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编 近代文学
第一章 阶级启蒙时期的文学
第一节 龚自珍 真正打破清中叶以来传统文学的腐朽局面,首开近代文学风气的人物。
龚自珍(字瑟人,号定盒) 杰出思想家、文学家,思想叛逆性,文学创造性。
龚自珍的思想:
1、以一种特有的敏锐的眼光观察现实,对腐朽黑暗的现实政治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尖锐的批判,并发出改革的呼声,提出改良经济制度的主张(《均田篇》)。
2、运用《春秋》公羊学派的“三世说”,对比统治者即“京师”和“山中之民”势力的消长变化,承认“山中之民”兴起的必然性,肯定未来时代的巨大变化(《尊隐》)。
3、后来在学术思想上坚决地抛弃考据之学,进一步接受当代《春秋》公羊学派庄存与、刘逢禄的影响,所谓“从君烧尽虫鱼学,甘作东京卖饼家”,更自觉地使学术研究与现实政治社会联系,使学术研究不流于空谈,而能实际有用,研究的课题也更多更广。
4、特别致力于当代的典章制度和边疆民族地理,因而对现实政治社会问题提出了积极的建议——《西域置行省议》和《东南罢番舶议》。
5、提出了著名的《古史钩沉论》,把经史、百家、小学、舆地,以及当代的典章制度的研究,完全统一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的概念。要使历史和现实政治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对腐朽的现实政治社会,作全面的批判。
6、在许多内政和官僚制度问题上,不断地提出批判和建议。特别对抵抗英帝国主义侵略表现得更积极和坚决。
7、他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的前夕,一个主张改革腐朽现状、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启蒙思想家。
诗歌创作:
- 文学主张:诗和史的联系是很自然的,诗人作诗是为了社会历史批评。
2、龚自珍的诗,绝少单纯地描写自然景物,而总是着眼现实社会形势,发抒感慨,纵横议论。“欲为平易近人诗,下笔情深不自持”,饱含着社会、历史内容。
3、对腐朽的现实政治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如《咏史》一律。
4、指出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和危机,统治阶级的昏庸堕落,同时也看到人民的苦难,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和内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深刻的现实意义。如《己亥杂诗》。
5、更多是一种具有复杂的思想内容的抒情诗,给人一种深沉的忧郁感、孤独感和自豪感。无可奈何、发抒感慨,纵横议论、回忆过去、幻想现实之外。
如: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剑”和“箫”或“剑态”和“箫心”正是反映着他思想中矛盾的概念。他以温暖的母亲、童年的天真、纯洁的爱情以及理想的人物和世界与腐烂不堪的现实社会环境对立,是反对封建束缚,要求变革现实和个性解放的反映。他的态度始终是积极的,《己亥杂诗》中,依然表示确信前所未有的、巨大的时代变化必然到来。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音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诗歌艺术风格:
1、龚自珍诗的艺术方法,基本上是浪漫主义的。他揭露矛盾,否定现实,而又热情地幻想或希望变革现实。(和庄子、屈原、李白有直接的批判地继承的关系。)
2、龚自珍诗最大的特点是政治思想和艺术概括的统一。以“清议”即政治、社会批评的形式作诗,饱含社会历史内容,有极强的现实政治意义,把现实政治的普遍现象,提到社会、历史的高度,指出问题,发抒感慨,表示态度和愿望。这些诗主要表现了现实主义精神,少数篇章表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的结合。
3、丰富奇异的想象,构成生动有力的形象,浪漫主义。
4、形式多样,风格多样,自觉地运用古典诗歌多种传统形式,不受格律的束缚,自由运用,冲口而出,以七言绝句表现得最充分。复杂丰富的内容,多种多样的形式,是龚诗风格多样化的基础。其古体诗,五言凝炼,七言奔放;近体诗,七言律诗含蓄稳当,绝句则通脱自然。
5、语言清奇多采,不拘一格。有瑰丽,也有朴实;有古奥,也有平易;有生僻,也有通俗。但有些篇章由于用典过繁或过生,或含蓄曲折过甚,不免带来艰深晦涩的缺点。
散文创作:(批判的眼光,从政治、社会的高度看问题,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1、他的古文著名的一部分是所谓“以经术作政论”,“往往引《公羊》义讥切时政,诋排专制”。如《乙丙之际箸议第七》的改革说,《乙丙之际箸议第九》的三世说。使学术思想与现实政治联系,引古喻今,以古为用。只概括现象,指出问题,而表现含蓄浑括,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战斗性。一些直率批判揭露的论文如《明良论》等也属于这一类。
2、另一部分是借题发挥、寓言式的小品文。如《尊隐》、《捕或》等。形式多样,内容广泛,A.对封建统治的腐朽、黑暗以及一切庸俗现象作无情的讽刺。
B.一般记人、记事、记物、记名胜形势的记叙散文,内容更特殊具体。《杭大宗逸事状》、《书金伶》、《己亥六月重过扬州记》、《病梅馆记》。
3、艺术特点:表现的方法和形式非常特殊:或直率,或奇诡,散行中有骈偶,简括中有铺陈。语言瑰丽古奥,因而不免偏僻生硬,艰深晦涩。
词的创作:发抒感慨怀抱,爽朗自然。过分强调了词的抒情作用,内容比较单纯。
第二节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革命时期的诗文
进步的文学潮流,龚自珍、魏源和林则徐实开其先路。
魏源(字默深)
1、古体诗反映了人民的疾苦,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无能,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表现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2、大量山水诗,不少篇章具有一种形象飞动、生机蓬勃的特点。3、散文叙事说理,内容详实,条理明晰,语意明白畅达,对后来的新体散文有先驱示范作用。
林则徐(字少穆) 关心国计民生,坚决主张抵抗英国侵略,并具有实际政治能力的政治家。参加过“宣南诗社”。他的诗主要是政余抒情和官场酬唱之作,部分诗篇,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也表达了对投降派的指责和愤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还有许多诗人表现了爱国主义立场:
1、张际亮《浴日亭》一诗较早地反映了外国侵略形势和国家民族的危机。
2、张维屏《三元里》,歌颂广东人民抗英斗争。
3、贝青乔《咄咄吟》,因事作诗,就诗加注,是别具一格的史诗。
4、林昌彝 作《射鹰楼诗话》一书,集中地搜集并评论了反帝爱国的诗篇,改变了从来的诗话面貌,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5、就散文说,张维屏和林昌彝都曾表示反对“桐城派”古文。稍后的冯桂芬的《校分庐抗议》和王韬的《涛园文录外编》实开近代政论散文的先例。
太平天国的革命文学
洪仁干《戒浮文巧言谕》。文风 “朴实明晓”,诗的语言亦通俗易懂,生动有力。
宋诗运动和“桐城派”古文的“中兴”
宋诗运动源于乾隆嘉庆间,翁方纲提倡宋诗,这是作为模仿汉魏盛唐的反对派而出现的一种诗坛风尚,它主要区别于“神韵派”和“格律派”,模仿对象是杜、韩、苏、黄,是传统诗坛的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新发展。代表人物:程恩泽、祁隽藻、何绍基、郑珍、莫友芝。他们都是正统派考据家,拟古、形式主义,脱离现实。反动头子曾国藩给这个诗派的影响更大。
“桐城派”古文中兴近代使“桐城派”古文“中兴”的重要人物,首先是梅曾亮,他的古文,具有“清淡简朴”的特点,但一般缺乏现实内容,少数写景文,如《小盘谷记》等,篇幅短小,句句落实,而又多曲折变化,有一定的文学意味。曾国藩使“桐城派”古文形成了“中兴”的局面。利用“桐城派”古文维护封建统治,反对太平天国革命;他的古文成为屠杀人民最反动的工具。同时吴敏树实际是在“桐城派”影响下刻苦自修的一个作家。他的古文,同样缺乏现实内容。 词在这个时期,以蒋春霖为代表作家。 “咸丰兵变,天挺此才”。
第三节 古典小说的衰落
衰落的原因:1、由于当时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空前尖锐,农民起义的不断发生,并爆发了太平天国声势浩大的农民革命;为了挽救垂死命运,封建统治阶级在实行军事镇压的同时,也发起了文化上的反扑,企图压制当时进步的思想和文学创作。2、是这时中国资产阶级还处在萌芽状态,在文化上一时还提不出先进、明确的要求。某些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也还没有认识到运用小说这一武器来宣扬他们的进步思想。
作品:1、俞万春的《荡寇志》又名《结水浒传》2、《儿女英雄传》本名《儿女英雄传评话》
3、一些侠义小说,所描写的往往是一个“清官”统率一群侠客,东征西讨地维护封建统治(《施公案》)。4、狭邪小说:陈森的《品花宝鉴》和魏子安的《花月痕》。
第二章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时期的诗文
第一节 “诗界革命”和黄遵宪
“诗界革命”
19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末,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同时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逐渐形成一个广泛的政治文化运动,1898戊戌变法使这一运动达到顶点。诗歌改良运动即“诗界革命”作为改良运动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出现的,倡导人是梁启超等。
其发生,是改良运动的需要,也是近代进步诗歌潮流进一步的发展。最早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上给“诗界革命”开辟道路的是黄遵宪。他是梁启超极力赞扬的“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
黄遵宪(字公度)
《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纪事》
“守渐进主义,以立宪为归宿”的改良主义政治思想,参加了 “强学会”,创办《时务报》,提倡变法。他是一个外交家和改良派的积极活动家,也是一个努力向西方寻求真理,企图改革腐朽内政,挽救民族危机的爱国者和诗人。
诗歌革新主张:
1、思想内容上,反对传统诗坛的拟古主义,并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烂斑”的现实主义观点,“有别创诗界之论”。要求“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即要求诗要为事而作,反映现实生活和斗争;要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不必去模拟古人,进一步明确了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
2、在表现方法上,他却主张利用古人优良的艺术传统,力求变化多样。他的诗论主张表现了变古革新的精神,他的创作实践也表现了“新派诗”的风貌。
诗歌创作:1、反映了新世界的奇异风物以及新的思想文化,开辟了诗歌史上从来未有的广阔的领域。2、 时刻关心国家民族的命运,描写了一系列的重大历史事件,突出地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特别是帝国主义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逐客篇》、《冯将军歌》、《度辽将军歌》、《军中歌》(梁启超说“读此诗而不起舞者,必非男子”。)3、又曾作《幼稚园上学歌》十章和《小学校学生相和歌十九章》,教育少年儿童的爱国思想。4、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带着悲愤的心情作《感事》诗,揭露顽固派的残酷愚昧,悼念维新党人的横遭斥逐,或惨被杀害。
艺术特色:1、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2、诗有“史诗”之称。他知识广博,当时所谓新学和新世界的见闻,以及传统的历史文化,无不用来作诗,他的作品多宏篇巨制,给人一种五光十色,博大宏深的感觉。3、手法上,努力使传统的诗歌形式与新内容谐和,使严整的韵律与散文化的笔法谐和,使“流俗语”、新名词与旧格调谐和,创造了“旧风格含新意境”的诗。
4、缺点:用典过多,诗体不能彻底解放成为真正的新诗。思想内容上,对帝国主义的凶恶本质,以及改良派所幻想的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民主制度的虚伪性等等,认识上存在着很大局限,对清王朝的腐朽罪恶的揭露也还不够深广。他的诗表现着浓厚的改良主义色彩。
第二节 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作家
康有为(字广厦,号长素)
1、诗歌主要成就在于反对吟风弄月的诗风,而以诗反映重大时事和改良运动,在创作倾向上和黄遵宪有其一致之处。《出都留别诸公》五首。2、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步步进逼和改良运动的日益发展,他写了不少诗歌,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3、创作方法上,直抒怀抱,不作具体描写,基本上是浪漫主义的,表现一种飞动的气势和冲破约束的解放精神。它们的特点是想象奇特,文辞瑰丽,颇受龚自珍的影响。4、散文直抒己见,畅所欲言,或散行,或骈偶,无视传统古文的程式,实开梁启超“新文体”的先路。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署饮冰室主人)
提倡“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对传统诗坛的冲击和“新派诗”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小说地位的提高和创作的繁荣,均起了促进作用。在创作实践上,有意义的尝试。揭露阻挠变法的顽固派,抒发被迫流亡的愤慨,反映日益沉重的民生疾苦和民族危机,鼓励爱国主义,都有一定的意义和影响。在风格上,努力于打破传统形式,自由抒写,走向散文化,运用新思想、新知识、新名词和口语入旧体诗,表现一种乐观主义、自豪感和追求理想的精神。
以散文为最著名,新体散文,对一切传统古文是一次猛烈的冲击,为晚清的文体解放和“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开辟了道路。如《少年中国说》。
谭嗣同(字复生,号壮飞)
思想,以《仁学》为结晶,呼喊冲决一切网罗,表现了要求个性解放,断然与封建的政治、思想和文化彻底决裂的精神,充满着勇敢战斗、自我牺牲的坚强意志。
诗歌有广阔的漫游生活和崇高的理想怀抱的基础,格调严正,感情真挚,志趣豪迈。后来热心于“新学”,努力作“新诗”,表现着大胆革新、勇于创造的精神。
散文,内容充实,句法谨严整洁,绝少浮词累语,有骈文的影响。他热情颂扬“报章文体”,又曾运用口语的自然句调编写南学会讲义,均可见其勇猛革新,倾向散文的通俗化,社会化。
严复(字几道)
1、散文:《论世变之亟》、《原强》、《救亡决论》、《辟韩》等政论文,表现了他的先进思想和爱国热情,作风平实,不事夸饰,而反复申述,有说服力量。
2、诗歌:《戊戌八月感事》、《哭林晚翠》、《古意》等,揭露清王朝的黑暗,痛惜“六君子”的牺牲,有进步意义,词不迫切,而真挚动人。
3、最著名的是以谨严的古文翻译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科学,成为别具一格的散文。他翻译的赫胥黎《天演论》,思想新颖,给当时的文化知识界,介绍了“进化论”,敲起了救亡的警钟,且和他的“一名之立,旬日踟蹰”的译文,也有极大关系。他翻译西方资产阶级学术著作,只是为了少数“多读古书之人”,而不是为了广大的社会群众,反对散文的通俗化、社会化。
林纾(字琴南,号畏庐)翻译西方资产阶级小说著名。
用古文翻译法国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打破中国传统言情小说的格局,自谓“凄惋有情致”,一新文坛耳目。向往新学,激励国人,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林纾的翻译小说,适应改良运动的需要,不仅增长了文化知识界对外国的政治、社会以及世情风习的了解,而且也扩大了当时文坛的眼界,它对二十世纪初至“五四”以后的中国文学特别是译作小说的发展,也起了一定的影响。
蒋智由(字观云) 梁启超所谓“近世诗界三杰”之一
丘逢甲(字仙根,号仓海) 启超亦推为“诗界革命一巨子”。
第三节 宋诗派和其他诗文流派
宋诗派 由于改良运动对封建的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冲击力量的不足,随着新派诗、新体文的出现和发展,各种腐朽的拟古主义与形式主义的诗派、文派,也争立门户,愈来愈多。势力最大的是宋诗派,即所谓“同光体”诗人。这是宋诗运动的一个挣扎。代表作家有陈三立、陈衍等。所谓“同光体”,照陈衍的说法,就是“同光以来诗人不墨守盛唐者”,也就是以杜韩苏黄为模仿对象的宋诗运动的发展。是脱离现实,以故纸材料作诗的典型作品。
汉魏六朝诗派以王岂运为代表。王岂运是一个著名的拟古大家,诗与骈文均以模拟汉魏六朝为准则,只是脱离现实、自我麻醉而已。这是一个极端腐朽的古董诗派。
中晚唐诗派(樊增祥、易顺鼎)诗以对仗用事为能,玩弄艳丽词句,实已腐朽下流不堪。
李慈铭,不名一派,自称“大家”。模拟的对象很广,作诗甚多,除少数风土景物小诗偶然可观外,绝大部分是一个悠游自得的封建士大夫庸俗生活的纪录,他同样代表着一个脱离现实社会内容的腐朽诗派。
桐城派古文在曾国藩的“中兴”势力影响之下,这个时期依然继起有人,以黎庶昌、吴汝纶等为最著名。他们大抵拘守桐城派家法,置现实于不顾。
常州词派 谭献、王鹏运、朱孝臧、况周颐等都是代表作家,以朱孝臧为最著名。他们的词一般只以模拟为能事,没有跳出传统的窠臼,内容绝少可取。在词学的整理研究上,大都有一定的成绩。谭献选辑清人词为《箧中词》;王鹏运汇刻《花间集》以及宋元诸家词为《四印斋所刻词》;朱孝臧校刻唐宋金元人词百六十余家为《疆村丛书》;况周颐有专著《蕙风词话》:他们集中了大量的词学遗产,对词的研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就是这种整理研究的风气下的产物。
第三章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时期的小说
第一节 小说发展的新阶段
侠义小说 石玉昆《三侠五义》影响较大
狭邪小说 韩子云《海上花列传》
改良主义小说和阐述小说理论的文章
反映改良主义政治要求、谴责现实黑暗的小说和许多阐述小说理论的文章。大都发表在当时创办的《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等许多文学刊物上。
出现的原因:1、中日战争后国家和民族危机愈加深重,广大群众对腐朽无能的清帝国已感到无望,纷纷想寻找国家积弱的原因。当时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和受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封建士大夫“翻然思改革”,开展了一个轰轰烈烈的改良主义的政治运动,在文学上也出现了一个改良运动。小说界革命就是其中一个方面。当时人们把小说看作是暴露旧社会、宣传新思想的有力武器,他们一反前人轻视小说的传统观念,把它提到空前未有的重要地位。2、近代性商业都市的相继出现,都市中广大市民阶层对小说的浓厚兴趣,外国小说的大量传译以及职业小说家的出现,也都是小说创作和小说理论得以兴盛的重要原因。
小说鲜明的特色:首先,是它们自觉地配合当时政治运动,有较为丰富的政治内容,凡官场的黑暗,帝国主义的横行霸道,以至政治生活中的一系列重要事件,无不在小说中得到反映。特别是宣传改良主义已成为小说的主要内容。其次,小说对现实的态度是一味地暴露、谴责,缺乏理想的光彩。小说作者继承了我国传统的讽刺手法,而又有所发展,它的特点是笔无藏锋,达到了极度的夸张和漫画化的程度。他们经常抓住一点,大力渲染,读来痛快淋漓,但由于典型概括不够,不能留给读者以深刻动人的印象。在小说的结构上,一般都采用若断若续的长篇形式,它主要是为适应报刊的分期刊载;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受《儒林外史》影响。小说理论文章的主要内容四个方面:
(一)非常重视小说的社会作用。
如:梁启超《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王无生《论小说与改良社会之关系》
(二)提倡小说为社会服务,为改良主义的政治运动服务,使它成为宣传改良主义思想的号筒。
如:《国闻报馆附印说部缘起》、王无生《中国历代小说史论》、梁启超《译印政治小说序》。
(三)对古典小说作了各种不同的评价,在当时却是非常大胆的意见。
(四)对什么叫小说和如何创作小说的一些问题也有所阐述。首先他们看到了文学作品与其他科学著作的区别。夏曾佑《小说原理》、徐念慈的《小说林缘起》、蠡勺居士的《昕夕闲谈小序》、梁启超在《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小说有四种“神力”,“熏”、“浸”、“刺”、“提”。“熏”是指感情潜移默化,“浸”是指感人至深,“刺”是指使人感情受突然刺激,“提”是指读者随书的感情而变化,把自己融入其中。)
第二节 李伯元和吴趼人
李伯元(名宝嘉,号南亭亭长) 晚清著名的谴责小说家。
作品:《官场现形记》、《文明小史》、《活地狱》、《中国现在记》等长篇小说和不少弹词。
1、《官场现形记》(六十回)从改良主义的立场出发,抨击了封建社会末期的官僚制度。着力地描写他们贪污腐败和媚外卖国的丑态,以及他们对人民的残酷迫害。
2、《文明小史》(六十回)从所谓“维新”、“立宪”的角度,进一步发展了《官场现形记》的主题,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揭穿了假维新派的投机把戏;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自发的反抗斗争以及社会上新旧思想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