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王恩涌最后总结(3)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22
3、领土竞争 4、宗教在空间上的相互影响(和平共处、竞争、排斥)。
二、宗教与国家政治、民族关系:
(1)神权政治:宗教成为政府统治和施加政治力量的工具;
(2)政府与宗教:宗教为政府提供仪式服务,是精神统治工具,受到政府的保护;
(3)民族与宗教:影响一个民族在政治上归属上的合与分,进而改变政治地理的格局。
三、宗教组织:是宗教存在的必要前提不但执行对地方宗教事务的管理、教友之间感情上的联系、宗教仪式的参与,而且往往成为传教、布道的重要推动力。
天主教的组织称为教会,是严密,佛教却基本上没有明显的教区,伊斯兰教更没有传教的教士,传播多数在征服区内实现,或通过商贸活动。
四、主要宗教的分布区
到目前为止,基督教遍及欧洲、美洲、亚洲北部大部分、南非、澳洲等地,是世界上信奉者最多的宗教。基督教中罗马天主教信奉者又最多。
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以及美洲,其中信奉者以西南亚与东南亚最多。
佛教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
第三节 宗教仪礼、习俗与地理环境
一 宗教风俗、禁忌与地理环境
但地域性的环境差异仍然对宗教信仰以及宗教风俗起着一定的影响。地理环境对宗教信仰的影响在原始宗教与民间崇拜中尤其突出,通常在处于产族阶段的人们中,宗教几乎完全表现为一种生态仪式,成为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媒介。
二 宗教与文化
由宗教而产生的文化是多方面的,除在在视觉、听觉上可以感到的文化类型外,观念与特定崇拜物也会造成一种文化现象。
三 宗教仪式、节日与地理环境
宗教仪式是宗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包括宗教礼仪、宗教节日等。在一些守教中各类礼仪,特别是节日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有重要的关系。
地理环境对宗教的影响:(1)影响其源地:宗教是对地理环境的歪曲的反映;(2)影响其起源;(3)影响其礼仪;(4)影响其习俗;(5)影响宗教节日;(6)影响其传播。
宗教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影响生态环境;(2)影响地域文化;(3)影响政治地图;(4)影响人文景观;(5)影响人口的增长、分布及迁移;(6)影响区域经济,尤其是旅游经济;(7)影响城市的形成与功能。
第四节 宗教景观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形成文化内涵与地理环境有着直接关系,反过来宗教一旦形成,又会营造出独特的人文景观。
建筑是最具代表意义的宗教文化景观。
一 基督教堂A、罗马式 B、拜占庭式 C、哥特式
二 伊斯兰清真寺
三 佛教寺庙
第十章:旅游地理
第一节: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旅游活动及旅游业发展、形成条件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飞机和汽车的普及,使人们出游更加方便快捷,缩短了旅行的时间距离,旅游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旅游成了一种大众性的消费活动,甚至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第二节:旅游者与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
旅游业:是指为旅游者自居住地到目的地再回到居住地的旅游活动全过程服务的全部相关企业的总和。
一 客源地与目的地
1、客源地(origin) :是产生旅游者的地域,即游客的来源地。
2、目的地(destination):目的地是旅游吸引物经较集中,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具备旅游功能的区域,它是旅游流指向的目的区域。
世界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包括:地中海、加勒比海、东南亚、肯尼亚、阿尔卑斯山等地。
客源地和目的地的关系:
(1)客源地和目的地相一致:以美国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同时旅游业也相应发达的国家。
(2)客源地和目的地相对应:西欧对地中海、北美对加勒比海、东北亚对东南亚等。
(3)客源地和目的地分散与集中:如北京的客源分散。
(三)交通连接
交通是联系客源地和旅游区的桥梁。
旅游交通从空间层次上可分为三种:
第一层是外部交通:航空、铁路;第二层是在旅游区内由中心城市到旅游地、风景区的交通,以公路铁路为主;第三层是内部交通,旅游地风景区内部的交通,特种交通如:索道游艇。
第三节:旅游地文化特征
旅游动机:直接推动一个进行旅游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是旅游行为形成的基础。
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
(1)性别:男子多把动机付诸实施,女性多犹豫、迟滞、稳重;(2)年龄:年轻人产生动机易、实施快;中年人求实求稳;老年人喜爱清静而交通方便、怀古或访友需要。(3)身体健康:影响动机的产生及强度。(4)经济能力:(5)余暇时间;(6)心理因素:个人的爱好、兴趣、专业、对生活的态度、对周围环境的知觉、受教育程度及家庭等各方面的影响;(7)社会因素:政治、经济、文化及治安等。
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
(1)感知环境:人们把进行旅游决策时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摄入脑中,形成对环境的整体印象。感知环境的影响还表现在居住地与旅游地的距离上;
(2)最大效益原则
人们在作旅游决策时,倾向于追求在资金和闲暇时间限制下的最大旅游效益,这种效益受感知环境限制,因此,严格来说,人们追求的最大旅游效益永远只能是最满意而不是最优的。
1.最小的旅游时间比。2.最大的信息收集量。
①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旅游。
②选择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与居住地差异较大的旅游地旅游。
(3)旅游偏好
旅游的偏好,可以从年龄、职业、学历三方面去研究。
1.年龄。人的个性随着年龄和生活经历在不断发展变化。
2.职业。由于职业的不同,影响了人们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构成了人们爱好的差异。
3.学历。不同的学历反映旅游者听受的教育不同,大学、中等学校和小学三者在影响人的个性方面有极大的差异。
旅游地文化:是指在一定地理空间上的旅游资源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一种复合文化形式。
旅游地文化的基本特征:
1、 地域性:文化的地域差异性,由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所形成,注重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2、 大众性:考虑大众游客的需求特点,具有广泛的群众性,俗文化与雅文化结合
3、 综合性:既包括物质形态的山水名胜、城乡景观,又包括民俗特色;提供的旅游产品和各类服务使得旅游资源全面开发。
4、 直观性:客体对象直接作用于主体的视听感知,资源分有形和无形两种。
5、 季节性:文化的季节性与旅游活动的季节性相对应。
第四节:世界旅游资源和旅游地理
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存,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第五节: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一、旅游对区域的经济影响
1、旅游业的经济特性
①.旅游业是一种无形的出口产业。
②旅游是一种零散的综合产品。
③旅游业是一项极不稳定的出口产业。
2、旅游与经济发展
发展中国家要从传统农业经济转化为现代化工业经济需大量的资本、外汇或贷款,但是发展发展中国家出口初级产品的传统,不能满足经济转化所需要的大量外汇,发展旅游业赚取外汇是实现工业化的一种手段。
3、旅游与收支平衡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旅游业的一个主要目的是赚取外汇,改善收支平衡状况。
4、旅游与就业
一般认为,旅游业是一项劳动密集性的行业。
旅游业是一项季节波动较大的行业,旅游就业也会受到季节性变化的影响。
5、旅游与税收
旅游业通过本身的经营活动,在增加外汇收入的同时,还能够带来盈利,在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从旅游业发展中所获得的经济利益主要通过税收形式。
6、旅游与经济结构
旅游业的发展能够促进旅游目的地区域产业的经济结构发生改变。
7、旅游对区域经济的消极影响
①旅游过度超前发展。
②通货膨胀和土地价格,土地价格上升,提高边际利润。
二、旅游对区域的环境影响
1、旅游与环境的关系
旅游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三种关系。
①.独立关系:旅游与环境保护各自发展,互不干扰,保持独立。
②冲突关系:旅游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时,发生冲突。
③旅游与环境的共生关系。
环境是旅游业的基础,保护目的地的风光和环境也是对潜在的旅游资源进行投资。
旅游对环保促进有四种形式:一旅游促进历史遗迹、古建筑的修复;二旅游促进旧的建筑改造为新的旅游设施;三旅游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提供动力;四旅游采取行政和规划控制。
2、旅游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①旅游与植物。物种变化、森林火灾、砍伐树木、垃圾堆放、步行和汽车交通超限。
②旅游与水质量。生活污水、水体富营养化。
③旅游与大气质量。汽车轮船飞机火车对大气污染。
④旅游与野生动物。直接、间接影响。
间接影响: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使得某些动物数量急剧增长,从而刺激争夺食物的“战争”,这对弱小的动物将产生致命的打击;旅游者购买旅游纪念品的愿望和本地居民急于赚钱的欲望,导致大量野生动物被暗杀。
⑤旅游与地质。地质景观的破坏。
3、旅游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①旅游对风景区的影响:
(1)建筑污染。(2)带状发展和蔓延。(3)基础设施超负荷。(4)与本地居民隔离。(5)交通堵塞。
②城市基础设施的变化。
※三、旅游对区域的社会影响
①旅游地居民态度—从欢迎到憎畏
旅游地居民态度从欢迎到憎畏,担心自己的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会受到冲击;如威尼斯
②示范效应:
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地社会中,引起旅游地居民的思想变化,对落后地区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可以提高当地人生活水平,一些有争议的都市价值观和腐朽的东西传播开来。
③旅游和社会道德:
色情、犯罪、赌博被认为是旅游业带来的灾难。
④旅游与宗教:
宗教圣地为迎合旅游业而发展,失去其宗教意义,把旅游接待看作一种重要的收入来源。
⑤旅游与语言:
语言的使用直接反映该国的文化力量,是衡量国际旅游业的社会影响的尺度,但威胁着旅游地语言的纯洁性。
⑥旅游与健康
第一:旅游的一个普遍动机是提高健康水平;第二:旅游地的公共卫生标准对旅游产品质量有重大影响;第三:旅游者把疾病带到所到之处或受旅游地疾病的影响。因此,有助于公共健康设施的改善,也可能引起健康标准的倒退。
四、旅游对区域的文化影响
1、旅游与文化的变更和交流
文化变更是三方面结果:一生态环境改变;二两种不同文化的接触;三社会进化过程。
旅游是跨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有关因素
①游客。②时间、空间和交流。③文化经纪人。
2、旅游对文化的影响——以工艺美术品为例
①传统艺术形式的复兴。②传统艺术形式的退化。
第十一章:政治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第一节:政治与政治地理
一.政治地理现象
政治地理现象:人类社会的政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被称为政治地理现象。
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 政治地理现象存在于人类社会活动的每一个角落,几乎无处不在。
2、 政治地理现象是一种具有排他意义的权力空间现象。
3、 政治地理现象是一种极不稳定的社会文化现象。
二、政治地理单元
政治地理单元: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有具体政治组织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称为政治地理单元。
政治地理单元主要分为三个级别:
1、国家级:既具有确定人口和领土的主权国家。国家是最基本的政治地理单元。
2、国际级:即由若干主权国家和区域性或全球性国家集团组成的国际关系体系。在政治地理中称为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3、国内级:即一国内部的行政分区。
※三、政治地理结构
政治地理结构:又称世界政治地理格局、世界战略格局或国际政治格局,是指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各种战略力量在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形成的国际政治地域的总体框架结构。
可分为政治空间结构和政治实力结构两种。
(一)政治空间结构
政治空间结构:是指由政治地理单元中包括领土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具有支配地位的中心性区域等空间要素组成的政治地域体系。
政治空间结构是政治地理单元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地理基础。它不仅是各种政治现象的载体,其本身又是某一政治地理单元谋求安全、权利与财富相对稳定的因素。
(二)政治实力结构
政治实力结构:是指由领土、自然条件、人口、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国民士气及政府能力等要素组成的政治地域体系。
政治空间结构是政治地理单元相对稳定的基础条件。而政治实力结构则是政治地理单元相对活跃的因素。
四、政治地理过程
政治地理过程:是指政治地理单元及其结构要素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扩散
政治现象在某一地方出现后,可通过各种方式向另一地方传播,被称为政治扩散。有迁移扩散和扩展扩散两种。
(二)政治整合
政治整合:是若干较小的政治地理单元,因为某种权利和利益的需要自愿组合成具有共同利益和期望、采取共同行动的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如欧盟、东盟等。
(三)政治分离
是与政治整合相反的政治地理过程。如帝国的崩溃、殖民体系的瓦解、国家的政治分裂等。罗马帝国的崩溃、苏联和南斯拉夫的解体即属之。
(四)主权的变化
因领土的变化、民族独立而发生的变化。
第二节 国家政治地理特征
一、国家的基本特征
国家:一个具有保持内部稳定、不受外来控制和侵入(干涉)能力的独立主权政府领导下,占有一定领土的、有组织的政治地理单元。
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拥有确定的领土。没有土地不成其为国家。
2、具有一定数量的定居人口。
3、拥有被其国民需要和承认、行使诸如国家、外交等职能的政府。
4、拥有主权
二、国家领土与领土主权
国家领土:国家无论大小,均要占据一定的地表空间,国家主权所及的空间范围被称为一国的领土。领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领土仅包括领陆,而广义的领土则包括领陆、领水和领空,它们是组成国土的三个基本要素,均处于一国主权的管辖之下。
国家主权:是指国家为保护自己的领土完整和不受侵犯,以及为实施有效统治而采取任何措施的权力。
1、领土规模
2、领土形状
按形状特点分为六类:坚实型;狭长型;分离型;穿孔型;飞地型。
3、领土位置
国家领土的地理位置差异很大。由于海陆位置差异,不沿海国家(如法国、荷兰等)、岛屿国家(如英国、日本等),以及内陆国家(如蒙古、阿富汗等)之别。
三、国家的中心性区域
(一)首都
(二)核心区
(1)起源型核心区。(2)经济型核心区。
四 边界与边疆
世界上各个国家之间总是有一条边界线与其邻国分开。这条线一方面表示是两国共有的分界线,另一方面表示其线内是其主权管辖范围。
由于边疆地区缺乏明确界线,往往随其势力而变动。一国力量强大,而对方又较弱时,边界带就向弱方移动,因而成为潜在的冲突地区。
第三节:国家权力
国家权力:是指一国为生存和发展而拥有的力量,以及有效使用它的能力,又称综合国力或国力。
一、国家权力要素
(一)领土空间1.地理位置。2.领土面积。
(二)自然资源
(三)人口资源
(四)经济水平
(五)军事力量
(六)科学技术
(七)国民士气
(八)政府的质量
二、国家实力分析
(一)克莱因的综合国力方程
美国学者克莱因提出了一个定量估计分析国力的公式,即“国力方程”。
(二)“综合三元要素”国力学派
日本综合研究所在总结前人综合国力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日本的实际,提出了测定各国综合国力的三元要素,即国际贡献能力,生存能力和强制能力。
第四节: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世界政治地理格局:(又称世界战略格局或国际政治格局)是指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各种战略力量在一定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形成的国际政治地域的总体框架结构。
一、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
1、欧洲的殖民扩张
2、主权国家的产生与美洲殖民统治的崩溃
3、帝国主义对世界的分割与控制
4、当代全球政治地理格局
第一阶段:美苏主导的两极对抗格局。两极对抗的格局随着各国实力对比的变化而逐渐解体。
①对两极格局第一个重要冲击就是新中国的崛起。
②西欧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动摇了两极对抗格局。
③日本和亚太地区的迅速崛起是对两极格局的又一重大冲击。
④第三世界的崛起和反霸斗争的展开。
⑤东欧的巨变,苏联的解体,华沙解散,两极对抗格局不复存在。
第二阶段:一强多极的多极化格局。
美国唯一的超级大国,美、俄两个超级军事大国,美、欧盟、日本和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实体,美、欧盟、中国、日本和俄国成为世界最大的政治实体。
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该地区变化 ②欧盟东扩 ③中东与中西等地的动荡 ④中、印、巴、俄发展
二、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
(一)以实力为基础的国家利益是全球格忆形成演化的根本动因
(二)国际关系核心行为决定着全球政治格局运作的性质
1.二战前全球格局中的核心行为。
2.二战后格局的核心行为。
三、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学说
地缘政治学:从本国利益出发,把具体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放到全球背景中,从地理的角度加以考察而形成的学科。
(一)马汉的“海权论” (二)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
(三)斯皮克曼的“陆缘”学说 (四)柯恩的“多极世界”模型
※(一)马汉的“海权论”
马汉是美国海军军官,著名的地缘政治学家,因创立海权理论而著名。
1、马汉海权战略思想的核心是:海上力量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繁荣和安全至关重要。一个国家要想成为世界强国,必须能在海洋上自由行动。制海权,特别是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狭窄航道,对于大国的地位至关重要。
认为,任何一个国家或联盟,如果充分控制公海,就能控制世界的贸易和财富,从而控制全世界。物质财富是国家强大、幸福的基础,而为了积累财富,一个国家就必须生产和在世界各地进行贸易。由于地球表面的大陆被海洋所包围,并且海洋运输比陆地运输要更廉价便捷,因而海洋是自然赐予的伟大公路。富有进取性的国家必须依靠海洋来获得海外原料及市场的基地。一个国家要想成为世界强国,必须能在海洋上自由行动,并在必要的时阻止海上自由贸易竞争。为此必须有一支在国内外拥有作战基地,并有庞大商船队辅助保障的、装备精良而训练有素的海军。制海权,特别是控制具有战略意义的狭窄航道,对于大国地位至关重要。
2、马汉认为,一个国家获得海洋大国地位的能力取决它的地理位置、陆地形状、领土范围、人口、民族性格、和政府政策六个条件。其中,一国海岸线的长短和优良港湾的多少比领土的大小更重要。
3、马汉的海权理论迄今仍然是美国制定全球战略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二)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
麦金德,英国著名地理学家。他的“心脏学说”:陆上实力与海上实力的较量是贯穿历史的一条主线。在古代,都是陆上强国向海上强国挑战并取得了胜利,近代,随着铁路技术推广,有利于海上的实力技术开始转向利于陆上。
麦金德从全球战略高度,把世界划分为“心脏地带”,又称枢纽地区,内新月形地带和外新月形地带。心脏地带包括从东欧到中西伯利亚平原的欧亚大陆中心边域。“心脏地区”以外,被德国、土耳其、印度和中国等欧亚大陆边缘国家形成的“外新月形地带”所包围。外新月形地带包括欧亚大陆陆地部分以外的大陆和海岛,这样就形成了内新月形地带包围心脏地带,外新月形地带又包围内新月形地带的格局。
麦金德认为,心脏地带由于地理上与外界隔绝,故海权国家难以进入;又由于地势平坦便于修筑铁路,故可以进入欧亚大陆的边缘地区。对欧洲而进入中欧和西欧,并利用海上资源发展海上力量,最终战胜海权国家。看到新兴的德国和俄国,若联合控制心脏地带,威胁英国,提出三句全球战略名言:
“谁统治东欧,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区,
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控制世界岛,
谁统治世界岛者,谁就能主宰世界。”
(三)斯皮克曼的“陆缘”学说
斯皮克曼反对麦金德的“心脏地带”学说,认为影响全世界的战略不在“陆心”,而在“陆缘”。
他认为,从地理条件上来看,陆心地区的自然条件南部偏旱,缺水,北部低温严寒,正是这些极端不利的条件使该地区的人口密度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重要性不如陆缘地区。
在陆心边缘,即麦金德指的内新月地带,从历史到现在,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资源上,农业矿产资源丰富。而历史上游牧民族对边缘农业的冲击,影响时间短暂,最终还是在文化上融合到农业民族文化中去。陆心地理位置被周围山地包围,只有几个便于进入边缘地区的通道,若被边缘地区所控制,将遏制陆心地区。他提出:
“谁控制了边缘地带,谁就控制了欧亚大陆;
谁控制了欧亚大陆,谁就控制了世界的命运。”
(四)柯恩的“多极世界”模型
第十二章: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
第一节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发展的可能;既满足局部人口利益又不损害全球人口利益的发展。
自然资源: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人们可以利用的自然要素。
行为地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环境感觉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内在行为(心理行为)和外在行为(表现行为和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
一、环境知觉和认知
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
波特斯认为有三种环境,即:
现象环境(自然客体)
个人环境(现象环境的感知)
条件环境(影响行为的文化信仰和意愿)
索南费尔德提出了对环境进行知觉的四个层次。即:
地理层次(环境)
作用层次(对人施加影响的环境部分)
知觉层次(人以直接、间接经验认识到的环境部分)
行为层次(诱发行为的环境部分)
环境认知:是在环境知觉的基础上人们对环境信息再现大脑后的认知。
二、地理物象
地理物象:是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象)。它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决策行为形成的基础。
一般情况下,从个人的地理物象中可以发现个人对地理环境的认识、评价和选择能力;从群体的地理物象中可以总结出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评价,反映地理环境特点以及人们对地理环境的适应程度。由于人们的年龄、性别、学历、经历不同,对同一地理环境也会产生不同的地理物象,从而产生不同的决策行为。
地理物象呈距离衰减的规律性。即:观察者对地理事物了解的详细、具体程度与距离成反比。
影响地理物象的距离主要有三种:
一是物理距离,表示人们与某地理事物间隔的实际长度;
二是时间距离,表示人们到达某地理事物所需的时间;
相关话题/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王恩涌)最后考研总结
1、地理学geographe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 2、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研究对象是人文环境、人文现象和文化景观。其内核是注重区域和空间,注重人地关系 3、人地关系内涵:人指社会属性的人,具体说是指在一定区域空间和一定生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20人文地理学王恩涌考研总结
人文地理学(王恩涌)最后考研总结 1、地理学geographe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 2、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研究对象是人文环境、人文现象和文化景观。其内核是注重区域和空间,注重人地关系 3、人地关系内涵:人指社会属性的人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9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考研复习讲义资料
人文地理 根据人文地理的研究任务可以大概了解考试重点 关键词:形式、基本特征、起源及发展历程、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 第一章 绪论 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7王恩涌版人文地理学考研复习笔记
人文地理学(王恩涌)最后考研总结 1、地理学geographe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 2、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研究对象是人文环境、人文现象和文化景观。其内核是注重区域和空间,注重人地关系 3、人地关系内涵:人指社会属性的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南京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考试重点
《人文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绪论 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 1、现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3、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其分支学科主要有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旅游地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4-03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主题、词汇、要点
人文地理学(考研):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第一章 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2、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涵及主要特征。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4、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发展的过程及其最新的研究趋势? 5、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29人文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赵荣等编著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赵荣等编著,《人文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第一章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2.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08人文地理学考研部分院校信息
人文地理旅游规划方向考研 这是我花了两天时间打出来的东西,希望对大家有点作用!我是 09考研,大二时我就知道我会考研了,而当时很多过来人对我说,战线拉得太长了,会容易放弃,所以那个时候,我只是看看各个学校的人文地理发展状况等等,我几乎看过所有开设人文地理的学校的招生简章!所以,也许我比一些想要考研的人会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8人文地理学(王恩涌)最后考研总结
人文地理学(王恩涌)最后考研总结 1、地理学geographe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 2、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研究对象是人文环境、人文现象和文化景观。其内核是注重区域和空间,注重人地关系 3、人地关系内涵:人指社会属性的人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5西南大学人文地理学 历年考研真题2002-2017年
目录 2001年 1 2002年 2 2003年 3 2004年 4 2005年 5 2006年 6 2007年 7 2008年 8 2009年 9 2010年 10 2011年 11 2012年 12 2013年 13 2014 14 2015年 15 2016年 16 2017年 17 2001年 一、名词解释(15) 1、中东 2、地理大发现 3、大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3广州大学地理学院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复习提纲 名词解释: 洪堡、李特尔、拉采尔、白兰士、白吕纳、赫特纳、施吕特尔、索尔(苏尔)、麦金德、森普尔、斯匹克曼、亨丁顿 (人名自己看书了解其学说,一般在选择题和填空题出) 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文化扩散:指在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 ...专业课考研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2华南师范大学2010年人文地理学考研试题(回忆版)
自然地理一名词解释50分第四纪 河漫滩 粘性矿物 演替系列 还有一个记不得了二计算降水变差系数cv,并确定该地是哪个区域三画图做出某区域城市化前和城市化后流量变化曲线,说明差异。四分析推理1北方秋雪和南方冬雪对生态系统破坏大为什么?2阅读《桃花源记》部分内容,从地质地貌气候植被方面进行分析,并确定该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7年考研真题-人文地理学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西南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人文地理学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西南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人文地理学
专业课考研经验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