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大学801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考研复习总结(4)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13


 
第十章 资本主义的生产
一 解释下列概念:
1 劳动力商品
   ① 劳动力商品是指作为商品买卖的劳动力。
   ② 劳动力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劳动,价值是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③ 劳动力转化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 剩余价值
   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用于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支出的剩余劳动的凝结。
3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即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有两种表示方式:
   ① 物化劳动表示法。剩余价值率等于剩余价值比可变资本。它表示雇佣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中,资本家和工人各占多少份额。
   ② 活劳动表示法。剩余价值率等于剩余劳动时间比必要劳动时间。它表示在工人的全部劳动时间中有多大部分用于无偿的给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4 不变资本
   ① 根据在剩余价值生产或价值增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以把全部预付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②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叫不变资本。
5 可变资本
   ① 根据在剩余价值生产或价值增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以把全部预付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②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可变资本。
6 剩余价值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二 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答:
货币转化为资本就是要使货币资本带来剩余价值或者说发生价值增殖。剩余价值既不能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唯一的可能就是在市场上买到一种特殊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够创造比这种商品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并为资本家所雇佣,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三 剩余价值生产包括哪两种基本方法?
答:
剩余价值的生产包括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长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其中提高劳动强度实际上等于变相延长了工作日。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受到两个因素的限制:生理界限和道德界限。除此之外,工作日的长度取决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力量对比。
2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它主要是通过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
3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作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资本家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来看,这两种方法是一致的。它们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
 
四 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重点!)
答:
在一个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就是基本经济规律。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是剩余价值规律,因为:
1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实现资本的价值增殖或者说生产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
2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表现在:
  ① 资本主义的生产是剩余价值的创造过程。
  ② 资本主义的流通是剩余价值创造的准备和实现过程。
③     资本主义的分配是剩余价值的分割过程。
④     资本家的消费是享受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工人的消费是为了再生产劳动力,是创造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
3 剩余价值规律还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其历史趋势,表现在:
  ① 资产阶级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而进行技术创新,扩大生产和市场规模,从而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 资产阶级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而不断加强剥削程度,从而深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的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为新的生产方式所代替。
 
第十一章 资本主义的分配
一 解释下列概念:
1 平均利润
   ① 平均利润率是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得到的利润率,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平均利润率 = 剩余价值总额 / 社会总资本
   ② 平均利润是预付资本和平均利润率的乘积,它的形成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
2 生产价格
   ①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商品不再是按照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的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来出售了。
   ② 这种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
   ③ 生产价格用公式表示为:pp=K+p
      其中pp表示生产价格,K表示生产成本,p表示平均利润。
   ④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3 利润率
   ①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②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同一剩余价值量用不同方法计算出来的另一种比率。剩余价值率揭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利润率表示的是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它掩盖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
   ③ 利润率的公式为:
4 商业利润
   ① 产业资本家把商品按照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然后商业资本家再按照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消费者,这种售价大于进价之差,就是商业资本家获得的商业利润。
   ② 商业利润的本质是生产领域中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由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
   ③ 商业利润的确立受平均利润率的支配。
5 资本有机构成
   (并非不重要,但书上给的解释似乎过于简单,参照政治课本回答)
6 借贷利息
   实质上是产业工人创造的,由职能资本家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它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7 级差地租
   ① 是与土地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形式,它是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② 级差地租由于形成条件的不同而分为两种形态,即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II。级差地租I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II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资本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I是级差地租II的基础。
8 绝对地租
   ① 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农业资本家租用任何土地都必须交纳的地租,就是绝对地租。
   ② 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③ 绝对地租实质上是由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而来的,体现的是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对雇用工人的剥削关系。
 
二 如何理解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答:
1 劳动力是潜藏在人身体中的劳动能力,而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劳动不能成为商品,但劳动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以成为商品,它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工人在出卖劳动力时,同任何商品的出卖者一样,在实现劳动力价值的同时让渡了劳动力的使用价值。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2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但在现象上却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这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决定的:
  ① 在劳动力的买卖中一般人只会注意等价原则,而对商品是劳动还是劳动力则不太关心。
  ② 从工资的支付形式看,资本家通常是在工人劳动以后才支付工资的。这也造成了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假象。
  ③ 从工人的立场看,劳动是工人谋取生活资料的手段,所以工人很容易把工资看成是劳动所得。
  ④ 资本家为了掩盖剥削关系,把工资说成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⑤ 从工资的实际运动看,劳动时间越长,熟练程度越高,工资也越高,这也造成了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假象。
 
三 商品的价值是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的?(重点!)
答:
1 生产价格的形成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在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按照价值出卖。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商品不再是按照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的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来出售了。这种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用公式表示为:pp=K+p。其中pp表示生产价格,K表示生产成本,p表示平均利润。
2 生产价格和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额。从质的方面看,生产价格只同资本相联系,同活劳动没有联系。从量的方面看,生产价格和价值经常不一致。
3 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不是对价值规律的违背,而只是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
 
四 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和地租的本质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其中商业利润的本质是重点!)
答:
1 商业利润:
  ① 商业利润是指商业资本家经营商业获得的利润。
  ② 商业利润的本质是生产领域中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由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体现了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③ 商业利润的形成过程是:产业资本家把商品按照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然后商业资本家再按照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消费者,这种售价大于进价之差,就是商业资本家获得的商业利润。
2 借贷利息:
  ① 借贷利息的本质是产业工人创造的,由职能资本家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它体现了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② 借贷利息的形成过程是:职能资本家把利用借贷资本获得的平均利润分割成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对借贷资本家出让资本使用权的报酬,采取了借贷利息的形式;另一部分归职能资本家所有,采取企业利润的形式。
3 地租:
  ① 绝对地租的本质是由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而来的,体现的是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对雇用工人的剥削关系。级差地租的本质是超额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② 不同地租的形成有所不同:
     ⑴ 级差地租I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II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资本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I是级差地租II的基础。
     ⑵ 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农业中私有权的垄断阻碍了资本向农业部门的自由转移,从而使农产品价值不参与利润平均化过程,而是按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这部分超额利润就形成了绝对地租。
     ⑶ 在农业资本有机构成超过工业部门的条件下,地租的形成会有所不同。它或者是来自对农业利润和农业工人工资的扣除,或者是来自农产品市场的垄断价格。
 
第十二章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企业
一 解释下列概念:
1 企业制度
   ① 企业制度是指企业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社会形式,是调节企业内部工人之间、工人与资本家之间、工人与企业家之间、企业家与资本家之间关系的各种社会规则。
   ② 企业制度是一个多层次的制度体系,包括企业产权制度、分配制度和管理制度。其中产权制度是企业制度的基础,它反映了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分配制度和管理制度是产权制度的表现和实现形式。
2 虚拟企业
   ① 虚拟企业是指某一企业或若干企业以一种或多种经济资源为核心,为实现特定企业目标,仅保留企业中最关键的功能和职能部门,而将其他的功能和职能部门虚设,实现资源的最佳组合而建立起来的企业组织。
   ② 虚拟企业主要有三种类型:网络型虚拟企业(如亚马逊网上书店)、品牌型虚拟企业(如耐克)和联盟型虚拟企业(如Wintel)。
3 利益相关者
   ① 利益相关者就是在某一企业里享有一种或多种利益关系,并与企业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个体或群体。
   ② 在现代商业社会中,有众多的个体或群体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从多元化社会和企业本身也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看,对企业经营拥有法定的利益或权力要求的,一是内部相关者,包括股东和雇员;二是外部相关者,包括消费者、供应商、社区成员和政府等。
   ③ 从企业治理的角度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意义在于,管理层在决策时要考虑股东和其他相关者的利益。
 
二 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论述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特征。
   (老师说这题比较陈旧了,但我觉得还是随便看看好。)
答:
1 从生产力方面看,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的具体形式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和企业技术组织形式的发展而发展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资本主义企业制度也逐步形成了从个人业主制向公司制和其他社会化程度更高的企业制度的过渡。
2 从生产关系方面看,资本主义的企业制度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① 资本主义企业是以劳动力的自由买卖为前提的。
  ② 资本主义企业的治理结构是以资本所有权为中心的。
  ③ 资本主义制度的分配规律是以剩余价值规律为基础的。
 
三 谈谈对“两权分离”的认识。
答:
“两权分离”即股份公司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分离,意味着股东对公司的实际控制力降低,但并不意味着所有权控制力已经不存在了。在公司的治理结构中,索取企业的剩余利润仍然是资本的本性。在股东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所有权形成了对经营权的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直接控制就是股东通过股东大会行使选举权和投票权,决定公司的重大事项。间接控制就是通过外部竞争性的经历市场、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实现对经营者行为的监督约束和对经营绩效的评价。在这种制度安排中,私人所有权仍然是构成公司中所有者对经营者激励或约束的重要基础。
 
四 当代高新技术条件下,企业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
1 企业组织的扁平化:
  即企业正在从自上而下实现纵向命令和控制的多层级管理转向减少中间层次的扁平式结构。这是因为:
①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信息可以在同一层次上快速传递和共享,过去用于传递信息和命令的中间环节变得多余了。
②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量基于网络的管理软件在企业中的应用,传统的中层经理的组织和协调功能已经被计算机网络所代替。
③     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技术创新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也要求企业快速对市场做出反应,从而要求企业内部的信息传递方式发生改变。
2 企业组织的小型化:
  这是因为企业规模的过度扩张往往会降低组织效率,也就是降低对市场的应变能力。
3 虚拟企业的出现: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产品创新周期的缩短和个性化的需要,一个企业必须发挥自己的核心优势,而不是像过去那样把各个环节的业务都做完。在这种形势下,将单个企业的优势以比较灵活的方式结合起来,建立比较松散、动态的跨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就形成了虚拟企业。虚拟企业主要有网络型、品牌型和联盟型三种。
 
第十三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一 垄断是如何形成的?(需要注意一下)
答:
1 垄断的形成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电气化、石油加工、钢铁冶炼、自动装配流水线等一系列技术革命成果的涌现,形成了一些具有规模收益递增效应的新兴产业。这些新兴产业对垄断的形成提出了客观要求。
2 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自然而然的引起了垄断:
  因为少数垄断企业之间容易达成协议,对产量和价格进行控制以获取高额利润;同时正是由于企业规模的巨大限制了资本在部门内和部门间的自由转移,压制了竞争,从而产生了垄断的趋势。
 
二 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是如何产生的?
答: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含义:
  是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其表现是国家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成为经常和一般的现象,国家的经济职能已经和市场机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共同维护和保证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定运行和发展。
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具体来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占有形式发生变化,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物质基础。
  ② 战后的经济恢复要求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③ 为克服经济危机,实现经济的稳定发展,需要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④ 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要求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它有哪些形式?(不会考!)
答:
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可以区分为以下四种:
  ① 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国有企业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典型形式。
  ② 国私共有合营企业是战后一个时期内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③ 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④ 二战后以宏观调控和微观管制为表现形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虽然有多种形式但本质是一样的,都属于私人资本主义或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① 国有企业从表面看是国有的,但实质仍然是垄断资本主义所有制,是为整个垄断资本家阶层服务的。
  ② 国私共有合营企业的实质是可以通过这种形式使私人垄断资本直接利用国家资本来增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以利于它们攫取高额垄断利润。
  ③ 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对私人垄断资本有利是十分明显的。
 
四 市场调节具有哪些局限性?(重点!)
答: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主要有:
1 外部性问题难以得到解决。所谓外部性问题,是指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两个方面。所谓外部不经济,是指经济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对其他经济主体的利益构成损害。所谓外部经济,是指有些经济主体不付任何代价便可得到来自外部的经济好处。
2 市场运行主体的行为目标具有短视性。这就决定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不一致,微观经济活动与宏观经济总体运行的要求相背离,个别企业的组织性与计划性与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3 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由于竞争,经济主体往往不顾社会资源的约束拼命盲目投资和扩大生产,这就必然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同时,由于企业和个人掌握的经济信息不足和社会生产活动的惯性,在供求已经平衡或供过于求的情况下,生产仍有进一步增长的可能;而在供求平衡或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生产却可能会继续收缩。这些都将导致社会劳动的浪费。
4 市场调节会造成人们收入分配上的不公平。在市场调节下,由于人们的智力禀赋不同,特别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中的不同地位,收入水平的差距会不断扩大,从而偏离社会公正原则。收入分配不公会引发社会矛盾,也会引起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影响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
5 市场调节不能解决社会再生产中的矛盾。这些矛盾主要有:
  ① 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矛盾。
  ② 产业结构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矛盾。
  ③ 资本周转与社会再生产的矛盾。
 
五 国家宏观调控有哪些手段?(重点!)
答:
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有:
1 财政政策:
  指通过财政收入政策(主要是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主要是政府购买支出和转移支付)来影响社会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以求得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
2 货币政策:
  指由国家银行或中央银行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扩大或紧缩信贷以影响利息率,进而通过利息率的升降来增加或减少投资,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3 产业政策:
  即国家通过确定扶持、鼓励哪些产业,限制哪些产业,以促进经济结构合理化和组织结构合理化的政策。
4 收入政策:
  是指通过控制工资水平来控制通货膨胀,进而抑制失业上升和经济衰退。收入政策的主要形式有:
  ① 工资——价格指导线。
  ② 实现工资——物价管制。
  ③ 以税收为基础的政策,即政府采取惩罚或奖励手段来限制工资增长。
 
六 国家干预具有什么作用?(重点!)
答:
国家干预的作用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8个方面:
①     使再生产周期发生了变化,经济危机的时间缩短,程度减轻。
②     有利于协调部门比例、改进地区结构、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改善生态平衡和环境污染、弥补单纯市场调节的不足和弱点。
③     可以集中大量资金投入科研和新产业,促进了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发展。
④     利用巨额投资改造传统工业部门,建立现代化基础设施,加快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⑤     可以建立和发展数额巨大的国有经济,弥补私人垄断资本的缺陷。
⑥     组织参与兴办一些投资达、风险大、利润无保障的事业,为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⑦     利用经济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规模、结构和方向进行调节,对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⑧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劳资矛盾,工人生活条件有所改善。
 
第十四章 经济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
一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
答:
1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经济全球化是资本、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具体表现为:
  ① 贸易自由化程度提高。
  ② 金融国际化趋势增强。
  ③ 全球生产经营网络形成。
  ④ 区域经济集团化向纵深发展。
  ⑤ 世界各国在全人类共同关系的资源、环境问题方面的联系与合作日益增强等。
2 经济全球化的形成:
  ① 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一个新现象。自从资本主义来到世间,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就开始了,它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扩展相伴随的。
  ②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曾被两次世界大战所打断,战后的胜利国建立了新的世界经济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各国都在降低关税和贸易壁垒,减少各种限额,逐渐形成了一个一体化程度更高的资本主义全球经济。

相关话题/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