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801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考研复习总结(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13


  ② 不同部门之间企业的竞争也在引起和扩大资本集中。由于现实中的进入和退出都是有障碍的,为了超越进入壁垒,弱化退出壁垒,减少沉没成本,不同部门之间企业争夺有利投资领域的竞争越来越主要采取建立企业集团,实现跨行业多角化经营的方式来实现。从而导致了这类巨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出现,直接推动了资本集中。
3 资本集中是竞争的结果,又因为科技进步和信用制度的完善而不断得到强化:
  ① 竞争引起的资本集中具有了越来越充分的技术基础,表现在:
     ⑴ 必要条件。机器大工业体系建立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为资本向先进技术企业的集中创造了基本条件。
     ⑵ 客观要求。第二次工业革命和战后的新科技革命呼唤出了一系列需要采取大规模生产方式的新兴产业部门,如汽车,钢铁,电子等,规模经济效应是这类产业的生命。
  ② 信用和股份公司是资本集中得以加速的杠杆,为资本集中提供了最有效的手段。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股份公司逐渐成为现代企业最重要的资本组织形式。在股份公司制度下,一方面企业可以利用社会信用关系,通过发行股票方式把中小资本和其他分散的社会资本集中起来,进行巨额投资活动或组建大型企业,直接加速了资本集中;另一方面,股份公司制度也为企业间的兼并和合并提供了最简便的形式,为资本集中创造了便利条件。
 
三 谈谈垄断的各种类型及成因。
答:
1 垄断的类型:
  ① 按照垄断主体存在的不同领域可以划分为经济垄断和行政垄断(如地方保护主义)。其中经济垄断有以下4种:
     ⑴ 自然垄断:定义按照西经课本叙述。
     ⑵ 技术垄断:指经济主体对技术专利的排他性占有和使用。
     ⑶ 市场垄断:指少数企业或组织排他性的控制要素或产品市场。
     ⑷ 由产品差别引起的垄断:如品牌效应。
  ② 按照垄断行为来划分至少有以下3种:
     ⑴ 价格垄断行为:如垄断高价或低价。
     ⑵ 非价格垄断行为:如广告,研发,销售,售后。
⑶ 组织垄断行为:如购并。
2 垄断的成因:
  竞争引起的生产和资本集中为垄断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与必要性:
  ① 生产集中使垄断成为可能。由于社会生产越来越集中到少数大企业手中,在一个产业部门中,少数大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的份额。这使得少数大企业有可能超越单个企业组织的局限,在一个产业或若干个相关产业部门之间进行更高层次组织协调。
  ② 生产集中也使垄断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
     ⑴ 生产集中使企业规模扩大,大企业的生产能力迅速膨胀。而在一定时期的特定市场上需求总是有限的。如果企业仍遵循自由竞争的规律各自开足马力进行生产,势必导致生产过剩和利润减少,也造成资源的损失与浪费。为了保持与扩大利润,大企业间有必要结成垄断组织瓜分市场份额以调节生产。
     ⑵ 生产集中使大企业规模巨大资本雄厚,产品及企业形象在公众中有一定地位,这对中小企业进入大企业的生产经营领域构成了较高的进入壁垒,自由竞争受到限制,逐步形成了少数大企业寡头垄断的格局。
     ⑶ 少数大企业之间势均力敌,为了避免过度竞争造成两败俱伤的灾难性后果,必然寻求某种妥协,达成垄断协定。
 
四 论述垄断条件下竞争的基本形式。
答:
1 垄断条件下竞争的基本形式有两种:一是垄断资本与非垄断资本的竞争;二是垄断资本之间的竞争。
2 垄断资本与非垄断资本之间的竞争,是指垄断企业与部门内外的中小企业之间发生的竞争关系。其手段主要有:
  ① 依靠进入壁垒排挤中小企业。进入壁垒包括多种形式,其中主要有:
     ⑴ 由垄断企业的巨大规模形成的壁垒。
     ⑵ 大垄断公司在产品差别,垂直联合,生产多角化等方面形成的壁垒。
     ⑶ 由于垄断组织控制投入品形成的壁垒。
     ⑷ 由于庞大的销售费用形成的壁垒。
     ⑸ 通过倾销手段形成的壁垒。
  ② 通过转包等形式控制中小企业。在一定条件下,控制中小企业可能比排挤中小企业对垄断企业更为有利。
  ③ 通过买方垄断掠夺中小企业。当一个市场中购买企业的集中达到较高程度,而出售原材料或投入品的又是众多分散的中小企业时,就会发生买方垄断。
3 垄断资本之间的竞争主要在两个领域内展开,同一部门内部和不同部门之间。同一部门内部垄断资本之间竞争的主要形式有:
  ① 在价格协调的同时进行公开或隐蔽的价格竞争。
  ② 广泛的非价格竞争(主要形式)和市场外竞争。非价格竞争包括促销,质量和服务方面的竞争,市场外竞争指争夺原料,人才,专利等生产要素的竞争。
  ③ 改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以降低成本。
  不同部门之间垄断资本的竞争主要发生在两个方面:
①     纵向经济联系上,如一个垄断资本为另一个垄断资本提供原料。
②     部门内的剩余资金在其他投资领域的竞争。
 
五 论述反垄断的作用与局限。
答:
1 反垄断政策:
  通常通过立法(反垄断法)对垄断行为进行规范和制约,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具体内容有:
①     预防形成垄断市场结构的政策。包括保护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政策以及对企业合并的审查制度等。
②     对垄断性市场结构的事后调整政策。包括对垄断企业实行肢解,分立等。
③     禁止或限制企业间的共谋,卡特尔和不正当的价格歧视,对欺骗,行贿和压制竞争者的行为进行裁定等。
2 反垄断的作用: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反垄断实践来看,反垄断政策和反垄断法的运用,对于限制垄断行为,维护有效竞争发挥了重要作用,表现在:
①     对生产的过度集中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这种限制主要是通过对企业合并的某种限制实现的。
②     对企业间的勾结行为起到了一定的限制作用。使公开的垄断组织已经不能合法存在。
3 反垄断的局限:
  从反垄断法的具体实施来看,并没有起到象法律条文界定的那样反垄断,保护和促进竞争的目的,也没有限制住资本集中的不断加强和垄断行为的扩张。这些法令在实施过程中,始终未能完全摆脱内容空泛,条文笼统,词义含混,可以被人随心所欲的加以解释的弊病。如美国的立法机构经常通过修改条文,司法机构通过免予起诉来使垄断组织得以逃避反垄断法的制裁,而美国政府则常常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决定是否制裁垄断者。
 
第七章 社会再生产和市场实现
一 解释下列概念:
1 单个资本
   指各自独立地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考的可能性很小)
2 社会资本(重点!)
   ① 以社会分工和市场交换为条件,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全社会各单个资本的总和。
   ② 社会资本的构成具有广泛性和系统性。广泛性是指社会资本所包含的单个资本,不仅有投资在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也有投在消费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不仅有投在物质生产领域的资本,也有投在服务业的资本。系统性是指构成社会资本这个有机整体的各产业及产业内部各部门的资本投放都必须符合一定的客观比例;而且投在各部门和产业的资本,其各自运行也必须互相配合。
3 两大部类
   社会总产品在物质形态上,根据其最终用途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相应地,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是由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构成的,其产品进入生产领域;第二部类是由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构成的,其产品进入生活消费领域。
4 三次产业
   ① 是按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历史发展序列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来划分的,它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生产的历史阶段和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
   ② 按照三次产业的分类,第一产业主要指农业,包括直接以自然物为劳动对象的农林牧渔等行业;第二产业主要指工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等在内的对初级产品进行加工的行业;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如商贸旅游、金融保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
   ③ 三次产业分类法的有点是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5 卖方市场
   ① 指因产品短缺而供不应求的市场形势。
   ② 此时卖方在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③ 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买者之间的竞争。
   ④ 卖方市场中价格趋于上涨。
6 买方市场
   ① 指产品供大于求的市场形势。
   ② 此时买方在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③ 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卖方之间的竞争。]
   ④ 买方市场中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⑤ 供给略大于需求的买方市场最理想,买方市场是市场经济中的一般市场状况。
 
二 怎样认识社会资本运动和单个资本运动的联系和区别?
答:
1 社会资本运动和单个资本运动的定义:
  ① 单个资本运动是指单个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② 社会资本运动是指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
2 社会资本运动和单个资本运动的联系:
  ① 从运动过程看,二者都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② 从运动形式看,在循环过程中都需要经过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三种职能形式。
  ③ 从运动目的看,都是为了实现价值增殖。
3 社会资本运动和单个资本运动的区别:
  ① 单个资本运动只涉及生产消费,社会资本运动不但包括生产消费,而且包括生活消费。
  ② 单个资本运动只涉及媒介生产消费的资本流通,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媒介生产消费的资本流通,而且包括媒介个人消费的一般商品流通。
  ③ 单个资本运动只涉及预付资本的运动,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预付资本的运动,而且包括剩余价值的运动。
 
三 怎样认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答:
社会总产出的实现(市场实现)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这是因为:
1资本从商品形式向货币形式的转化(价值补偿过程),是资本运动过程中一个“惊险的跳跃”。它不但决定了现有生产过程能否顺利完成,也决定了下一个生产过程能否正常开始。
2 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不仅要求资本得到价值补偿,而且要求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实物的替换。也就是使用价值的替换问题,这种替换不仅要在总量上得到满足,而且要在结构上也得到满足。
所以,社会总产出的实现包括了价值补偿和使用价值的替换,也包括了总量补偿和结构性的补偿,它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四 试解释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两大部类产出各自的平衡关系如何才能成立?
答:
1 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① 第一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
  ② 第二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
  ③ 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2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① 第一个前提条件:
  ② 第二个前提条件:
     其中 为剩余价值中资本所有者的消费量。
  ③ 第一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
     设剩余价值中用于积累的部分 按一定的比例分为追加的不变资本 和追加的可变资本 。
  ④ 第二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
  ⑤ 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3 两大部类产出各自的平衡关系的实现过程:
即用文字描述上述公式,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各自都包含三方面的交换。
 
五 分析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特点。
答:
1 卖方市场的定义:
  ① 指因产品短缺而供不应求的市场形势。
  ② 此时卖方在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③ 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买者之间的竞争。
  ④ 卖方市场中价格趋于上涨。
2 买方市场的含义:
  ① 指产品供大于求的市场形势。
  ② 此时买方在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
  ③ 市场竞争主要表现为卖方之间的竞争。]
  ④ 买方市场中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⑤ 供给略大于需求的买方市场最理想,买方市场是市场经济中的一般市场状况。
3 卖方市场的特点:
  在卖方市场中,消费者主权的行使是比较困难的,企业也往往缺乏研究市场需求,改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的动力,社会缺乏活跃的微观经济基础。
4 买方市场的特点:
  在买方市场中,消费者的地位上升,市场对企业的约束力增强,市场需求对生产的导向作用明显,企业的竞争意识强烈,创新较为频繁,资源配置趋于优化,微观经济的活跃会带来宏观经济的繁荣。因此一定的买方市场形势是优于卖方市场形势的。但如果供给过多的超越了现实的需求,买方市场的正面作用也会走向反面:大量产品积压造成社会劳动的浪费,微观和宏观效益下降,失业率上升,即期需求会趋于消极,发生信用危机的可能性会增大。
 
第八章 收入分配
一 解释下列概念:
1 国民收入
   是与收入分配关系最密切的经济范畴,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各种生产要素(劳动 土地和资本等)通过提供服务所获得的报酬的总和,即工资 利息 利润 租金的总和。
   国民收入与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净值有如下关系:
国民生产净值 = 国民生产总值 — 折旧
国民收入 = 国民生产净值 — 间接税
2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生产部门中进行的,参与收入分配的主体主要有3个:政府、企业和个人。与参与初次分配的3个主体相对应,整个国民收入也划分为3部分:
    ① 政府收入。主要表现为财政收入,其主要来源有各种形式的税收和政府凭国有产权获得的收入。
    ② 企业收入。指企业的销售收入减去各种成本,再减去向政府缴纳的各种税后和利润后的剩余部分。
    ③ 个人收入。指个人劳动或由于提供各种要素获得的收入减去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后的剩余部分。
    经过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形成的上述三种原始收入构成了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出发点。
3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是指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的再分配。它主要是通过政府的财政支出实现的。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调整再贴现率等货币政策来进行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4 公平与效率
   公平首先是指收入水平有道德的标准,即用收入购买的全部生活资料“应当足以使劳动者个体能够在正常生活状态下维持自己”;其次,公平含有对收入差距的判断。而效率是指人们对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二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非重点)
答:
1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联系:
  ① 二者都反映了社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都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的主要指标。
  ② 二者都是以市场价格来计算的。
  ③ 二者经常相互替代。
  ④ 二者的联系是: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来自国外要素的收入净额。
2 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区别:
  国内生产总值是以国土原则计算的,包括外国居民在本国领土内从事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但不包括本国居民在国外创造的增加值。国民生产总值则是以国籍原则计算的,包括了本国居民在国外创造的增加值,但不包括外国居民在本国领土内创造的增加值。
 
三 试述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原则、内容和意义。
答:
1 原则:初次分配优先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
2 内容:即前面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定义。
3 初次分配的意义:
  是社会总产品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是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此外也作为再分配的出发点。
4 再分配的意义:
  ① 是实现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职能的需要。
  ② 是政府宏观调控国民经济的需要。
  ③ 是发展基础产业部门薄弱环节和落后地区的需要。
  ④ 是维持社会公平的需要。
  ⑤ 是社会保障基金社会后备基金和国家物质储备建立的保证。
 
四 如何解决分配中效率和公平的矛盾?
答:
1 效率和公平的含义:
  公平首先是指收入水平有道德的标准,即用收入购买的全部生活资料“应当足以使劳动者个体能够在正常生活状态下维持自己”;其次,公平含有对收入差距的判断。而效率是指人们对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2 市场运行机制决定了效率和公平之间存在矛盾关系:
  在市场经济中,要有效率就必须给生产要素所有者以相应的报酬,这些报酬构成了他们的收入。而人们占有要素的状况是不一样的,因此根据要素供给分配收入则必然导致收入差别。如果缩小这种差别以实现收入均等化,则必然损害效率。
3 如何解决:
  总的原则是效率与公平兼顾,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①     在效率优先的条件下兼顾公平。首先,只有效率的提高才能为公平的增长提供物质基础,所以实现公平必须服从于提高效率;其次,在效率优先的原则下也要尽可能兼顾公平,让差距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
②     要针对效率和公平在不同时期内表现的不同特点,抓住问题的主要倾向来协调二者的关系。因为虽然公平和效率的矛盾在任何时候都存在,但有时候公平可能更重要,而另一些时候效率则更突出。
③     要首先保证遵循公平和效率兼顾的某些原则,此外也要在其他方面找到一些以尽可能小的不公平换取尽可能高的效率,或者以尽可能小的效率损失来换取尽可能大的公平的途径,以降低效率和公平替代的机会成本。一般来说,如果某项政策的实施让大多数人都比较满意,则说明它比较公平,也具有效率。
总之,初次分配服从于效率目标,由市场调节;再次分配服从于公平目标,由政府调节。
 
第九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及其演变
一 解释下列概念: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是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 政府代表国家占有一定的生产资料。
   ② 政府对经济的运行进行调节和干预。
2 资本全球化(重点!)
   ① 指资本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各国资本的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依赖程度不断提高的一体化过程。
   ② 资本全球化包括资本的货币形态 生产形态和商品形态的全球化。
 
二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演变大体经过了哪些阶段?在各个阶段上有哪些特征?(有那么点可能考)
答:
1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演变大体经过了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
2 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具有以下特征:
  ① 实现了资本在不同地区和部门间的自由流动,使资本家可以通过高效率的经营来争夺市场。
  ② 实现了劳动力在不同地区和部门间的自由流动,使资本家可以更有效的剥削工人,降低劳动成本。
  ③ 实现了商品在各个地区之间的自由流通,建立了统一的市场,使资本家可以更好的实现剩余价值。
  ④ 市场上各种商品的价格都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自发波动,并通过这种价格波动自发调节商品的生产和流通,使资本主义经济更有效的运行。
3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是:
  (书上没有,老师也没有提到,真要那么衰考到了就自己乱写点吧。)
4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
  ① 政府代表国家占有一定的生产资料。
  ② 政府对经济的运行进行调节和干预。
 
三 现代资本主义具有哪些新特点?(很可能单考其中某一方面!)
答:
1 资本社会化:
  ① 从19世纪末开始,股份公司开始成为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主要形式。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股份制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⑴ 法人持股率上升,个人持股率下降。
     ⑵ 职工股份制的实行和股权进一步分散化。
     ⑶ 股份经济国际化。
  ② 与单个资本相比,股份资本是一种社会资本。股份公司的普遍化,使得以单个资本为基础的古典资本主义开始转化为以社会资本为基础的现代资本主义,资本出现了社会化的趋势。
  ③ 概括起来,资本的社会化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⑴ 资本积累方式的社会化。股份公司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在社会范围内筹集资本,通过联合的形式把分散的小额资本迅速集中起来发展为大资本,克服了单个资本主要依靠内部积聚的方式进行资本积累的局限性。
     ⑵ 资本占有方式的社会化。资本的所有权被分解为了股权与法人财产权二重形态。私人所有者对于企业的支配地位下降,而主要体现为了一种收益权。与股东的最终所有权相区别的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地位日益重要。这在一定程度上扬弃了资本所有权的个人性质,具有了明显的社会化性质。
     ⑶ 资本生产方式的社会化。股份资本与单个资本相比,可以在更大程度上适应生产社会化或集中化的要求,推动劳动过程中分工协作的发展和科技的发明和运用,使生产的社会化水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
     ⑷ 资本管理职能的社会化。在股份公司中,资本的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了,资本的管理职能从资本的私人所有者手中转移到了普通的职业化经理人手中,资本的管理职能日益社会化。
④     资本社会化的发展,使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日益复杂,这是资本主义私有制适应生产社会化的要求而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范围内所进行的调整和发展。
2 国家参与的全面化:
  ① 二战后,国家干预成了被广泛接受的经济政策。政府作为宏观调控的主体,通过财政预算形式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并由此对生产资源的使用个人收入的分配以及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产生重要影响。
  ②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规模越来越大。政府财政收入的提高使其有足够的财力对社会收入实行再分配,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③ 财政规模的扩大导致了公共部门的扩大,尤其是主要的发达国家都完善了社会保障制度。
3 资本国际化与资本全球化:
  ① 资本国际化和全球化成为了现代世界体系的重要特征:
     ⑴ 在新科技革命,尤其是计算机网络革命的推动下,国际分工日益向行业内部专业化发展。
     ⑵ 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的巨大发展则进一步促进了资本的国际化。
     ⑶ 国际经济一体化是资本国际化的结果,也是促进资本国际化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② 在资本运动国际化的基础上,形成了资本全球化的趋势。世界各国资本项目的逐步开放,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信息传输技术的进步使资本在全球的跨国流动更为便捷,因而形成了巨大的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民间资金的巨额和快速流动,使得汇率波动加剧,这不但影响各国中央银行管理汇率的能力,削弱各国财政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且,若大量外资涌入虚拟经济领域,就很容易出现泡沫经济。再加上各国经济彼此间互动关系已更为密切,一旦泡沫经济破灭,引起金融事件,很容易波及其他地区,甚至殃及全球金融市场。

相关话题/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