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考研复习笔记(详细整理版)(2)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21


修道院学校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服从、贞洁、安贫等品质。
修道院学校以圣经为主要学习内容。通行的教材为《教义问答》,是基督教教会对初信教者传授基本教义的教材,用问答体裁写成。
神学加上“七艺”构成了修道院学校的主要学习内容,而神学则成为其他学科的“王冠”。
修道院学校的教师多由修道士和其他神职人员担任。
教会学校对学生的管教极为严格,棍棒和鞭条是学校的必备品。
(2)大教堂学校和堂区学校
大教堂学校又称主教学校或座堂学校,一般设在主教的所在地,其性质和水平同修道院学校相近,学校设备和条件比较好,学科内容也比较完备。
堂区学校一般设在牧师所在的村落,是对一般居民子弟进行初步教育的一种形式。
(2)基督教的教育思想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4~1274)是西欧中世纪著名的基督教神学家和经院哲学家,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大学教师。托马斯•阿奎那在教育和神学的关系中,把教育思想从属于神学之下,形成了神秘、系统、独特的经院主义的教育思想。
阿奎那的教育目的论
教育目的就是发展人的通往上帝神性的理智。教育要使不朽的灵魂与上帝沟通。
阿奎那的知识观概括的讲,就是感性知识观、理性知识观、神性知识观。感性知识是对物质的实物的知识,感性知识可分外感性知识和内感性知识。
论教学
阿奎那十分重视教育教学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运用符号作为媒介,教学离不开语言、文字、图形和实物,知识即寓于这些符号之中。
托马斯•阿奎那式的教育方法
第一,正反论辩式。
第二,开放调和式。
第三,启发诱导式。
阿奎那的教育思想处于附属于神学的年代,其内核已蕴含着近代教育思想,强调理性,尊崇科学的重要成分,为教育思想发展到尊重人性的文艺复兴时代,起到了铺石垫路的作用。
二、封建主贵族的世俗教育
(1)宫廷学校
在781年,查里曼邀请英格兰教士、著名学者阿尔琴(735~804)到法兰克王国,协助改进学校,发展教育。
在原有宫廷学校的基础上,阿尔琴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在阿尔琴的管理下,法兰克王国的同听学校在当时成为世俗教育的中心.
在改革和发展宫廷学校的同时,查里曼还致力于对教会学校的改进。787年前后,查里曼发布命令,要求教士不要忽视文学的学习,只有虚心诚意地和不甘落后地学习,才能更好地探索经义的奥秘。
(2)骑士教育
法兰克王国在9世纪后期,就确立了封爵制度,国王以下依次为公爵、伯爵、子爵、男爵,最低一级的封建主是骑士。骑士教育成为世俗封建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骑士教育的目标是训练骑士的标准是剽悍勇猛、虔敬上帝、忠君爱国、宠媚贵妇。
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它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1)从出生到7~8岁,这个阶段为宗教教育阶段。2)7~8岁以后,这个阶段通常称为“礼仪教育阶段”。3)从14~15岁到21岁,被称为“侍从教育阶段”。
骑士教育的基本内容除上述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那就是“骑士十诫”。
骑士教育旨在训练保护封建主世俗利益的武夫,其内容虽也注重培养宗教道德品质,但以养成军士征战能力为主要目的,文化知识极为贫乏。
三、中世纪大学的形成与发展
从12世纪开始,西欧教育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世纪大学的建立是这种发展的主要标志。
1.中世纪大学的兴起
西欧中世纪大学的产生,是社会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工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兴起、十字军东征、经院哲学的出现,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就每一所大学的建立而言,又各有其特殊和具体的原因。
中世纪大学最初产生于12世纪的意大利、法国和英国。早期中世纪大学通常是在原有的文化教育机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学的前身有两种,一种是原有的对所有人的教育中心和研究所;另一种是原有的主教学校,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演变而言的。
2.中世纪大学的组织与管理特点
根据管理体制的不同,中世纪大学通常被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波伦亚为代表的“南方型”大学,又称为“学生大学”。另一类是以巴黎大学为典型的“北方型”大学,又称为“先生大学”。
但是,不论是“学生大学”,还是“先生大学”,执掌教务的并不是学生和教师个人,而是由他们组成的团体。在中世纪大学创建之初,大学实际上就是一个由教师团体和学生团体组成的“组合”。
在“学生组合”中,往往按照地籍,组成“同乡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同乡会”又互相组合,形成更大的区域性组织。“教师组合”的主要形式是“系”或“教授会”。这是按所教学科而形成的教师组织。
中世纪大学中更为重要的组织机构是学院。在中世纪大学中,按学科划分一般有四个学院,即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其中,文学院是一种预备性质的机构,为进入其他三个学院作准备。神学院则是地位最高的学院。
中世纪大学建立以后,即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教会和世俗封建主为了争取大学的支持,往往授予大学一定的特权。
中世纪大学创建之初,教学内容和课程并不确定,通常是由各大学教师自定的。从13世纪起,经教皇命令和大学法规确定,课程逐步趣于统一和稳定。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和辩论。
大学学习一般分为两个主要阶段,这与学位制度具有直接联系。第一阶段:可获“学生学位”,在此基础上可获得“硕士”或“博士”的学位。
3.中世纪大学与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是教父哲学的继续与发展,是中世纪神学哲学化达到最高阶段的产物。它产生于8~9世纪,盛行于12~13世纪。进入13世纪,后,由于种种原因,经院哲学逐渐衰落。
经院哲学主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调和哲学和神学、理性与信仰之间的矛盾。为了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经院哲学家所作的工作之一,就是使神学哲学化。
2.经院哲学与中世纪大学
经院哲学对中世纪教育影响巨大,它与中世纪大学的关系密切,是当时大学的灵魂。
第一,直接促进了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和发展。第二,客观上促进了古典学术、文化的传播。
第三,确立了理性的合法地位,提出了理性训练的教育目标。
第四,经院哲学的思维方法(形式逻辑的三段论推理),不仅是一种学术研究的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训练思维的方法和教学方法。
第五,经院哲学内部不同派别的论争,促进了学术的自由探讨,从而有助于大学教育的健康发展。经院哲学家在大学中的学术探讨和争鸣,为中世纪大学摆脱狭窄的“职业”教育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四、新兴市民阶层的形成和城市学校的发展
中世纪城市与罗马早期的城市的主要区别是它不是以政治为中心的城市,而是以经济为中心的城市。中世纪的城市经济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自由。中世纪城市的这种比较自由和宽松的环境,为城市教育和中世纪大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在中世纪城市的形成过程,市民阶级的形成对于城市的发展、城市文化和城市教育的兴起,具有重要的影响。市民阶级主要由商人、手工业者组成。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和生产经营的需要,一般都组织起行会。
市民阶级的不断壮大促进了市民阶级对教育的广泛需求。在这一时期,促使城市当局建立了新型的教育机构,城市学校出现了。
与中世纪其他世俗教育机构不同,中世纪的城市学校大多是由城市当局或行会组织负责开办和进行管理的。因此更具有世俗教育的特点;其次,城市学校比较强调职业和技术的培训;再次,虽然宗教教育仍然是所有城市学校的重要教学内容,但是起地位受到明显地削弱;第四,城市学校教学水平也比较低。
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
一、拜占廷的教育
(1)教育概况
1)世俗教育
拜占庭的教育仍然继续了古典教育的传统。希腊语仍然是教学所运用的语言。另外,当西欧的高等教育完全绝迹的时候,拜占庭的高等教育却继续存在。
拜占庭的专科学校也较为发达。著名的有贝鲁特和君士坦丁堡的法律学校,雅典的哲学学学校,亚历山大里亚的医学校和哲学学校。
2)教会教育
拜占庭教育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继续保持用希腊哲学的观点和论证方法来钻研神学理论,探讨神学问题。它不像西欧教会那样鄙视古典文化。
拜占庭教会也重视教士应承担的教师职责。在公元7世纪时,君士坦丁堡教会曾经两次颁布了关于学校教育的通谕。
(2)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
世俗文化教育体系与基督教教会的文化教育体系长期并存、相互影响和对立斗争的局面,形成了拜占庭教育的基本特点。
特点
直接继承了古希腊和罗马的文化教育遗产;
世俗教育体系得到发展;
教会的文化教育体系与世俗的文化教育体系长期并存;
拜占庭的文化教育在13世纪以前对东欧的一些国家的教育有着较大的影响。拜占庭的文化教育对于文艺复兴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阿拉伯的教育
(1)教育概况
7世纪伊斯兰教建立后,在默罕默德德领导下,阿拉伯半岛归于统一,并迅速成为横跨亚非欧三洲的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政权建立后,各种类型及各种水平的教育机构才陆续出现。
1)宫廷学校和府邸学校
哈里发宫廷中的设备和人才比较充实,又给传习知识提供便利的条件,慢慢地便形成了宫廷学校。取法哈里发的贵族大臣也常在府邸延聘导师,教育王孙公子。
帝王宫廷还举行高深学术的讨论,邀集学者给哈里发讲学论道,是帝王教育的特殊方式。
2)学馆
学者之家简称为“学馆”。学馆以学者为中心传授高深的学识,这和传授简易的基本知识的私人设置的昆它布,在程度上是不同的。
3)清真寺
清真寺都在宗教活动之外,从事教学工作。清真寺开始设置昆它布以实施初等教育,慢慢地,清真寺传授高深知识也是极为多见的。
当时的宗教和教育紧密结合而不彼此分离,清真寺不但是初等教育的场所,并且通过讲学和论辩而成为实施高等教育的机构了。
4)高等教育和图书馆
中世纪时,阿拉伯国家的高等教育颇为发达。远在公元9世纪时,这里就出现了大学。9世纪初,哈里发迈蒙在巴格达建立赫克迈大学,这是阿拉伯的第一所大学。
(2)教育的特点及其影响
尊师重教
教育机会均等
神学与实用课程并存
教学组织形式多样
对方筹集资金
影响:对西欧重新认识古希腊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一、人文主义教育
1.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
2.北欧人文主义教育
3.人文主义教育的基本特征
第一,人本主义。
人文主义教育在目标上注重个性发展,在教学方法上反对禁欲主义,尊重儿童天性,坚信通过教育这种后天的力量,可以重塑个人、改造社会和自然,这些都表现出人本主义的内涵,人的力量、人的价值被充分肯定。
第二,古典主义。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吸收了许多古人的见解,人文主义教育实践尤其是课程设置已具有古典性质,但非纯粹复古,而是古为今用,在当时是一种进步。
第三,世俗性。
不论从教育目的还是从课程设置等方面看,人文主义教育充溢着浓厚的世俗精神,关注人道而非神道,教育更关注今生而非来世,与中世纪有巨大区别。
第四,宗教性。
人文主义教育仍具有宗教性,凡乎所有的人文主义教育家都信仰上帝,他们虽然抨击天主教会的弊端,但不反对宗教,更不打算消灭宗教,他们希望以世俗和人文精神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造就一种更富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
第五,贵族性。
这是由文艺复兴运动(并非大众运动)的性质决定的,人文主义教育的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教育的形式多为宫廷教育和家庭教育而非大众教育;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上层人物如君主、侍臣、绅士等。
综上可见,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促进了古典人文学科的发展;人的发展和世俗利益成为教育关注的内容;奠定了近代教育思想的基础,近代的自然主义、国家主义、科学主义、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等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思想渊源。
人文主义教育具有两重性,进步性与落后性并存,尽管它还有不足之处,但它扫荡了中世纪教育的阴霾,展露出新时代教育的灿烂曙光,开欧洲近代教育之先河。
二、新教教育
1.路德派新教的教育主张与教育实践
路德派教育的特点是把教会置于国家权力之下办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应重视教育,掌握教育权。
2、国家应推行普及、义务的教育。
3、重视各类教育的发展。
4、重视对学校教育和教学的管理。
2.加尔文派新教的教育主张
加尔文教派的主要影响是在瑞士的日内瓦。其改革特点有:
1、注重为人的发展提供规范化、理性化的环境,强调教会、国家、学校、家庭教育的一体化。
2、重视各级各类学校的发展,强调学校教育的系统化。
3.英国国教派的教育主张
(三)英国国教派教育改革的特点
英国的宗教改革又不同于前两者,它形成了国家和教会联合起来的特点。国家和教会两者在最高权力上是平等一致的关系。
1、强调教育为国家服务,重视高等教育。
2、初、中等教育由私人团体办理、负责。
三、耶稣会派的教育改革
这个团体的目的是确保天主教会的原有阵地,对天主教进行改革,扩大天主教的影响,使天主教在与新教的斗争中取胜。因此非常重视教育,并把力量放在中、高等教育上。
三、天主教教育
1.耶稣会的学校
这个团体的目的是确保天主教会的原有阵地,对天主教进行改革,扩大天主教的影响,使天主教在与新教的斗争中取胜。因此非常重视教育,并把力量放在中、高等教育上。
2.耶稣会学校的组织管理与教学方式。
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
一、英国近代教育制度
1.教育概况
(1)慈善教育
英国的初等教育一直由国教会管理,教会初等教育具有慈善性质。17 世纪后期,英国社会贫困现象突出,一些属于非国家、教会的个人和团体也创办慈善学校, 推动了慈善教育的发展。慈善学校不收学费。
课程主要是基督教教义,使儿童勤劳守法。学生毕业不能升入文法学校和公学。当时出现了各样的“免费学校”、“贫 困儿学校”、“乞儿学校”、“流动学校”等。
(2)文法学校和公学
文法学校和公学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是英国富家子弟升入大学的预备学校,属于中等教育性质。公学则强调学校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培养一般公职人员,教学设备、条件和教学质量均高于文法学校。
文法学校和公学修业年限一般为 5 年。注重古典语言的学习和上层社会礼仪的培养,同时还进行体育
和军事训练。
(3)学园
17 世纪,在英国出现,是由非国教派创办的一种新的学校形式,当时主要靠学生交费维持,传授一些实用的知识,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实科性质的中学。
4.星期日学校和“导生制”学校
工业革命后,英国工厂中的童工教育问题引起人们的重视。1780年,报馆经理雷克斯首创“星期日学校”(亦称“主日学校”)以利用礼拜日对童工进行指导和教育。星期日学校最初仅阅读《圣经》,以后又教初步的读、写、算知识。
18 世纪90 年代,教会人士贝尔在印度,兰卡斯特在伦敦分别创立了“导生制”学校,也称“相互教学制“。“导生制”学校的基本方法是先将学生 编成小组,每组 10 人,再制定一个年龄较大且成绩突出者为
 “导生”,教师先教“导生”,“导生”再对小组进行教学。由于“导生制”学校教学内容过于简单, 教学方法过于机械,19 世纪中期以后为正规初等学校所取代。
5.国家干预教育开端
19 世纪初期,随着英国经济的较快发展,要求国家干预教育,对国民进行教育的呼声不断高涨。1833年,国会通过了“教育补助金”法,决定每年从国库中拨出 2 万英镑支柱发展初等教育,开了通过拨款形式
国家间接干预教育的先河。
6.“新大学运动”
19 世纪初,英国产业革命要求大学适应新的需要,但当时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仍然恪守古典教育的传统。在社会许多有识之士的推动下,英国开始了新大学运动。
1828 年,伦敦大学成立,打开此运动序幕。学院以自然科学学科为主,不进行宗教教学。在其带领下出现许多新的大学。这些学员的共同特点是:由民众办 理;注重工业和科学领域;教育面向中产阶级。从此,英国大学在加强与社会联系,扩大受教育对象,推进课程改革等方面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7.1870年《初等教育法》
19 世纪下半期,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普及义务教育的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要问题。1870 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初等教育法》(又称《福斯特法 案》)。法案规定: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和监督权;地
方设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对 5~12 儿童实施强迫初等教育;在没有学校的地方,允许私人在一年内设校,过期者由地方委员会设立公立学校;学校中世俗科目与宗教科目分离。该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从此,英国出现了公、私立学校并 存的局面(“双轨制”)。
2.教育思想
(1)洛克论教育
洛克是英国著名的实科教育和绅士教育的倡导者,他的“自然、权力基础上的天赋人权”论和“社会契约”论、他的“白板说”,以及他在教育代表作《教育漫话》中所阐述的身世教育的主张都对西方近代教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教育的认识论基础
反对流行的“天赋观念”论,提倡“白板说”,还认为,五官的感觉只能了解物体的部分性质,内心的“自我反省”则可以使人了解复杂的概念。
2.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洛克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形成中的巨大作用,认为人之好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洛克认为一国之中绅士教育是最应该受到重视的。他注重贵族子弟的教育,主张把他们培养成为身体强健、举止优雅、有德行、智慧和才干的事业家。
3.绅士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关于体育,洛克认为人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他认为每个绅士的身体都必须能适应以后活动中面临的艰苦环境,针对当时贵族子弟多娇生惯养的风气,他强调生活各方面的忍苦耐劳。
对于德育,他把德行放在比知识更重要的环境。洛克把听从理性的指导、克制自己的欲望看成是一切道德与价值的重要标准及其基础。
道德教育的方法首先要重视理性的领导,其次要重视榜样示范作用,强调德育中的早期教育、行为习惯和良好榜样,主张尽可能不要使用体罚。
在智育问题上,洛克尤其强调两点:德行重于学问;学问的内容必须是实际有用的广泛知识。
(2)斯宾塞论教育
斯宾塞是 19 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其代表作是《教育论》。
教育目的
为“完满生活做准备”,呼吁教育应从古典主义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适应生活、生产的需要,应当教授有价值的知识。
知识价值论
针对古典主义者对古典学科价值的辩解,斯宾塞认为,最重的问题不在于某些知识有无价值,而在于它的比较价值。这个比较的尺度就是他提出的知识价值论:他 认为,学科是否重要是与生活、生产和个人的发展相关系的,为此,他把人类生活的几种主要活动加以分类。它们可以自然的排列成为:
①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
②从获得生活必需品而间接有助于自我保全的活动;
③目的在抚养和教育子女的活动;
④与维持正常的社会和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
⑤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可用于满足爱好和各种感情的活动。
课程设置
根据生活准备说和知识价值论,他提出学校应该开设以下五种类型的课程:
第一类是生理学和解剖学。它是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是合理的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第二类是逻辑学、力学、数学、光学等,是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是使文明生活成为可能的一切过程能
够正确进行的基础。
第三类是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是履行父母责任必须的知识。
第四类是历史。有利于调节人们的行为,维持正常社会关系。
第五类是文学、艺术等。
教学原则与方法
① 教学应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它包括: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准确到准确;从具体到抽象。
② 儿童所接受的教育必须在方式和安排上同历史上人类的教育一致。(类似“复演说”)
③ 教学的每个部分都应该从实验到推理。(直观 抽象)
④ 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和推论。
⑤ 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⑥ 重视实物教学。
二、法国近代教育制度
1.教育概况
从9世纪中叶到15世纪末,法国教育也是以基督教教会的教育体系为主的。
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出现了一批资本主义的手工业工场,资产阶级得到一定的成长。
宗教改革以后,教育权主要掌握在天主教手中。
17世纪,法国的各级教育仍在天主教会的控制下。初等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识字、教义问答和祈祷。这一时期,法国的中等教育主要是耶稣会中学和文科中学,法国的高等教育也处于教会的管辖之下,大学排斥新教徒的现象非常普遍。
18世纪,法国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向法国封建的社会制度和教育制度发起了挑战。
18世纪中、后期是法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法国教育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
2.教育思想
1.爱尔维修论教育
爱尔维修是法国启蒙运动中的主要派别--法国唯物主义者的重要成员之一,从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他认为人人都是通过感官获得知识,从而获得精神发展的, 也就是说,人人生而智力平等、主张教育民主化,这一观点直接抨击了“天赋不平等“,论证社会及教育的等级制度合理的贵族理论。
爱尔维修把人的成长归因于教育与环境,但他在这个问题上走了极端,提出“教育万能”的口号,否定遗传因素的影响,并把改变旧的社会环境的希望寄托于教育,寄托于少数天才人物,从而在社会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
主义。
鉴于教育对个人和国家的重大影响,爱尔维修要求彻底改在旧学校,主张由国家创办世俗教育,还倡导人们关心现实的利益。此外,他还论述了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指出人的终生都应在学习和受教育中,主张爱护身体,重视体育。
2.狄德罗论教育
狄德罗是法国启蒙运动和百科全书派的代表人物。他否定了爱尔维修的“教育万能论”。但他认为教育可以发展人的优点,遏制缺点,肯定教育在个性发展和社会变革中有巨大作用。
揭露封建专制剥夺人民受教育权利,主张剥夺教会的教育管理权,把教育教由新的国家政府管理,主张推行免费的强破义务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同培根一样强调科学知识的学习。
4.拉夏洛泰论教育
(三)拉夏洛泰的教育思想
拉夏洛泰是 18 世纪中期法国驱逐耶稣会运动的主要倡导人,他的《论国民教育》系统地阐述了国家办学的教育思想,这一思想是基于教会教育特别是对耶稣会教育的批判形成的。
拉夏洛泰还从知识和教育的巨大作用角度说明了国家办教育的必要。
国民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良好的法国公民,教育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国家。教育任务是使人民心智完善、道德高尚、身体健康。还对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要求教师严谨、有道德、会教书;提倡自然教育;还强调课本的重要性。
5.法国大革命时期的主要教育改革方案和教育主张
1799 年,拿破仑上台,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对教育进行改革,建立了中央集权教育领导体制。
在教育改革方面,拿破仑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要求教育为国家服务,为国家提供受过训练的忠诚的行政官员,是教育与帝国的社会秩序和专制性质一致。拿破仑首先采取了与天主教会“和解”的政策,以利用教会的力量来巩固自己的政权。1801年,与罗马教皇签订了“教务专约”,同意恢复天主教会在法国的合法地位,但要求教会遵守中央政府的各项制度。“教务专约”的签订标志着法国资产阶级利用宗教来为其政治利益服务的开始,但同时也为天主教在法国地位的合法化创造了条件。拿破仑还颁布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法令,如《关于公共教育的基本法》、《关于创办帝国大学的法令》、《关于帝国大学条例的政令》。通过以上教育改革,拿破仑逐渐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教育体制。其特点是:

相关话题/外国教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