追打 ...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 2017-01-09
  • 中国音乐史考研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古代部分:一,远古夏商时期的音乐: 中国音乐的起源:模仿说、感情说、劳动说 乐舞:早期的音乐常常和舞蹈结合在一起,故名之乐舞。 黄帝时代的《云门》,又称《云门大卷》,相传黄帝部落以云为图腾,所以这是一部歌颂氏族图腾的乐舞。 《咸池》又名《 ...
    本站小编 福瑞考研网 2016-12-15
  • 中国音乐史考研复习纲要 音乐艺术考研必备
    中国音乐史复习纲要 第一章 远古夏商时期 名词解释: 1、乐舞(体裁的概念):远古及周初,诗歌,舞蹈,音乐三者结合在一起时,一般称乐,亦称乐舞。先秦乐舞以六代之乐最为著名,分别为黄帝的《云门》,尧时的《咸池》,舜时的《大韶》,禹时的《大夏》,商时的《大濩》和周初的《大武》。乐舞是上古时期的主体音乐形态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12-23
  • 中国音乐史考研复习资料
    中国音乐史复习资料 一、 名词解释 1、 上海国立音乐院:[笔记上:建立于1927年,蔡元培任校长,萧友梅任教务主任。1929年夏,该院改制为国立音乐专科学院,萧友梅任校长。该院主要教师:萧友梅(理论组曲)、朱英(琵琶)、王瑞娴(钢琴)、李恩科(视唱练耳)、吴伯超(二胡),外教查哈洛夫,阿克萨柯夫等,出版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5-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