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利器针灸学重点总结
针灸学
针灸学是一种以中国以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止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法灸法及针灸治疗。
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经为直行的主干,络为侧行的分支。
经气: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
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包括经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十五络脉(十四经脉之络、脾之大络)和浮络、孙络等。
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经络的作用: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第二章 腧穴总论
腧穴: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通称“腧穴”。
“腧穴”是对穴位的统称;“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俞穴,专指特定穴中的背俞穴。
腧穴分类: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1)十四经穴: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和任脉、督脉的腧穴。(361穴)
2)奇穴: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这类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的疗效。又称为“经外奇穴”。
3)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
腧穴的主治特点:
1近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2远治作用:是指腧穴具有治疗其远隔部位的脏腑、组织病证的作用。*十四经穴,尤其是十二经脉中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经穴,远治作用尤为突出。
3特殊作用,是指某些腧穴具有双向的良性调节作用和相对的特异治疗作用。
主治规律:四肢部经穴以分经主治为主,头身部经穴以分部主治为主。
特定穴 意义: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分类: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背俞穴、募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
a、五输穴: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为经气初出。荥穴——分布于掌指或柘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输穴——分布于掌指或柘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渐盛。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行。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冲盛且合于脏腑。
b、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十二原穴多分布与腕踝关节的附近。
络穴:十五络穴从经脉分出处各有一个腧穴,又称“十五络穴”。十二经脉的络穴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任脉络穴鸠尾位于上腹部;督脉络穴长强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部。
c、郄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蹻、阳蹻、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郄穴共有16个,除胃经的梁丘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d、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共12个 背俞穴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并分为冠以脏腑之名。
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为“腹募穴”,共有12个。募穴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e、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又称“六腑下合穴”共有6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d、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会的8个腧穴。八会穴分散在躯干和四肢部,其中脏、腑、气、血、骨之会穴位于躯干部;筋、脉、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
e、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均位于腕踝关节的上下。
f、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
腧穴的定位方法:骨度分寸定位法、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手指同身定违法、简便定位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主要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度,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
*头面部:前发际正中至后发际正中12
眉间(印堂)至前发际正中3第七颈椎棘突下至后发际正中3
眉间至后发际正中第7颈椎棘突下18
前两额发角(头维)之间9
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9
胸腹胁肋部:胸骨上窝(天突)至胸剑联合中点9
胸剑联合中点至脐中8
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曲骨)5
两乳头之间8
腋窝顶点至第11肋游离缘端(章门)12
背腰部:肩胛骨内缘(近脊柱侧点)至后正中线3肩峰缘至后正中线8
上肢部:腋前、后纹头至肘横纹(平肘尖)9
肘横纹至腕掌(背)侧横纹12
下肢部: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內上踝上缘18
胫骨内侧踝下方至内踝间13
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19
腘横纹至外踝间16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十二经脉:
手太阴肺经11: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联系胃及肺系;从肺系出来,外形线起于侧胸上部,循行于上肢内侧前缘,经过寸口,止于拇指桡侧端;分支从腕后分出,止于食指桡侧端。
主治:咳、喘、咳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中府(募穴)在胸前壁外上方,签证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
1咳嗽,气喘,胸满 2肩背痛
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
尺泽(合穴)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中
1.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等肺系实热性病证 2.肘臂挛痛3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
直刺0.8-1.2寸,或点刺出血
孔最(郄穴)尺泽与太渊穴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
1.咳血、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2.肘臂挛痛
直刺0.5-1寸
列缺(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1.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病证 2.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疾患
向上斜刺0.5-0.8寸
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腕掌横侧纹桡侧,桡A的桡侧凹陷中
1.咳嗽、气喘等肺系疾患 2.无脉症 3腕臂痛 避开桡动脉
直刺0.3-0.5寸
鱼际(荥穴)第一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1.咳嗽、咳血、咽干、咽喉肿痛、失音等肺系热性病证 2.小儿疳积
直刺0.5-0.8寸,治小儿疳积可用割治法
手阳明大肠经20:起于食指桡侧端,循行于上肢外侧的前缘,上走肩,入缺盆,络肺属大肠;从缺盆入下齿,过人中沟,止于对侧鼻旁。
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商阳(井穴)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1齿痛、咽喉肿痛等五官疾患2热病、昏迷等热证、急症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二间(荥穴)微握拳,当食指桡侧,第2掌指关节前凹陷中
1鼻衄、齿痛等五官疾患2热病
直刺0.2-0.3寸
合谷(原穴)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1.头面五官诸病: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齿痛、口眼歪斜、耳聋等。2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 3.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
直刺0.5-1寸,手半握拳,孕妇禁
阳溪(经穴)腕侧横纹桡侧,当拇短伸肌腱与长伸肌健之间的凹陷中
1手腕痛2头痛、目赤肿痛、耳聋等头面五官疾患
直刺0.5-0.8寸
偏历(络穴)屈肘,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处
1耳鸣、鼻衄等五官疾患2手臂酸痛3腹部胀满4水肿
直刺或斜刺0.5-0.8寸
手三里 在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
1手臂无力、上肢不遂等上肢疾病2腹痛、腹泻3齿痛,颊痛
直刺0.8-1.2寸
曲池(合穴)屈肘成直角,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1.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证 2.热病 3.高血压 4.、癫狂5.腹痛、吐泻等肠胃病证 6.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7.癮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疾病
直刺0.5-1寸
肘髎 屈肘,曲池穴外上方1寸,当肱骨边缘处
肘臂部疼痛、麻木、挛急等局部病症
直刺0.5-1寸
臂臑 在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曲池穴上7寸,三角肌止点处
1肩臂疼痛不遂、颈项拘挛等肩、颈项病证2瘰疠3目疾
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
肩髃 肩峰端下缘,当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臂外展或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肩峰前下方凹陷处
1.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系病证 2.瘾疹
直刺或向上斜刺0.8-1.5寸 肩周炎宜直刺,上肢不遂宜向三角肌方向斜刺
迎香 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
1.鼻塞,鼽衄,口歪等局部病证 2.胆道蛔虫症
略向内上方斜刺或平刺0.3-0.5寸
足阳明胃经45:起于鼻旁,沿着鼻外侧下行,入上齿,环绕口唇,交汇承浆,循行过下颌、耳前,止头角;主干线从颈下胸,内行部分入缺盆,属胃络脾;外形部分循行于胸腹第2侧线,抵腹股沟处,下循下肢外侧前缘,止于第2趾外侧端;分支从膝下3寸和足背分出,分别到中趾和足大趾。
主治: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承泣 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1. 眼睑瞤动,迎风流泪,夜盲,近视等目疾 2.口眼歪斜,面肌痉挛
*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缘缓慢直刺0.5-1.5寸,不宜提插和大幅度捻转,以防刺破血管,引起血肿,出针时稍加按压,防出血,细针,如有出血先冷敷再热敷,禁灸
地仓 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
口角歪斜、流涎、三叉神经痛等面局部病证
斜刺或平刺0.5-0.8寸,可向颊车穴透刺
颊车 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按之凹陷处,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
齿痛、牙关不利、颊肿、口角歪斜等局部病证
直刺0.3-0.5寸,或平刺0.5-1寸,可向地仓透刺
头维 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4.5寸
头痛、目眩、目痛等头目病证
平刺0.5-1寸
缺盆 在锁骨上窝中央,距前正中线4寸。
1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缺盆中痛等肺系及局部病症2瘰疬
直刺或斜刺0.3-0.5寸
乳中 在第4肋间隙,乳头中央
本穴不针不灸,只作胸腹部腧穴的定位标志
梁门 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纳少、胃痛、呕吐等胃疾
直刺0.8—1.2寸,过饱者禁针,肝肿大者慎或禁,不宜大幅度提插
天枢(大肠募穴)脐中旁开2寸
1.腹痛,腹胀,便秘,腹泻,痢疾等胃肠病证 2.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直刺1-1.5寸,孕妇不可灸
水道 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1小腹胀满2小便不利等水液输布排泄失常性疾患3痛经,不等妇科疾病4疝气
直刺 l~1.5寸
归来 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1小腹痛,疝气2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等妇科疾病
直刺 l~l.5寸。
伏兔 髂前上棘与髌骨底外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6寸
1 腰痛、膝冷,下肢痿痹及下肢病证2疝气3脚气。
直刺 l~2寸
梁丘(郄穴)屈膝,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
1.急性胃病 2.膝肿痛、下肢不遂等下肢病证3乳痈、乳痛等乳疾
直刺1~1.2寸
犊鼻 外膝眼 屈膝,髌韧带外侧凹陷中
膝痛、屈伸不利、下肢麻痹等下肢、膝关节疾患
向后内斜刺0.5-1寸
足三里(合穴;胃下合穴)犊鼻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1.胃肠病证:胃痛、呕吐、噎膈、腹胀、腹泻、痢疾、便秘等2下肢痿痹3.癫狂等神志病 4.乳痈、肠痈等外科疾患5虚劳诸证,强壮保健要穴(温灸)
直刺1~2寸,强壮保健常用温灸法
上巨虚 (大肠经下合穴)在犊鼻下6寸,足三里穴下3寸 [
1肠鸣,腹痛,腹泻,便秘,肠痈,痢疾等肠胃病证2下肢痿痹
直刺 l~2寸
下巨虚 (小肠经下合穴)上巨虚穴下3寸
1腹痛,痢疾小腹痛等胃肠病证2乳痈3下肢痿痹。
直刺l~1.5寸
丰隆(络穴)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
1.头痛、眩晕2.癫狂3.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4.下肢痿痹5腹胀、便秘
直刺1-1.5寸
内庭(荥穴)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
1.五官热性病证:齿痛、咽喉肿痛、鼻衄 2.热病 3.吐酸、腹泻、痢疾、便秘等肠胃病
足背肿痛、跖趾关节痛
直刺或斜刺0.5-0.8寸
厉兑(井穴)第2趾外侧趾甲根角旁约0.1寸
1.实热性五官病:鼻衄、齿痛、咽喉肿痛 2.热病3多梦、癫狂等神志病患
浅刺0.1寸
足太阴脾经21:起于足大趾,循行于小腿内侧的中间,至内髁上8寸后循行于小腿内侧的前缘,经膝股部内侧前缘,入腹属脾络胃,上膈,经过咽,止于舌;分支从胃注心中;另有一条分布于胸腹部第3侧线,经锁骨下,至于腋下大包穴
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隐白(井穴)足大趾内侧,趾甲根角旁0.1寸
1.月经过多、崩漏 等妇科病 2.便血、尿血等慢性出血证3.癫狂、多梦 4.惊风 5.腹满、暴泄
浅刺0.1寸
公孙(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第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1.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脾胃肠腑病证 2.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3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
直刺0.6~1.2寸
三阴交 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
1.肠鸣腹胀、腹泻等脾胃虚弱诸证2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等妇产科病证(经、带、产、胎)3遗精、阳痿、遗尿、等生殖泌尿系统疾患4心悸、失眠、高血压 5.下肢瘘痹 6.阴虚诸证
直刺1~1.5寸,孕妇禁针
地机(郄穴)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1.痛经、崩漏、月经不调等妇科病 2.腹痛、腹泻等脾胃病证3水肿、小便不利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证
阴陵泉(合穴)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
1.脾不运化水湿: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2膝痛
直刺1-2寸
血海 屈膝,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隆起处
1.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等妇科月经病 2.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
直刺1-1.5寸
大横 脐中旁开4寸
腹痛,腹泻,便秘等脾胃病证
直刺 l-2寸
大包(脾之大络)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
1.气喘 2.胸胁痛 3.全身疼痛 4.疝气 5.四肢无力
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
手少阴心经9:起于心中,联系心系、肺、咽及目系,属心络小肠,从肺部浅出腋下,循行于上肢内侧后缘,至掌后豌豆骨部,入掌内,止于小指桡侧端
主治:心、胸、神志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极泉 腋窝正中,腋动脉搏动处
1心痛、心悸等心疾2肩臂疼痛,胁肋疼痛,臂丛神经损伤等痛证3瘰疬4腋臭5上肢针麻用穴
避开腋动脉,直刺或斜刺0.3-0.5寸
少海(合穴)屈肘,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曲池相对)
1.心痛、癔病等心病、神志病 2.肘臂挛痛、臂麻手颤 3.头项痛、胸胁部痛 4.瘰疬
直刺0.5-1寸
通里(络穴)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
1. 心悸,怔忡等心病 2.舌强不语、暴喑 3.腕臂痛
直刺0.3-0.5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血管和神经,留针时,不可做屈腕动作
神门(输穴;原穴)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桡侧凹陷处(太渊相对)
1.心与神志病证: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痴呆,癫狂痫2高血压3.胸胁痛
直刺0.3-0.5寸
少府(荥穴)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与无名指指端之间
1.心悸,胸痛等心胸病 2.阴痒、阴痛 3.痈疡 4.小指挛痛
直刺0.3-0.5寸
手太阳小肠经19:起于小指尺侧端,循行于上肢外侧的后缘,绕行肩胛部,内行线从缺盆进入,下行络心,属小肠,联系胃、咽;上行线从缺盆至目外眦、耳,分支从面颊抵鼻,至于目内眦
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少泽(井穴)小指尺侧指甲根角旁0.1寸
1.乳痈,乳汁少等乳疾 2.昏迷、热病等急症、热证 3.头痛,目翳,咽喉肿痛等头面五官病证
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孕妇慎用
后溪(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微握拳,在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赤白肉际
1.头痛项强、腰背痛及手指、肘臂挛痛等痛证 2.耳聋,目赤 3.癫狂痫 4.疟疾
直刺0.5-1寸,治手指挛痛可透刺合谷穴
阳谷(经穴)腕背横纹尺寸端,当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处
1颈颔肿、臂外侧痛、腕痛等痛证2头痛、目眩、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病证3热病4癫狂病
直刺0.3-0.5寸
养老(郄穴)手掌面向胸,当尺骨茎突桡侧骨缝凹陷中
1.目视不明 2.肩、背、肘、臂酸痛
直刺或斜刺0.5-0.8寸,强身保健可用温和灸
小海(合穴)屈肘,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间凹陷处
1.肘臂疼痛、麻木 2.癫痫
直刺0.3-0.5寸
肩贞 臂内收,腋后纹头上1寸
1肩臂疼痛,上肢不遂2瘰疬
直刺1-1.5寸,不宜向胸侧深刺
天宗 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约当肩胛骨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上1/3折点处取穴
1.肩胛疼痛、肩背损伤等局部病证 2..气喘
直刺或斜刺0.5-1寸 遇到阻力不可强行进针
肩中俞 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1咳嗽,气喘2肩背疼痛
斜刺0.5-0.8寸,不宜深刺
听宫 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后方,张口呈凹陷处
1.耳疾:耳鸣,耳聋,聤耳等 2.齿痛
张口,直刺1-1.5寸 留针时应保持一定的张口姿势
足太阳膀胱经67:起于目内眦,循行至头顶并入络脑;分支至耳上角;主干经脉从头顶向下到枕部,循行于脊柱两侧,经过腰背臀部,入内属膀胱络肾,向下贯臀,止腘窝;枕部分支向下循行于背腰部主干经线外侧,至腘窝部相合后循行与小腿后侧,经过外髁之后,前行止于小趾外侧端
主治: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及神志病,位于背部两条侧线的背俞穴及其他腧穴主治相应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