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红楼梦》
综合运用:作者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悲剧原因的揭示?
答:首先,作者将封建官僚家族政治上的腐败作为他们必然衰败的根本原因。第四回借门子之口以“护官符”点出四大家族的黑暗内幕。脂砚斋在旁批云:“早为下半部伏根。”提醒读者四大家族的“荣”和“损”是小说之根,从而预示出官僚政治从腐败到衰败的必然结局。
其次,作者从生活的穷奢极欲写出四大家族必然崩溃的结局。一顿螃蟹宴便是庄稼人一年的生活费,奢侈和荒淫又是难解难分,贾府上下的淫乱无耻已经到了乱伦的地步。无止境的欲求又必然导致相互之间的你争我夺,这些都揭露出在贾府荣华富贵的表面之下所掩盖的无法治愈的痈疽。
第三,作者以贾府一代不如一代的生动描写,揭示出封建家庭自然枯萎的悲剧命运。宁国公和荣国公在马上“得天下”,第二代的贾代化和贾代善已经是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从第四代的贾珍,贾琏到第五代的贾蓉等更是堕落为聚赌嫖娼,纵淫放荡之徒。贾府的隆盛基业,终于毁于后代儿孙之手。《红楼梦》就是这样揭示了封建家族悲剧的原因。
小说通过人物形象对儒家思想质疑?
答:儒家思想在本质上是一种伦理思想,尽管儒家也赞美“人为万物之灵”,但它所肯定的是人必须以服从社会为前提,从反面来看,这种积极作用是以牺牲个性价值为代价的。因此,对于传统儒家思想负面效应的反省,也就成为一些有识之士的自觉追求。《红楼梦》就是这种反省的突出范例。曹雪芹通过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对以仁爱为核心和以个人服从社会为前提的儒家思想提出了大胆的质疑。我们不仅可以从贾赦,贾琏这些丧失廉耻的贵族后裔身上看到儒家思想的失败,而且就连那些青年女子的不幸命运,往往也可以从儒家道德文化的影响中找到原因。贾迎春逆来顺受的性格没有给她带来幸福;林黛玉自己的悲剧就是儒家道德和礼教婚姻制度的牺牲品;薛宝钗尽管是婚姻上的胜利者,然而在个人自我上却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她与贾宝玉婚姻的最后解体,不仅意味着她的爱情生活的最终失败,同时也标志着她作为淑女典范的彻底失败。《红楼梦》就是这样通过人物形象塑造,实现了对儒家思想文化的质疑。
《红楼梦》是古代小说的艺术颠峰?
答:第一,对写实题材的成熟认识。从《金瓶梅》问世到《红楼梦》产生之前,世情小说的写实精神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试验摸索,才达到《红楼梦》对此问题的成熟认识。《红楼梦》对世情小说写实精神的重要贡献,就在于它认真总结了《金》和后来猥亵小说,才子佳人小说的失误教训,提出了超越男女肉欲描写的“意淫说”和超越才子佳人公式化描写的“情理说”,使世情小说的写实精神达到了最高境界。在曹雪芹看来,男女之间感情的最高境界在于精神境界的沟通与契合,这显然是对爱情文学的重大贡献;曹雪芹既继承了《金》的写实传统而又突破了它那自然主义的写法,并自觉避免才子佳人小说的公式化,概念化的失真写法,努力按照生活自身的逻辑和规律,以生活中可能有和实际有的方式去描写。这些符合生活自身逻辑的平实事件为其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典型化人物的最终完成。《金》完成了小说题材向市井凡人的过度,也完成了小说人物从类型化逐渐向性格化人物的过度,但它并没有达到人物个性与共性高度统一的典型高度。这一重要任务是由《红楼梦》最终完成的。
《红楼梦》从小说艺术的角度看,除宝,黛,钗之外,最为成功的人物典型就是王熙凤。这个玲珑洒脱,机智权变,心狠手辣的凤辣子对家族的衰败看得比谁都清楚,然而却将自己处于非常奇特的矛盾地位:一方面她竭力支撑贾府这座摇摇欲坠的腐朽大厦,一方面却又挖空心思动摇它的基础。不仅加速了贾府的灭亡,也因此淹没了自己那美丽而邪恶,并富有才干的生命。王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金》中潘金莲的形象,但二者相较,就可以发现王的形象更为丰满,立体,是完全可以与安娜卡列尼娜这样的世界一流名著人物相提并论的典型人物。
第三,取得了叙事艺术的最高成就。检验小说叙事艺术进步可以说有两层因素,一是限知叙事在整个小说叙事中所占的比重及其所达到的深度;而是如何处理好全知叙事与限知叙事的关系。这两个方面,《红楼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就全书范围而言,作者都最大可能地使用了限知叙事的方式。比如关于贾府的介绍,作者不是象全知全能的叙事方式那样又自己灌输给读者,而是先借冷子兴之口点出要害,让读者跟随书中人物的感受,去一步步地走进贾府的大门深处。
对于人物的交代介绍也采用了类似的方法。作者常常用几个不同身份的角色来对同一人物进行不同侧面的交代和介绍。作者已经十分熟练地将完成叙述和表现观察者性格的双重任务落在限知叙述的描写这一支上,从而使限知叙事的发展达到了极高的层次。
作者精彩地以局部的全知叙事与整体的限知叙事完美地统一起来。以心理描写为例,一方面,作者严格地避免对书中人物做直接的心理描写,另一方面,作者又以限知的然而又是精彩的传神之笔广泛地对书中各色人等进行人物神情心态的描绘,往往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来揭示其复杂的内心世界。既体现了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区别,又展现出作者在心理描写领域多方面的才能。全知叙事和限知叙事不再是相互抵触的矛盾体,而是成了互通有无,水乳交融的艺术组合。
第四,精美绝伦的结构艺术。在《金》所创造的结构方式的基础上,清初至清中叶出现了《红楼梦》《警世姻缘传》等一批长篇小说。《红楼梦》是其中的佼佼者。小说以贾府这样一个具有深刻典型性的封建家族为圆心,从纵横两个方面展开其网状结构:纵的方面,它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家族的兴衰历史为轴线,与之相关的社会的上下左右联系则形成了一条条众多的经线;横的方面,它以宝,黛,钗的爱情悲剧为轴线,而金陵十二钗及其他诸多女子的爱情婚姻悲剧和命运悲剧则构成一条条纬线。经线和纬线纵横交错,相互关联,每一事件和人物如同经线和纬线的交叉点,联系着各种矛盾和人物。
第八章 清代戏剧
理解:清代戏剧的剧种演变的过程?
答:昆剧到明末清初成为全国最大的剧种。从十八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前期,昆剧趋于衰落,逐渐分化为苏昆(南昆),武林昆曲,永嘉昆曲,高昆(北昆)等。由明代弋阳腔演变而来的高腔到清代也与各地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一些重要的地方戏,如广东的潮州高腔,湖南的长沙高腔,四川的高腔等。与此同时,梆子,皮黄等新的声腔和剧种蓬勃兴起,它们盛行于南至广东福建,北至陕西北京的广大地区。地方戏如雨后春笋一样迅速成长,标志着我国戏剧艺术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清代戏剧的三种流派及代表作家?
答:一是以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二是以吴伟业,尤侗等人为代表的文人派,三是以李渔为代表的形式派。
识记:苏州派主要作家(苏州派是明末清初之际活动在苏州一带的重要戏剧流派,以李玉为代表,包括朱素臣,朱朝左,毕巍,叶时章,陈二白,邱园,张大复等。)
简单运用:李玉剧作及其反映的苏州派特点?
答:李的代表性作品是《清忠谱》,该剧在中国戏剧史上第一次以同情和赞赏的态度描绘市民关注现实政治,参与政治斗争的高昂热情,塑造了反抗性很强的人物形象。在结构上,该剧以周顺昌为主脑,同时把杨涟,左光斗,魏大中等人遇难穿插其中,该剧在艺术上尤为称道之处是作者充分考虑到舞台演出的实际,使剧本的思想表达,人物塑造和场上的演出效果融为一体。如第二十二折《毁祠》整场戏节奏鲜明,气势宏伟,堪称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等等这些都较好地体现了苏州派关注现实,注重演出特点,情节生动,音律和谐的特点。
理解:李渔的戏剧创作及对其理论的体现?
答:李把是否适合场上演出作为戏剧创作的出发点。他大胆提出结构第一,词采第二,音律第三,宾白第四,科诨第五,格局第六的创作原则。首先,对于如何搞好剧本的构思布局,李做了精心的探索。他提出要“立主脑”,即要突出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脱窠臼”,即题材内容要追求新奇,摆脱俗套;“密针线”,即情节紧密,前后照应;“减头绪”,即删除繁杂的头绪,使“主脑”清晰。其次,在剧本语言方面,他也注重将适合场上演出作为首要条件。提出要“重机趣”,即要有情致和风趣;“戒浮泛”,即防止平庸,一般化;“忌填塞”,即少用古人古事和古书中现成的句子。此外他还具体论述了填写曲词在声韵,宾白,科诨方面的要求。他的戏剧理论相当精辟的揭示了戏剧艺术的内部规律,是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系统化的标志。
他的理论在他的剧本创作中得到了证实,他将戏曲的娱乐和消遣功能放在首位,他的剧本充满喜剧色彩,很好的体现了他的主张。他的喜剧作品善用偶然性,意外性以及误会,逆转等艺术手法,常使观众被剧中悬念所吸引,又同时被作品无所不在的幽默,滑稽和诙谐所陶醉,真正得到了娱乐的享受。
识记:清代中期戏剧衰落的表现(首先,戏剧内容日益被强调风化的道德说教所笼罩,很多戏曲专以宣扬忠孝节烈为目的;其次,戏曲艺术本身的规律被忽视,以写作诗文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手法来进行戏曲创作;第三,戏曲表演的地位超过了戏曲创作的地位。与此同时,各地地方戏的蓬勃兴起也在很大程度上占据了戏剧市场,使戏曲文学创作很快走向衰落。)
第九章 《长生殿》
识记:洪升生平及主要作品(字日方思,号稗畦,先以诗闻名于世,有《稗畦集》《稗畦续集》《啸月楼集》,传奇《长生殿》和杂剧《四婵娟》传世)
综合运用:《长生殿》中爱情描写与政治批判的关系?
答:作品中作者一方面歌颂了李,杨真挚的爱情,一方面又指责他们对国家民众负有责任。这种描写,不是艺术的败笔,恰是匠心独运之处。对于作者来说,作品中李,杨的矛盾只是他探索人生哲理的一个外显层次。在承认李杨爱情与国家政治之间矛盾的问题上,作品与《长恨歌》《梧桐雨》并没有什么区别。不同的是《长生殿》在此基础上却主张对这个永恒的遗憾用佛家出世的思想进行顿悟和超越。
因此,作品的主题思想实际上包括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李杨二人乐极生悲的故事,总结福祸互倚的人生哲理以垂诫来世;二是让李杨二人在历尽劫难的人生况味后大彻大悟,终于跳出爱河情海,以佛家色空观念否定他们的情欲,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和深化。
简单运用:《长生殿》的艺术成就?
答:1,对创作素材的剪裁和提炼。作者根据自己表达的主题需要对各种材料进行了大胆的剪裁和提炼。为了从正面表达李杨爱情的肯定,坚持把杨玉环写成一个忠贞专一的情痴;对于以往同类题材戏剧中众多人物,作者也根据主题和剧情需要,对他们作了各种巧妙的艺术处理,或移花接木,或舍弃不用等,这些处理都为表达情缘虚幻的主题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
2,宏伟严密的结构艺术。为了表现情缘虚幻的主题,作者在剧本结构方面颇具匠心,长达五十出的剧本,场面壮观宏伟,情节曲折细密,组织排场相当严密周全。作者有意设计了爱情和政治两条线索。其中李杨二人爱情线索为主线,国家政治命运为副线。在主线中作者又以富有象征意义的道具,即一对金钗贯穿始终。与此主线相应的是,作者又巧妙地把宫廷内外的政治于社会生活情景相互交叉映衬,融为一体,使剧情既丰富多彩,又层次分明。
3,优美抒情的曲词艺术。作品情缘虚幻主题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要得力于其优美抒情,流畅细致的曲词。作者善于吸收唐诗宋词元曲的语言艺术营养,创造出生动活泼而又充满诗意的戏剧语言。既不失诗词曲语的典雅,又与剧中情节人物水乳交融。如《闻铃》一出“武陵花”传达出风声,雨声,和着檐前铃铎,使李隆基触景生情。作者运用诗歌中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明皇失去杨贵妃后悔恨交加,痛不欲生的复杂心理,揭示得淋漓尽致。
第十章 《桃花扇》
识记:南洪北孔
综合运用:《桃花扇》的思想内容和社会意义?
答:孔尚任自称其写目的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桃花扇先声》),抒发历史兴亡和人生空幻的感慨,为后人提供历史与人生的借鉴。为此,他在充分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又加以点染虚构,将侯李二人的爱情悲欢离合置于南朝弘光王朝覆灭的社会环境中,从中揭示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息息相关。
孔尚任将南明王朝覆灭的原因归罪于马士英等人,同时也把他们安排为剧中男女主人公爱情悲剧的罪魁祸首。作者从三个方面对这些祸国殃民的权奸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首先,他们出于自己的私利,大权独揽,党同伐异。其次,当时清兵南下,国势颓危之时,他们或跑或降,一副无耻嘴脸。再次,他们与李侯之间的关系始末则具体揭露了他们的“殃民”劣迹。
然而作者并不想把对这伙权奸的指斥作为剧本的最终旨归,该剧的立意深度远远超出了一般的历史剧和爱情剧。
作者抛离了俗套陈说,宁肯用苦涩和失落来取代这些浅薄的认识和廉价的慰籍,从而使自己的剧作具有更为深入的历史纵深感和人生哲理感。作者并不满足“恶有恶报”的平庸结局,而是以二人的彻悟出家来作为他们对劫后重逢之后最终的人生道路的选择。
从现实上来看,作品的思想旨趣表现了清初文人阅尽社会政治的沧桑巨变后对社会政治失去信心而产生逃避心态,从文化传统上看,它又是长期以来个体对社会的依附关系一旦失去平衡后,人们难以承受因而恐慌失落心态的反映,从而揭示了清代文学感伤思潮内趋动力的一个重要侧面,这就是作品的思想社会意义。
简单运用:孔尚任对人物的精心设计?
答: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作者都精心设计,细笔勾勒。李香君是作者颂扬的正面形象,作者将她防在政治和爱情的冲突中加以塑造,以突出她的坚贞,疾恶如仇性格,在她的形象上,坚贞的爱情和疾恶如仇的政治态度紧密相连,因而她的经历中爱情的不幸遭遇和国家的覆亡命运也紧密联系在一起。正是由于这个形象的成功塑造,才为剧本主题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作者还注意写出某些次要人物的丰满性格,把他们放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加以塑造,并使他们的性格和故事情节的发展维持有机的联系,成为剧中不可或缺的人物,杨龙友便是这样的例子。这样作避免了次要人物简单化,脸谱化的流弊,而使次要人物也都成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桃花扇》结构艺术的特点?
答:首先,以主要人物的爱情悲欢作为敷演情节的基点。作者巧妙地以侯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悲欢离合作为敷演全剧情节的基点,细针密线,环环相套。全剧情节起伏多变,结构上却能混然一体,能在纷繁的历史事件和错综复杂的头绪中将情节组织得如此完整,严谨,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驾驭能力。
其次,以典型道具作为贯穿全剧的主线。作者以侯赠给李的诗扇作为全剧的贯穿线索。同时又是剧情发展的航标。把桃花扇置于戏曲结构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特殊位置上,并用来作为剧本的题名,产品能够中可见作者独特的艺术匠心。
第三,以中介人物作为连接正邪双方的纽带。一边是正直而注重名节的复社文人,一边是卑鄙无耻
的魏阉余孽;一边是侯李爱情,一边是王朝的政治闹剧。这几乎是截然对立的双方怎样纠缠到了一起,这是该剧艺术结构处理的一个难题。然而孔尚任却巧妙地利用杨龙友的双重身份和性格,轻而易举的解决了这个难题。身份和性格的两重性,使杨左右逢源,往返于尖锐矛盾的两派人物之间,人物关系变化中起着粘合穿插作用。
《桃花扇》宾白典雅的两点表现?
答:一是作者对曲词与宾白的语言特征及在剧本中承担任务的不切认识得十分清楚,因而能对曲词宾白的安排匀称合度。二是能根据剧情和人物不同,使用不同风格的曲词。“传歌”“眠香”等出写儿女风情,“哭主”“沉江”等出写政治大事,许多曲词则又具有慷慨激昂,深沉悲壮的特色。