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第二版,赵荣)考研复习讲义资料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9-03-17

人文地理
根据人文地理的研究任务可以大概了解考试重点
关键词:形式、基本特征、起源及发展历程、影响因素、产生的影响、
第一章 绪论
人文地理: 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规律,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2011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对象: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在地理环境影响下它们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古代:对人文地理现象的描述。
(二)近代—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1.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德国是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
2.  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
3.  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
4.  美国流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区域观点的代表作《地理学的性质》。
5.  俄国流派:十月革命之后,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经济地理学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在经济地理学内部形成了两大学派:地理学派和经济学派。前者以巴朗斯基、萨乌什金等人为代表后者以费根、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
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围绕的五大专题(对每一个认为地理想象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描述):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文化各特征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文化景观
文化区:是指各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商的分布
文化区有哪些类型(P23)☆2008
①    形式文化区formal culture regions: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②    功能文化区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③    乡土文化区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举例说明如何确定形式文化区(例如确定一个民族的总的界限):
1.    首先要确定作为研究对象的某一种或几种文化现象,然后通过调查研究,把所要研究的现象落实到一定比例尺的地图上。例如,我们选择某种语言作为研究对象,先需要根据语言学家的成果,确定能反映该语言的典型词汇的语音,然后进行调查。
2.    一般情况下,经过调查,把有关数据表现在适当比例尺的图上,就能发现该语言分布现象的特征。大体上,在该语言分布的相对中心区域,典型词汇的语言表现不仅典型,而且掌握这种典型词汇语音的人的比例高而且集中,从这个中心区向四周扩展,举例越远,其典型性就越弱。到一定距离后,就会与其他语言相遇,开始出现操其他语言的人。操不同语言的人共同生活交往,语言就出现相互混杂的现象。
3.    对一个民族来说,民族往往是根据语言、宗教、风俗、心理等因素来划分。这些因素划分出个因素的文化区并非一定都彼此吻合,这样在确定该民族的总的界限时就会有取舍。
形式文化区有哪几个层次
1.    中心地区
2.    外围区
3.    边缘区
文化的扩散的特点:
1.  扩展扩散的特点:
这种扩散的特点是空间商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文化区扩大而成,旧的分布区较小,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
1.    迁移扩散的特点
迁移扩散是由具有这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比扩展扩散要快,而且易于保持这种文化的本身特点。另外,由于是随人迁移,特别是迁移到远处,使这种文化现象出现些孤立的点或小区,与其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
文化扩散分类:
1.    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a.接触扩散或传染扩散:这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得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b.等级扩散:是指该文化的传播,或者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存在等级现象,它是文化扩散方式扩展扩散的一种类型,以汉语在少数民族的普及为例,在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城市中,汉语普及程度高,在中小城镇上交往的场合也多用汉语,而在当地土著居民家庭,特别是妇女之间,汉语的使用就大为减少。
c.刺激扩散:这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这种受某种文化现象的刺激作用,为适应当地情况,使改变后的该文化现象得以传播称刺激扩散。
2.    迁移扩散
文化生态学:是指用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态理论研究文化生产、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学支学科
文化:是人类社会对属于他们的那部分地域加以组织、利用和加工的结果,可以被视为“环境的人为部分”
文化整合:是指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
文化景观:亦称人文景观,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2010)
有关人文地理学的理论有:区位论、行为论、文化景观论、人地关系论
简述近代地理学中的人地关系理论(P36)☆2001
① 环境决定论:原称地理环境决定论,简称决定论,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② 可能论:也称或然论,它不是强调环境在决定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③ 适应论:生物通过文化的发展而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长期适应。英国的罗克斯比。
④ 生态论:借生物学的生态学一些观点来分析人地关系的特点,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美国的巴罗斯。
⑤ 环境感知论:由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印象,为该环境中共同文化集团内所有成员所共有,在移民身上反映比较明显。
⑥ 文化决定论:人地关系中人是通过文化在起作用。
⑦ 和谐论:如何处理和谐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关系,已成为国际地理学界所面临的主要研究任务。
地理唯物论:认为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差异,国家和地区间文化景观的差异都是由地理环境或自然条件所决定的,代表人物是法国哲学家孟德斯鸠,他认为决定社会发展的不是“神”的意志,而是地理环境。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有哪些
(一)    经验主义方法论
(二)    实证主义方法论
(三)    人本主义方法论
实证方法主义论的引入,使人文地理学教传统人文地理学有了许多革命性变化:☆2011
1.    发展了人文地理学的理论
2.    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地采用了演绎逻辑,即从某些一般性规律出发,将其应用于特殊事件,提出理论的过程与归纳法有很大的不同。
3.    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
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    调查研究方法
2.    空间模型方法
3.    社会学方法
4.    系统分析方法
第四章
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发展特征:
1.    极低的人口密度
2.    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3.    人口分布:由于采集狩猎群体对居住场所有着较高的要求,一般选择朝阳、干燥、场地较为开阔、地势较高、接近水源、能有效抵御外来危险的场所作为固定或半固定营地,因而分布相对集中
4.    人口迁移
农业社会的人口呈现出如下特征:
1.    婴儿存活率低
2.    阶段性的饥荒和低营养,对流行病的抵抗力差
3.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
4.    死亡率呈现大幅度波动状态,出生率也相对变化,平均寿命低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
1.    第一个10亿用了100万年的时间
2.    第二个10亿用了100余年
3.    20世纪3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开始加速增长,尽管人类受了二战的痛苦,但战后,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发达国家出生率的回升和发展中国家死亡率的下降、出生率上升都使得世界人口加速增长。世界人口的第三个10亿过程用了30年
4.    从1960年到1975年,世界人口由30亿发展到40亿。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势头已经简化,但是由于世界人口3/5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势不减,世界总人口仍处于高增长中。一些发展中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但是人口增长率下降并不快。
5.    1987年突破了50亿,世界人口的第五个10亿才、过程缩短为12年
6.    从1987年至1999年,世界人口用了13年便突破了60亿大关。尽管人口的增长率下降,由于世界人口基数巨大,世界人口总量还将继续持续增长
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生长率)的过渡。
人口转变模式:☆2011
1.    西北欧模式
西北欧模式代表了大部分发达国家。它们最早实行并且完成了工业化,这一人口转变模式伴随社会经济发展的自发性过程,即经济增长促进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经济结果及其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导致出生率和死亡率自然、平稳、缓慢地下降。
2.    日本模式
与西北欧模式相比,日本模式的特点是采取了强有力的人为干预生育行为的措施,因此,人口转变速度快,在几十年的时间内走完了西北欧国家一二百年的道路。
3.    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
与前两个模式相比,中国的特点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育控制因素作用更强;另外,内部差异大,多种人口转变阶段同时存在。
4.    印度模式
直到20世纪第二个十年,印度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高位静止阶段,此后进入早期扩张阶段,由于文化传统和特定的文化,生育控制较弱,人口直到90年代仍为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人口转变的决定性因素:
人口转变不仅取决于技术因素,更重要的是取决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因素。西欧国家的人口转变是居于其经济起飞基础之上的。在日本,紧随人口转变之后的经济发展明显为其人口转变的彻底性提供了保障。对于广大二段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无疑给其人口转变设置了障碍
人口与发展
1. 人口因素的两重性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因素突出地表现出其两重性特征:既作为生产者又作为社会物质财富的消费者而存在
2. 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影响
大量的研究成果及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人口对发展确有影响作用,而且在特定条件下人口的作用会更突出,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财富、政治势力、分配不公平、管理和组织不善、资源浪费以及军事活动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发展,而人口的迅速增长使以上因素产生的问题更加恶化,更激化了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
3. 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的意义
(一)    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论述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的相互关系:)
从自然环境来看,自然环境对人类发展具有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
1.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人类是自然环境长期发展变化的结果
2.    自然环境给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生存资料的同时,人们所从事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一切物质条件也都来源于自然资源
3.    自然环境的优劣对人口发展、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也会带来重大影响
从人口发展方面来看,人口的发展状况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1.    适量的人口是开发环境的动力,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存在,便谈不上开发环境;
2.    过量的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从而不利于协调人口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二)    人口与经济发展(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口因素突出地表现出两种特征:既作为生产者又作为社会物质财富的消费者而存在
1.    作为生产者来看,作为生产力要素的劳动力是整个人口中的主要部分,所以人口是社会生产力不可或缺的前提和要素,人口也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的主体。
2.    从作为消费者来看,经过生产领域所产生的物质资料最终是要经过分配领域进入消费领域,从而使再生产流动过程中的终点落在人口生活和生产的消费商。而这种生活和生产上的消费需要,反过来又推动下一次的再生产运动,因此消费又成为起点。
(三)    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
适度人口:适度人口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是一种理想的人口数量。是人口容量的组成部分,有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之分。
经济适度人口:是指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达到最高生活水平(即按人口平均的最高产量和最高收入)的人口,也即获得最大经济福利的人口。
实力适度人口:是指一个国家达到最大实力时的人口,即指出去考虑每个人平均的最高生活水平外,还要考虑国家的政治和军事所需要的人口
探求适度人口数量和适度增长率对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意义:p84
(1)适度人口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但它的确定对于解剖某个区域的人口过剩状况以及与之有关的人口现象有重要参考价值,所以区域适度人口的确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修编、区域未来人口预测以及各专项事业的评价等都有重要意义。
(2)就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而言,适度人口的确定是制定国家人口战略的基础和出发点,它有利于更好地执行人口政策,有助于认识人口政策的科学性、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对现行人口政策的误解。
(3)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而言,适度人口的确定也有重要意义。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基本上都是在经济发达的条件下顺其自然地实现的;而发展中国家则完全不同,它们不仅经济落后,实际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已远远超过其适度人口。所以,只有及早确定科学、合理的适度人口,才能采取政策手段,促进人口转变,并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以持续增长的经济实力保障人口转变的完成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它是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人口密度: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人口密度提供的只是一个平均数,它掩盖了所计算范围的内部差异,考虑的范围越小,所计算出的人口密度就越能反映出人口分布的真实情况。
农业人口密度:是指一个地区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农业人口
世界人口分布的特征及一般规律:
1.    中低纬度指向性(暖湿地区),世界人口的88.5%集中在北半球,并且主要集中在20°-60°N之间的区域
2.    近海洋指向性(岸边、河边),从海岸向内地约200km范围内集中了世界人口的一半
3.    平原指向性(低平地区),海拔500m一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区,其面积仅占陆地面积的57%,却集中了世界人口的82%
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征?(☆2007)(☆2005)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哪些?(P86)
①    各地区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东南半壁地势平缓气候暖湿,人口高度密集(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西北半壁地势高峻,气候干冷,人口极为稀疏;
②    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少;
③    人口分布于较为低平的地区,人口密度与地面海拔高程呈密切的负相关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①  自然因素:一般来说,生产力水平越低,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就越重要、越明显,有时候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这种影响会逐渐变小。
a. 气候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气温和雨量来实现的。一般来说,过于寒冷、干燥或湿热的地区均布适合人类居住。因此,在地球的高温度地带,由于寒冷在相当大的程度上 限制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因此成为人口稀少的地区;在干旱和半干旱的沙漠、戈壁地区,由于降水量极少,往往成为无人或少人区;而在热带雨林地区,尽管水热资源丰富,但气温过高、雨量过多。使土壤肥力难以保存,同样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气候较为适应的中低纬度地区成为人类密集的地区。
b. 人口分布多趋向于低平地区,其原因是气温和气压都随着海拔的上升而降低,直接制约着人们的生理机能。山地和高原与的、同一纬度的平原相比,具有寒冷、风大的特点。再加上土层瘠薄,交通困难,对发展生产不利。而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易于开发。因此,一般而言,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山区和高原人口分布较稀疏。
c. 土壤是发展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各类土壤有不同的天然肥力和适耕性能,会导致人们对其开发利用程度的不同,进而影响到人口分布
d. 水体除了作为水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农生产所用外,还是一种重要的交通载体和通道,也是人类副食品的一个源地,水体往往成为人口分布的先决条件。
e. 自产业革命以来,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成为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以上论述把自然环境分解为各种要素,分别讨论它们对人口分布的不同影响和作用,但实际上,所有这些因素都以很复杂的方式影响着人口分布,并相互作用。
②  社会经济因素:虽然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有巨大的影响,但它只是提供了人口分布的可能性。人口分布更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经济因素特别是生产力水平及其分布是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
a.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由于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的不同,人口分分布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
b.    经济发展的历史基础:现今的人口分布在居住历史长、开发较早的地区人口较为稠密,而开发较晚的地区人口稀疏。人们长期在一个地区居住生活会养成对当地环境的适应,因此人们通常不愿意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所为故土难离。
c.    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也较大,有时短时间内便可改变人口分布状况。例如,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政治地图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每一次都伴随着人口的大规模移动。
人口移动:指人口在地理位置上的空间变动,包括为经济、娱乐等目的而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和以寻求新居住地为目的的非暂时性人口移动,前者可称为人口流动,后者可以称为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通常人口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叫做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暂时离开居住地的人口位置变动叫做人口流动。
解释迁移的因素的类型:
1.    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
2.    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因素
影响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因素:
1.    主要的原因是经济方面,即寻找可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挣更多地金钱。例如,在过去几个世纪具有历史意义的人口大迁移中,经济目的的驱使成千上万离开家乡来到新大陆,来到南半球未开垦的处女地,众多的就业机会、可获得土地并分享矿产财富等使新大陆充满了诱惑力
2.    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是造成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如1947年的印巴分治使1500万穆斯林从印度前往巴基斯坦,因为印度信奉印度教,巴基斯坦信奉伊斯兰教。
3.    生态环境的变化也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流动。20世纪80年代非洲萨赫勒地区的大旱造成成千上万的环境难民。
人种,即人类的种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并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这些特征包括肤色、眼色、发色、发型等
世界种族的划分(人类分为种群有哪些类型?):p93
地理人种: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这些人群称为地理人种。
地域人种:是人种的基本进化单位。在同一地理人种内存在着地域上的差异,居住在中国华北、东北等地的居民都属于亚洲地理人种。
小人种:则是地域人种下的单位,是由社会习俗、内部婚配长期形成的人群
世界地理人种分成的种类:p94
人种的起源于地理环境(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对人种起源的影响?)
一般认为,人种的形成开始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人类的生活受着自然环境的强烈影响,当今人种的诸多特征具有明显的适应周围环境的意义。例如古代蒙古人种生活在亚洲东部草原和半荒漠的环境中,风沙大,加上季风影响,肤色在干季因日照强烈而呈黄色,产生了特殊的中鼻型,鼻孔宽而鼻管深藏,具有防寒又防热的形态,睛色深,形成特有的蒙古眼,又由于人类在地理上的彼此隔离,交流融合极少,加上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总量稀少,长期的内部通婚以及饮食上的差异,使得控制人种特征的基因组合得到突出发展,由此形成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人种。
人种演变与地理环境(论述人种演变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1.    起源于同一地区的种族,经过前迁移,由于环境不同在自然形态遗传基因上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才形成了不同的种族。例如肤色是人类形态最一般的特征,它的变化和地理环境有关。一般来说,人体肤色的变化决定于人体内部色素量的变化,而色素量的多少又和光照强度有关,因此人的肤色随着地球纬度的推移而变化。
2.    社会环境对某些种族特征的发展也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例如,人类学家认为,在古代,四肢较长的人比身高矮壮的人更善于投掷长矛,宽肩粗臂的人在狩猎中则常用弓箭。在中亚,弓箭作为狩猎和战斗的武器得到有效地推广,因此矮小粗壮的人特别多。
3.    随着社会的经济的发展,人类之间的交流、融合日益频繁,改变了人类被动适应环境及其在隔离封闭状态下自然选择的模式。相反,人口迁移、异族通婚产生的血缘混杂日趋普通,对世界人种类型的形成、分布以及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种族主义:以人在自然形态方面的外在差异来解释世界各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并认为白种人是高等人种,有权统治其他种族 ☆2007
请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说明种族主义的错误性、反动性。☆
答:种族主要以人在自然形态方面的外在表现的差异来解释世界各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认为白种人是高等种族,有权统治其他种族。这是在是十分荒谬又极其危险的论调。科学研究已经表明,人类在种属上是统一的,没有什么“优等”、“劣等”之分。在生物学上并没有某种种族比其他同时代的种族更优越,在智力上也没有什么差异,差别主要来自后天的社会影响、文化影响。诚然,世界文化发展存在着地区差异,然而这并非是由于种族的差别(即肤色、头发曲直等)造成的。文化的发展、演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和过程。用当代的眼光来观察世界文化,确实会发现,西方社会的文化是先进的,而澳大利亚土著人和印第安人的文化是落后的。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其他地区(如亚洲和非洲)的文化却远远胜过欧洲文化。在美索不达米亚文化辉煌灿烂的鼎盛时期,有谁又能预测到这些辉煌的成就只会延续几个世纪呢?罗马帝国的殖民地—英国不久后会变成一个横跨世界的强大帝国呢?100年前,谁又能料到日本这样的一个小国会突然崛起呢?当日本的文化飞跃发展时,这个国家的种族构成并没有改变。同样,文化发达程度远胜过欧洲古代的中国、埃及到了近代衰落了,他们的种族也没有改变。所以种族主义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反动的、


相关话题/人文地理学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王恩涌版人文地理学考研复习笔记
    人文地理学(王恩涌)最后考研总结 1、地理学geographe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 2、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研究对象是人文环境、人文现象和文化景观。其内核是注重区域和空间,注重人地关系 3、人地关系内涵:人指社会属性的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9-03-14
  • 南京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考试重点
    《人文地理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绪论 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 1、现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3、人文地理学以地球表面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其分支学科主要有人口地理学、聚落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社会地理学、政治地理学、行为地理学、旅游地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4-03
  •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主题、词汇、要点
    人文地理学(考研):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 第一章 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2、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内涵及主要特征。 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4、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发展的过程及其最新的研究趋势? 5、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29
  • 人文地理学考研复习资料 赵荣等编著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赵荣等编著,《人文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第一章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人文地理学:是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地理分布、扩散和变化,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2.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3-08
  • 人文地理学考研部分院校信息
    人文地理旅游规划方向考研 这是我花了两天时间打出来的东西,希望对大家有点作用!我是 09考研,大二时我就知道我会考研了,而当时很多过来人对我说,战线拉得太长了,会容易放弃,所以那个时候,我只是看看各个学校的人文地理发展状况等等,我几乎看过所有开设人文地理的学校的招生简章!所以,也许我比一些想要考研的人会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8
  • 人文地理学(王恩涌)最后考研总结
    人文地理学(王恩涌)最后考研总结 1、地理学geographe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 2、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研究对象是人文环境、人文现象和文化景观。其内核是注重区域和空间,注重人地关系 3、人地关系内涵:人指社会属性的人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5
  • 西南大学人文地理学 历年考研真题2002-2017年
    目录 2001年 1 2002年 2 2003年 3 2004年 4 2005年 5 2006年 6 2007年 7 2008年 8 2009年 9 2010年 10 2011年 11 2012年 12 2013年 13 2014 14 2015年 15 2016年 16 2017年 17 2001年 一、名词解释(15) 1、中东 2、地理大发现 3、大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3
  • 广州大学地理学院人文地理学复习资料
    人文地理复习提纲 名词解释: 洪堡、李特尔、拉采尔、白兰士、白吕纳、赫特纳、施吕特尔、索尔(苏尔)、麦金德、森普尔、斯匹克曼、亨丁顿 (人名自己看书了解其学说,一般在选择题和填空题出) 文化区: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文化扩散:指在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 ...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 2018-02-22
  • 华南师范大学2010年人文地理学考研试题(回忆版)
    自然地理一名词解释50分第四纪 河漫滩 粘性矿物 演替系列 还有一个记不得了二计算降水变差系数cv,并确定该地是哪个区域三画图做出某区域城市化前和城市化后流量变化曲线,说明差异。四分析推理1北方秋雪和南方冬雪对生态系统破坏大为什么?2阅读《桃花源记》部分内容,从地质地貌气候植被方面进行分析,并确定该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07年考研真题-人文地理学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西南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人文地理学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西南大学2006年考研真题-人文地理学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人文地理学
    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考研专业课试卷人文地理学上传的附件6d4a8a10ba36ade6c28f62f78811bb57.rar(338.96KB)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人文地理学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
  • 浙江大学2007年考研真题-人文地理学
    浙江大学人文地理学07试题(地理学)代码417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在一起考的!一.名词解释(7个,每个4分)1.经济距离2.潜导产业3.空间近邻效应4流域5滑坡6土壤肥力7生态系统二.简答(好象是每个15分吧不记得了)1.胡佛的经济增长阶段2区域增长极的在主要观点3城市和区域的关系4地貌的成因5径流 ...
    本站小编 FreeKaoyan 2018-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